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_过度教育_现象

合集下载

学校过度教育案例分享(3篇)

学校过度教育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出现过度教育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享一个学校过度教育的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教育平衡之道的关注。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明,因学校布置的作业过多,每天回家后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作业。

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使小明感到身心疲惫,成绩也逐渐下滑。

家长担心小明的身心健康,向学校反映情况,但学校认为作业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并未调整作业量。

案例二:某中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要求学生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才能休息。

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导致学生出现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表示不满,但学校仍我行我素。

案例三:某高中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表示担忧,但学校认为这是提高升学率的必要手段。

三、案例分析1. 教育过度现象的原因(1)学校教育观念的偏差: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教育过度现象的产生。

(2)家长对教育的过度关注: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过高,要求学校加大教育力度,从而加剧了教育过度现象。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导致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过度教育手段。

2. 教育过度现象的危害(1)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的过度学习使学生在身心上承受巨大压力,导致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心理问题等。

(2)降低学习效率:过度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

(3)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度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四、教育平衡之道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家长和社会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教育管理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教育管理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教育管理简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问题也逐渐浮现,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1. 教育过度的现象教育过度是指过多地侧重一种类型的教育,忽视其他重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

举例来说,学校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也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 教育过度的影响教育过度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压力的威胁,因为他们被迫追求高分而牺牲了兴趣和爱好。

其次,教育过度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过大,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再次,教育过度也造成了知识失业的现象,即教育系统培养了大量与市场需求不符的专业人才。

3. 教育管理的挑战面对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问题,教育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减少对分数和考试的过度依赖。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获得就业机会。

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

4. 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教育管理在解决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改革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

教育管理者应审时度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引导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

结论: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教育管理的有效改革,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真正价值。

通过减少教育过度,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知识失业问题,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

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现点值得商榷。

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

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标签]教育过度知识失业供需结构不对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100875)一、教育过度的涵义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过度”现象教育过度,又称过度教育、教育过量或过量教育,指个人所拥有的教育年限超出了他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际所需要的教育年限状况,或指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其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毕业生失业、智力外流和人才的高消费。

1976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R)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收益普遍下降的现象,在其《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tic—a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过度理论,从此,教育过度的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过度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尽管对其界定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西方教育经济学家们逐步建立了“过量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

1985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曾满超教授和莱文教授给出了判定“教育过度”存在与否的三项标准:(1)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3)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②根据此标准,有人认为,当前我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教育过度”的现象,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二是当前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及“高能低就”现象。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内涵、成因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内涵、成因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内涵、成因及对策汪顺成【摘要】过度专业化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异化.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成因主要是我国的专业教育理念不理性;高等教育的功利化、世俗化倾向日趋严重;行政对教育的过度干预.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树立理性的专业教育理念、剔除高等教育领域的功利因素和加强教育管理的改革力度三个方面来着手.【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专业教育【作者】汪顺成【作者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建国之初借鉴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至今仍被我国绝大部分大学传承,这种以专业划分过细、把普遍联系的知识割裂开来进行教育等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功利化、世俗化的今天逐渐异化为过度专业化教育模式。

过度专业化教育模式使专业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发生异化,造成人的严重片面化发展,特别是导致人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专业教育科学与否不仅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因此,研究过度专业化教育模式,化解其对人才培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内涵《资本论》中讲过,分工过于发展会导致分工的痴呆症。

这句话实际上也内涵性地指明了专业教育过于发展无疑会异化为专业教育的痴呆症。

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本质是专业教育的异化,它是指由于由于学术分科太过专业、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度职业化等原因而导致专业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发生异化的教育现象。

一方面,目的发生异化表现在这种教育纯粹为了专业而专业,而不问其目的。

专业教育是在具备深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为了更深入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把握和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区域实证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区域实证分析

