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李商隐,也叫李义山,号樊南生,晚唐年间著名的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商隐生平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李商隐幼年丧父,只能跟随母亲回乡,生活比较清贫,他又是家中的长子,所以少时经常帮别人抄书来换钱,以贴补家用,幸得一位堂叔教他五经诗文,使他写得一手好文章。
公元829年,李商隐一家迁到了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与令狐楚等人,并得到了令狐楚的器重。
后令狐楚调职,李商隐返乡,曾到王屋山学过道。
公元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但他的为官之路并不顺利,期间还被卷入了牛李争斗的政治漩涡中,一生不得志。
公元858年,抑郁寡欢的李商隐在郑州病故。
虽然仕途不顺,但李商隐还是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词。
李商隐是唐朝为数不多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在骈文上也颇有造诣,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鲜明,广为流传。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近六百余首,比较著名的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等。
李商隐的故事李商隐曾经表示自己与唐朝的圣上是同宗的亲缘关系,然而经过考证也已经确认了他的确是唐朝皇室的远房亲戚,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文献来说明,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已经是相当远的距离,因此尽管李商隐在作品中多次阐述这一点实际上也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实真实利益。
而李商隐一户人家中有三名进士,其中第一位考中进士的是李商隐的爷爷李叔洪,十九岁的时候一举中第,于安阳任官,即安阳君,二十九岁去世,为官十年,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
关于李商隐的传说,在后人的史料笔记中能找到不少。
其中在宋朝的史料记载中,称年长的白居易晚年十分赏识李商隐,很爱读他的诗,有一次甚至开玩笑表示死了以后希望可以投胎成为李商隐的儿子。
李商隐的大儿子出生以后,李商隐真的给他取名叫做白老,结果这个儿子甚是愚蠢,等到小儿子出生以后,十分聪明伶俐,大家都笑称就算是白居易投胎到李家,也肯定是小儿子。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简介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人物生平: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
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
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
25岁进士及第。
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
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
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
李党知道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何处无定论。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
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李商隐约813年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其父亲李嗣曾任获嘉县令。
他十岁丧父,随母回乡务农,家境贫寒。
但他勤奋好学,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资助。
2.科举之路:李商隐在十七岁时即以文章闻名。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中进士,随后在秘书省任职。
3.仕途坎坷:李商隐的一生始终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开成四年(839年),他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得到王茂元的器重,并娶其女儿为妻。
然而,这却遭到牛党的排挤。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中,郁郁而不得志。
4.晚年生活: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病故于郑州,享年约46岁。
5. 作品创作:李商隐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多数为婉约风格,善于用典,构思精巧。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6. 历史评价:李商隐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著称,被誉为“唐朝诗歌艺术的瑰宝”。
尽管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他的诗歌却在后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明朝人胡应麟将李商隐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则称赞他为“晚唐诗之冠”。
7. 后世影响:李商隐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婉约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启发,他善于用典的创作手法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借鉴。
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doc

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你是否也读过他的诗句呢?你了解他的生平吗?的我为大家整理了“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一、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四首,数量位列第四。
二、李商隐生平故事家世李商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北齐光州中从事李凝之的后代。
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
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及教育李商隐生于浙江,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
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
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
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谒令狐楚,受到赏识。
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亲自指点,教写今体文。
楚子令狐綯又在开成二年(837)帮助他中进士。
但就在这一年底,令狐楚病逝。
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牛党要员,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
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綯所不满。
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
为时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
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他最后一次赴梓州作长达五年的幕职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
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收集的鉴赏,欢迎广大读者阅读。
【人物生平】家世出身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
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
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3-4]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叫李嗣[5] 。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
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等绹交游[6] ,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李商隐的生平资料

李商隐的生平资料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下面是推荐给大家的李商隐的生平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李商隐的生平资料早年生活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乐观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应举之路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
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
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
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
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
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
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方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
关于李商隐的生平简介

关于李商隐的生平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
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生平简介家世出身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
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
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叫李嗣。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
三岁左右,随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他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绚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人王屋山学道二、三年。
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绚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
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
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
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
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
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仕宦生涯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
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
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
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
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
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
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
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
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
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40年)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应举之路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
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
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
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
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
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
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
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
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
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
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
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
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
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
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闲居时期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
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
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
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
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
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
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
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
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
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
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武宗朝。
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
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
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
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
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幕府游历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
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
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
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
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会昌六年(846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
三十五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
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
此时李商隐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李商隐仍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李商隐几乎没有犹豫便与之同行。
从太和三年(829年)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
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
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
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
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
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
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
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大中元年(847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
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
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
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
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
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
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
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
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
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
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夕阳晚景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