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学课后习题答案(1)

合集下载

电工电子课后习题答案

电工电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答案121元件1,2为电源元件,产生功率分别为560W,540W。

元件3,4,5为负载元件,消耗功率分别为600W,320W,180W。

122.(1)图帖(2)Uab= —250v, Ucd=25v,Uef=200v, Ugh=25v.131. (a) u= —10×10ˉ⁴i v(b)u= —0.02 di/dt v(c)i =10×10ˉ⁶ du/dt A132151.I₃=-2mA, U₃=60AP₃=-120W为电源元件,发出功率152.R=4Ω153.(1)In=45.45A, E=247.27V(2) I=23.33A, U=233.27V, P=5442W,(3) I=95.1A, U=190.21V, P=18089W,发电机已超载154.In=0.01A, R=10KΩ,Pr=1W,选(4)中的电阻155.选(a)电路156.(1)In=4A,E=52V,R=12.5Ω(2)U∀=52V(3)I₃=104A161. I₃=0.31ΛA, I₄=9.3ΛA, I₆=9.6ΛA162.I=0.4A, Uab=10V, Uac=0V163.I₁=1A, U₂=6V164.E₁=12V, Rx=2Ω171.V₁=10V, V₂=7.5V, V₃=2.5V172.开关闭合时 Va=8V, Vb=0V, Vc=-4V开关断开时 Va=9V, Vb=3V, Vc=-3V173.I=1A, Va=5V174.开关断开时 Va=-5.8V开关闭合时 Va=1.96V第二章习题答案221. I=1/3 A222.I= -0.5A231.I1=2A ,I2=1A,I3=2A232.I₁=2A,I₂=1A,I₃=2A233. I=8/7 A234.I₂=1A252.U ab=4.5V253. U ab=24/7 V254.I=2A256. U₃=0时U ab=14V261.I=-0.5A266.I=0.5A第三章习题答案311.(1) і=2√2sin(314t-30˚)A, u=36√2sin(314t+45˚)V(3)Iм=2.8A, Uм=50.9V, ω=314rad/s, Y=75˚,313.(1)A+B=13.66∠1.43˚ ,(2)A-B=11.89∠78.65˚ ,(3) A*B=80∠-8.13˚ ,(4)A/B=1.25∠81.87˚ ,315.İ=4.84∠41.9˚A, і=4.84√2 sin(314t+41.9˚)A321.I=3.5A, Q=770V ar, f=100Hz322.I=20A, Q=-200 V ar, і=20√2sin(10⁶ t+150˚)A323.f=50Hz时:I r=1A, Pr=100W,Il=10A, Ql=1000Var,Ic=10A, Qc=-1000Var,f=1000Hz时:I r=1A, Pr=100W,Il=0.5A, Ql=50Var,Ic=200A, Qc=-20000Var,324.阻抗Z1为电感元件,Z2为电容元件,Z3为电阻元件,331.(1)电感性电路Y=53.1˚(2)电阻性电路Y=0˚(3)电容性电路Y=-70˚332.R=2Ω,L=69.8mH333.I˚=0.368∠-60˚ A,U˚r₁=103∠-60˚ V,U˚镇=190∠27.8˚ V334.U1=127V, U2=254V335.X c₂=5Ω, R₂=11Ω336. I˚₁=3∠0˚ A, I˚₂=3∠0˚ A, U˚=8.49∠45˚ V337.