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历史科介绍
用中英文双语言介绍中国科技发展史

用中英文双语言介绍中国科技发展史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中国科技发展史Over the past 4000 years,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and made far-reaching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4000多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科技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世界做出了深远的历史贡献。
One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gunpowder, which was invented by Chinese homemade alchemists in 9th century. It was extremely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是火药,它是由国人制造的炼金术士在9世纪发明的,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极其有帮助。
In the 15th century, the Chinese invented the movable type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of printing. It was a momentous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at that time.1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为印刷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发展变革。
历史学考研二级学科

历史学考研各专业方向介绍历史学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
其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历史学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
其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
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而这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
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
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天津师范大学等。
2.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四大块:(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
(2)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
(3)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
(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
中国历史详解

中国历史详解中国历史,从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历史;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约有2241年。
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现;商朝时出现了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时社会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生产力提高,思想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西汉与东汉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势,汉字基本定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分裂割据局面。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科技发展,文化影响广泛。
武周时期,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营建而使国际地位达到顶峰。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
明朝时,经济取得发展,明末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清朝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北伐战争后中国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中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历史,从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历史;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约有2241年。
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现;商朝时出现了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时社会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生产力提高,思想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西汉与东汉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势,汉字基本定型。
2024届绵阳一诊考试历史科细目表

2024届绵阳一诊考试历史科细目表一、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概述2. 从夏、商至西周3. 东周、战国时期4. 秦汉时期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6. 隋唐时期7. 五代十国时期8. 宋辽金时期9. 元明时期10. 清代史概述二、近代史1. 近代史概述2. 清末民主革命3. 辛亥革命及后续政治斗争4.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5.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6. 地方与抗日战争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初期建设8.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现代史1. 现代史概述2. 世界两大战争及战后秩序的重建3. 冷战与全球格局的重塑4. 东亚近现代史5. 二战后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发展6. 欧洲一体化与欧洲联盟7. 美国的霸权与国际关系格局8. 当代世界的新情势与挑战四、中国古代文化传统1. 文化传统的概念与内涵2. 礼乐制度与天人合一观念3. 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 儒家经典与学术文化5.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6. 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五、当代中国与世界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2. 对外开放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与挑战3. 当代中国的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4.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六、历史知识与方法1. 历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2. 史学理论与历史观念的演变3. 文献与考古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4. 古代历史的来源与传承5. 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科的发展以上为2024届绵阳一诊考试历史科细目表。
祝您考试顺利!。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对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的修订。
一、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国际理解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阶段。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阶段。
3. 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古代文明、中东古代文明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时代、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阶段。
5. 历史地理:包括古代中国的地理单元、古代世界的地理单元、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历史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四、课程标准1.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 课程标准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国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西方科学的输入和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对西方科学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大众普及科学、重塑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赛先生大张旗鼓地请进了中国,很快中国社会上就掀起了一场传播、普及科学的浪潮,并使科学取得了“无上尊严的地位”,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爱国志士深知赛先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指出:“欲救中国于萎糜不振之中,惟有力倡科学化”,“现在中国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要先输入科学思想。
” 科学家顾毓琇先生也曾撰文提倡“以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文化,以科学的知识充实中国现在的社会,以科学的精神光大中国未来的生命。
” 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及有识之士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科学》杂志自1915年创刊至1950年共发行32卷,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
1934年,在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杂志上首次出现了以小品文形式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文以其短小、生动、活泼的文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同期的《科学大众》、《科学的中国》、《科学画报》、《通信自然科学》等均是向广大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的阵地。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写的杂文《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说道:“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这药原来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
” 因而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先生也翻译撰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以促进国人认识科学,达到“改造精神”的目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30年代初提倡科学下嫁运动,意即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并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资助下创立了向儿童系统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自然科学园。
在这一时期,董纯才、贾祖璋、温济泽、顾均正、竺可桢、高士其等均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及其学术组织、社会团体都纷纷加入到了向人民大众普及科学的行列。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最新归纳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最新归纳分享5篇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必修一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及其归纳分享。
以下是五篇文章的概括和部分例子:1. 秦汉和秦始皇文章简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完整的统一,并创造了伟大的科技成就。
然而,他残酷的统治方式和政治决策,也为后来的政治局势埋下了伏笔。
例子1: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毁了大量古代书籍,使得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这种决策在当时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抵制。
例子2:秦始皇命令修建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但是,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被耗费,造成了人民的疲惫和经济负担。
2. 马可波罗和丝绸之路文章简述:马可波罗是一位意大利旅行家,他在13世纪游历了亚洲和中国,并详细记录了他所见所闻。
他的游记被认为是西方对中国最早的描述之一,对于欧洲的开拓和贸易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子1:马可波罗的游记记录了中国的很多细节和特色,如中国的早期宫廷文化、科技和医学成就。
这些描述有助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并与之交流,促进了两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例子2: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欧洲的贸易路线,经过中国、中亚和欧洲。
这条路线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东西方的国家更加互通有无。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不仅有丝绸,还包括茶叶、香料、瓷器等。
3. 汉唐城市与市民文章简述:汉唐时期的中国城市是繁华发展的,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频繁。
城市中的市民阶层成为了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化的推动,也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例子1:汉唐时期的长安是古代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对政治、文化和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也成为后世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
例子2:汉唐城市中的市民阶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们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例如,唐代的大唐商会,是一个汇集商人和官员的商业组织,对于唐代的贸易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介绍

