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
高中语文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课件 (共25张)

作业:
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人 物形象的刻画及表现主题等 方面对比阅读《抬头老婆低 头汉》。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自然 空间景象的描写,主要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暗示人物命运等。
分析环境描写,一要与中心联系起来,二要和 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三要与故事的背景 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 的角度思考。
一、夫妻形象分析
1.书中写出了他们外表上的哪些不和谐?
3.女人去世后,矮男人一直不娶。
4.矮男人在女人去世后打伞时依然举得高高 的。
夫妻形象分析
这是一对外表上极不协调,而感情 上却极为和谐的平凡夫妻。
他们爱得真挚,爱得坚贞,爱得执着, 真诚的爱情平衡了两人的身高差距,坎坷 的命运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
联系全文,说说裁缝老婆干 了哪些事,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意义。
把握小说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批判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呼唤 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 。
冯骥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1924年生于天津。“文革”期间他 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 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 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他已出版 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神鞭》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三寸金 莲》《雕花烟斗 》等均获全国文学 奖。
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文革” 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擅于描写近 代历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 考。写法不拘一格,富有探索精神。
专题解读--小说的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指人们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 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 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 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江苏名校 语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目标:1、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2、结合小说背景,分析其主题。
教学重难点:1、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的主题。
活动过程:课前预习1.通读文本,勾画有关人物形象刻画的相关语句,并将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在课本空白处加以批注。
课堂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1.概括文中夫妻关系的特点2.概括裁缝老婆这一形象的特点3.塑造裁缝老婆这类小市民形象有何意义?活动三、把握小说的主旨1.试总结小说的主旨活动四、探究重点问题1. “撑伞”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活动五、学以致用本文的题目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如果换个题目,你觉得怎么拟,说说理由(字数不少于50字).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PPT课件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7
8.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 ”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了解情节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8
8.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 用。
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标准,指符合 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在这篇小说中,大多数人心目中美 丽的爱情故事往往是有许多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美丽 才符合众人希望的目光,才是完美的故事,用冯骥才的话 讲这就是“习惯”。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在一个人无 知无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的生活,每个人都必 须承认它。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婚姻正是受到了这种“习惯 ”的影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折,他们身边 的许多人怀着难解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 也是因为“习惯”。
环境描写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24
(三)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3)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 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主旨探究
36
Thank you
37
38
了解情节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5
7.“伞”的意象分析
了解情节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6
(1)“伞”是遮风挡雨的,如同 “家”,但在污浊的社 会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这把伞显得多么弱小,乏力 (2)文中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补 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 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 西也填补不上。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 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 补不上。 (3)“伞”下的空白有着极深的寓意:对矮丈夫,那是无 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是对妻子深情的爱,是人性中最美好 的一部分;对读者,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让人们反思 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实。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阅读答案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阅读答案①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②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
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
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
③楼外门口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
尽管裁缝老婆极有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怪夫妻结合的缘由。
④人们惊奇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
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
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
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文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
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
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到国外。
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⑦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⑧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
高女人也怔住了。
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
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
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
“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
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