(1)I=5A(2)Z₂为电阻元件时Ι=7A(3)Z₂为电容元件时Ι=1A338.R=20Ω, Xl=51.25Ω, X c=6.65Ω,339.I=10×21/2 A, R=10Ω, X c=10Ω, Xl=7.07Ω3310. I˚₁=11∠-60˚ A, I˚₂=11∠0˚ A, U˚=19∠-30˚ V P1=1210W, P2=2420W, P=3630W3311.i₁=44√2 sin(314t-53˚)Ai₂=22√2 sin(314t-37˚)AI=65.48√2 sin(314t-47.73˚)A3312.(a)I。=14.14A(b)U。=80V(c) I。=2A(d)U。=14.14V(e)I。=10A, U。=141.4V341.(1) I。=0.01A, U c=50V(2)I=9.93310ˉ⁴A,U c=4.49V342.R=15.7Ω, L=0.1H343. Z=106j10Ω345. R=10Ω, L=0.159mH, C=159Pf, Q=100351. C=372ΛF并联电容前 P=20KW,Q=26.62KVar, S=33.33KVA并联电容后 P=20KW,Q=9.67KVar, S=22.22KVA 352.电感性 Z=20+j39.2 即R=20Ω, L=125mH, cosω=0.45353.I=5.14A,︳Z₂︱=262Ω电容性负载361.U。=7.85+2.66sin(3ωt+36.87˚)V362.іr=2+2.4*21/2 sin(314t+36.87˚)I r=3.12A, P=39W371.星形联接时 Il=15.7A, P=10.3KW三角形联接时 Il=47A, P=30.9KW372. Il=173A373.(1)各相负载不对称(2)I˚u=22∠0˚A,I˚v=22∠-30˚A,I˚w=22∠30˚A,(3)P=4840W374.应采用星形联接方式P=23.2KW,Q=17.4KVar,S=29KVA第8章习题答案811.(a)Uab=-12V,(b)Uab=0812.(a)Va=6.7V,Id=3.25mA(b)Va=7.7V,Id=1.63mA813.(a) U。=14V, (b) U。=10V, (c) U。=4V, (d) U。=5V.815.(a) 饱和(b)放大(c)损坏(d)放大816.PNP锗管A-集电极B-基极C-发射极817.g m=0.67×10ˉ⁴ s821.Auo=150, Au=100, rі=5KΩ, r。=5KΩ823.(1) Ιb=40ΛA,Ιc=1.6mA, Uce=5.6V(3)Ǻu=-92.4, r і=0.866kΩ, r。=2kΩ825.U。=1.2V826.(1)Rb=232.5 KΩ,,Rc=3 KΩ,Rl=1.5 KΩ,β=50(2)Uim=34.5mV831.(1) Ιb=32.4ΛA,Ιc=1.62mA, Uce=5.52V(2)Ǻu=-65.4, r і=0.885kΩ, r。=2kΩ(3)Au=-0.65(4)Ιb=16.3ΛA,Ιc=1.63mA, Uce=5.48V , r і=0.885kΩ, Ǻu =-73.7 834.(1)Ιb=72.7ΛA,Ιc=4.36mA, Uce=4.64V ,(2)Ǻu=-106.4, r і=0.536kΩ, r。=1kΩ841.(1)Ιb=0.035mA,Ιc=2.1mA, Uce=7.72V , ,(3)Ǻu=0.98, r і=47.1kΩ, r。=17.3kΩ,843. Ǻu1=-0.952,Ǻu2=0.984第9章习题答案921.(a)电压并联负反馈(b)电压并联负反馈(c)电压并联负反馈922. (a)电流并联负反馈(b)电流串联负反馈(c)电压串联负反馈931.U。= -(R2/R1) ui₁+(1+R2/R1) [R4/(R3+R4)] ui₂932.U。=6 ui₁+1.5 ui₂U。=3.54V933. U。=( Rf/R1)(1+R5/R3) ui938.R1=10MΩ,R2=1MΩ, R3=10 0KΩ,939. R1=1KΩ,R2=9 KΩ, R3=9 0KΩ,。

