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覆盖知识点总结

地表覆盖知识点总结
地表覆盖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1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

1.1.1地表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多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主要侧重描述地球表面的自然属性,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特性。

1.1.2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确定土地的用途;

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1.1.3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性质:

1、地表覆盖反映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其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

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包括地表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和社会

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区位、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其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然和经济因素)

3、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性质的变化构成了地表覆盖/土地利用变化

4、自然力也会引起地表覆盖的变化

5、地表覆盖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特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而且产生变

化的原因也具复杂多样性,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效应。

6、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反映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决定着地表的水热和物质平衡,其变化

直接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着陆地-大气的水分、能量和碳循环,以至引起气候变化。

1.2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

1.2.1地表覆盖研究内容

1、地表覆盖的特点;(与地理要素的关系)

2、地表覆盖变化研究;

3、地表覆盖分类体系研究;

(满足地球系统模式需求;环境系统模式需求等)

4、遥感测定地表覆盖及其变化;

(数据尺度;时空分辨率;数据质量;数据处理;自动分类等)

5、变化检测技术;

6、地表过程模型化与动态模拟;

举例:

1、植被:

利用遥感手段,可以在大范围内经济而有成效的查清植被资源和检测环境动态,从空间以不同尺度来研究地球植被层的空间结构和波动规律以及多种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把植被遥感信息转换成图像和数据,供决策和管理者参考。

2、水域:

水体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水体图形的准确提取是遥感图片解译识别的关键问题,在对提取的水体图像分析基础上,对水体的形状、水质参数、水体污染、自然灾害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水环境信息的准确、动态、快速发布。

PS:

SAR检测的优点:

1)SAR不受天气影响,在恶劣天气仍能进行灾情监测;

2)SAR影像上水体灰度较低,灰度变化缓慢,纹理具有一致性;

3)SAR较其他类型的遥感数据,能够保持较好的边缘信息;

4)SAR能够反演波浪要素,可以进行海上或海面以下目标监测和识别(内波);

水域的特点:

1)在激光雷达数据中,水体具有点云密度低,回波强度低的特点;

2)在海洋测绘中,利用蓝绿双激光实现海底地形的测量,但该传感器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标定50m,实际中国近海很难达到;

3)能够直接获取高精度的DSM数据,可以直接进行洪水灾害的三维解译,为泄洪和排险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高(多)光谱遥感解译的主要应用有:

1)水域提取;

2)水质监测和反演;

3)水深监测

3、冰雪覆盖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航空遥感光学图像、数字高程模型、雷达等新数据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借助遥感手段研究冰川、冰雪覆盖地的性质和特征,监测冰川、冰雪覆盖地的动态变化成为冰川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1.2.1土地利用研究内容

1、土地利用与环境关系

2、土地利用效益与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4、土地利用调查方法

5、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

6、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

1.2.2对新一代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的需求

1、分类体系不能满足地球系统模式需求;

2、第三方精度评价较低;

3、时相局限性较大。

4、贴近地球系统模式分类需求;

5、提高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的时空分辨率;

6、改善地表覆盖分类精度。

1.3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的应用

1.3.1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1、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是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数据;

2、地表覆盖/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是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的实时数据;

3、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是相关部门开展业务的基础;

4、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是国家土地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如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2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地籍调查

2、土地整理

3、土地利用管理

4、土地规划

5、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2.1地球表面形态

2.1.1现代地表基本形态:高山、陆地、海洋、丘陵

1、海洋:世界海洋是指地球所有的大洋和海的总称;

2、陆地:平均海拔875m;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1)山地:是指海拔500 m以上的低山、中山、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2)高原:是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顶部较为平坦或呈波形起伏,面积广阔的高地。

3)平原:是指海拔200m以下,地表起伏不大,面积宽广的地区。陆地表面平原的面积最广,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4。平原多呈现纵向分布于大陆中部。

4)盆地:是指四周为山地和高原所环绕、中间较为低的地区。盆地有大小之分。

5)丘陵:是指海拔高度500m以下,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的低矮而邱顶较浑圆的平缓的山地。如我国江南丘陵、山东丘陵等。

6)峡谷:是深度大于宽度的谷坡陡峻的谷地。

2.2全球土地利用/地球覆盖概况

2.2.1地表覆盖概况: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总面积为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1.49亿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29%。海洋和陆地面积之比约为7:3.

