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说课稿

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王晶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说出衣、食、住、习的变化情况。
(2)比较衣、食、住、习变迁情况,归纳变化趋势。
(3)分析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原因,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热情,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唯物史观: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的发生是必然的,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2)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3)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为了把握本节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三大环节。
导入:阿宝回故乡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为线串起整堂课的内容。
师:阿宝感叹中国的大变化和美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变迁?近现代: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今)﹛对本节知识有个基本把握﹜物质生活:衣、食、住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师:学生带阿宝参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走到博物馆大门,阿宝感叹中国建筑之美。
那么中国人居住的建筑怎样演变的?一、进入展厅一参观居室的变化师:首先学生阅读书本和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展厅一建筑的变化3分钟,完成相关问题并作2分钟展示。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沿海→内地;城市→农村)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 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特色。(近代化特征明显)(趋势)
变迁的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展开。
2、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
洋务 运动
1911
辛亥 革命
西服、 西餐、 西式住房
交通、通信 近代化
婚丧 礼俗
多样性 独特性 工业化
1949 新中国 成立
电视业 (1958)
政治、经济、 文化问题之外
的所有问题
1978 改革 开放 互联网 (1993)
对外开放
文明史观 现代化 史观
社会 史观
全球 史观
基础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① 长袍马褂
别墅 完全欧化
中西合璧
婚姻 丧礼 其他
传统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后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恋爱自由
土葬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 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 且局限于家庭
丧礼简化,殡 火葬 仪馆,公墓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外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传入。 内部:政府政策推动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 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变迁的特点
1、受西方影响明显(趋势),经历了由被动 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半 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浓厚。
高2017届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拘谨、呆板 、保守、等级森严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的表现
分为三大阶段: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的建立前: (2)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3)改革开放后:
2、变化的表现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的建立前:
①男子服饰的变化:
(食)
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想一想,比一比:
1.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是什么? 2.每一菜系的形成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1、中国传统菜系:
鲁菜 咸、鲜、脆 嫩,风味独 鲁菜 特 粤菜 清淡爽口 善用生猛 海鲜
粤菜
川菜 川菜
麻、辣香 有特殊味 淮扬菜 型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兼有南北 之长
中国传统菜系形成的原因:
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但是手捧假塑料花很有 时代特征,照片的色彩也是后期上的。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90年代至现在:化装技术可真没 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现 在 流 行 个 性 婚 纱 照
四、社会礼俗
(一)婚俗的变化
1.趋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康有为的女儿
传统社交礼仪
跪拜
作揖
到鞠躬——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政治变革: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 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专题总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饮食、住宅、习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纸、影视、互联网
2、本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服饰
物质生活饮食
住宅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婚礼
社会习俗丧礼
社交礼仪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①男子:
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起来。
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知识补充:中山装的造型特征及其寓意(了解即可,无需记忆)
造型特征:立翻领,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寓意:其一:封闭的衣领显示严谨修身的理念;
其二:前身四只口袋表示国之四纲:礼、义、廉、耻;
其三:前襟五粒纽扣表示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四: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五: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②女子:
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特别提示: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中西合璧。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朴素单调。
归纳提升:
(2)影响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外来文化的传入;
②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影响。
(3)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近现代饮食的变化
1、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的传入
(1)传入: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西餐馆。
(2)西餐与中餐的区别:
①中西餐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②中餐把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西餐以讲究营养为最高准则。
(3)影响:①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②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③日常西式食品,如糕点、糖果、罐头、饮料、冰淇凌等对普遍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3、近现代饮食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②国人对西餐文化的逐步接受。
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1)鲁菜的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招牌莱及风味小吃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烧蛎黄、干蒸加吉鱼、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2)粤菜的特点是原料较广,花样繁多,讲究鲜、嫩、爽、滑,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招牌菜及风味小吃有:五蛇羹、盐焗鸡、蚝油牛肉、烤猪、冬瓜盅等。
(3)川菜的特点是酸、甜、麻、辣、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招牌菜及风味小吃有:怪味鸡、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的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
招牌菜及风味小吃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盐水鸭等。
三、近现代住宅的变化
1、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
2、西方居住文化的传入:
(1)传入: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影响:
①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如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毗连式房屋。
②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近现代住宅的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特征:中西合璧。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居住文化的传入;
②国人对西方居住文化的借鉴。
四、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1、婚姻风俗的变化(最明显):
(1)古代: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传统丧礼:厚葬风气流行已久,相沿成习,变化缓慢。
(2)出现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3)推进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的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
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步入社会。
4、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特征: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从封建传统向现代化演变。
(2)原因:
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
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内因: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剧变,如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出现,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思想文化观念上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等。
3、根本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相互交汇与碰撞的结果。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的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冲破封建因素的束缚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