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原序

合集下载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广为流传,在我们高密民间也一直流传的许多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可传说毕竟不是历史,我们现代高密人的先祖到底迁自何处呢?在探讨现代高密人源流前,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纵览一下中国的移民史。

先秦时期的移民活动还有待史学家们继续考证。

概括秦代以来中国移民,主要有政治型、民族型、军事型、经济型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又往往互相融合。

政治型、民族型的移民,以两晋、两宋交替之际为典型。

西晋、北宋灭亡后,作为原政权中坚的官僚世家纷纷举族南迁,在南方拥立新的汉族政权,大批中原汉民也随之南下。

此类大规模忠君避难、尾随原政权世家大族迁徙或被驱使、被裹挟迁徙的移民潮,在两晋交替、安史之乱、两宋更迭、明末清初等改朝换代、重大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均有发生。

历史上有不少高密先民也卷入了此类规模宏大的迁徙中,如晋怀帝五年,中原大乱,高密人郑膺率族人避居豫章西山梅井坪,其后人今居赣、闽、粤、港、台等地,发展为江南客家大族。

南宋初年,官至翰林学士的高密人綦崇礼携子侄寓居浙江临海,今浙江、湖南多其后裔。

北宋名臣、官至中书侍郎的高密人侯蒙后裔则迁居桂林。

侯蒙的族人侯寘则寓居长沙。

历史上,名臣显宦以及后人的政治避难,也可算是政治型移民。

如西汉末年,为避王莽迫害,当时的显宦侍其武迁居北海,其裔孙迁居高密,后迁居江南等地。

历史上的大型政治型移民往往与民族型移民相融合。

与中原汉族的南迁相对应的有少数民族的内迁。

五胡十六国时,鲜卑等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并定居中原,成为籍贯中原的移民。

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其政权确立后也大量迁入中原。

满族入关后也举族移民内地。

政治型移民也往往与军事型移民相交融,历代统治者处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的,或在某地移民屯田戍边、或迁徙强宗大族于异地,或将政治军事上失败的对手迁徙固定地区,造成了大量政治性、军事性移民。

续修郑氏家谱序

续修郑氏家谱序

续修日照海曲郑氏家谱序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世间万物,人类亦然。

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可以资治通鉴,传承文明;族之有谱,家之有承,可以追本源、晓亲属敦宗睦族。

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光大也。

此即吾续谱之因。

余郑氏先祖播迁海曲之地,原有谱牒传承,虽历代久远,个别支系或有遗缺,然赖祖先之敬宗,谱牒修辑代代相传,虽历夷狄入侵,军阀混战,而谱事不辍。

惟及近现代,国共操戈,兵祸连延,文献多有遗毁。

尤其四清运动及十年文革,文物谱牍盖以“四旧”之物焚毁,政治派斗争血雨腥风,人人自危,岂敢论宗族传承,致谱牒无修,祀事无继。

庚寅年春,四世祖尓初公、五世祖勷公石碑现,蘸水洗识,映阳而瞻,遂幸仰祖之碑文,此诚为祖之灵佑,而使吾有幸览之,遂感慨系之生也。

时人皆知吾欲续宗谱是耳,以慰祖之灵,以现民之愿,以聚祖之力,以展我之志。

当是时,吾初录谱,以本族居住台湾的世逢侄、小邵疃培银哥提供之信息,联系两位先祖碑文,而敬知先祖之命讳。

春暮夏初,吾推敲各家门,拜询年长者,追忆自己之祖上名讳,或曰点滴,或只字难言,或曰能忆较多者,昔已仙逝。

吾集众口之词,条理之。

随后便弃休息假日,奔走阡陌之间,恭听虚习。

用网络沟通于青岛、丹东,以电话连接抚松、鹤岗,众方校对,获详实资料。

本次重修祖谱,掌握时代改革之精神,屏弃封建宗教之迷信,宣扬赡养孝老之义务,光大敬老爱幼之良风。

男女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皆载于谱;吾族宗谱也曾历刀、兵、水、火之劫,族人又远播祖国各地及海外,资料散失难以寻觅。

虽经搜集四方采访,惟恐挂一漏万,口述错谬在所难免。

为臻完善,以求精益求精,希后起诸君溯流而穷源者也,继续为之考证。

同族宗彦诸公热心公益事业,其意殷切,情不可却。

而自今而后至千百万世之子孙,可以因流溯源,睹叶知根,孝悌之心岂不油然而生。

韩魏公有云:谨谱牒而不忘乎祖者,孝之大也。

余虽不文,亦勉为其难,赘述数语,是为序。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作者:蒋伟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维扬江都潘氏族谱、江都戴氏族谱等六部族谱中宗族作用资料的收集,通过对祭田资料的整理,归纳出这一时期宗族所产生主要作用是祭祀以维持宗族和睦,从而看出宗族这一特定历史产物在近代所发挥的社会功效。

[关键词]族谱宗族祭祀祭田[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3-0033-01在武进管氏族谱中,可以看到其总目包含谱序,谱例,谱辨,谱论,备考,家训,世表,小传,疏草,墓碑,行述,寿言,哀裱,志记,杂记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知道宗族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敬宗睦族。

如淮安张氏族谱中记载“其法创自文忠老泉,而文正又倡义田之举于法尤优,先于族众婚丧又堪补助,敬宗睦族或可稍慰”,而祭祀、修祠、修谱是宗族实现敬宗睦族的三个主要手段,而其中以祭祀最为重要。