(完整)《电工电子技术》习题答案

(完整)《电工电子技术》习题答案

思考与习题1-1 1—35图中,已知电流I =—5A ,R =10Ω。

试求电压U ,并标出电压的实际方向。

图1-35 题1-1图解:a )U=-RI=50V b )U=RI=—50V.1—2 在1—36图所示电路中,3个元件代表电源或负载.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通过实验测量得知:I 1=-4A ,I 2=4A ,I 3=4A ,U 1=140V ,U 2=—90V,U 3=50V.试求(1)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计算各元件的功率,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元件是负载? (3)效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图1—36 题1-2图解:(2)P 1=U 1I 1=-560W ,为电源;P 2=—U 2I 2=360W ,为负载;P 3=U 3I 3=200W,为负载。

(3)P发出=P吸收,功率平衡。

1-3 图1-37中,方框代表电源或负载。

已知U =220V ,I = -1A,试问哪些方框是电源,哪些是负载?图1-37 题1-3图解:a)P=UI =-220W ,为电源;b)P=—UI=220W,为负载;c)P=—UI=220W ,为负载;d )P=UI =—220W ,为电源。

1—4 图1—38所示电路中,已知A 、B 段产生功率1500W,其余三段消耗功率分别为1000W 、350W 、150W ,若已知电流I =20A,方向如图所示.a) b)Ia) b) c) d)(1)标出各段电路两端电压的极性。

(2)求出电压U AB 、U CD 、U EF 、U GH 的值。

(3)从(2)的计算结果中,你能看出整个电路中电压有什么规律性吗?解:(2) U AB =—75V,U CD =50V,U EF =17。

5V ,U GH =7.5V(3) U AB +U CD +U EF +U GH =0.1—5 有一220V 、60W 的电灯,接在220V 的电源上,试求通过电灯的电流和电灯在220V 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第一部分第六版_秦曾煌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第一部分第六版_秦曾煌

第14章晶体管起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实现能量转换。

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C B I I β≈(1)E B C B I I I I β=+=+C C BB I I I I ββ∆==∆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 (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 等于某个电压时,B I 和BE U 之间的关系。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

当发射结处于的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出现B I ,且B I 随BE U 线性变化。

(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B I 为某个值时,C I 随CE U 变化的关系曲线。

在不同的B I 下,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

B I =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CE U 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

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

(3)晶体管的三个区域: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

此时,C I =b I β,C I 与b I 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发射结正偏压小于开启电压,或者反偏压,集电结反偏压,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

此时,B I =0,C I =CEO I 。

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即CE U 很小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此时,C I 虽然很大,但C I ≠b I β。

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集电极电流C I 不受输入基极电流B I 的控制。

14.3 典型例题例14.1 二极管电路如例14.1图所示,试判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各电路的输出电压值。

设二极管导通电压D U =0.7V 。

25610VD1(a)(b)(c)(d)例14.1图解:○1图(a )电路中的二极管所加正偏压为2V ,大于DU =0.7V ,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则输出电压0U =A U —D U =2V —0.7V=1.3V 。

电工电子学 林小玲主编 第一章答案

电工电子学 林小玲主编 第一章答案

第1章习题答案1.1.1 填空题(1)在图1-67所示电路中,甲同学选定电流的参考方向为I,乙同学选定为I′。

若甲计算出I=-3A,则乙得到的计算结果应为I′=__3__A。

电流的实际方向与__乙__的方向相同。

(2)由电压源供电的电路通常所说的电路负载大,就是指_负载电阻小,吸收的电流大,消耗的功率大;____。

(3)恒压源的输出电流与_负载电阻____有关;恒流源的端电压与_负载电阻____有关。

(4)在图1-68所示电路中,已知I1=1A,则I2=_-0.5____A。

图1-67 题1.1.1(1)图图1-68 题1.1.1(4)图1.1.2 选择题(1)一个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 ( b )(A)是唯一的;(B)在不同应用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形式(2)理想电路元件用于表征:( a )(A)某种确定的电磁性能;(B)某种确定的功能。

(3)电流的定义是( B )(A)自由电子(B)自由电子移动的速度(C)移动电子所需的能量(D)自由电子的电荷(4)电阻的主要目的是( D )(A)增加电流(B)限制电流(C)产生热(D)阻碍电流的变化(5) 功率可以定义为( C )(A)能量(B)热(C)能量的使用速率(D)使用能量所需的时间(6) 通过一个定值电阻的电流从10mA增加到12mA,电阻的功率将( A )(A)增加(B)减少(C)保持不变(7)在图1-69所示电路中,发出功率的元件是__A___。

