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合集下载

陈氏字辈整理(较为完整的字派)

陈氏字辈整理(较为完整的字派)

陈氏字辈整理(较为完整的字派)安徽怀宁清光绪二十七年陈旭修《义门陈氏宗谱》陈氏: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清光绪十六年陈宗浩等重修《陈氏世谱》陈氏: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灵璧: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安徽当涂县:福禄寿永肇祚延长祖源省上行表言坊克遵懿范能叙纲常修齐有本相得益彰典谟训诰先后辉煌经纶化育迪吉尔康孝友为政郅治祯祥匡辅翼安定明良《濡须陈氏宗谱》6卷清光绪4年大邱堂6册派语: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

新派:书田耕有祿,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

福建陈氏辈数歌:尧舜禹汤文,景思起泰君,季愠宗德永,元荣福时存,上和日基泰,兴朝茂盛彰,君恩成宠锡,咨汝益颐昌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福建南安:朝廷崇宏道家国尚材良,公卿维忠孝孙胤世昭扬('公'字以'光'代),圣贤重礼让师儒教文章,高曾垂规矩奕业继馨香。

讳行:诒谋安建所士以望学育,品得成珪璋时犹殷诵读(陈忠生)广东大溪陈氏辈数歌:德光华绍有尔,振渑自世绪雄图,常传海国流芳远,声去南天达上都。

广东大埔莒村岭下追报堂:宗之乐而奶,尚志式成书。

根深源远,桂馥蘭芳,国家祯幹,奕世荣昌。

广东大埔义门:大学公的10至38世辈序:大伯尔宗,资岳而仍,尚志式成,根深源远,桂馥蘭香,竹苞松茂,奕世荣昌。

广东大埔桃源奉先堂辈序:以和为贵,惟孝克友,尚志立名,谦光显扬,勉学进修,守典尊贤,敦本重裕,启瑞育英,成德达材,欲庆济昌。

广东大埔西门墩陈氏辈序: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加大,以汝学章,克承祖传,允又乃武,兰桂联芳,朝廷国典,志应君贤。

广东大埔雍睦堂陈氏辈序:宛丘开基远,户牖世泽昌,山阳武功盛,颍川德誉暘,长城悦秀丽,龙兴发其祥,金陵继正统,玉葉布万方,宜都肇封建,仪代育贤良,仙游仁者寿,匡庐隐士康,九江长乐里,义门千载芳,两唐宋嘉祐,三朝聚同堂,钦命启家业,得居汀宁庄,石壁衍宗派,广福庆流光。

陈氏大成宗谱序

陈氏大成宗谱序

陈氏大成宗谱序明王守仁(1472--1528)自五宗九族之礼行于天下,后世凡通都大邑之间,号称巨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充博也。

今祁门庠生陈君璧,一旦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穷源,合陈姓而一之,其故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灭,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余喜得于俄观创见,而不容以辞其请也。

按陈氏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武王之封于陈,世主虞祀,传至闵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为氏。

赢秦之际,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住阳武户牖,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侯拜相,光显天下。

元帝时,有讳汤者,又平之六代孙,拜西域副校尉,奉使方外,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赐爵关内侯,于平有光。

汤之后移家颍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以节义风四方。

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自是颍川之陈氏益著。

二方之子孙益盛,显于魏而著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间。

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

高原太守闫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

季方之后居莆为多,福泉建安次之。

宋元间,鲜有会者,故其派无稽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世生武帝霸先,传五君历三十二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之受封。

而其后移家绩溪,若旌德昌溪、霞溪、陈村、古山径之云苓,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德安。

若高安、椒坊、善富、赤土、安陂、征溪、秋塘、宏石泉、富广城、新昌、天宝、新建、赤冈、紫塘、建昌、石塘、万福、永兴、果石、宁州、武宁、兴国、义安、上饶、南昌、庆安、封城、瑞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者,则叔平之受封,而其后移家歙之黄墩,若乐平、临怀、定海、永嘉、昆山、金华、灵壁,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明史·陈循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陈循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 固有 当 天 与人 归 之 时群臣备 法 驾 大乐 恭 诣 南内 奏 请 临朝 非 特 宫禁 不 惊 抑亦 可 示 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6. D(陈循被释放成为平民是在于谦昭雪之前的事)
7.(1)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犯”“敕”“驰檄”各1分,大意2分)
(2)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因为)一齐拉拢(勾结)考官刘俨、黄谏(违法乱纪),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黜”“构”“为……所”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皇帝驾临北京,命令他拿出国家书库的书籍到皇帝临时驻地,于是留用侍臣。
洪熙元年,晋升为侍讲。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宫,白天担任顾问。皇帝赐给他住宅在玉河桥西,巡游的时候没有不跟从的。晋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任御前讲席。过了很久,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进入文渊阁,主管机要事务。
(《明史?陈循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严氏家谱》艺文录注释

