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荷载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铁道部关于发布《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

铁道部关于发布《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

铁道部关于发布《新建时速200公⾥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规定》、《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新建时速200~250公⾥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规定》3项铁路⼯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的通知(2012)⽂号:铁建设[2012]3号颁布⽇期:2012-01-01执⾏⽇期:2012-01-01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现发布《新建时速200公⾥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新建时速200~250公⾥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等3项标准的局部修订条⽂,⾃发布之⽇施⾏。

铁道部原发上述3项标准(含局部修订)相应条⽂及相关内容同时废⽌。

《新建时速200公⾥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规定》等3项标准的局部修订条⽂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铁路⼯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新建时速200公⾥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增加第5.1.2条第6款:6 桥上应按《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规定设置护轮轨。

【说明】现⾏《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第3.3.8条规定客货共线铁路桥上应铺设护轨,《新建时速200公⾥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作为时速200公⾥客货共线铁路桥涵设计的补充规定,未对桥上铺设护轨再作规定。

为避免标准执⾏过程中对条⽂理解等⽅⾯产⽣歧义,本次修订中明确了桥上护轨的设置要求。

(⼆)第5.2.3条第5款修改为:5 列车竖向脱轨荷载可不计动⼒系数。

对于多线桥,只考虑⼀线脱轨荷载,且其他线路上不作⽤列车荷载。

按下列两种情况,计算列车脱轨荷载的影响:1)列车脱轨后⼀侧车轮仍停留在桥⾯轨道范围内。

脱轨荷载按图5.2.3-1所⽰计算,两条线荷载平⾏于线路中线,相距为1.4 m,作⽤于线路中线两侧2.0 m范围以内的最不利位置上。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 6 项标准 局部修订条文.pdf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 6 项标准 局部修订条文.pdf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6项标准局部修订条文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1. 第7.1.8条修改为“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性要求、路桥(涵)过渡段的施工工艺要求以及技术经济等因素。

”2.第7.2.1条修改为“桥涵结构设计应根据结构的特性,按表7.2.1所列的荷载,就其可能的最不利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表7.2.1 荷载分类及组合注:1 当杆件主要承受某种附加力时,该附加力应按主力考虑。

2 长钢轨纵向作用力不参与常规组合,其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10002的相关规定执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作用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研究。

3 流水压力不宜与冰压力组合。

4 当考虑列车脱轨荷载、船只或排筏的撞击力、汽车撞击力以及长钢轨断轨力时,应只计算其中的一种荷载与主力相组合,且不应与其它附加力组合。

5 地震力与其他荷载的组合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的规定。

”3. 第7.2.12条修改为“横向摇摆力应按80kN水平作用于钢轨顶面计算。

多线桥梁只计算任一线上的横向摇摆力。

”4. 第7.3.9条修改为“墩台横向水平线刚度应满足高速行车条件下列车安全性和旅客乘车舒适度要求,并对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墩台顶横向弹性水平位移进行计算。

在列车竖向静荷载、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墩顶横向水平位移引起的桥面处梁端水平折角如图7.3.9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7.3.9 梁端水平折角示意图1 梁端水平折角不应大于1.0‰ rad。

2 梁端水平折角计算应考虑以下荷载作用:竖向静荷载;曲线上列车的离心力;列车的横向摇摆力;列车、梁及墩身风荷载或0.4倍的风荷载与0.5倍的桥墩温差组合作用,取较大者;水中墩的水流压力作用;地基基础弹性变形引起的墩顶水平位移。

”5. 第7.4.4条修改为“预应力钢筋或管道的净距及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后张法结构中,采用钢丝、钢绞线束、螺纹钢筋的管道间净距,当管道直径等于或小于55mm时,不应小于40mm;当管道直径大于55mm时,不应小于0.8倍管道外径。

铁路桥梁的设计荷载

铁路桥梁的设计荷载

特殊荷载
地震力 地震力不与其他附加力同时计算,计算方 法详见《铁路工程抗震规范》震级与裂度 其他荷载 一般情况下吧控制验算
荷载组合
铁路桥梁在运营过程中,以上四类荷载 同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设计时若上述荷 载同时考虑,桥梁设计会很保守,且不能 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很浪费;设计时 有一个荷载组合的问题,经常发生是恒载 和活载必须考虑、个别发生可能性较大的 附加力需要考虑、特殊荷载一般用于结构 验算,详见《桥规-1》
恒 载



圬工等重量:体积乘容重(KN/m3),容重 可查《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10002.1–2005)《桥规-1》 基础襟边上土壤重量 体积乘容重,桥台不考虑椎体横向变坡影响 土压力 墩台上土的侧压力,主动土压力(库仑理论) 实体墩台水浮力10kN/m3,(位于透水地基)


