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李学勤

合集下载

四川青羊区2012—2013学年度下期期末测评高一语文

四川青羊区2012—2013学年度下期期末测评高一语文

成都市青羊区2012—2013学年度下期期末测评高一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单项选择题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瓜蔓/蔓草靡丽/所向披靡差可告慰/差强人意B. 强求/牵强纤夫/纤尘不染来日方长/拔苗助长C.宿仇/宿将荫蔽/桃李荫翳一脉相传/名不虚传D.卡片/关卡度量/置之度外方兴未艾/自怨自艾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砥砺落漠没精打采否极泰来B.嘶叫歌诵急不暇择游目骋怀C.苍翠压诈责无旁贷呕心沥血D.切磋筹集骇人听闻义愤填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只见滕王阁楼阁飞空,金碧辉煌,鬼斧神工....,令人啧啧称叹;置身其中,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B.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夙.兴夜寐...,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C.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博览会聚集了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D.《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与语病的是A.在“追风的孩子”微电影比赛中,通过学生们超乎想象的创意、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具特色的表演,带给全校师生极大的惊喜。

作别李学勤

作别李学勤

作别李学勤作者:许然来源:《廉政瞭望》2019年第02期那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仿佛看尽历史长河,看透世间浮华。

不高的个子却有一张精神矍铄的面庞。

态度谦逊,话语温和,声音富有穿透力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如果忽略课堂上的人满为患,在教师群体中,他就是个平凡的人。

不同之处,在于主讲人的特殊身份。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弹指一笑间,人间十六年。

彼时在高校满怀热忱作报告的李学勤教授,此时已长辞于世。

“虽再无法听到先生和善爽朗的笑声,可这笑声,伴随着微笑时的举手投足、亲切话语,却永存人间,定格于荷清苑那个幽静宽敞满是书籍的雅舍。

”一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惋惜道。

画面最后定格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李学勤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送别队伍一如当年在高校讲座现场般熙熙攘攘。

在薄雾与暖阳交织的清晨,近千人守候在殡仪馆东礼堂,与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挥手告别。

“研精夏商周汉百世足征抉微释古惟先觉,道贯礼易诗书佚篇重焕著史传经待后生”等挽联诉说着后生们对先生的追忆。

“我曾跟着他去考古现场做过调查,他那种认真投入的神情至今都印在我的脑海中。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使生病也依然坚持。

上个月才收到他寄来的新书,我以为他已大好,没想到……”话音未落,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韩汝玢教授已数次哽咽,情同兄妹的他们每年都会如约见面,没想到这次再见却是永别。

随着李学勤的离世,他的一生再次被翻开。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就被给予厚望——成为一名出色的脑科医生。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却更想成为科学家。

“我这人就是喜欢看读不懂的东西,越看不懂就越想看、越想学。

”提及自己对数理逻辑的情有独钟,李学勤曾笑言幼时为买到新上架的《科学画报》,甚至连买午饭的钱也舍不得花。

本想高中毕业后研究数理逻辑,但刚到清华园不久,他却发觉甲骨文和远古历史对自己的吸引力更强,“甲骨文的缀合完全是创造性的,它就好像是真理在你手中逐渐展现出来,那种乐趣真是其乐无穷。

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

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

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
《遂公盨青铜铭文》原文:
大禹治水法
昔在上帝封建之国,九州分邑。

唐王聪明,视水势而安邦,委西川之司曰遂公,派诸侯伐破众,令百口流止,九域平安。

故得九江,九川,开宏图大局,故命九旗,三河,七汉,掎角收陆,疏浚治水,以图天地之灵政。

及至有功者,奖赐以青铜铭文,以记其功德,一面以御金人,一面以上扬天子之光阴,遂公立于千秋,至今思之慕焉。

遂公盨青铜铭文内容为:
大禹治水法
十五日,遂公盨聪明睿智,定九川水利,平定九州,分邑使民得安稳,设立九江,九旗,三河,七汉,疏浚深沟,治理九派,九流,九会,以图天地之灵政,处处实事求是,祈天用神智,令九州繁荣,天下大安。

此功勋英雄,皆以青铜铭文记下,奖赐于当功勋有功者,一面以记忆金人,一面以追忆天子之光辉,实为明主,长存史册。

今日遂公盨,青铜铭文流传不断,唐代先贤以大禹治水法,令九州平安,处处开拓,今被古今之士慕之,可谓遂公立于千秋,功勋非凡,至今思之慕焉。

禹贡九州土贡 的考古学 续 研究

禹贡九州土贡 的考古学 续 研究

禹贡九州土贡1的考古学续研究高军目次一、中国土贡制度发展简史二、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续研究一、中国土贡制度的发展简史土贡是中国古代政权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可以上溯夏代。