(A)仅是5V的电源(B)仅是2V的电源(C)仅是电流源(D)电压源和电流源都发出功率(E)条件不足(8)在图1-70所示电路中,当R2增大时,恒流源Is两端的电压U__B___。

(A)不变(B)升高(C)降低图1-69 题1.1.2(7)图图1-70 题1.1.2(8)图(9)在图1-71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P点的电位__B___。

(A)不变(B)升高(C)为零(10)在图1-72所示电路中,对负载电阻R而言,点画线框中的电路可用一个等效电源代替,该等效电源是__C___。

《电工电子技术(第2版)》课后习题一答案

《电工电子技术(第2版)》课后习题一答案

03 电子技术基础题目解析
半导体器件题目解析
半导体材料特性
二极管与三极管
解答涉及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热敏 性和光敏性等特性,以及其在电子器 件中的应用。
针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符号、工作原 理、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进行深入解 析,并讨论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PN结形成与特性
详细解析PN结的形成过程、工作原理 和特性,包括单向导电性、击穿电压 等概念。
提高实践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外,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 过参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
关注新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可以拓 展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如物理学、数学、计算机 科学等。
05 电机与变压器基础题目解 析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特性参数计算
变压器工作原理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变换电 压和电流来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分 配。主要构件包括铁芯和绕组, 铁芯上绕有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
特性参数计算
包括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 容量、变比、空载电流、空载损 耗、短路阻抗和效率等。这些参 数对于变压器的选择和使用具有
02 电路基础题目解析
直流电路题目解析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串并联计算
掌握元件的基本性质,熟练运用串并联公式进行计算。
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理解定律原理,能够准确运用在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中。
电源的等效变换
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方法,能够简化电路结构。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应用
理解定理条件,能够运用定理求解复杂直流电路。

电工电子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电工电子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电工电子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一章测试1.二极管的使用与电阻类似,无需判断管脚的极性。

()答案:错2.电路如图所示,电路元件A()。

答案:吸收功率16W3.已知某电路中有a、b两点,电压U ab=10V,a点电位为V a=4V,则b点电位V b为()。

答案:-6V4.实际电感线圈在任何情况下的电路模型都可以用电感元件来抽象表征。

()答案:错5.反映实际电路器件储存电场能量特性的理想电路元件是电感元件。

答案:错6.当电阻R上的u、i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时,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为()。

答案:u=-Ri7.在下列选项中,哪幅电路图的电压U ab = 7 V? ()答案:8.双极型三极管包含()个PN结。

答案:29.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是发光二极管。

答案:错10.将图中的电阻R短路,电路有稳压作用。

答案:错11.图示二极管的工作状态是()。

答案:导通12.二极管是一种非线性器件。

答案:对13.一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则该二极管导通时等效为开路,截止时等效为短路。

答案:错1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 S=3V,I S=2A,则I= () A。

答案:515.电容器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逐渐增大,并将电能转化为电场能量。

答案:错16.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流I= ()A,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为() W。

答案:5;7517.电路中有5个元件,如果已知其中4个元件功率分别为 P1= −205 W,P2=60 W,P4 = 45 W,P5 = 30W, 那么元件3的功率是70 W。

答案:对18.反映实际电路器件储存磁场能量特性的理想电路元件是元件。

答案:电感第二章测试1.根据戴维宁定理,下图可以等效成()。

答案:电压源串联电阻2.如图,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电流I=-0.2A;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电流I=0.4A,则电流I=()A。

答案:0.23.叠加定理可以直接用于计算电路中的()。

电工电子学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电工电子学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电工电子学》练习题班级学号姓名南京工业大学二零一四年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1. 1 图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或负载。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通过测量得知:A 41-=I ,A 62=I ,A 103=I ,V 1401=U ,V 902-=U ,V 603=U , V 804-=U ,V 305=U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并指出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元件是负载?题1.1的电路1.2 一电器的额定功率W 1N =P ,额定电压V 100N =U 。

