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山东各区县经济产值

22687 25000 20098 13888 19771 20649 21440 16658 23509
8974 12000 8756 4986 8350 7735 8018 7119 9626
要指标
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元) 32903 14736 36200 15600 26921 20250 6438 15696.2 7590.7 17796.57 7509.9 20467 8297 17495 6892 26341 10805 22792 8342 18606 6232 18292.2 7119.7 18194.8 6604.03 18373.87 6897.92 18844 6567 18245 5028 18123.9 5601.4 17899 6128.6 15603.31 4608.47 18369 6446 26897.48 9371.73 16495.01 4145.35 30971 13071 24907 8779 14988.68 3664.9
E E E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J J J
东营市广饶县 东营市利津县 东营市垦利县 烟台市芝罘区 烟台市福山区 烟台市牟平区 烟台市莱山区 烟台市长岛县 烟台龙口市 烟台莱阳市 烟台莱州市 烟台蓬莱市 烟台招远市 烟台栖霞市 烟台海阳市 潍坊市潍城区 潍坊市寒亭区 潍坊市坊子区 潍坊市奎文区 潍坊市临朐县 潍坊市昌乐县 潍坊青州市 潍坊诸城市 潍坊安丘市 潍坊寿光市 潍坊高密市 潍坊昌邑市 潍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 济宁市市中区 济宁市任城区 济宁市嘉祥县 济宁市汶上县 济宁市梁山县 济宁市鱼台县 济宁市微山县 济宁市金乡县 济宁市泗水县 济宁兖州市 济宁曲阜市 济宁邹城市 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 泰安市泰山区 泰安市岱岳区 泰安市宁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萍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萍乡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眸2009年:攻坚克难卓有成效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成效显著的一年。
我们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又面临着城市转型的巨大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非常艰难的一年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29.6亿元,同比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503.5亿元,同比增长42.5%;财政总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1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6亿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4.1元,同比增长9.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43.9元,同比增长8.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
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
城市转型、项目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取得重大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安全稳定、社会事业等扎实推进,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一)坚持科学发展,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为主战略,依托项目建设促转型,依托“四个对接”促转型,依托结构调整促转型,依托工业园区(基地)促转型,依托科技创新促转型,依托环境优化促转型,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工作,2009年争取到了国家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1.36亿元,争取到了省政府配套资金2000万元。
坚持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为核心, 引进并发展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引进国电、华能、中材等13家央企落户萍乡,“院士经济”和“博士产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有力推动经济转型。
百色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百色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2月23日在百色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追赶意识,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奋起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根据《中共百色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自治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广西右江河谷城镇带、西南出海通边重要交通枢纽建设,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跨越追赶,为与全国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跨越追赶,这是我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映全市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纲要(草案)》提出了七条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的路子不动摇、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2011年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州委"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和统筹临夏市和临夏县建设全州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州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6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房地产业增加值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产业结构: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2.6%、29.7%、47.7%变化为2011年的21%、31%、48%,与上年相比,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3和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财政: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3%。
其中,地县级财政收入完成6.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8%。
全年财政支出1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8.49%。
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3食品类9.0粮食14.5鲜菜 2.1蛋10.1烟酒类0.4衣着类 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1.9交通和通信类 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2.5居住类 4.8就业:年末全州从业人员为96992人,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国有单位86012人,比上年增长3.45%;集体单位4515人,比上年增长1.21%;其他经济单位6465人,比上年增长5.17%。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国发 〔2011〕7 号 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1〕 7 号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中央关于2011年工作部署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现就《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点工作提出部门分工意见如下: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2011年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
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计署、税务总局等负责。
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改革委等负责)(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
作任务分解要点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鸡政办发[2011]13号
【发布部门】鸡西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02.16
【实施日期】2011.02.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要点的通知
(鸡政办发〔2011〕13号)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要点》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市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县长:王卫东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十一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
五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升级,抓创新促活力,抓民生保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抢抓政策机遇,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可比价),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6%(当年价)。
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增长25.5%,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1%。
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29:54.2:16.8调整为16.5:64.5:1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2.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值3.8亿美元,增长50.3%,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94.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26.1%,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5%。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8亿元、贷款余额81.9亿元、居民储蓄余额60.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3亿元、12.9亿元、11.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3.2倍、2.6倍。
(二)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1家,比2005年增加58家,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9.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利税21.6亿元,分别增长19%、24.7%、67.5%,是2005年的3.9倍、4.2倍、4.7倍。
