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_西南联大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红色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红色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红色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一、概述红色故事,是我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悠久和深刻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

而其中,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更是一段让人铭记的红色传奇。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先生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并积极推动国民教育事业。

于是,1926年,西南联合大学成立,成为了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

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精神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三、教育救国的意义教育救国,是一种通过教育来振兴国家的理念。

而在西南联大的实践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爱国之心、弘扬国学精神。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学子,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在西南联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教育救国的故事。

著名爱国学者章太炎教授在西南联大倡导国学运动,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校长曾希圣先生,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亲自带领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国家的振兴。

而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教育救国的传统,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一段红色传奇。

教育救国的理念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国的每一位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探讨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论文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论文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联大。

自它1937年在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因此,面对当代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却出不了人才的现象,重温历史,从联大中吸取经验,进而改进当代大学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西南联大背景成功原因当代大学启示正文:建立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成功原因1.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但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

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

2.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

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

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

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

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篇一」熔西南联大之精神,铸当代大学之脊梁我想大家对于西南联大也许并不陌生,在略读了《联大八年》、《西南联大行思录》、《未央歌》等书籍之后,对于联大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

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会集西南重镇——昆明。

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层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学生的穿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棉大衣,遮住了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破褂子。

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

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约8000人。

七十年弹指而过,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精魂永存。

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寄予了更高期望之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该继民族发展为己任吗?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发展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机遇时期。

所以,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便是一种责任。

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成就小我,成就大家,成就一个国。

我们所就读的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淮北市。

这里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浓厚。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远比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一流大学。

可是我想说,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看到了;思源广场早晨朗朗的读书声,我听到了;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才,我领略到了。

西南联大读后感

西南联大读后感

西南联大读后感西南联大啊,那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就像把一群超级英雄聚在了一起,只不过这些超级英雄的武器不是什么盾牌、锤子,而是书本、粉笔和满脑子的知识。

这所大学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诞生,就像一棵倔强的小草,在石头缝里也要茁壮成长。

你想想,那时候的校舍,破破烂烂的,今天漏雨明天透风,可这完全没影响到那些大师和学生们。

老师们一个个都像是知识界的武林高手,在讲台上“耍”着学问的招式。

像陈寅恪先生,那学问深不见底,眼睛虽然看不见了,可讲起课来就像开了天眼一样,把历史的奥秘一层一层地扒给学生看。

还有闻一多先生,那大胡子下面藏着的是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课肯定像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比赛,学生们听了能不热血沸腾吗?学生们也不简单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吃不好睡不好,还得时不时担心敌机来轰炸。

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就像饿狼看到肉一样,那股子劲头真让人佩服。

他们一边躲着炸弹,一边还在讨论数学题、背古诗词。

感觉在他们眼里,书本比什么都重要,哪怕炸弹就在旁边爆炸,只要书还在手里,就能安心。

这西南联大的精神,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它让我明白,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只要有信念,有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现在咱们的条件可比那时候好多了,不愁吃不愁穿,教室宽敞明亮,可有时候我们却缺少了西南联大人的那种拼劲。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告诉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了。

我得像西南联大人那样,有自己的追求,不怕困难,哪怕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再大的“炸弹”,也要紧紧抱着自己的“书本”,勇往直前。

西南联大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虽然它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它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一直在照耀着我们这些后来人呢!。

《西南联大》学习体会

《西南联大》学习体会

观看《西南联大》有感疫情当前,推迟开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为了解答我们的疑虑,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发我们的思考,学校组织观看了一部很好地记录片《西南联大》,里面的精神的确深深地感染到了我,使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心。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史上艰难的战争史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一批教育者和学者却在这场战争中创造了教育奇迹——西南联大。