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
研究所主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押着矮男人走了。
2024新高考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高中阅读理解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篇阅读理解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妻的故事。
他们的身高差异引起了周围人的议论和嘲讽,但他们依然恩爱如初,不受外界影响。
最终,高女人因病去世,矮丈夫深感悲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描绘夫妻二人的形象和处境。
首先,高女人和矮丈夫的身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不被他人理解、接受的原因。
其次,围观者的议论嘲讽与夫妻二人的沉默形成对比,展现了夫妻二人的隐忍、弱势和生存环境的压抑。
此外,团结大楼住户前后不同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高女人夫妇超越世俗的爱情消除了邻里的偏见。
最后,高女人去世前后,矮丈夫打伞的两个场景也形成了对比,表达了矮丈夫对爱人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
综上所述,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篇阅读理解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描绘夫妻二人的形象和处境,表现了他们坚定不移的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也反映了世俗对身高差异的偏见和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赏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骥才 文学考研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骥才主题思想《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一对身高成反常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结构特色他们总是一同进出,雨天总是同撑一把伞,而因为两人高矮悬殊,伞下的情景既显得亲昵又可笑。
最后,因为政治风暴和病魔而失去了高女人的矮丈夫,在雨天独自打伞去上班,却仍高高地举着伞,一如高女人在世时一样,看惯了那幅不那么协调的“夫妇雨中出行图”的团结大楼的人们,突然被这个更不协调的情景打动了,“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也填补不上。
”作者对空间的感叹,对这幅不协调的画面的创造暗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深刻同情和对造成这对夫妇命运悲剧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强烈谴责。
简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主题思想及其叙述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的艺术特色(文中提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一对身高成反常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他们总是一同进出,雨天总是同撑一把伞,而因为两人高矮悬殊,伞下的情景既显得亲昵又可笑。
最后,因为政治风暴和病魔而失去了高女人的矮丈夫,在雨天独自打伞去上班,却仍高高地举着伞,一如高女人在世时一样,看惯了那幅不那么协调的“夫妇雨中出行图”的团结大楼的人们,突然被这个更不协调的情景打动了,“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也填补不上。
”(控诉)裁缝老婆她自私、嫉妒和无聊,有严重的窥视癖心理。
她是那对知识份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也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民族大灾难的社会基础,同时,她本身也是一个被扭曲了的悲剧角色。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第1课时)

时代特点
那时,世道狂乱,人人失去常态,宁肯无知, 宁愿心狠,还有许多出奇的妄想,恨不得从身旁发 现希特勒。
大会依照流行的格式召开。宣布开会,呼口 号,随后是进入了角色的批判者们慷慨激昂的发 言,又是呼口号。
…… 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研究所主 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 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
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也不知道裁缝老婆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这问题不是这个世界所关 心的。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张皱巴巴枯叶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神情。
㉕“好呵!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没钱,谁要 这么个矮子!”裁缝老婆大声说。声调中有几分得意,似乎她才是最知道这高女人根底的
通过这些生活的细节描写,你能简要概括 一下团结大楼的环境特点吗?
团结大楼的环境
(1)住所:老旧、封闭的; (2)邻居:老住户、无聊、庸俗。他们 受“习惯” (世俗的文化心理)的影 响,还会用这种世俗的目光去衡量身边 的人,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去非议和猜 疑。
是什么推动人物的动作、决定人物的行为方 式呢?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伦理、宗教、道德等 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亦即一定的普遍力量。
再次聚焦21-27节,结合全文,思考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㉑裁缝老婆站在一旁听了半天,愈听愈没劲。她大字不识,既对什么“书稿”毫无兴趣, 又觉得研究所这帮人说话不解气。她忽地跑到台前,抬起戴红袖章的左胳膊,指着高女人 问:
㉒“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㉓这句突如其来的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不知道这位治保主任的问话与他们所关心的事 有什么奇妙的联系。
时代的动荡 人性的扭曲 黑白颠倒的世道 (身份的变化:街道积极分子、居民代表、治保 主任,可以使她公开逼问别人的隐私,肆意践踏别 人的尊严,非法侵占别人的财产……) 典型环境滋生了典型人物 典 型 人 物 恶 化了 社 会环 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带给我们怎样的现实反思?
在那个非常时代,人性被扭曲,所引发出的悲剧 肯定不少,其实,即便现在的人们,不还是对一些不 合习惯的事物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吗?看一个人,仿 佛盯着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 而不见,这样的事不是司空见惯吗?一个人构不成大 气候,如果全社会都这样,那岂不是会孕育出更多的 悲剧?
关于裁缝老婆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现裁缝老婆这个
形象?
反语 讽刺 夸张……
比如,第10节,作者说“造物者真的不会荒
废每一个人才的”,有何用意?
①运用了反语,讽刺裁缝老婆,将裁缝老婆称为 “人才”,是嘲弄更是深刻的反思。
②裁缝老婆的思考逻辑是荒谬的,而这种荒谬是当 时大的社会环境,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 也表现了作 者对当时这个荒谬的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19
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 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 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 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 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 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 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 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 对“反常”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 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5
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这样的一个“习惯” 的问题,有什么作用?
(1)环境上: 这里的“习惯”是指大多数人心中的标准,指符合众
人欣赏目光的事情。习惯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习 惯势力,一种社会环境。 (2)结构上: 引出下文,团结大楼的许多人也是因为“习惯”,才 怀着难解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来看待这一对夫 妻。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折。 (3)人物上: 暗示下文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坎坷的经历和他们的悲剧 命运。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的。”
本文的“看客”:邻居老爷子、团结大楼几十户住家、楼里的 老住户、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恶作剧的孩子们, 而最典型、最突出、最“执着”的看客当属 ——
裁缝的老婆
联系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和我们生活中的“看客”, 你觉得他们的心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 快乐着别人的痛苦,源于自己灵魂的空虚和无聊。
9
关于裁缝老婆
1、裁缝老婆的形象以及作用?