列车竖向静活载 列车竖向静活载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 路标准活载(中-活载),计算时截取,下 图“中-活载”制定于1975年,计算桥梁抗 倾覆稳定性时采用空车竖向活载10KN/m
活 载
离心力 桥梁在曲线上,应考虑离心力,离心力 水平向外作用于轨定以上2m处
集中活载N:
v F (f N) 127 R
2
分布活载q:
v2 F ( f q) 127
离心力
活 载
F—离心力(kN) N—―中-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kN) q—―中-活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kN/m) v—设计行车速度(km/h) R—曲线半径(m) f—竖向活载折减系数,
桥 梁 工 程
主讲 李勇
第 四 讲 铁路桥梁设计荷载
4.1荷载的种类 4.2荷载的计算 4.3荷载的组合
铁路桥梁荷载的种类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铁路荷载设计规范篇一:《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 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精品文档20页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精品文档20页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篇一:《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 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

7 桥涵一般规定7.1.1 桥涵的洪水频率标准,应符合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中Ⅰ级铁路干线的规定。

7.1.2 桥涵结构应构造简洁、美观、力求标准化、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并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动力特性,满足轨道稳定性、平顺性的要求,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座舒适度的要求。

7.1.3 桥涵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100年。

7.1.4 桥涵结构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7.1.5 桥梁上部结构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使用功能、河流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情况、轨道类型以及施工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

桥梁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结合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宜选用箱形截面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整体性好、结构刚度大的其他截面型式。

7.1.6 桥梁结构应设计为正交。

当斜交不可避免时,桥梁轴线与支承线夹角不宜小于60°,斜交桥台的台尾边线应与线路中线垂直,否则应采取特殊的与路基过渡措施。

7.1.7 桥面布置应满足轨道类型、桥面设施的设置及其养护维修的要求。

7.1.8 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涵。

7.1.9 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要综合考虑高速列车行车的平顺性要求、路桥(涵)过渡段的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经济造价等因素合理确定。

两桥台尾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150m,两涵(框构)之间以及桥台尾与涵(框构)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30m,对于特殊情况路堤长度不满足上述长度要求时,路基应特殊处理。

7.1.10 桥涵设置应做好和自然水系、地方排灌系统的衔接,并满足铁路路基排水的要求。

7.1.11当线路位于深切冲沟等特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区时要进行桥梁、涵洞方案比较确定跨越方式。

7.1.12无砟轨道桥涵变形及基础沉降应设立观测基准点进行系统观测与分析,其测点布置、观测频次、观测周期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的有关规定。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最新版)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最新版)

11 总则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 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

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1.0.6 的规定,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27250550040002440170017501250650③①②④⑤1700251250①轨面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1.0.7-1 所示,ZK 特种活载如图1.0.7-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图1.0.7-2 ZK 特种活载图式3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高速铁路桥梁设计荷载报告

高速铁路桥梁设计荷载报告
高速铁路桥梁设计荷载
高铁3103 高铁 第十四组
设计荷载
1.永久荷载 1.永久荷载 2.可变荷载 2.可变荷载 3.偶然荷载 3.偶然荷载 4.荷载组合 4.荷载组合
永久荷载
永久荷载:亦称恒载, 永久荷载:亦称恒载,在设计使用期内其值不随 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忽略不计。 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忽略不计。 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桥上附加恒载(桥面、 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桥上附加恒载(桥面、 人行道及附属设备) 人行道及附属设备)、作用于结构上的土重及 土侧压力、基础变位影响力、水浮力、 土侧压力、基础变位影响力、水浮力、混凝土 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力等。 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力等。
可变荷载
可变荷载:设计使用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 可变荷载:设计使用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 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 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 基本可变荷载: 基本可变荷载: 列车活载 汽车 由列车活载和汽车活载引起的冲击力 曲线上的离心力 由活载引起的土侧压力 公路桥中的人群荷载 铁路桥梁的列车横向摇摆力等。 铁路桥梁的列车横向摇摆力等。
列车活载
车辆活载指桥梁承受的机动荷载。 车辆活载指桥梁承受的机动荷载。 活载—— 160km/h、200km/h 中—活载 活载 ZK—活载 活载——250km/h、300km/h以上标准活载和特种活载
Z K标 准 活 载
ZK 特 种 活 载
“ZK—活载”分标准活载和特种活载 活载” 标准活载和 活载
• •
与国际UIC活载的比较,我国高铁ZK—活载(0.8倍UIC) 的优点: 将0.8倍UIC作为我国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活载,其静,动载 效应均大于骷跨线列车和高速列车的静、动载效应,并有 一定余量,且设计或者与实际运营活载间的余量和既有铁 路设计或者(中-活载)与实际运营活载见的余量相当。 将0.8UIC作为我国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活载,其作用于结构 内力变化与实际运营活载内力变化规律协调。 经过对24米两初步估算结果(包括梁、墩、基础在内), 采用0.8UIC作为设计活载,较UIC活载可节省材料用量 10%。 采用0.8UIC作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活载,有利于向国际标 准靠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此外采用0.8倍UIC活载作为中国高铁列车设计活载图式,与 UIC 活载相比,可节省材料用量,活载余量也满足要求, 过小余量不够; 过大材料浪费,机车与桥梁也不太协调,其 次它有利于向国标靠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铁路荷载设计规范篇一:《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 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7.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基频、墩台刚度、墩台沉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计算、构造及结构型式选择的原则性要求。