三校合并、举校搬迁,克服了一样又一样的困难:教学资源被摧毁、旅途奔波、三校合作可能出现的分歧、环境不适应、校舍问题、条件艰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展现出了刚毅坚卓的品质,用先进的思想、杰出的才华与毅然决然的行动,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同时还组织着反抗日本帝国的侵略战争;更多地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展现出热忱与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做学问当中去,在战乱的时期为求学保留一份心灵的净土,使得教学、做学问、求学成为一种安宁。

我不由得心生感概,从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感动。

战乱的年代,人人惶恐,求学却能让人心生安宁。

教育就是这样一件事,让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什么样的年代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从心底认定这是一件有意义、值得坚守并且能够将自身、社会变得更好的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是“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

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时刻,教师都应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己任。

因此在当下,立足自己的岗位,我们确实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从心底热爱和敬重自己的岗位。

任何时候都把教育当作一个神圣的职业。

西南联大的教授在灯光微弱的手写书稿,早起诵读上课要讲的文章,孤身一人抛家舍业来到联大,都是受内心的教育信仰支配。

当我们从内心尊重教育,这种尊重也会感染到学生,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人感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教材,他们就互相传抄笔记;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靠想象和理论推导。在课余时间,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所大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就像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茅草屋做的教室,土坯做的宿舍,下雨天教室里到处漏水,学生们只能打着伞上课。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老师们依然认真授课,学生们依然专心听讲。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那些在各自领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等等,都在这里任教。他们不仅传授着专业知识,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影响着学生。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同时也痛斥着侵略者的罪行;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授课。这些大师们,在困境中坚守着学术的尊严,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此外,西南联大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深受感动。在国家危难之际,师生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抗战和复兴贡献力量。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它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屈服,要勇往直前;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懈怠,要坚持不懈。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受触动,仿佛被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特殊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在昆明临时落脚。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学府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推进,西南联大成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和先进人才的摇篮。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大校园,深刻感受到了这所学府的历史韵味和教育精神。

以下是我对参观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的校园坐落在成都的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宜人。

从校门进入,我首先看到了一座宏伟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伟大、光荣、正确”的口号。

这个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的象征,也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我被这座纪念碑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南联大“求是创新,为人民”的精神内涵。

沿着一条林荫道前行,我来到了西南联大的标志性建筑——昆仑堂。

昆仑堂是以巨岩砌筑而成,形似一座宝塔。

它曾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教学楼之一,里面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学术讨论。

走进昆仑堂,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求知的先贤们的聪明才智和直面挑战的勇气。

参观西南联大的重要一站是冯玉祥纪念馆。

冯玉祥是西南联大的创办人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纪念馆中陈列着冯玉祥的遗物、照片和手迹,生动再现了他的丰功伟绩。

我被冯玉祥的坚定意志和忠诚精神所感动,深受鼓舞。

他不仅为中国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西南联大这所学府的灵魂人物之一。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座思想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诞生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周恩来、杨洪文、蔡锷等。

他们以开拓进取、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完西南联大后,我不禁思考:青年人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如何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首先要坚守初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西南联大的创立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牢记这一使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其次,要勇于探索创新。

西南联大凭借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创新,获得了骄人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期2008年2月理 工 高 教 研 究Journal of T 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Vol.27 No.1 February 2008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西南联大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东南大学 蒋琳,马文婷,蒋盼摘要: 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

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她的学术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在外部高压下,她完好地保持了固有的自由、民主的精神气质;而富有自由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校长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她现代大学的风姿。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思考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继承和发扬的。

作者:蒋琳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马文婷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由平津两地内迁昆明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组成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极其艰难的岁月,生活、学习都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结茅立社,弦歌不辍,”推进科学与民主,传播教育与学术,走出了一条极其不平凡的道路,涌现出大批真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她的学生把她的种子撒遍了世界各地。

反思今日大学,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我们的抱怨太多,我们的精神过于贫乏,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自我省思。

一、在战争笼罩下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按照客观常例,战争是可怕的,残酷的,它将给整个社会及其心理、个体及其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高等教育同样不可避免。

