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说起西南联大,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追寻真理的人来说,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战火纷飞中,师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辗转多地,坚持办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位教授在漏雨的教室里授课。

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也滴滴答答地漏着水。

教授全然不顾,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分心。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仿佛外界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与他们无关。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住着简陋的宿舍,几个人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

每天的伙食也只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但他们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他们会在课后热烈地讨论问题,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会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读书,哪怕眼睛已经酸涩不堪。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学生为了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和喜悦,真的让人动容。

他如获至宝般地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宿舍后,他立刻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当时的联大,老师们也是倾尽全力地教导学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

他的耐心和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受感动。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我简直是热血沸腾,心情激动得就像是在火锅里涮了十八遍的毛肚,那个弹跳力,简直了!这部片子,不仅仅是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这个现代小青年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首先得说,西南联大那个年代的学生,简直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

你想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不仅能逃过敌人的炮火,还能在简陋的教室里研究学问,这学习劲头,比我玩游戏冲级还猛。

片子里的老师们,一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大神级人物。

比如那个陈寅恪,他的学问深不可测,讲课风格独特,我看着他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心里直呼:“这哪里是教书,分明是在演绎一场知识的盛宴!”还有那个梅贻琦校长,他的领导力简直是一绝,把一群才华横溢的教授和学生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个超级英雄团队,共同抵御外敌,守护学术的自由。

梅校长,您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管理学界的网红大咖!纪录片里那些艰苦的学习条件,幽默得让我哭笑不得。

学生们在茅草屋里听课,蚊子比老师的声音还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看着他们,心想,要是换了我,估计早就拿着蚊帐去上课了。

更夸张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仅学习好,体育也不差。

篮球打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我看着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心里想:“这哪里是打球,分明是在用篮球传递抗日精神!”总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看得我是心潮澎湃,眼泪汪汪。

它让我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毅力。

下次要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崇拜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我肯定会说:看了《西南联大》,你会明白,真正的学霸,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光发热的!这不,我现在都想去图书馆啃几本书,感受一下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了呢!。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片子里展现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可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智慧与坚韧的光芒。

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学生们上课的教室,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滴答滴答的雨水声和老师讲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挡住大家求知的热情。

我就特别注意到片子里的一个细节,有个学生为了能听清老师讲课,不顾雨水打湿了衣裳,愣是站在靠近讲台没漏雨的地方,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里的笔不停地记着笔记。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老师的声音和他手中的笔。

还有啊,住宿条件也是差得让人咋舌。

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翻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旁边的同学。

冬天的时候,被子薄得像纸,晚上睡觉都得裹紧了身子,缩成一团。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们晚上还会凑在一起,点着昏暗的油灯,讨论着白天学到的知识,为了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吃的,那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糙米饭配着一点咸菜,就算是一顿饭。

可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抱怨,反而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镜头,一个学生端着饭碗,一边吃一边看着手中的书,不小心把饭粒掉到了书上,他赶紧捡起来放进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这可都是粮食,不能浪费。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那也是个个令人敬佩。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在课堂上,他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记得有位教授,身患重病,还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

讲着讲着,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但他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去,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说:“这点病算什么,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你们,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西南联大,这四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那时候,战火纷飞,国难当头,但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一所传奇般的大学诞生了。

纪录片里展现的那些画面,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我看到了学生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

那教室的条件,简直可以用“艰苦”两个字来形容。

墙壁可能是斑驳的,窗户也许是透风的,桌椅说不定都摇摇晃晃。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光芒,比任何宝石都要璀璨。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他穿着打了补丁的长衫,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复杂的数学公式。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那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向世界宣告知识的力量。

他的板书密密麻麻,粉笔灰沾满了他的衣袖,但他毫不在意,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台下的学生们,有的咬着笔头思考,有的飞速地记着笔记,没有一个人分心。

还有一群学生,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跑到了山坡上,在大树底下讨论着学术问题。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他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

学生们住的宿舍,可能就是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

吃的东西更是简单,有时候就是一碗稀粥,配上一点咸菜。

但他们从不抱怨,反而苦中作乐。

记得有个画面,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一点点特产,虽然东西不多,但那种相互关爱的氛围,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学生们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的场景。

他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组织募捐活动。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哪怕力量微薄,但那份爱国之心,却是无比坚定。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始终坚守着学术的尊严和对国家的责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屈不挠,什么叫做坚韧不拔。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记忆如激昂乐章,激荡我们的心灵。

西南联大,便是这样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

当我踏入西南联大的旧址,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诉说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应运而生。

一群心怀理想、追求真理的学者和青年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在简陋的校舍里,在纷飞的战火中,坚守着教育的阵地,传承着知识的火种。

漫步在校园中,我看到了那些陈旧的教室和宿舍,想象着当年师生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专心致志地教学和学习。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分匮乏。

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在油灯下苦读,在黑板上书写着理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刚毅坚卓”的校训。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学术自由、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激情,吸引着无数学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在他们的教导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

比如,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反动派的威胁时,毫不退缩,坚持正义,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

还有朱自清先生,尽管生活贫困,却坚决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这些前辈们的事迹,让我对“爱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非常独特且震撼心灵的体验。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精神内涵,确实是令我万分钦佩。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师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画面。

他们的教室,有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茅草屋,窗户可能都是透风的,桌椅是那种最简易、甚至可以说是破旧的。

看到这里我感觉,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换做是如今衣食无忧、有着各种舒适教学设施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求学的艰难。

而那时的学生们,却丝毫不为简陋的环境所影响,他们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当时还看到了他们遭遇日军轰炸的场景,那真是一片慌乱。

但即便如此,学校不辍弦歌。

联大师生在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在临时找的露天场地继续上课讲学。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坚韧不拔。

当危险来临,知识的火种不能熄灭,教育的使命不能被打断。

这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无论遭受怎样的暴风雨侵袭,总是坚定地散发着光芒。

看完这些场景后我明白了,刚毅坚卓不是一句简单的校训,它体现在每一个老师的授课细节里,体现在学生们挑灯夜读的背影中。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动不动就可能抱怨或者想放弃。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一比,真是羞愧难当。

另外,纪录片里还有那些联大师资的介绍也让我非常动容。

那么多大师如璀璨星辰汇聚在这里。

他们自身博学多才,但却甘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教书育人。

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这也是刚毅坚卓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守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历史上这么一所伟大的学校,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并发扬。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

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

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
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
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
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
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
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
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
第1页&共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