2.2.2土地利用概况:

1、森林:

1)森林资源呈现如下特征:

①世界各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衡

②多数国家的森林以公有林为主

③世界各国森林每公顷蓄积差距大

④全球三分之一的森林是原生林

原生林:指没有明显人类活动迹象,且生态进程未受重大干扰的本地树种的森林;

人工林:特指种植林的一种,主要由引进树种组成。

⑤全球森林的三分之一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11%的森林指定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⑥每年近百分之四的森林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

2)世界各国森林资源演变趋势:

①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减少的速度变缓;

②全球人工林面积增速加快;

③全球原生林面积迅速减少;

④森林由木材生产向多功能利用转变。

2、耕地

1)概况:

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30.48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4。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0.6%,多年生作物土地(种有长期生长的作物且每次收获后不需再种植的土地)占1.0%,其他土地占88.4%。

2)现状:

同期,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在1961年为人均耕地0.415hm2,到1990年降至人均耕地0.265hm2,到2008年降至人均耕地0.205hm2的最低点;

在1961—2008年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50.6%。与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相对应,未来40年全球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3、草地

1)概况:

世界草地的总面积估计有67亿hm2,占陆地面积的1/2,它是由永久牧场、疏林地等组成。据统计1998年全球永久草场34亿hm2,主要分布在亚洲(11.0亿hm2)和非洲(8.9亿hm2)。

2)典型的草场退化区域:

①非洲萨赫勒地区农业扩展造成的草原畜牧业退缩;

②中亚地区经济转型后草原畜牧业的边缘化;

③中国青藏高原地区过度利用和气候变暖导致的高寒草原畜牧业退化

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高原地区由区域发展战略导致的高山草原畜牧业衰退;

⑤南美洲玻利维亚和秘鲁安第斯山区农业现代化变革造成的草原畜牧业衰退

⑥美国大平原区气候变化和农业扩展引起的草原畜牧业退化;

⑦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生产主义模式”导致的草原畜牧业不可持续发展。

4、水体

1)概况:

地球的总水量现约有15×108km3;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为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2)陆地水

①概况:陆地水以淡水为主,是地球的自然地理要素或组成部分。陆地水分布广泛,不仅

平原、盆地有,高原、山地上亦有;不仅有液态水,也有固态水;不仅有河流、湖泊、沼泽及冰川,还有大量的地下水和土壤水。

②陆地上的水体: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一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和河口五段。河源指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因此也是全流域海拨最高的地方,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相联系。

③河流水量补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降落在地表的雨水,除部分被植物截留、下渗和

蒸发以外,其余的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网,补给河流。冰川、积雪、地下水、湖泊和沼泽,也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

④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

水期或冰冻期。

3)海洋

①概况:地球上面积广大的连续水域通称海泮。它的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体积约有

14×108 km3。中心部分叫洋,边缘部分叫海。海与洋彼此沟通,组成了统一的世界大洋。

②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水是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6.5%,其

他物质占3.5%。海水还有少量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

③海水的盐度和氯度:海水的不断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

到最低限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海水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单位是g/cm3。海水密度值比纯水

大,约为1.022-1.028 g/cm3。它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若盐度、压力不变时,海水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温度低于某一数值时,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⑤海水的颜色与透明度: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状况。

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因而,生物丰富的海水和没有生物的海水颜色不同。

⑥沿岸海水因盐度较小,泥沙较多,生物丰富,海水多;

⑦海水的透明度以直径30 cm的白圆盘投入海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海水的颜色、水中

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的涡动、入海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海水的透明度有影响呈绿、黄和棕色。

⑧世界水问题:统计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大约翻了一番,年用水量

增长了约6.5倍,其中农业用水约增加了5倍;城市生活用水约增长12倍;工业用水约增加了20倍。

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耗水量大的新兴工业的建立,全世界用水量增长约1倍。

农业灌溉一直采用粗放式的漫灌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

⑨水体污染:包括石油污染、水体热污染、废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泥沙污染等

5、冰雪覆盖

1)极地冰盖:

①概况:目前全球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总面积约为16.1×106 km3以上,约占全球陆地

总面积的11%;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将使世界洋面上升67m。

②冰雪覆盖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点影响体现在表面反照率、表面粗糙度、低热传导率

③南极冰盖: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总面积为14 .16×106 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

9.4%。它由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组成,除不到3%的面积是部分时间无冰雪外,其余所有地

区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终年不化的冰盖,另一部分是漂浮在大陆周围的海冰。

④冰盖厚度测量方式:

A传统方法,钻孔;

B地质方法,例如,地波雷达的方式;

C遥感方式(SAR,高光谱遥感):雷达可以穿透干雪;不同厚度的冰盖,具有典型的雷达散射特性,冰厚不同,雷达散射系数不一样。

⑤北极海冰:北极上大部分海面终年覆盖着冰雪,冬季几乎全部被冰雪掩盖。北极海冰稳定的冰盖占据北冰洋海面三分之一以上,并覆盖格陵兰和其它岛屿以及高纬大陆地区。冬季北极海冰所结冰块,可分为:漂浮冰;固定冰。

⑥固定冰的主要形式是冰陆:冻结于大陆沿海或与浅滩地方相连接的冰层,此种冰在北极区占地最广,约占全部冰层面积的一半,而以西伯利亚北部滨海区为最多

⑦在冰的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冰场的压缩,于是形成冰山(冰的堆积),其厚度显著超过冰盖的平均厚度,可达几百米。高大冰山往往不是海洋自生的,而是来自大陆上的冰川。大陆冰滑冰带滑入海中折断也会形成冰山。