但西南联大的学者在战争中的经历,却有它相对例外的一面。

战争虽然对其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并没有扼杀联大人的创造生命。

此时联大学者的学术生活方式及其对学术的热情和执著并没有中断,而能够以完全”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战争没有完全阻碍学术的发展,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爆发时候中国学术的强大生命力,这生命力主要由当时一批学者的风范来共同构成。

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曾深情地回忆过战前,他在北京大学和陈垣、马叔平、吴承仕、萧公权、杨树达、闻一多、余嘉锡、容肇祖、向达、赵万里、贺昌群等学者谈论学术的情景,钱穆说:“皆学有专长,意有专情。

世局虽艰,而……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

果使战祸不起,积之岁月,中国学术界终必有一新貌出现。

”余英时在《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曾提到钱穆“承认3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已酝酿出一种客观的标准,可惜为战争所毁,至今未能恢复”的惋惜。

3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它的发展和延续,即是后来的西南联大。

余英时说过,当时的政治中心是重庆,而思想和文化重心则在昆明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当时号称“民主堡垒”,在思想上是继续五四的传统。

那时在属于北大、清华一系的教授群中,思想的主调还是“民主”与“科学”。

在教学方面也保持了知识分子清贫乐道、教书育人的生命特质。

三校教师的聚集,使得教师的力量比战前的各校大为充实,开出的课程大都分别是由专于该门的教授担任。

这一时期,在艰苦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下,多数教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严格认真的教学传统。

闻一多先生每天在豆油灯光下工作至深夜,认真备课和讲课。

他讲《楚辞》时,拿着他四易其稿的《天问疏证》给学生逐字讲解。

理学院的一些教师也克服教学设备上的种种困难,设法维持教学。

生物系的动物实验因缺乏原料与设备,不能够做肌肉神经试验,教师便就地取材,以昆明本地特产蝾螈为材料做蝾螈呼吸实验。

地质地理气象系把校舍附近的碉堡改做气象台。

工学院各系教师在基础课方面对学生保持严格的要求。

工学院的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正是这种精神和对待学生的态度,让他们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这种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并铸造出一种全新的‘战时’人文精神”,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思想史上的奇迹。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发展,所谓一流大学的建设,并没有使我们的大学强大起来,更不要说伟大。

我们过于满足她物质的需求,而导致她失去了精神,特别是知识分子或称学者的群体越来越小,甚至消失。

越是获得了优裕的条件,我们的大学越是没有自己的精神,还会变得更加的贪婪和自我,更加远离社会良知。

二、著名校长打造象牙塔大学是需要精神引领的,她首先需要能引领大学精神的校长。

一个好的大学必须有一个好的领导者。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有着治学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校充满活跃的学术风气,并能发扬和保持下去。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富有自由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校长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联大现代大学的风姿。

三校领导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都是我国有名的教育家,联大的合作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

他们的精诚合作是联大取得成就的保证。

中国读书人是识大体的,特别是那些受过中西两面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体现出的合作精神,是知识分子能办成大事的一个例证。

冯友兰教授在纪念碑的碑文中说得好:“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三位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在他们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自由、开化”的思想,有着完善的治学策略。

他们对待学术自由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也感染着时下的知识分子。

在这些领导者的感化和领导下,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艰苦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并且推动着战时学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外部压制下保持了自由之精神大学自由才能成就自由的大学。

联大是自由独立的,才使她守护了大学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大学之一。

联大人以其独立的精神和意志在那个堡垒中继续研究学术,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对中国现代学术所进行的思考却是冷静而深刻的,对人才培养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西南联大成立时,正值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部长,这时候国民党加强了在教育方面的控制。

1939年蒋介石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声称“今天我们再不能附和过去误解了许久的教育独立的口号……应该使教育和军事、政治、经济一切事业相贯通。