《严氏家谱》艺文录注释

《严氏家谱》艺文录注释1. 严光治诗三首锦屏山①胜地古来称阆苑,萍踪何幸此登临。

屏开野色山如锦,石转江声水自吟。

效死桓侯千古义②,长吟水部十年心。

③英雄慷慨俱陈迹,樽酒赓歌共赏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释】①锦屏山:锦屏山在四川省阆中市城南,古称阆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

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称锦屏山。

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杜甫诗句“阆中盛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即指此。

②桓侯:古谥法中,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意指最擅开疆拓土、威震敌国之人,始能以“桓”为谥。

这里暗指四川巡按使杨瞻。

杨瞻(1491—1555),明代宰相杨博之父,山西蒲坂人,字叔后,号舜原。

明正德十四年举人。

授河南扶沟知县,复除授陕西扶风县知县,拜贵州道监察御史,改大理寺评事,升右寺副四川按察司佥事。

以子博贵,封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五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祀乡贤。

明嘉靖二十二年,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常驻顺庆、保宁二府。

修举废坠,整饬文学。

重建新建锦屏山、大佛寺、将相堂、三陈书院、玉台观、云台观、灵山寺、观音寺、怀陈馆等。

编修嘉靖《保宁府志》。

保宁府,治所在阆中,其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南部三县地。

清时,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十九年。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③长吟水部:《全唐诗话》:“朱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而推赞之。

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

【评点】本诗出自四川《保宁府志》,原著说作者系“顺庆府推官”。

该诗现被杨林由先生《阆中历代诗词选》一书收录。

本诗有深寓感激舜原杨瞻推举之意。

石桥①冒雨披山蹬,梯云到石桥。

水声鸣不尽,人迹去还遥。

状元谢元龙为江西宁都宋氏作

状元谢元龙为江西宁都宋氏作

状元谢元龙为江西宁都宋氏作《京兆宋氏族谱二修原序》谢宋平江西宁都湛溪宋氏是最早开发宁都的客家民系之一。

湛溪(今湛田)宋氏于大唐玄宗天宝元年,宋璟四子宋浑之子宋瞻(虔州知州),宋瞻之子宋谕,宋谕生子三:一评事、二评事、三评事。

三评事因祭扫祖坟,遂定居于虔化(今宁都)。

三评事,讳节,字梅衡。

三评事,传十世至文英公,科甲蝉联,出现了一门五进士的殊荣。

宋瑗、宋梦日、宋大猷等于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己卯年进行湛溪宋氏的第一修族谱。

到了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丁丑年,三评事第十五世孙宋汝能(景定间推为总辖)、宋汝能子:高甫、成甫进行了湛溪宋氏的第二次续修族谱。

而且请到了状元及第、任修职郎、隆兴府教授、湖北运干权留守司公事,年世家教弟谢元龙作序。

谢元龙是宁都第二位状元及第之人,但留存于世的实物资料不多,笔者有幸得见湛溪宋氏族谱,于是就全文笔抄并打印出来,曾经送过意粉资料给宁都谢氏客家研究会。

为了让更多的文史研究者看到,现将《京兆宋氏族谱二修原序》全文附载于后(注:标点为笔者所加):京兆宋氏族谱二修原序谱牒之作何为也?《礼·大传》曰: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

睦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重社稷故爱百姓。

圣王治天下必自亲亲,始者,盖由此道也!后世公卿大夫士庶之家皆有谱系,历千百年传世不绝,亦缘此而为之。

使无谱系,则亲亲尊尊长幼疏戚男女婚姻亦从而不紊?谱之所系诚重矣哉!虽然固重于创始尤重继修,创而不修大失前人之初志,而非继述之善矣。

余邑右族数大家若湛溪宋氏其一焉。

宋自微子启国封于宋以承殷祀;启传位兴衍,为诸侯;历世三十又二至偃而国亡;偃又传十七世至瞻,唐时任虔州知州;瞻子谕;谕第三子三评事以祖至虔化巡民瘼卒于官,葬邑北郊之小溪尾,公同两兄一评事二评事俱卜筑于祖父坟山太子庙前居焉。