2)冰川:

①在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朝向极地的山坡冰川分布高度低于朝向赤道的山坡。

通常情况下,迎风坡而降水量丰富的山坡冰川分布高度低于背风而降水量比较少的山坡。

②在季节性雪覆盖最大的1月份,雪覆盖面积几乎包括了北半球30°N以北除格陵兰岛以外的所有陆地,约为45×106 km2,其面积比所有海冰区和大陆冰盖区的总和还大。

③从1月份到7月份北半球雪覆盖区从南往北较均匀的后退消失。南极大陆是大陆冰盖区。除南极大陆外南半球40°S以南的大陆面积很小,所以季节性降雪覆盖区也很小,持续时间也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西海岸。

④冰川的类型:

A大陆冰川:大陆冰川又称大陆冰盖或冰原,其特点是面积和厚度都很大,地貌对冰川形状和分布没有影响,补给区在冰盾的中部,冰自中央向四周流动。大陆冰川之下常掩埋巨大的山脉和洼地。

B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山区,由于雪线位置较高,积累区范围有限,因此,山岳冰川的规模和厚度远不及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按形态和所处的地形位置,又可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

a悬冰川:悬冰川依附在陡峭的山坡上,填充相对较浅的盆地,也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随气候的变化,易形成也易消失。

b冰斗冰川这是发育在雪线以上冰斗中的冰川,面积大的可达10km2以上,小的不足1 km2。冰斗冰川都有一个陡峭的后壁,那里经常发生雪崩或冰崩,大量补给冰川冰雪。

c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规模最大的一种。有明显的位于雪线以上的源区,在那里有雪的积累冰转换成冰,以及呈线状的冰流区。

C高原冰川:也叫冰帽,是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

D山麓冰川:在那些具有高山地貌和丰富的粒雪盆地补给的地区,当数条山谷冰川在山麓扩展并相互汇合,形成广阔的冰帽,泳层较厚,叫做山麓冰川。

3)冻土与冻土地貌:

①凡处于零度和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或岩),称为冻土。

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为寒土。

②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在地球上分布极为广泛,总面积达35×106 km2,全球冻土约占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高原地区。

③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④冰川融化带来的危害:

A随着山地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供水源的地区将会发生严重的缺水危机;

B快速的冰川消融还会产生严重的洪水危害;

C大规模的冰融化还会引起海面上升,淹没沿岸大片的地区,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居住在这些地区;

D野生动物也已经受到了全球冰融化引起的严重伤害,栖息地和食物;

E快速的冰川消融还会产生严重的洪水危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中的微生物被融化出来;

第三章:地表覆盖遥感监测理论基础(★★★★★)

3.1用于地表覆盖的遥感传感器

遥感:泛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而又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平台、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1.1传感器类型及各特点

1、可见光传感器

特点:

1、暗电流小,低照度响应,灵敏度高,电流随光照度增强曾线性变化

2、内置双敏感源,自动衰减近红外,光谱响应接近人眼函数曲线

3、内置微信号CMOS放大器、高精度电压源和修正电路,输出电流大,工作电压范围宽,温度稳定性好。

4、可选光学纳米材料封装,可见光透过,紫外线截止、近红外相对衰减,增强了光学滤波效果。

2、多光谱传感器

1、避免了红外光学现象,多光谱成像传感器,能够收集更多的识别从手指比红外传感器的数据。

2、多光谱成像传感器可以透过国际公路货运的无缝集成为一个红外图像系统,也可以独立的。

3、高光谱传感器

4、SAR传感器

1)类型

2)特点:

SAR检测的优点:

1)SAR不受天气影响,在恶劣天气仍能进行灾情监测;

2)SAR影像上水体灰度较低,灰度变化缓慢,纹理具有一致性;

3)SAR较其他类型的遥感数据,能够保持较好的边缘信息;

4)SAR能够反演波浪要素,可以进行海上或海面以下目标监测和识别(内波);

3)作用:

①极化

②所有的天气

③DEM

④城市密度

⑤土壤湿度

⑥农作物类型

3.2遥感调查准备工作

3.2.1相关概念

1、遥感调查工作底图:由正射影像图和图廓整饰信息、行政界线、地名以及其他专题信息组成。确定调查对象、范围、比例尺;确定航片还是卫片。

航片:

确定调查的时间、拟定调查的航线和完成航摄;

收集气象资料、执行航摄任务和监控航摄质量;

卫片:

时间、范围(经纬度);

检查质量:云,雾,范围是否覆盖全;

3.3图像数字处理的过程:

1、影像获取:

2、数据的预处理:

1)辐射纠正:针对遥感图像辐射失真或辐射畸变进行的图像校正。

(由于这种校正是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办法来实现的,因此称作辐射校正。)

造成遥感图像辐射畸变的因素:

①由遥感器的灵敏度特性引起的辐射失真

②太阳高度及地形引起的辐射失真

2)大气校正:为消除由大气的吸收、散射等引起失真的辐射校正。

影响遥感图像辐射失真的大气因素:

①大气的消光(吸收和散射)

②天空光(大气散射)照射

③路径辐射

PS:

①辐射定标就是将记录的原始DN值转换为大气外层表面反射率,目的是消除传感器本身产生的误差

②大气校正就是将辐射亮度或者表观反射率转换为地表实际反射率,目的是消除大气散射、吸收、反射引起的误差。

3)影像的几何处理:

几何校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几何畸变称为几何校正。

影响图像几何畸变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遥感器的内部畸变:由遥感器结构引起的畸变,如遥感器扫描运动中的非直线性等。

②遥感平台的运行状态:包括由于平台的高度变化、速度变化、轨道偏移及姿态变化引起的图像畸变。

③地球本身对遥感图像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高程的变化、地球曲率等引起的图像畸变。

4)拼接与匀光

3、影像处理(特征提取):

影像增强:增强图像特征差别以更好的解译影像

①增强对比:灰度阈值,水平分割,对比拉伸

②空间特征:空间滤波,边缘加强,傅里叶分析

空间滤波(卷积)包括:

低通滤波:增强区域空间属性,抑制局部突变;

高通滤波:增强局部空间变化

③多张影像处理:波段比值,主分量变换,植被参量,典型成分分析

4、影像分类:将遥感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地表类别表达

?光谱模式识别:

按对象可分为基于像素的分类和面向对象的分类

A对像素进行分类,凭借每个像素在不同波段影像上的灰度值,更普遍和简单;

1)监督分类:先验知识;算法需知道要提取什么;

步骤:

①获取先验知识,了解要区分的地表类型;

②通过先验知识和先有的GIS/专题影像,了解该区域是什么类别;

③训练样本的选择;

④获取算法的分类参数,进行数据的分类。

缺点:光谱差异不明显;样品不够齐全。

2)非监督分类:事后分析;依据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对分好类的数据进行解译;

步骤:

①假定没有先验知识,让像素依光谱信息进行自由分类;

②假设不同的地表覆盖会分到不同的类别层;

③一旦生成分析人员就会分析它的用处和聚类参数。聚类算法包括:K均值、纹理分析

④通过对比分好类的影像与地面的参考数据,判定哪种地表覆盖与当前光谱信息对应。

B面向对象分类:传统的方法不适合现在的高分辨率影像,对每个像素进行分类意义逐渐减小。

基于像素分类的问题有:

①像素分辨率太高,每个像素代表地物就越小,阴影,颜色的多样性都会影响;

②同谱异物:

两个像素光谱一致,但是可能代表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地物(比如建筑物和路)

③同物异谱:

两个像素光谱不一致,可能代表的是同一个地物(例如不同材质的建筑物)步骤:

①分割:由像素变成多边形对象

算法要求:类内差异最小,类间差异最大(尺度参数控制单元的大小)

将目标进行等级划分,大对象包括小对象,小对象在包括更小的对象。

②特征提取:

分割之后,每个对象都对应一系列的信息编码,包括颜色、形状、面积、纹理、邻域关系、光谱属性(光谱灰度均值、标准差、最大灰度光谱、最小灰度光谱等)等

用于对对象进行分类。

③分类:

对象被分类,通过已知覆盖类别作为训练样本进行模糊分类,或者通过遗传规则对类别进行描述形成知识库,通过知识库模糊知识库进行分类。

基于知识库的方法: 复杂的隶属关系可以通过描述特征类别的典型属性来获取,一个地物具有的特定属性越多,类别更易区分。一般对象特征是基于光谱特征统计、

形状、邻接关系、连接性、专题特征等进行提取和分析的.

利用其他图层进行辅助分类:可以利用专题图层来制定分类规则,确定拓扑关系,提高分类精度,并对土地分类进行分类;而且,进行样区选择时,不仅可以获取每个

类别的光谱均值,还可以获取形状信息。还可以从其他图层中,获取潜在的信息,增

加分类精度。

地表覆盖分类体系:分类体系都是等级的,细化分类等级的一个需要;

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量测的需要:在地表覆盖中判定土地利用,但是地表覆盖只能告诉我们土地利用一个大概的范围,大部分靠外业获取,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更

精确的测量

?空间模式识别:建立当前像素与周围像素的关系,计算过程更复杂;

?时间模式识别:变化监测。

5、精度评价:

3.4地表覆盖中的遥感影像判读

3.4.1相关原理

1、遥感理论基础:遥感是建立在不同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上的。遥感影像的成像过程是将地物的电磁辐射特性,用不同的成像方式形成各种影像,即

地物→{}→影像

原理:

物体通过他们的电磁波能量来产生影响

2、影像解译原理:根据各专业要求,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识别出所需要的地物或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