今要接到V 200的直流电源上,问应选下列电阻中的哪一个与之串联,才能使该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1) 电阻值ΩK 5,额定功率2W ; (2) 电阻值ΩK 10,额定功率W 5.0; (3) 电阻值ΩK 20,额定功率W 25.0; (4) 电阻值ΩK 10,额定功率W 2。

1.3 有一直流电源,其额定功率W 200N =P ,额定电压V 50N =U ,内阻Ω=5.00R ,负载电阻R 可以调节,其电路如图所示。

试求(1) 额定工作状态下的电流及负载电阻; (2) 开路状态下的电源端电压; (3) 电源短路状态下的电流。

1.4 在图示电路中,已知V 101=U ,V 41=E ,V 22=E ,Ω=41R ,Ω=22R , Ω=53R , 1、2两点间处于开路状态,试计算开路电压2U 。

题1.4的电路1.5 求图示电路中开关S闭合和断开两种情况下a、b、c三点的电位。

题1.5的电路1.6 求图示电路中A点的电位。

题1.6的电路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2.1 在图示电路中,R 1=R 2=R 3=R 4=30Ω,R 5=60Ω,试求开关S 断开和闭合时a 和b 之间的等效电阻。

2.2 用电源等效变换法求图示电路中6Ω电阻中的电流I 。

R 1 ab题2.1的电路图a I 6Ωb 3Ω 8 Ω题2.2的电路图2.3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 S1=24V ,U S2=16V ,I S =1A ,R 1=R 2=8Ω,R 3=4Ω。

电工电子课后答案上册

电工电子课后答案上册
解:由于是对称型负载,所以三相电流与电压相等 U 220 U P = L = 220V,I P = I L = = 22A 3 6 2 + 82 220 = 22A,P = 380 × 22 × 1 = 8360W 3.7 解:接成 Y 时: I L = 10 380 接成△时: I p = = 38A,I L = I p × 3 = 38 3,P = 380 × 38 3 × 1 = 14440 3 W 10 3.8 解:1. 接成 Y 时 220 IL = = 4.4A 302 + 402
5 U =3 24
第2章
2.1 (a) 400p rad/s、200Hz、0.005s (b) 7.07V、0.5A (c) -60° (d) 容性、14.14Ω、-60° 2.3 (c)正确、其他改正为:(a) I =
2 2
U R + j ωL
(b) I =
U R + (ω L)
2 2
2 2 +UR (d) U 2 = UL + UR (d) U 2 = U L
习题答案 等效电路为
·203·
1.8
S1 合上时: US × 500 = 49.02 R0 + 500
S2 合上时: US × 500 = 49.75 R0 + 500
联立解得 U S = 50.07V,R0 = 10.67Ω
1.9 1.10 1.11
解: Re = 9Ω 解:
I = 4 / 2 = 2A