出, 知识失业是一种总量供过于求 的、 国性 的、 全 多行业 的、 多领域的知识失业 . 而且它不是暂 时的 , 能会 和我国社会快速发 可 展长期并存 。 从笔者搜集的文献来看 , 更多的学者认为 第三种观点更为符合实际 , 认为我 国 目前 的教育过度 是相对的 、 部的、 局 结构性
目前 高 等教 育 水 平 很 低 , 可 能 出 现 教 育 过 度 。 力 主扩 招 的 亚 洲 开 发 银 行 经 济 学 家 汤敏 博 士 (9 9 认 为 , 大 高 校 招 生 在 未 不 】9) 扩
来的几年内可为下岗职工腾出50到6 0万个工作 机会 . 0 0 有利于解决 中国的失业问题 。 至于四年 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他认 为,
来 解 释 大 学 生就 业 难 缺 乏 足 够 的说 服 力 ; 另外 . 认 为也 不 应 该 一 味 埋 怨 大 学 生 就 业 观 念 落 后 . 他 当前 大 学 生 的就 业 观 念 无 非
就 是 期 望获 得 一 份 与 自己 学 历 身份 相 称 的 工 作 和 收入 , 种愿 望 并不 为 过 。 王 效仿 在 《 识 失 业 : 个 时 代 的来 临 》 文 中 指 这 知 一 一
教 育 没有 过 度 , 相 同观 点 的 还 有 陶娅 莉 等 。对 于上 述 观 点 . 少 学 者 马 上 对 其 提 出 了批 评 ,0 1年 , 家存在过度现象。他认为 ,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 比较成熟 . 供需 见面和双 向选择 已为双方所 熟知 , 以就业渠道不畅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1期
20 0 6年 2月






Vo . 5 N0 1 I2 .

论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过度”问题

论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过度”问题
生活相 脱节 , 还与教 师 们 的丰 富 的个体 实 践 与个人 需要 相悖 。造 成上 述情 况 的原 因 : 一是 中小学 教 师
20 0 8年 1 2月 第 9 第 4期 卷
天 津师范 大学学 报 ( 基础 教育版 ) Junl f i j om l n e i Ee etyE uao dtn ora oTa i N r a U i rt l n r dctnE io ) nn v sy( m a i i
的基 础 。 随着 现代 教 师 教 育 的发 展 , 师 教 育 的 教
业 岗位 的需要 。 …这种 考量 不仅 考 虑 了社会 层 面 上 的教 育供求 , 还考 虑 了受 教育 者个 体 的感 受 。根 据 莱文 教授 判断 教育 过度 的标 准 , 以看 到 , 可 近几 年 ,
却忽 视 了职后 教育 的需 要 ; 育 内容 主要 侧 重 于理 教
乏信 心 , 专业 素质 缺 失 ; 是基 层 学 校 教 师 的 专 业 二 发展 困惑 , 专业 能力 不 能适应 1 月异 的 教育 变 其 3新 革, 缺乏 自信 心 , 有强 烈 的失落感 ; 三是 教师 教育 机

“ 育过度’ 教 ’ 形成 的主要原 因
教师教 育过度 现 象 的出现 , 因为教 师 教育 内 除 部体 制的 问题 , 以及 在 目前 教 师教 育 市场 还 未成 熟
收稿 日期 : 0 0 — 6 2 8— 8 2 0 作者简 介 : 夏心军 , ,9 1 出生 , 苏省扬 州市教 育科 学研究所 。 男 17 年 江
况 下 , 须根 据 基 础 教 育 的 实 际情 况 , 立 与 当前 必 建
教 师 因不能适 应教 育 的需 要 而退 出课 堂 。其 次 , 在 教师继 续教 育 的 过 程 中 , 视 教 师 的 实 际状 况 , 忽 过 分依赖 固定 的 教 材 、 念 , 仅 与 教 师 的 日常 教 育 理 不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c ntr e s r st “o red cai ou e m a u e o ve u ton” o sr s m po t nc c to le uc to sw ela gh re c ton;t e p :t te si ra e ofvo ai na d ai n a l shi e du a i o s tu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通过科学的调查以长远和整体的眼光来预测社会万方数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根据未来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来培养人才加快学科专业综合化步伐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规模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到既要防止置社会市场需求于不顾的冷门倾向又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热门倾向
Hale Waihona Puke maos ud d yte red mad t s bi n — r s be u pyo l t jr g ie k t e n ;oet lhl gt m al sp l fa ns b h ma a s o e t te .
K e o ds ve d a in;e y w r :o re uc to duc t d u m p o ae ne l ym e t g re c i n ;hihe du t on; Chi na
s u t r l e tr . ema n c u e o o e d c t n ’ h n me o i n t e s p l fg a u ts e c e st e l i d t c a a u e Th i a s sf r“ v re u ai ’p e o n n l i : h u p y o r d ae x e d h i t r u f o e m e d ma d d c t n mo e o o lg s a d u i e st s d p i e t d n s o mp o a i t ;t e o c p t n ls r e i g e n ;e u ai d f c l e n n v r i e e rv s s e t f e l y b l y h c u ai a c e n n o e i u i o sa d r mp a ii g o d c t n lh so y h s f se e d c t n u e l y n .Th s p p r t e r p s s s me tn a d e h sz n n e u a i a it r a o t r d e u ai n mp o me t o o i a e h n p o o e o