影像→{}→地物

原理:

3.4.2具体步骤

一)准备工作

包括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处理

1、资料收集:根据解译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遥感资料作为解译主体。如有可能,还可收集有关的遥感资料作为辅助,包括不同高度、不同比例尺、不同成像方式和不同波段、时相的遥感影像。同时收集地形图和各种有关的专业图件,以及文字资料。

2、资料分析处理: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掌握解译对象的概况、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遥感影像质量,了解可解译的程度,如有可能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以便获得最佳影像。同时,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做好解译前的准备工作。

二)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

1、遥感信息处理:将接收到的原始遥感数据加工制成可供观察和分析的可视图像和数据产品,这一过程称为遥感信息处理。

2、遥感影像解译:根据影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性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出物体或现象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也就是说根据影像特征来识别它们所代表的物体或现象的性质。

1)影像解译本质:

具体说来,解译就是从影像特征——地物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判断电磁波的性质和空间分布,进而确定地物的属性,也就是从影像特征识别地物。

2)影像解译条件:

3)影响解译的类型:

根据解译信息的特征分为:定性解译和定量解译;

根据解译的技术和方法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目视解译:借助简单的仪器设备直接由眼睛来识别影像特性,从而提取有用信息。

原则:

①目视解译要基于影像特征:凡是解译图上的线划,一定要有影像特征,而且还要

符合地面的实况。实行解译线划、影像特征和地面实况“三一致”的原则。

②解译对象的分类要基于影像解译的可能性:专业理论分类与遥感影像解译的分

类系统不一样,凡是影像上不能识别的,就不应列入分类之内。

③充分利用影像的信息特征和处理技术:遥感影像要经过合适的放大、校正、增强、

信息提取等处理和影像复合技术。充分利用影像的各种信息,已有的资料,进行综合

解译和分析。

④严格遵循目视解译程序:要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解译标志,即标准色谱、波谱

和图谱,要遵循由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由大到小的原则,按照解译程序逐步进行

解译。

解译条件:具有解译对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地面实况资料。

解译质量:解译人员、研究目标、遥感影像三个因素的统一程度。

优点:充分应用专业知识、区域资料、遥感技术和工作经验,根据影像特征,以及地物的空间组合规律,通过地物间相互关系分析比较、逻辑推理、综合判断来识别

目标。

缺点:解译速度慢、定量精度受到限制,且往往带有解译者的主观随意性。

?计算机解译:利用电子计算机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有用信息,进行

自动识别和分类,该方法是遥感分析解译的发展方向。

优点:利用地物的光谱特征,以数据的统计特征值为依据,进行类型自动识别、划分和指标计算。该方法既快速准确,又能直接得到解译结果。

缺点:不能利用遥感信息所包含的地学内涵,难以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且对地物空间特征的利用不够。

根据解译内容分为:一般解译和专题解译。

其中最基本的解译方法是目视解译

4)影像解译的复杂性:

①地物波谱特征复杂,受多种因素控制,本身也因时因地变化。

②自然界存在着大量“同物异谱”与“异物同谱”现象。

③地物的时空属性和地学规律错综复杂,各要素、各类别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

5)影像解译的内容:

①特定地物及状态的提取②指标提取

③物理量的提取④变化检测

图像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归纳,从目标物的相互联系中定性、定量地提取和分析各种专题特征信息。

6)影响解译的标志:指那些能够用来区分目标物的影像特征。

它又可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两类。

?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或现象本身反映的信息特性可以解译目标物的影像特征,也即能够直接反映物体或现象的那些影像特征称为直接解译标态。

包括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结构和图型。

色调: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在影像上的模拟记录,在黑白影像上表现为灰度,在彩

色影像上表现为颜色,它是一切解译标志的基础。

灰阶:黑白影像上根据灰度差异划分为一系列等级称为灰阶。灰阶一般分为10级:

白、灰白、淡灰、浅灰、灰、暗灰、深灰、淡黑、浅黑、黑,也有分为15级等。

彩色:彩色常用色别、饱和度和明度来描述。实际应用时,色别用孟塞尔颜色

系统的10个基本色调,饱和度用饱和度大(色彩鲜艳)、饱和度中等和饱和度低3

级,明度用高明度(色彩亮)、中等明度和低明度(色彩暗)3级。

影响因素:

①物体本身的颜色:一般物体颜色浅者,则像片色调较淡;反之,则暗。

②物体表面的平滑和光泽亮度:一般物体表面平滑而具有光泽者,则反射光

较强,影像色调较淡;物体表面粗糙者,则反射光弱而影像色调较暗。

特点:

目视解译时,色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但它又是一个不稳定的标志,影

响它的因素很多,包括物体本身的物质成分、结构组成、含水性,传感器的

接收波段、感光材料特性、洗印技术等。因此,色调标志的标准是相对的,

不能仅仅依靠色调来确定地物。

形状:形状是地物外貌轮廓在影像上的相似记录

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外貌轮廓,在遥感影像上就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如:游泳池是长方形,足球场则是两端为弧形的长方形,水渠为长条形,公路为弯延