既而,三评事又定居钦仁里湛溪开支蕃茂,方十余世而科第蝉联,成进士者五人。

期间,抱湖海之慨与夫坚箕颖之操者,笔不胜数。

姚鼐《陈谨斋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姚鼐《陈谨斋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姚鼐《陈谨斋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陈谨斋家传姚鼐陈谨斋讳志鋐,字纯候。

休宁有陈村,在县治西南山谷之间,俗尚淳朴,陈氏世居之。

谨斋之曾祖仁琦,以孝悌称,为乡饮宾①。

其子耀然、孙世墱,皆敦厚不欺为长者。

世墱又为乡饮宾,仅一子志鋐,守其家法尤谨,故自号曰谨斋也。

谨斋以行贾往来江上,或居吴,或居六合、江浦。

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既去而守其货者,果失利,其明智绝人如此。

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

姊亡,尽力上请获旌其节。

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②,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③。

其村南有巨溪,越溪道达婺源,而溪涨则阻为人患。

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

在六合、江浦,遇公事所能为者,必以身先,如其在休宁焉。

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

人或欺许之,夷然未尝较也。

人或频以事求索之,辄应,未尝厌也。

暇则以忠谨之道,训其家人,而未尝言人之过。

少时,遇一术者为言:君某岁当少裕,某岁大裕,及他事成毁,后皆奇验。

又言君当五十三岁死矣!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

然寿七十八乃没,人谓其修善延也。

既没,而其家不失长者风,谨斋之教也。

谨斋子四人:有灏、文龙、有泗,皆笃谨为善人,皆先人卒;惟幼子有涵送其终,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

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

姚鼐曰:谨斋生平皆庸行,无奇诡足骇人者;然至今人我称之者,以其诚也。

夫使乡里常多善人,则天下之治,无可优矣。

如谨斋者,曷可少哉!曷可少哉!(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有删改)[注]①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

按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

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

②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

③贤祠:供奉先贤的祠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明智绝人如此绝:超过B.尽力主请获旌其节旌:表彰C.设为条制甚备备:完备D.及他事成毁毁:诽谤【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固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严氏宗祠序言定稿

严氏宗祠序言定稿

重建严氏宗祠序①关键字:严氏;宗祠;序巨木自根,涓泉汇江。

乾坤一体,日月同光。

国立史馆,家延宗堂。

人子所事,理所应当。

中华严氏,源远流长。

轩皇发脉,颛顼隆昌②。

六百帝业,毁于纣王。

商终周兴,武王怀良③。

庄严同祖,春秋争强。

郢楚封諡,得姓名庄④。

郡望天水,穆穆帝乡。

固避汉讳,以严易庄⑥。

爰暨魏晋,或复姓庄,或留姓严,庄严分航。

斗转星移,贰千年长。

子陵後裔,遍布四方。

唐代天民,离吴别乡。

洛口宁域,风土飘香。

二世节卿,东韶卜房。

艰苦创业,苗衍赣江。

元时文质,奉母终养。

徙居宁都,身显名扬。

筑祠衙背,丰奠祀享。

国朝伊始,卫局占疆(6)。

文革浩劫,毁吾址场。

命途多舛,族人惆怅。

今逢盛世,金瓯允匡。

睿智贤能,倡建祠堂。

聚商族众,群情激昂。

显达贤良,慷慨解囊。

举贤理事,事议题纲。

目营心匠,仿古式样。

王都堂中,净土寺旁,金盆堆果,择地立桩。

际松族长,择日聘匠;筹资督造,昼夜繁忙。

癸巳奠基,瑞气满场。

甲午告竣,族众欢畅。

新建祠堂,坐北朝阳。

阔五丈五,进深八丈。

东临梅江,鹰翔碧浪。

西倚学堂,大任天降。

北枕翠微,虎卧龙藏⑦。

南通赣航,攘来熙往。

门前双狮,威武雄壮。

飞檐翘角,璃瓦流光。

拔柱合抱,井得天祥。

楹联字画,相得益彰。

祠堂前庭,宽敞明亮。

後堂祖龛,昭穆朗朗。

群山侍卫,众水朝堂。

钟灵毓秀,龙凤呈祥。

徜徉其中,吾心激昂。

我辈严氏,光复典常。

天地有序,江水流长。

佑我後昆,世代荣昌。

承族之托,为序不让。

严际昌(字高生)敬撰岁在甲午(2014)杏月注解:①重建文质公祠,位於江西省甯都县梅江镇反围剿纪念馆旁。

②按家世:严姓出自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其子曰昌意,生颛顼,代少昊(黄帝次子)金天立命。