试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征与成因

试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征与成因

后 的第一次就业高峰 , 高校毕业生总数达 到 了 2 2万人 , 1 其 平均 就业率 为 7 % , 近 6 0 将 4万毕业 生找不到工作 , 20 到 04
年, 大约有 7 5万毕业生 找不 到工作。随着就业形势 愈来愈 严峻 , 竞争愈来 愈激 烈 , 致那 些 怀才 不 遇者 只好 屈 自俯 导 就, 从事低一些 的工作或从 事专业不对 口的工作 , 这对我 国 来说 , 是人力资源 的极 大 浪费。一些 毕业 生干脆 放弃 寻找
试 论 我 国过 度 教 育 的特 征 与 成 因
罗 银彳I j
( 中师范 大学 , 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9

要: 随着高等教 育扩招 , 过度教 育在 我 国也 渐渐地 显现 出来。本 文对我 国现 阶段 的过度 教 育特征进 行 了探
讨 , 为 我 国的 过 度 教 育 呈 现 出一 种 总 量 过 多、 构 性 失衡 , 这 种 现 象在 我 国将 长期 存在 。 在 此 基 础 上 , 我 国 认 结 且 对 过 度 教 育 产 生 的 原 因进 行 了分析 并提 出 了相 应 对 策 。

校初次就业率仅为 4 .3 12 %。20 0 2年 高校毕业 生就业率 为
8% , 近 3 0 有 0万毕业生未能 就业 ,0 3年 是我 国高校扩 招 20

在教育经济学领域 , 最早 对过度 教育进 行研 究 的是美
国学者弗雷曼 ( re n. Fema R.B) 。他在 17 9 6年 出版 的《 过 度教育 的美 国人 》 T eoeeuae m r a ) 书中对教 ( h vrd ct A ein 一 d c 育过度进行 了理论 上 的探 讨 , 对美 国在 2 并 0世 纪 7 0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09203作者简介:熊寿梅(19822),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宋 宏(19572),安徽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安徽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经济.●学术新论●浅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熊寿梅1 宋 宏2(1.安徽大学高教所,合肥230039; 2.安徽日报社理论部,合肥230061)摘 要: 本文首先提出“过度教育”的定义,接着概括“过度教育”在我国的表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为解决我国过度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过度教育;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187(2009)1120033203 对过度教育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者所受的教育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水平以及不得不从事较低学历者就可完成的工作,从而造成了知识贬值甚至知识失业现象,这在教育经济学领域被称为“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 )。

笔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教育”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尤为明显,它对我国教育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过度教育”的涵义及表现(一)“过度教育”的涵义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度教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所关注,但对过度教育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976年弗里曼(Freeman 2R )首次提出“过度教育”的概念,他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 )一书中把“过度教育”定义为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需求。

[1]毕晓普(J.Bishop )认为:“教育过度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或他)的所需(Required )或所望(Desira 2ble )。

”[2]约翰・罗布斯特(John Robest )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了他的职业所要求的水平就属于过度教育。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曾满超(Munc Tsang )和莱文(Levin 2H )给出了判定“教育过度”存在与否的3项标准:1)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3)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3]根据教育过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本文暂且不谈论这种“过度”是什么性质的过度。

(二)“过度教育”在我国的表现1.大学生就业难高校从1999年以来,逐年以20%左右的速度扩招,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610多万。

与之相对应,高校大学生的未就业人数也持续攀升。

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就业率为70%;2007年高校毕业生为495万,就业率为71%;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人,实际就业率不到70%。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10多万,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累计择业人数将超过700万。

[4]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岗位缩减,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2.人才或学历高消费(即高能低就现象)在雇佣成本不变的前提下,用人部门当然更倾向于招聘更高学历的劳动者。

这样一来,原本一个专科生就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却用本科毕业生;而原本需要本科生的那些岗位自然就要用研究生。

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

文秘、推销等职位须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

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

・33・这也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3.考研考博热随着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些毕业生干脆放弃寻找工作,一心一意考研,希望通过获得更高的文凭来提升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我国近几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

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50%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也很常见。

据统计,我国考研人数从1997年的24.2万人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28.2万人,生源增幅高于录取的增幅。

考研考博实际上是一种个人的被迫选择,“越是工作难找越需要受到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以图积累起自身的学历优势”。

“三年前,我担心找不到工作,我考了硕士,三年后的今天,我担心找不到工作,我又考了博士,我不知道几年后我会不会为六年前的选择后悔”,就是我国高学历者面对高等教育过度的痛苦心理。