·203·
·204·
电工与电子技术(上) 解:设网孔电流分别为 I1 、 I 2 ,顺时针方向 ⎧ 12 I1 − 10 I 2 = 4 ⎨ ⎩−10 I1 + 14 I 2 = −8 I1 = −0.35 A, U = 0.7 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电气控制技术...............................................................................................................77
第十四章 电力电子技术...............................................................................................................80
I1
16 75
I2
6 75
I3
22 75
1.19
n2 I1 18 I3 I2 KVL :140 20I1 6I2 0 I3 6I2 0 I1 4 AI2 10 AI3 12 A
u1 20I1 80V u2 6I2 60V 电压源P 140 4 560发出功率 电流源P 6018 108发出功率
第五章 基本放大电路.................................................................................................................43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46
u2
1.6
5 45
5
0.16V
(d):
u2
0.16
5 45 5
0.016V
1.11
u21 u1
R2 Rp R1 R2 Rp
8.41V
u22
u1
R2 R1 R2 Rp
5.64V
1.12
RCD
63 63
0.5Ω
RBD =0.5Ω
RAD 199 0.5 199.5Ω
I1
10
P发 =P吸
1.6
R 6 120Ω 50mv
(a)
u R
6V (b)
u R
12 60 4V 60 120
1.7
(a) us 1 4 4V
(b) Is 2A 5 us 2 2 0us 9V
1.8
us1 2 2 10 14V 10
Is2 10 2 1A
P1 214 28
第九章 波形的产生与变换...........................................................................................................65
第十章 数据采集系统 ..................................................................................................................67
1.20
n2 I1 I2 +10 I KVL :0.8I1 120 116 0.4I2 0 0.4I2 116 4I2 0 I1 8.75AI2 9.375AI3 28.125A
120V : P 120 9.375 1125 116V : P 12016 0.75 1015 10 A :P 10 4 28.125 1175 RL :P I 2R 28.1252 4 3078.125
1.21
I1 0.5 I2
I1
2 3 V2 3
1 V2 3
I2
V2 4
V2
2 7
1.22
R1
R2 I2
+ R3 -
us R4
us
I 21
us R2 R4
6 40 20
0.1A
R1
R2 I2
R3
R4
Is
Is
I2 0.1 0.1 0.2A
I 22
Is
R4 R2 R4
0.3 20 40 20
x2
x1 0.3 0.6 0.9A
1.2
3 0.01 0.3 0.31A
4 9.61 0.31 9.3A
6 0.3 9.3 9.6A
1.3
P1 14 2 28
发出功率
P2 110 10
吸收功率
P3 4 2 8
吸收功率
P4 (110) 10 吸收功率
P发 =28 P吸 =28

-
12V
+
B
A

+ 3V
B
1.15
4A 3Ω

3A 3Ω
I + 6V -
1.5Ω 3Ω
+ 1.5V
-
I +
6V -
I 1.5 6 1A 1.5 3
1.16
I3
10V -

10Ω
+ 10V 2Ω
-


I 1A 1.5Ω + 6V
-
I3
10
10 10 53
2
1A
I1 Is1 I3 11 0
ab
R2
R1
+
-
-
+9V
2
15 Vb R2
4
15 Vb R4
3
15 Vb R3
4
5 Vb R1
KCL :1 2 3 4
Vb Vb Vb Vb
R1
R2
R4
R3
求方程中Vb
2
Vb R2
=
Vb 50k
1
Vb +9 R1
=Vb +9 100k
KCL : Vb 50k
=V1b00k9Vb
0.1A
1.23

+ 0.5Ω
1V
-
I3 1Ω 1Ω
I31
0.5
1 0.5
1
1 11
0.25A

0.5Ω
I3 1Ω 1Ω
Is
1
1
I32
2
0.5
0.5
1
2
0.5 A
I3 0.25 0.5 0.75A
1.24 (a)
KCL :I1 I2 I3 0 KVL1:2I1 130 120 2I2 0 KVL2 :2I2 120 4I3 0 I1 15A,I2 10A,I3 25A
第二章 正弦交流电 ......................................................................................................................14
课后习题.........................................................................................................................14
1V
KVL : 6 50KI+100KI 9=0
100KI=15 I= 1 A 10k
Vb
=6
50k
1 10k
=1V
习题
1.1 (a) x 5 4 2 7 A
(b) x1 0.4 0.7 0.3A
x2 0.3 0.2 0.2 0.1A
(C)
x4
0.2 30
x3 0.2 0.1 0.3A
第七章 数字集成电路及其应用.................................................................................................54
第八章 Multisim 简介及其应用 ..................................................................................................65
P2 10 1 10
1.9
I1
0.45 AI 2
0.3AI3
0.45 0.3
0.15 A
Rx Ry
u123 6.3 4 168Ω I3 0.15 10 6.3 4 6.3 174.4Ω
0.45
1.10
(a): u2 u1 16V(Fra bibliotek):u2
16
5 45 5
1.6V
(c):
练习与思考.......................................................................................................................2
习题................................................................................................................................... 4
I0 2 0 2A
I2 1 2 1A
I4
1
6
6
3
2 3
A
I5
1
3 6
3
1 3
A
1.17
2A 3Ω 2A
1Ω + 2V - 1Ω a
I


b
2Ω +
-a
I
4A

b
2Ω 2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