石化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50.1亿元增加到168亿元,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391位。
玉皇化工建成亚洲最大的碳五深加工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1亿元,增长46%,是2005年的8.5倍。
洪业集团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增长155%,是2005年的28.3倍。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9家,玉皇化工建成山东省碳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6.8亿元,增长45.9%,是2005年的3.6倍。
(三)项目建设节节攀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机遇,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督导调度,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发展,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2010年,组织实施过亿元项目56个,过10亿元项目12个。
10万吨环己酮、10万吨顺丁橡胶、100万吨汽油加氢、20万吨聚丙烯等一批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20万吨己内酰胺、8万吨稀土顺丁橡胶、50万锭精梳等项目正在建设。
石化集团与中石油战略合作全面展开,合资公司成功组建。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不仅破解了困扰石化集团生产经营的资源供应、产品销售等诸多现实问题,而且将带动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全面竣工,1000万吨日东原油管道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80%,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及配套工程开始兴建,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正在打桩,1000万吨炼油能力即将成为现实。
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化工园区规划修编正在进行,污水处理厂进展顺利,水库已完成选址勘探,热力中心即将开工建设。
东新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石化新区高海路全面拓宽,第二消防站建成使用,11万伏变电站投入运营。
(四)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调整内部结构,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15.1%,比2005年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10.7%。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复种指数281%,粮食总产10.6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植树造林16.6万亩,林木蓄积量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4%上升到28%;林下养殖3.5万亩,畜禽存栏量685万头(只);水产开发5万亩,渔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家,全年新增40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家,比2005年增加20家;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达到27个,成为全国绿色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农业技术推广扎实有效,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区27个,40万亩高产高效种植示范区被列为省重点项目。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127万千瓦,增长9.5%,比2005年增长77.5%,机收机播率达99%。
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年清淤治理骨干河道13.1公里、乡村级沟渠3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
(五)城镇建设力度加大,载体功能逐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完善落实城乡规划,切实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2.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7.9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强度不断加大。
全年完成投资15.2亿元,水岸鑫城、凤凰嘉园等28个商住开发片区全面启动,规划总面积320万平方米,开工80万平方米,竣工65万平方米。
新建及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12条,黄河路、曙光路、五四路、城北路等骨干道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站前路建设有序推进。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一期竣工,成为全市首家县级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城区保洁面积达到225万平方米。
实施万福河绿色长廊、开发区公园等重点景观绿化工程,搞好曙光路东段、黄河路等骨干道路两侧绿化,新增绿地10.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升到32%。
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完成7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综合商贸市场9处,开发住宅小区7处,启动镇驻地街道改造11条,东丰路、106国道、东兰路沿途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全面展开。
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实施整村迁建开工村庄24个,改造完成3869户。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1个,列入国家重大节能技改财政奖励项目4个、省循环经济双百工程项目1个,淘汰落后产能10万吨标准煤、落后设备400台(套),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7%,比2005年下降23.2%。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依法取缔土钒厂、小炼油等“土小”企业36家,新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验收合格率100%。
铺设污水管网16.2公里,中水回用工程、五里河截污导流工程投入使用,六厂矿区污水提升泵站正在建设,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市控企业环保“十个一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经验在全市推广。
削减化学需氧量840吨、二氧化硫960吨,出境河流断面达标率、污染物减排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七)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干部职工平均工资22560元,比上年增加3942元,是2005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786元,增长15%,比2005年增加267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24%,是2005年的2.9倍。
全年转移劳动力16.6万人,新增就业92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3.2万人,城市低保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135元, 农村低保由2007年启动时的25元提高到75元。
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比“十五”末新增13万人次,养老金、失业金发放率达到100%,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并全面启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政府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年11元提高到110元,最高报销比例达到70%,参合率99.1%,受益群众160万人次。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资金505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8507万元;新通自来水村庄34个,新增受益2万人。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650公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6%,“以桥代渡”工程进展顺利,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黄河水厂投入使用,城区生活用水全天供应。
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9万平方米,一中新校区建设全面展开,城关中心小学建设顺利启动。
村级卫生室建设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清水进城工程胜利竣工,老年福利中心即将启用,300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
(八)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30项,欧宝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东药”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驰名商标,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荣获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面县;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荣获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振兴菏泽体育突出贡献奖。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乡镇文化站全面投入使用,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市级18项,老年书画走在全国前列,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计划生育优待保障经验在全省推广,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
全年送电影下乡5000余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积极推进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置换建设用地指标4223亩,全年土地收益1.2亿元,耕地总量实现占补平衡。
扎实开展酒后驾驶、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公安工作受到省市嘉奖,被评为全省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深入开展打霸治痞活动,社会治安体系日趋完善,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信访工作先进县。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有效,服务大厅建设走在省市前列。
县志编纂已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获省级扶贫开发先进县、老龄工作先进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地震工作先进单位、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连年荣获全省粮食工作先进单位、物价工作先进单位。
审计监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预报、黄河防汛、人民防空、支油支铁、邮政通讯、民兵预备役等项社会事业都有新进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