宗族欲修谱、建祠、祭祀,必定需要经费。

朱子《家礼》中规定祠堂建置时,就要设立祭田:“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

亲尽则以为墓田。

后凡正位辛忖者,皆放此。

宗子主之,以给祭用。

”可以看出,族谱对于祭祀内容的记载可谓占到了很大的篇幅。

一、族谱中对于祭田来源内容的记载在中国,祖先祭祀在奴隶时代已初具规模和定制,经过汉儒、宋儒们的鼓吹,这种制度更为定制化。

面对祭祀所需的大量资金,一般宗族主要依靠族田祭田所入。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中的《续修族谱序》中提到“量力捐资置四十亩以作祭产”,《重修潘氏家谱序》中提到“邀族人公议照丁捐钱复公捐项”,“置田十亩轮流收租拜扫,不得变卖更换”。

除此之外,族谱中还有相关专门的章节记录祭祀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祭田的具体情况。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卷二《合族公议拜扫轮分常规》中记载的一处祭田的情况:“王家庄西,祖茔一所,壬山丙向祭田六亩整,在修礼公祖茔西边,每岁春秋共收呆租八斗,六亩内起去填佃住基一方草屋三间,每岁除包租外余田给予填佃作工食佃房系七房公同修造。

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6-22 [返回主页]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

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

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

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

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

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

而历史的发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于世,迅速显赫起来。

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

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

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

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

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

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

而历史的发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于世,迅速显赫起来。

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后又学书法,博涉子史。

初任长沙知县。

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

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

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族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我们了解过去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对古代人物的研究具有权威价值,其次对人口研究也具史料价值,任何一部族谱都记录着族源和迁徙情况,这对于移民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再就是对封建时代的家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

此外,族谱还为地方志、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资料。

族谱也是许多海外华人回乡寻根的依据,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体现。

历代领导人都对族谱的价值做出过精辟的论述,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说:“族谱记述中华民族内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1975年《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与淮安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说:“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

我经常想家,想家乡。

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

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

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一般来说,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大不孝。

1950年至1979年是中国族谱的空白期,无论是民间的纂修活动,还是史学界对族谱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似乎都在这30年中停顿了下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族谱成为“四旧”,石谱被砸掉,纸谱被焚烧。

要么被他人所毁,要么自己因恐惧而自毁。

现在残存的族谱,都是族谱的收藏者冒着风险转入地下保存下来的。

而我们诸城郭河套村的家谱族谱就是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被毁于一旦,没有被保存下来。

这是我们村所有郭氏子孙的损失。

惜哉!惜哉!盛世修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续修族谱蔚然成风。

2009年,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了千万字巨著《中国家谱总目》,把全球华人家谱收录到一本书中。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全体管氏子弟们: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

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

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

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置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

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

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

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

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文革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

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

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文革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

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

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

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

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

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

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一、关于管姓起源

一、关于管姓起源

一、关于管姓起源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

具体论述如下:1、起源于管叔鲜。

此说见于《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广韵》等典籍中亦有记载。

《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

”《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序云:“管氏之姓,其始乃文王子叔鲜,受封于管,以国为氏,今郑州管城是也。

”(地在今河南郑州管城区)。

但是,同一篇《管蔡世家》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一说法还有些问题,那就是叔鲜“无后”。

司马迁说:管叔蔡叔“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于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管叔作乱诛死,无后。

”司马迁特地交待,说得很明白,管叔因造反被诛杀没有后代,那么后世管姓从何而来呢?近见江西《齐川管氏宗谱》,其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

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

”也就是说,管叔鲜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

2、起源于周穆王姬满。

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等典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原序
谱何为而作也,曰为族之不睦,谱即作矣,而族何由睦,曰木有本水有源,虽支分派别,世远季淹,苟有谱可据沿而溯之,稽其始,则兄弟也,稽兄弟之始,则一人之身也。

观于此,而情如何不亲,义如何不笃?此睦族所以必当修谱也。

犹忆周(注:绍周二支六世椿祖之后)弱冠时,吾父(注:管大武)尝进而命之,曰:‘从来族之不睦,由于无谱,不知系出一本,故也,汝即读书,倘得寸进,即当以此为急务。

’周拜而受命,谨志之,不敢忘。

至甲子,赖祖父(管得基)训得补弟子员乙丑正月,即携文房四具,并二册。

其一为,伯高祖jia(木贾)(注:财神管仲和次子)故天启五季五七誊写疏稿荐亡者,自高祖(注:管椿。

泛指六世祖)而上至始祖,间列祖妣姓氏,几百余奉祀者,自曾祖(注:管加禄。

泛指七世祖)以下,子、侄、兄、弟、女及婿姓名亦载册内,凡三世几三百名为一册。

其一为,甲寅十月睦族合户册,上自曾祖下及孙行,同姓毕集,凡六世,几五百名为一册。

余持是假拜节为由,无论贫富贵贱,悉等其堂,逢人而偏问之,得一解即书于册,如是者三年始得大概,亟欲纂辑成谱,以示后人,讵意遭家不造,三十年zhun zhun,备虑百事具废,而修谱一事遂置高阁,去岁壬子,余年七十矣,或谓之曰‘汝承命修谱,而未竟其功,行且老矣,其谓老父何。

’余闻言愧恧殊甚。

乃捡前所采访,勤加纂辑,起自今年五月至中烁告成,然屈于力,不能付诸剞劂,族之人不我鄙弃,??付梓,则大善矣!,即不然,则各录一册,什袭而藏诸荚si,异日者按谱稽查,莫非共本同源则情亲义笃,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矣。

族之睦也,未必不自谱之成基之,岂徒有以对吾父于九泉,而已,载是为序。

­
时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十世孙绍周敬识­
*** 诸城《管氏族谱》之序言,今可查者,有三篇,分别是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初九日嵋村祖管清作序,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嵋龛祖管绍周作序,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廿有一日录瞻祖管永猗作序,此为第二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