的曲线形等。因此利用形状可直接判定物体的存在与否。

特点:

①遥感影像所显示的主要是地物顶部或平面形状,是从空中俯视地物,而我

们平常在地面上是从侧面观察地物,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别,对此要适应。

②遥感影像为中心投影,物体的形状在影像的边缘会产生变形,因而同一形

状的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因位置要发生变异。特别是位置不同或采用不

同的遥感方式,变形不同,在解译时要认真分析,仔细判别。

③物体在影像上的形状细节显示能力与比例尺有很大关系,比例尺愈大,其

细节显示的愈清楚;比例尺愈小,其细节就愈不清楚,即地物形状根据比

例尺在像片上的表现不同。

大小:是地物的长度、面积、体积等在影像上按比例缩小的相似记录

它是识别地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对形状相同的物体更是如此。

影响因素:

影像上地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像比例尺,当比例尺变化时,同一地物的尺寸大小也随着变化。进行图像解译时,一定要有比例尺的概念,

否则,容易出现差错。

阴影:指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很低的部分在影像上形成的影像特征

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深色到黑色的特殊色调。阴影可造成立体感,帮助我们观察到地物的侧面,判断地物的性质,但阴影内的地物则不容易识别,并掩盖

一些物体的细节。

根据其形成原因和构成位置,分为本影和落影两种。

本影:是地物本身电磁辐射较弱而形成的阴影。

在可见光影像上,就是地物背光面的影像,它与地物受光面色调

有显著差别

特点:表现在受光面向背光面过渡及两者所占的比例关系。地物起

伏越和缓,本影越不明显;反之,地物形状越尖峭,本影越

明显。

落影:可见光影像上落影是指地物投落在地面上的阴影所成的影像

特点:可显示地面物体纵断面形状,根据落影长度测定地物的高度。

对阴影的影响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阴影的长度和方向随纬度、时间呈有规律的变化,是太

阳高度角的函数。太阳高度角大,阴影小而淡,缺乏立体感;太阳高度角过

低,则阴影长而浓,掩盖地物多,也不利于解译。

②不同物体的波谱特性。在热红外和微波影像上,阴影的本质与上述不

同,解译时要根据物体的波谱特性认真分析对待。

纹理:纹理又称质地,是由于像片比例尺的限制,物体的形状不能以个体的形式明显地在影像上表现出来,而是以群体的色调、形状重复所构成的、个体

无法辨认的影像特征。不同物体的表面结构和光滑程度不一致,在遥感影

像上形成不同的纹理质地。如河床上的卵石较沙粗糙些,草原表面比森林

要光滑,沙漠中的纹理能表现沙丘的形状以及主要风系的风向,海滩纹理

能表示海滩沙粒结构的粗细等等。

类型:纹理常用光滑状、粗糙状、参差状、海绵状、疙瘩状、锅穴状表示。

图型:图型又称结构,是个体可辨认的许多细小地物重复出现所组成的影像特征。

它包括不同地物在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水系格局,

土地利用形式等均可形成特有的图型,如平原农田呈栅状近长方形排列,山区农田则呈现弧形长条纹形。

类型:图型常用点状、斑状、块状、线状、条状、环状、格状、纹状、链状、垅状、栅状等描述。

?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对与解译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推理、判断,达到辨别解译对象的方法称间接解译。如位置、相关布局等与解译对象密切

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称为间接解译标志。这是由于自然界各种物体和现

象都是有规律地与周围环境、其它物体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

此,我们可以根据一地物的存在或性质来推断另一地物的存在和性质,

根据已经解译出的某些自然现象判断另一种在影像上表现不明显的现

象。间接标志的建立将大大地开拓遥感影像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各种

专业解译发展的方向。间接标志的使用要求解译人员有深广的地学科

学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本质是:是“地理”相关分析。

位置:指地物所处环境在影像上的反映,即影像上目标(地物)与背影(环境)的关系。

地物和自然现象都具有一定的位置,如芦苇长在河湖边沼泽地,红柳丛生在沙漠,河漫滩和阶地位于河谷两侧,洪积扇总位于沟口,河流两侧的湖

泊是牛轭湖,雪线附近的是冰斗湖等。

相关布局:景观各要素之间、或地物与地物之间相互有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相

关性反映在影像上形成平面布局。例如:区从山脊到谷底,植被有垂

直分带性,于是在影像上形成色调不同的带状图型布局;山地、山前

洪积扇,再往下为冲积洪积平原、河流阶地、河漫滩等。

?解译标志的可变性:各种地物都处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所以解译标志也随着地

区的差异和自然景观的不同而变化,绝对稳定的解译标志是不存在

的,有些解译标志具有普遍意义,有些则带有地区性。有时即使是

同一地区的解译标志,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在变化。因此,在解

译过程中,对解译标志要认真分析总结,不能盲目照搬套用。

7)影像解译的步骤:

①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

包括路线踏勘,制订解译对象的专业分类系统和建立解译标志。

?路线踏勘:根据专业要求进行路线踏勘,以便具体了解解译对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实地存在状态、基本性质特征、在影像上的反映和表现形式等。

?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在路线踏勘基础上,根据解译目的和专业理论,制订出解译对象的分类系统及制图单位。同时依据解译对象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关系,按照影像特征,建立专业解译标志。

②室内解译

严格遵循一定的解译原则和步骤,充分运用各种解译方法,依据建立的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按专业目的和精度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解译。勾绘界线,确定类型。对每一个图斑都要做到推理合乎逻辑,结论有所依据;对一些解译中把握性不大的和无法解译的内容和地区记录下来,留待野外验证时确定。最后得到解译草图。

三)野外验证

包括解译结果校核检查,样品采集和调绘补测。

1、校核检查:将室内解译结果带到实地进行抽样检查、校核,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修改,特

别是对室内解译把握不大和有疑问的地方,应作重点检查和实地解译,确保解译准确无误,符合精度要求。

2、样品采集:根据专业要求,采集进一步深入研究、定量分析所需的各种土壤、植物、水体、

泥沙等样品。

3、调绘和补测:对一些变化了的地形地物、无形界线进行调绘、补测,测定细小物体的线度、

面积、所占比例等数量指标。

四)成果整理

包括编绘成图、面积量算和资料整理总结:

1、编绘成图:解译草图——解译原图——转绘草图——编绘原图——清绘原图。

将经过修改的解译草图审查、拼接,准确无误后着墨上色形成解译原图;然后将解译原图上的专题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得到转绘草图;在转绘草图上进行地图编

绘,着墨整饰后得到编绘原图;最后清绘得到符合专业要求的图件和资料。

2、面积量算:在转绘好的分幅地图上进行。

原则:以图幅为控制,分幅量算,按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程序:先按图幅量算各个区域单位的图斑面积,它们的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间的误

差小于允许值;以图幅理论面积为控制,按区域单位面积的比例进行平差;将平差

后的量算结果汇总,得出各区域单位的面积。

方法:面积量算的方法很多,有图解法、方格纸法、网点板法、解析法、求积仪法、光电

求积仪法等等。可根据人员和设备条件综合考虑进行选择。

3、资料整理总结:将解译过程和野外调查、室内测量得到的所有资料整理编目,最后进行分析总结,编写说明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工作情况、主要成果、结果分析评价和存在问题等。

3.5遥感调查成果数据

3.5.1相关概念

1、遥感影像的特征:分辨率

影像的分辨率是指组成影像的最小单元—像元的大小和像元的灰阶可区分的最小差异。像元的大小称为影像的几何分辨率,像元可取的最小灰度差Δ≥|ε|称为影像的灰度(辐射)分辨率。

现在又提出了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还有温度分辨率。

1)几何分辨率:像元的大小

几何分辨率包括空间分辨率,影像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三种。

①空间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收集系统的最小鉴别角(角分辨率)或瞬时视场角θo

②影像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是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一般用来描述在显

示设备上所能够显示的点的数量(行、列),或在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面积。

③地面分辨率:是指影像上能被分辨出的地面线度或面积,也即像元所应对的地面线

度,所以它由像元大小和影像比例尺所决定。像元越小,比例尺越大,地面分辨率愈高。

对一定的遥感影像,地面分辨率是一定值不随影像的缩放变化,但影像分辨率则发生变化。

几何特征:遥感图像与所表示的地表景观特征之间有特定的几何关系。这种几何关系是由传感器的成像方式、特定的观测条件、地形起伏和其他因素决定的。

2)光谱分辨率:是指成像的波段数、波长间隔和波谱范围。波段分的愈多,间隔愈小,波谱范围愈大,光谱分辨率愈高。例如,TM传感器的波段数为7,波段宽度为60—2100nm,

波谱范围450-12500nm;而成像光谱仪的波段数几百个波段,波段宽度5—10nm,波长范围可见光~热红外。

3)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以卫星遥感来说,静止气象卫星(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的时间分辨率为1次/0.5h;

太阳同步气象卫星的时间分辨率为2次/d;Landsat5为1次/16d。

4)温度分辨率:指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热辐射(温度)最小差异的能力,它与探测器的响

应率和传感器系统内的噪声有直接关系,一般为等效噪声温度的2—6倍。

2、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元。

像元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

像元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像元的空间特征反映地理位置信息,并表征一定的面积;像元的属性特征采用灰度值来表达,其数值由地物的电磁辐射强度决定。

正像元:一个像元内只包含一种地物的像元;如水体,它的灰度值代表了水体的光谱特征。

混合像元:像元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像元;如出苗不久的麦田,它的一个像元灰度值内包含麦苗和土壤的光谱特征。