8.规定了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明确了荷载、隧道衬砌、洞内附属构筑物、洞门结构、防排水、防灾救援等技术要求。

9.明确了地下车站荷载、结构形式及衬砌、结构设计、构造要求、结构防水等技术要求。

10.规定了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正线轨道、站线轨道、钢轨及扣件系统、轨道结构过渡段、护轨和线路标志设置等技术要求。

11.规定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明确了车站到发线数量、安全线设置、车站布置、客运设备、站场路基及排水等技术要求。

12.明确了牵引负荷等级、外部电源、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分布、牵引变压器、电分相设置、电能质量等设计要求,提出了接触网悬挂方案及设计选型原则。

13.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力远动、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可靠性等设计标准,明确了电力供电系统构成、供电方案等技术要求。

14.明确了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综合视频监控等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5.明确了信号系统选型原则,规定了地面信号机、调度集中、列控、联锁、集中监测、道岔融雪、信号网络、电源、防雷与接地等信号设备配置标准。

16.规定了运营调度管理、客票、旅客服务、动车组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7.明确了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和设置原则,规定了风、雨、雪、地震以及异物侵限监测设备配置标准。

18.明确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设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规模、功能、主要设施和设备配置等标准。

19.明确了维修设施设置、布点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维修基地、维修车间和维修工区的规模和主要设备配置标准。

20.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和卸污站(点)设置原则,规定了车站水源、给水及卸污设施、给水排水管道防护等技术要求。

21.明确了站房及站场客运设施、建筑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提出了综合交通、绿色客站、综合开发等设计要求。

22.规定了地面、高架及地下车站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置标准。

23.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规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接地电阻、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标准。

24.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控制、污水和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的设计原则和保护要求。

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 号,邮政编码:300142)、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745 号,邮政编码:43006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 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郑健、安国栋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定人(按章节顺序排序):吴克非、蔡申夫、严贺祥、曾会欣、吴明友、刘燕、王哲浩、吴麦奎、杜彦良、赵勇、谢静高、韩志伟、付建斌、丁亮、秦永平、俞祖法、孙国新、田长海、张国兴、李智国、周伟旭、高广军、徐鹤寿、刘华、王俊峰、韩国兴、孙立、崔显付、许有全、周诗广、叶阳升、李成、李安洪、顾湘生、乔健、薛吉岗、薛照钧、徐升桥、倪光斌、朱丹、何川、涂慧敏、王亚民、刘丽华、尹福康、谢衡元、潘继军、张小星、樊艳、朱飞雄、赵印军、廖宇、管亚敏、陈方荣、周铁征、于世平、黄保民、廖建洲、吴国华目次 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4)3 总体设计................................................................................................. . (8)4 运输组织................................................................................................. .. (13)5 线路................................................................................................. . (15)6 路基................................................................................................. . (23)7 桥涵................................................................................................. . (41)8 隧道................................................................................................. . (56)9 地下车站结构................................................................................................. (65)10 轨道................................................................................................. .. (71)11 站场................................................................................................. (78)12 电力牵引供电................................................................................................. ................... 88 13 电力................................................................................................. ................................. 103 14 通信................................................................................................. ................................. 111 15 信号................................................................................................. ................................. 120 16 信息................................................................................................. ................................. 133 17 灾害监测................................................................................................. .......................... 138 18 动车组设备................................................................................................. ..................... 140 19 维修设施................................................................................................. ......................... 146 20 给水排水................................................................................................. ......................... 150 21 房屋建筑................................................................................................. ......................... 152 22 采暖通风与空调................................................................................................. ............. 158 23 综合接地................................................................................................. ......................... 160 24 环境保护................................................................................................. ......................... 164 附录 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166)本规范用词说明................................................................................................. . (167)篇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最新版)1 总则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