”要求“教育界齐一趋向,集中目标,确确实实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努力。

”反对“各逞所见,各行其是。

”西南联大也同样受到国民党的控制和干涉。

但西南联合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在《大学一解》中强调,大学师生要与全民族共命运,关注现实,而“不能为一时一地所限止干可以计日而待之近功”。

联大学生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教师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也较浓厚。

因此联大师生对当时的教育政策甚为反感,要求教学与学术的自由,奋起抵制。

在校自由主义传统的压力下,校务委员会也不能不多少反映教授们要求教学与学术自由的愿望。

到后期联大学生运动蓬勃开展后,联大被人称为“民主堡垒”,国民党对联大的控制也就宣告破产了。

从深层的制度上看,联大的教授积极参与学校治理也是她能抵制外部压力,倡导学术自由的重要原因。

教授治校制度为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由提供了一个契机。

正是有这样制度安排,教授们才可以拥有教学自主权,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必然带来学术的尊严,并把教授治校落到实处。

西南联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教授。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认为我们高等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在学术、教学中充满了不自由。

这种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如果解决了高校和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给了高等学校自由,并不一定使得教授有了自由的创造空间,因为我们有教授治校的先例,却没有得以保留和继承。

不能建立教授自由的保障性制度,要有自由的学术风气是相当地困难的,相应地,大学就失去了自由之精神。

四、自由条件下学术思想纷呈与繁荣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大多是好学深思之士。

由于教师来自三校,在教学思想上,具有各自的学术专长、各派的学术观点、各种政治倾向的教师荟集,各就所专所好开课,在各系讲坛上出现了旧中国学术界各家纷然杂陈、“自由”讲学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文系既有“里应外合”充当“杀蠹芸香”、改革中国封建文化的进步学者,也有“宁坐三年牢,不愿看一句新诗”的老古董;有从事或提倡反映现实的现代文艺创作的作家和文艺批评者,也有“反对作家从政”、反对“文艺载抗战之道”的颓废文人。

在外文系,既有研究但丁、歌德、莫里哀、拉辛等等的专家,也有穿着长袍马褂,在课内宣扬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在课外大讲“红学”;提倡“林黛玉精神”的“雅士”有英国“新批评派”的追击者,也有宣扬尼采的法西斯主义哲学的人。

在哲学心理学系,既有人介绍,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到罗素实证主义、新实在论等等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各种最“新”哲学思想,又有人配合当时国内复古主义逆流,大讲中国封建主义的哲学。

此外也有认真治学的佛学专家。

在历史系,则有以古讽今、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进步的历史学家。

他们是由30年代前完成中西教育的三代知识分子共同组成的。

谢泳先生认为,第一代是出生于19世纪末的那一批人,以陈寅恪、刘文典、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为代表;第二代是20世纪初的那一代人,以1900年前后出生的为代表,如王力、浦江清、钱端升、叶公超等;第三代则以钱锺书、费孝通、吴晗等1910年前后出生的人为代表。

这三代学人的共同的特点是在抗战前基本上完成了学者的准备阶段,开始迎来自己学术上的丰收期,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如钱锺书、费孝通等人已留学归来。

正因为有了这三代学人的共存,西南联大就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知识结构、学术视野、能够互补的知识分子群体,这就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和思想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的聚集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自然形成的大体一致的学风,构成这个群体的学术传统。

这个传统即是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中所说的“自由之意志和独立之精神”。

陈寅恪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那个时代,这个群体的学术贡献,正是这种学术精神的体现,如果没有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的支配,学术研究必然会成为荒芜的平野。

北大、清华、南开在抗战中的偶然联合,使当时中国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第一流人才汇聚在一起。

头脑中孕育着各种学术思想的学者,形成相对稳定、学术视野、能够互补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都保守了知识分子的纯正、宽容以及交往中的无私与淡雅,带来了学术的繁荣。

贺麟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学术与政治》的论文,在文章中,他这样说:“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

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它有它的大经大法,它有它的神圣使命,它有它的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每一门学术都有它的负荷者或者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