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介绍中国古代是世界上科技发展较为先进的文明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人民积极探求科学与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探讨它们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一、造纸术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项技术成就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公元前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就发明了造纸术,通过提炼植物纤维,再加上适当的工艺处理,成功地制作出了纸张。
这项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交流方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对航海和导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经掌握了制作磁石和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技术。
指南针的出现使得船只能准确地判断方向,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确性,并为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火药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一环。
公元9世纪前后,唐朝的发明家们发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后会产生爆炸性的化学物质。
这项发明最初用于军事用途,使得火器和炮弹成为一种有效的武器。
火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事战略,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造船术中国古代的造船术在世界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并对航海和贸易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人对船舶的制造工艺非常熟练,能够制作出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船只。
特别是宋代,大型海洋船只的建造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些船只在贸易和冒险探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
五、天文学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学的研究也有着丰富的成果。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古代天文学家就已经掌握了一些天体运动规律和星图绘制方法。
他们发明了日晷、水钟等仪器,用以观测和测量时间。
此外,中国的天文观测也为农业和航海等领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为古代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六、印刷术中国古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一技术的发明大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由唐朝的刘贺首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史科的功用
❖ 個人:讀歷史會使人聰明、智慧。
❖ 社會:培養多角度思考事物。借助前人 累積的經驗,以史為鏡,鑒古知 今,明白得失。
❖ 國家:認識和關心國家民族,增加認同 感。培養成為良好國民和公民。
認同自己國民身分,願意為國家
作出貢獻。
學生基本∕能力要求
❖ (1)全年中國歷史科平均分及格或以 上
升學及就業出路
❖升學(大學修讀): 歷史、中國語言及文學、新聞、宗 教、哲學、人類學、社會、經濟、 心理、文化研究等課程。
❖就業(從事工作): 教育、文物保護、文化旅遊、文物 考古、檔案管理、出版編輯等。
❖ (2)喜歡中國歷史人物、故事、中國 歷史題材電影及 電視劇
初中課程與高中課程的分別
❖初中課程着重對中國歷史有概括的 認識。
❖高中課程着重「詳近略遠」、「螺 旋式深化」,對中國歷史有全面和 更深入的認識。
如何掌握及讀好此科
❖ 1.具備分析及思考問題的能力。 Nhomakorabea❖ 2.不怕寫作
a.考試著重文字表達 b.講求語文能力及寫作速度 ❖ 3.不怕閱讀 透過閱讀資料,增加歷史知識, 增強個人應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