过度教育会造成教育投资的低下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投人市场就出现“滞销”或“廉价甩卖”的局面。

加之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果不在生产中适时消费与更新,就会因老化或过时而失去价值。

所以说,过度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一种损失,在目前我国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种“贫穷的奢侈”。

[5]二、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的成因分析(一)高等学校扩招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引导驱动,是引发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过度现象的直接原因。

公立高等教育的供给状况,主要取决于的国家宏观教育政策。

从1999年扩招开始,毕业生的人数每年持续走高,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而且随着数量的盲目扩张,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各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增强竞争力,出现盲目求高、求全、求同的趋向,而事实上相应的配套体系并没有跟上。

培养模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单一教育模式造就的劳动者被过多地给予空洞的理论灌输,却缺乏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6]就像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所说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的状态。

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国家对公办高校过多的拨款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公益性与低价格供给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的主要诱因。

在我国,由于政治制度以及体制因素,国家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基于对其特殊重要性的理解,不遗余力地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兴办的公立高等教育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公立院校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在提供高等教育供给时,实际上是以一种远低于高等教育成本的价格在供应高等教育服务。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如果免费供应某私人品,人们很可能过度消费该产品”。

[7]当个人需要支付全额高等教育成本时,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

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大,就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即国家为个人承担更多的教育成本,个人消费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大大下降,这样就刺激个人不顾其就业的实际需要而过度消费高等教育,直至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停止。

(三)用人单位的筛选筛选理论认为,在大多数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基本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很难对其技能和能力做出直接判断。

而教育作为一个人基本信息的外在体现,可以发挥筛选器的作用以帮助用人单位在能力各异和为少量就业机会而竞争的求职者之间进行选择。

尽管教育不能增强求职者的劳动生产率,但教育水平是影响求职者未来劳动生产率或可塑性的智力、能力及技能等的重要信号,所以,可以作为筛选器来帮助用人单位识别更具潜力或才能的人。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它们尽可能地选择更高学历的人才。

由于拥有高学历能成为求职者在择业时的优势,所以,求职者为了更容易获得较好的职业岗位,会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5](四)个人高收益率的驱使明瑟教育收益函数指出,个人收入与其教育年限呈正相关,即个人受教育年限越多,个人的投资成本就越大,获取的教育收益也会随之增大。

西方经济学家在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这样的结论:教育不足的收益率为负值;工作所需教育和过度教育的收益率均为正值[8],这从理论上说明过度教育是一种保险性投资。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不但工资较高、福利丰厚,而且工作条件优越、晋升机会多、就业有保障;相反,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较低、福利少、工作条件差、晋升机会少且易遭解雇。

正因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实际放弃的货币收入就低,即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低。

同时个人实际支付的高等教育费用往往只是实际培养成本的小部分,这些都表明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的高收益。

因此,为了增加就业的保险系数,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同时享受高等教育为个人带来的社会地位提高、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成就感等,人们不断追求尽可能高层次的高等教育。

三、解决教育过度问题的对策归根到底,教育过度现象的产生是教育与经济发展・43・状况不相适应的结果,要扭转这一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现象,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外,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政府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度,适度超前发展,使有限的高教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浪费。

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政府做好宏观调控,适度规模和适度超前,而不是短时间的扩招,飞跃式发展。

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决定了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的相对稳定。

因此,突进式或跳跃式的高教规模扩张所带来的高层次人才供给的跳跃式增长必然会与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剧烈矛盾,从而造成文凭贬值和教育过度现象。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应当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进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

对一些政府该做却力不从心的教育领域,可以采取委托授权的方式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

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世界名校大都是私立性质。

政府应当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投资重点,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教育投资收益率高的基础教育中去。

(二)高等学校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我们应采用培养学术尖子与实用人才并重的模式。

一个是学术性,一个是实用性;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面。

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大批的合格公民或普通劳动者并以此为最重要的任务,但我们也不必忌讳对少数尖子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要有两种理路:一是向下突破,培养返归世俗在实践中打滚的新型劳动者;二是向上突破,观念大转变,培养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学术精英。

借用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先生的话,就是要“上天、入地,而不是浮在半空”。

[6]在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作出调整与变革,一方面加大基础课程的厚度,充实素质教育,增加和开发基础学科,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另一方面,加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突出操作性、应用性和技艺性的特点,增强大学生的不可替代性。

其次,在研究生教育中,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探索性和精英性,改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建立多元化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大力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优化考核评价标准,从制度上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行分类培养教育,将培养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型研究生相结合;再次,打破传统的专业模式,增加对新兴专业学科的投资和建设,及时更新学科结构和课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