③入春秋时武王益强大,传文王及成王,历穆王至庄王霸诸候。

④其後世子孙以庄为姓。

⑤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

⑥卫局指卫生局。

⑦翠微峰是当地很有名的高山,电影《翠岗红旗》就是反映该地革命事蹟的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宁都谢宋平
明宣德元年(1426),岁次丙午,月在仲冬,宁都厚田严氏宗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其二修族谱编撰告竣!
江西宁都,地处赣南之北,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为有名的客家县,曾被誉为“客家的摇篮”。

全县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

客家,源自中原,秉承中原汉文化。

客家人勤劳节约,克讲理让,聪明智慧。

他们不弃根,不忘本,能慎终追远,建祠以崇祖,修谱以睦族。

宁都严氏可以说就是该县众多客家姓氏的代表之一。

宁都严氏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尊唐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严天明为始迁祖。

严天明(838—912),名陶,字从善,又字天民。

是镇极之子,量政之孙,严绶(仲举)之曾孙。

浙江严州桐庐人,曾被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

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北民纷纷南迁。

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僚友一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水墨洞。

乾宁乙卯年(896年),严天民又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今属宁都县洛口镇、东韶乡一带)密石磜严坊(即今宁都洛口严坊)栗树下开族繁衍。

宁都严氏还是该县历史上较早撰修家谱的姓氏之一。

据《宁都厚田严氏十三修大成族谱》载云:宁都严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岁。

纂修为四世孙师文、五世孙九郎、常善、严封等人。

参修子姓为严天明四个儿子的后裔。

严天民娶妻瞿氏,生五子,即节庸、节信、节评、节卿、节泰。

节庸居宁都县洛口厚田;节信徙居永丰县;节评徙居广昌县燕石;节卿居宁都县东韶乡;五子节泰外出,不详。

公元1426年,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第二次纂修族谱。

喜庆之余,他们还请到了本省泰和县的殿试状元陈徇作序。

说到江西泰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誉满海内的泰和乌鸡。

其实江西泰和在中国科举史上,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光有明一朝泰和历史上就出过三位状元:陈循,永乐十三年(1415年)状元;曾鹤龄,永乐十九年(1421年) 状元;曾彦,成化十四年(1478年) 状元。

陈徇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

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少时家庭坎坷,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生活十分清贫。

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据《南寮陈氏宗谱》载云:“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

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


陈循十七岁考入邑庠,文学出其辈类,屡试而在高等,名声鹤起。

永乐甲午年(1414年),江西乡试中式第一(解元)。

永乐十三年(1415年),礼部会试春闱第二。

按会试考官拆卷得第一名(会元)为陈循,因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不得已而避嫌,遂改洪英为第一。

最后殿试时,陈循终于凭借实力获得状元及第。

陈徇中进士第一名后,先授修撰,进侍讲。

宣德初,值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

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

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

一些朝臣拥立后来的景帝即位,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

陈徇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的当朝首
辅。

英宗皇帝复位后,由于石亨等诬陷大臣于谦谋逆。

最后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也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

直到五年后才获释为民,回老家不久后就去世。

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诏以原职赐祭。

著作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韵集句》九卷和《芳洲年谱》一卷,此外有与人合撰的《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

明宣德元年(1426年),宁都严氏二修族谱时,陈徇四十有一。

按其官谱:他先值南宫,后进侍讲学士。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有载:“洪熙元年,进侍讲。

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

进侍讲学士。

”“侍讲学士”,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待诏等。

是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官阶明为从五品,清为从四品。

再看宁都严氏二修谱序中末尾的署名是“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讲学士泰和陈循书”。

通过二者对比发现,谱序署名符合当时陈徇任官的实际情况。

所以,笔者认为《宁都严氏二修谱序》应该是陈徇真迹。

该谱序现经笔者亲自整理、标点,内容如下:
《严氏二修族谱序》
士大夫家以世族相尚者必有谱焉!续其世系,统其族属。

世系不续固无以明其所自出,族属无统则尊卑长幼远近亲疏又可得而辨乎?将至如郭崇韬诲拜汾阳之墓,狄武襄远引梁公之后。

此谱之所以不容不作也!
宁都严氏自子陵拜官不受,钓隐富春,之后至唐懿宗朝有讳陶号天明者,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判司天大监。