2土贡是中国古代贡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了解土贡,对中国的贡赋制度没有丝毫了解无异于是构建空中楼阁。

的确,我们承认,中国考古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历史色彩,但是,如果不带有历史色彩,中国考古学又何以与外国考古学有差别呢?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中国考古学一定要为历史学服务,成为王国维先生所谓“二重证据法”3中的一部分。

只是,历史资料对于考古学者理解考古材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文首首先想对中国土贡制度的发展史进行简单介绍。

41.中国土贡制度发展史的文献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升南先生在《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贡纳制度》5中,依据甲骨文资料,论述了商代的贡纳活动。

王贵民先生在其《试论贡、赋、税的早期历程—先秦时期贡、赋、税渊源考》6一文中论述先秦时期贡的历史演变,以及贡、赋、税三者之间的1查阅文献资料,中国古代一般不直接用“贡品”这个词汇,而是用“土贡”,如马端临《文献通考·土贡》,以此将之前定的“贡品”改为土贡。

2顾颉刚先生和刘起釪先生在其《尚书校释论》中详细论述了《尚书》的成书年代是战国,为后世大多数学者所信服。

对于《禹贡》的记载是否可信,近年出现的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盨”上的铭文证实了《禹贡》记载的具有相当的可信性,此器铭文开头“天令禹尃土,随山濬川,廼差地设征”(李学勤先生释文)与《禹贡》文字几乎相同。

具体可参见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李零《论遂公盨发现的意义》、朱凤翰《遂公盨铭文初释》、裘锡圭《遂公盨铭文考释》(以上文章皆见《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第 6 期)、冯时《遂公盨铭文考释》(《考古》2003 年第5 期)等文章。

因此《禹贡》所记虽并不完全可信,但是还是大致反映出当时的情况。

正如邵望平先生所言,不管《禹贡》最终成书与哪朝哪代,“九州”部分是有三代史实为依据的。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保利藏珍(精品篇)青铜的光是金属中的“月光”,冷、清、尖锐,可以穿透夜空。

青铜艺术品看上去有流水般漠然的冷,这种冷穿透时光,流到时光之外去,自成一个时代。

喜欢青铜的光泽,喜欢青铜器清晰、纯粹、高贵的感觉。

徜徉在一片青冷的光中,心中有一种雍容和稳的沉静之感。

凤鸟尊(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尊通高50厘米,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极佳。

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象,头顶花蕾状高冠,勾喙前伸,长尾披垂。

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一幅神情怡然的样子。

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等纹样,繁复而美观。

尊盖内侧有2行8字铭文:“倗季乍(作)祖考宝尊彝”,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

这只诞生于3千年前的中华国宝是迄今发现中国最大的青铜凤,由保利集团于2004年斥巨资从海外购回。

据介绍,全球目前仅有3件立体凤鸟尊,其中两件流落美国,而这具凤鸟尊以胜其5倍的体积,尽显商周图腾圣物“凤”之浑大精美之气魄。

中国青铜器权威李学勤先生在看到这只青铜凤鸟时,大吃一惊。

在这巨凤现世前,最有名就是流落美国的西周凤鸟尊,然而,它们高不过10多厘米,实难与这只高近半米的凤上之凤相比!当时古董店主不同意在付款前让保利带回内地验宝。

专家们花费大量时间,最终以保利举世公认的声誉和国宝终应返回祖国的诚意,说服店主,迎回内地鉴定。

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朱凤瀚教授等中国青铜器监定和研究权威,背靠背独立做出鉴定,终定为真物。

更令专家们称奇的是,欲为青铜凤修补破损时,这件宝物居然一点残损都没有!史学、青铜器权威的最终定论是:“一致认为它形体巨大,气势不凡,且造型独特,前所未见,是目前世上所见最为精彩的商周青铜鸟形尊,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神面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口径14厘米、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

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贾兵强【摘要】Dayu's water-control projec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n the water-control process,relying on arduous struggle,giving judicious guidance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scientific management water,the idea of human-based management,overcoming difficulties,Dayu finally achieved the success of flood-control project.The Great Yu's spirit of taming the Waters were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selfless,national supremacy,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state,scientific innovation.Dayu's spirit is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and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large Dayu flood-control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the grand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治⽔的传说⼤禹治⽔的传说在⼀万年前的旧⽯器时代就有⼈类在这⽚⼟地上⽣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明——⼤汶⼝⽂化,其中⼤禹治⽔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