【形象】 窥人隐私的无聊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 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 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
一个自私、无知、无聊、庸俗、猥琐的小市民。
【作用】: 1、是小市民中残存的自私、无知、无聊和冷 酷特点的集 中代表者,用一个人物写出了一群人。 2、作为一个人格低劣的形象反衬了主人公的高尚。 3、她是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 4、批判了卑鄙、污浊、丑陋的世俗心。
21
小结: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 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 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22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句是在1966年的“红八月”中,红 卫兵走上街头大破“四旧”,从揪“妖头怪发”“奇装 异服”、烧图书、砸招牌、改街名、毁教堂发展到后来 北师大的学生到山东曲阜砸孔庙、掘古墓、毁文物,中 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刻被打得粉碎。现在看来,红卫兵在 “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 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 蔑视文明与人性。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 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 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 体现。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 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 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伞 空空的 填补不上
(1) ①“伞”是遮风挡雨的,如同“家”,但
在污浊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这把
伞那么弱小、乏力。
16
②“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 补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人世上最美妙的男女之爱, 尽容于这尺寸之间。
17
(2)“伞”下的“空白”有着极深的寓意
18
① 对矮丈夫来说,那是无法 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补 的感情创伤,是他对妻子的 深情和爱; ② 对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 地,让人们反思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在将来; ③ 对作品来说,留下了一块艺术空间,让 读者获得了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④ 对作者来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 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每个人心 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 前”,作者使用留白的手法,使读者的审美意识得到很 好发挥和满足。
23
推荐阅读
冯骥才的《雕花烟斗》 张贤亮的《灵与肉》
24
• 病态的世俗、扭曲的时代,摧残人性,毁灭自由, 践踏人权,上演闹剧、炮制悲剧。
• 主题
赞美 高尚、纯洁、真挚的爱情 批判 卑微、污浊、丑陋的世俗心理 呼唤 善良、同情、宽容的市民文化
讨论
1、小说最后一段,“那伞下好象有 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 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一句有怎样 的深刻含义?
真诚的爱情平衡 了两人的身高差 距,
坎坷的命运升华 了他们的精神和 人格。
4
一、习惯
你家院里有棵小树,树干光溜溜,早瞧惯 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变得七扭八弯,愈看愈 别扭。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顺眼了,仿佛它本 来就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 变直,你又会觉得说不出多么不舒服。它单调、 乏味、简易,象根棍子!其实,它不过恢复最初 的模样,你何以又别扭起来?
6
“团结大楼”的含义
(1)小说中“团结大楼”这个地点名称的选择,也是 极具讽刺性,即为“团结大楼”,但大楼里又何有许多 的团结,也可以说大楼里的人们对二人为何走到一起各
种原因的揣测时所表现得无比“团结”。 (2)但是对于高女人与矮男人又有什么团结而言?也
不过是一群好事、喜欢说七道八的妇人罢了
鲁迅先生的笔下,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看客”形象, 本文中有哪些“看客”呢?
“文革”,那是一个疯狂
的年代,那是一个执政者 永远不愿回首的年代。在 那个年代里,上到国家领 导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可 能因为一句话、一段历史 被扣上反动派、走资派等 形形色色的帽子,从而遭 受无尽的折磨与羞辱,其 间自杀或被折磨致死及被 法院宣判执行死刑的不计 其数。
试结合背景和小说内容,说说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 社会?
8
看客心理是指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的内容 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
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的内心,向外表现为好打听他人隐私, 以他人的悲伤作为自己的快乐。
鲁迅对于这种心理有深刻的认识。当年他从日本学医归来,发 现一些中国人竟然面对自己的同胞惨遭侵略者砍头、杀戮没有 一丝悲伤,反而笑嘻嘻地如看热闹一般,于是下决心用文字拯 救中华民族。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从城里回 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 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 癖好的批判。在《祝福》中祥林嫂不停地向鲁镇的人讲述自己 的悲惨故事,而周围的人只是怀有一种看客心理、假慈悲,鲁 迅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
冯骥才
习惯认为,美丽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才子佳人,花前月下。 俊男美女,门当户对。 男大女小,男高女矮。 …… 但是,什么样的意外情况出现了?
2
小结: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妻?
3
这是一 对外表上极 不协调,而 感情上却
相濡以沫
患难与共
不离不弃
他们 爱得真挚, 爱得坚贞, 爱得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