避黄巢乱,徙居虔州虔化县太平乡厚田居焉。

生子四:机、权、衡、衍。

机为讳仍居厚田;权徙吉丰之湖泉;衡徙广昌燕子石;衍分居东
韶,传至□今十有八世。

期间以科策显名宋元殆难枚举。

位高者至于参赞枢密,位卑者至于郡邑僚佐。

其风声政绩皆炳烺有闻,固非近世巨族比也。

且今后裔济济,皆王国珪璋器,将来显盛駸駸(qin)未量。

诚为于前者美而彰,为于后者盛而传。

聊按:其谱牒自南唐保大间业已纂录,迄今数百十年。

其族彦鼎成、居荣辈拉同三族重修谱牒,言于予以叙其首。

予方思以风维世教,矧鼎成号渔隐子,于予有莫逆交谊,弗容辞。

然予以姓氏之学不明于世久矣。

古之王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

宦有世禄,士有世守,而文立为大宗,小之法以维持之,此姓氏所以不紊而三代之化行俗美也。

后世官失其守,宗法不讲,本支涣散,弗复可收不有谱以为之防范,不几于苏氏所谓至于忽忘者乎?严氏子姓知作谱意而祗聿前修。

仕则措道于用,使膏泽治于民;居则善其道于躬,使德义熏于乡。

斯为金紫光禄大夫之贤子孙矣!严氏之盛,岂止今日,将百世无疆也!巳因书以竣。


皇明宣德元年丙午岁仲冬月之吉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讲学士泰和陈循书谱序中一开头,陈徇就开宗明义阐述修谱意义十分重大:“士大夫家以世族相尚者必有谱焉!”。

一是可以“续其世系,统其族属”;二是“明其所自出”和“尊卑长幼远近亲疏又可得而辨”。

在这里作者是理论联系了实际,举了正反两面的典故来证明之。

即“郭崇韬诲拜汾阳之墓,狄武襄远引梁公之后”。

这两个典故说的事后唐郭祟韬与北宋犾青的故事。

郭崇韬祭拜汾阳王墓,纲纪讥讽他乱了宗族;狄青辞谢梁公之形,当时的人称他有自知之明。

先讲一下“郭崇韬拜墓”的故事。

郭崇韬,后唐名将、谋臣。

自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第四代孙,而这其实又没有根据。

郭崇韬带领大军西征蜀地时,还特地走了
些弯路,来到兴平(今陕西兴平市)汾阳王郭子仪陵墓,以祭拜先祖之礼,祭奠郭子仪,拜后还洒泪号哭而去。

如同演戏一样,这番煞有其事的举动让跟随他多年的属下也觉得滑稽,背后耻笑不已。

再来说说“狄青辞谢梁公之形”的典故。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因为他后来被封为“梁国公”,所以常见称呼有“狄梁公”。

狄青是宋代名将,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此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

由此两个典故,陈徇作结:“此谱之所以不容不作也!”
谱序第二部分,陈徇先是叙述了宁都严氏的源流。

宁都严氏为“子陵”之后;始迁祖是“唐懿宗朝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判司天大监讳陶号天明者”。

接下来陈公就说出了严氏徙居宁都的缘由——“避黄巢乱,徙居虔州虔化县太平乡厚田居焉。

”然后,陈徇又谈到了严氏徙居宁都后开族繁衍的情况,同时还赞扬严氏是科甲蝉联,官宦迭出的大家,严氏子孙个个是“王国珪璋器”,“将来显盛駸駸(qin)未量”。

在谱序的第三部分,陈公按宁都严氏所开的陈条来阐述撰写宁都严氏谱序的渊源。

严氏谱牒早修于“南唐保大间”(934年—957年)。

保大,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年号,共用15年。

而今到了现在(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子孙慎终追远,又续修了族谱,而且族谱主修严鼎成与陈徇本人“有莫逆交谊,”所以“弗容辞”。

这就解开了宁都严氏修谱为何能请到远隔千里的泰和状元公陈徇作序的谜底。

紧接着陈徇就十分谦虚地说自己“不懂”姓氏之学,但从他阐述的内容,即姓氏、修谱、宗法和官德四者关系来看,认识还是很深刻的!在最后谱序的后文部分,作者大力赞扬严氏子孙慎终追远续修家谱做法,同时还预祝严氏后裔能兴旺发达,“百世无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