2009年《⼤禹治⽔的传说》被⼭东省政府列⼊第⼆批省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泊梁⼭相望。

孔⼦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条汶河⽀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马庙村,国都西有⼀⼭,⾄今仍叫遂⼭。

与《史记〃禹贡》及《诗经〃⼤雅》中的有关⼤禹治⽔的记载相印证,将⼤禹治⽔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

以禹王庙为核⼼,在周边20公⾥范围内,考古⼯作者已发现从旧⽯器时代⾄春秋的⽂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化遗址、云⼭店遗址、⼤官庄遗址、黄家庵⽂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的⼤汶⼝⽂化(堡头类型)⽂化遗址。

堡头⽂化遗址出⼟的1800余件陶器、⾻器、⽟器及⽣产⽤的簇⽮、标、梭、渔钩、铲、镰、斧⼜佐证着从⼤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向平原,由狩猎逐渐向原始农业过度,由⽳居到向阳⽽居的半⽳房屋集群定居,并发⽣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分可信的,也从⼤背景上印证着“⼤禹是宁阳⼈”的论断是有充⾜的⽂化背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禹及其治⽔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其后《诗经〃⼤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

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景中也有反映。

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景之⼀的“铁⽜镇海”,是传说⼤禹治⽔时留下镇海眼,绝⽔患的堌堆⼭景观;以及为纪念⼤禹治⽔业绩,在⼤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株千年古柏参天蔽⽇,形如华盖,其中⼀株传说为⼤禹化⾝的古柏树,胸径达1.52⽶,号称“齐鲁第⼀柏”,似乎向⼈们传递着远古时期⼤禹治⽔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再说大禹治水只是神话传说,你就OUT了

再说大禹治水只是神话传说,你就OUT了

再说大禹治水只是神话传说,你就OUT了本文作者/陈道这是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一件青铜器,名叫“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因为使用口述,一代接一代地在民间传开,而“遂公盨”上的铭文,真实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这些年,甭说社会戾气重,只那搞学问的,也都是一股大无畏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脑门子一拍,敢换日月,譬如对待中国历史,有拆祖宗庙的,有挖祖宗坟的,还有骂祖宗不是人的!著名的历史学大师顾颉刚不仅信誓旦旦在“中国史上起一个大革命——拿五千年的史,跌倒两千年的史;自周之前,都拿他的根据揭破了,都不是‘信史’”,而且,于1923年在其著名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禹的认识,核心问题有二:其一,《诗经·商颂·长发》中所谓的“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是“禹的见于载籍以此为最古”,而此条文献可理解为“上帝叫禹下来布土,而后建商国”,由此得出结论——“禹是上帝派下来的神,不是人”。

其二,禹和夏发生联系“是从九鼎上来的”,既然《说文》释禹为虫,所以“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

一石激起千层浪,顾大师对夏禹历史的否定和神话的阐释,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大禹是一条虫”的论断不仅在史学界,也在整个学术界甚至社会上广泛流传,使得他声名鹊起,一时无双。

禹是谁?禹对于中国、对于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所谓华夏之“夏”指的就是禹之子夏启创建的夏王朝。

多少年了,来自有心的和无心的力量推动,关于禹和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是外国学者质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一个支点,否认了夏禹,意味着“华夏”来源的正当性也将受到质疑甚至推翻。

顾大师痛快地发了这一声,名声地位都有了,只是“华夏”蒙上了一层阴影。

估计,顾大师也没有料到他关于“夏禹是条虫的”社会破坏力会这么大,1925 年 11 月,他作《答柳翼谋先生》申辩道:“我引《说文》的说禹为虫,正与我引《鲁语》和《吕览》而说夔为兽类,引《左传》和《楚辞》而说鯀为水族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23
遂公盨铭文拓片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这件器物,就是现为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

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

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

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

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

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

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
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

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

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

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
作配乡(享)民,成父毋。

生我王
作臣,厥沫(贵)唯德,民好明德,
寡(顾)在天下。

用厥邵(绍)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

孝友,訏明
经齐,好祀无[贝鬼](废)。

心好德,婚
媾亦唯协。

天厘用考,神复
用祓禄,永御于宁。

遂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悔)。

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

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

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

这个字原作从“●”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澂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

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

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

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

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

盟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

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

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

“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

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

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

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

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