优点:

①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②图像信息损失低

③抽象性强

表示方法:以二维数组来表示

在数组中,每个元素代表一个像元

像元的坐标位置由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行列位置决定

元素的值表示传感器探测到像元对应面积上的目标地物的电磁辐射强度

一幅(单波段)遥感数字图像可表示如下:

F=f(xi,yj) i=1,2,…,m j=l,2,…,n

式中,i代表行号;j代表列号;

3、遥感影像和数字图像的差异:

①遥感影像直观逼真,便于目视定性解译,是最常用的遥感资料。

②数字图像精确,便于电子计算机定量运算和识别,可大大提高解译速度及精度,但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应用。

③影像可以通过模数转换(A/D)变成数字图像,数字图像也可以通过数模转换(D/A)变成模拟遥感影像。

4、影像灰度与介质数据

灰阶与数字:

灰度的等级一般划分为2n,要将地物反射率或发射率转换成灰阶,就要进行适当的数字变换。

以TM为例,令反射率最大值等于255,最小值为0,再用内插法将其余反射率灰阶化,便得到记录到介质上去的数字。

3.5.2遥感资料的选择及影像处理:

遥感图像模型记录的仅仅是某一瞬间某一波段的空间平面模型,决非是地面实况的全部信息。因此遥感资料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解译效果。不同的遥感资料具有不同的用途,研究不同的问题要选择合适的遥感资料。

1、类型选择分类:

①资料类型选择:由于不同的成像方式对地物的表现能力不同,图像的特征不同,所以在进行目视解译时,要求选择合适的遥感资料类型。

②波段选择:由于各类地物的电磁辐射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地物波谱特性曲线来选择适用的波段。

③时间选择:季节不同,所获得的图像模型不同。如:地质、地貌解译最好选择冬季的图像,植被类型的识别一般用春、秋季图像,农作物估产则选择扬花和开始结实时的图像。

④比例尺选择:一般要求和成图比例尺相一致的影像比例尺,不适当的扩大影像的比例尺,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不一定有好的解译效果。

遥感调查工作底图和专题遥感数据成果生产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正射影像图数据、遥感调查工作底图数据、专题遥感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其他成果及各种专业资料等。

2、要求:

①数据成果、文档资料、生产过程成果及各种专业资料等,应按照设计要求统一整理并汇交;

②各种文档资料应按项目设计要求进行组织;

③生产使用的各种专业资料应建立完整的资料目录及其使用情况说明。

第四章:地表覆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地理国情普查(★★★★★)

4.1 地表覆盖分类体系

1、地表覆盖的分类原则

①具有综合性;

②是一个先验的分类系统;

③对所有可能的类别来说,都是一个普遍的参考系统;

④可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⑤能够描述所有土地覆盖类型的特征;

⑥所有的分类器类型之间必须有明显的差异;

⑦在分类中的分类标准(依据)应是容易测量的并具有持久性的,不依赖于季节;

⑧适合于土地覆盖制图和监测;

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4.2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1、分类标准

按照形式分类标准,

它概括了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形式,反映土地利用本身的内在自然特征;

按照功能分类标准,

它依据不同地域单元上的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地域单元的功能或用途分为已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根据土地覆盖所进行的综合标准,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分类。

2、相关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9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98年8月29日)

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国家标准

1、原有的分类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①分类层次少,一般为二或三个层次,而国外土地利用分类一般为四个层次;

②分类体系中有的含义不确切或发生交叉,不能恰当地归类,给土地登记和统计带来不便;

③土地管理分类系统与其他部门分类系统标准不一致,造成部门之间同种用地的面积出现较大的差异,给实际应用与政府决策带来困难;

④分类不完善,新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原有的分类体系中找不到适合它们的正确位置,从而给土地管理及实际应用带来很大困难。

2、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和两级分类的方式,将我国土地资源分为耕地、园地、住宅用地等12个一级类和水田、茶园、农村宅基地等57个二级类。

4.3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

1、一般流程

2、技术要求:(部分)

①以外业调查成果为主,辅以专业资料、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对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进行内业编辑与整理;

②利用补充收集的专业数据资料进行普查要素更新时,首先对数据进行分析,优先选用现势性好、可靠性准、权威性强的数据,再通过必要的技术处理(如坐标系转换、数据格式转换、纠正处理等),使其满足项目要求。

3、内页编辑与整理数据基本要求:

(1)数学基础

①坐标参照系: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最终成果采用地理坐标,以“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至少保留6位小数。

②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米”为单位。

(2)精度要求

内业编辑与整理阶段的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平面精度、属性精度按照GDPJ03-2013 执行。

(3)数据接边原则

内业编辑与整理阶段的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接边原则按照 GDPJ03-2013 执行。(4)数据规格、要素内容及指标

内业编辑与整理阶段的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规格、数据分层组织、属性定义、汇交格式以及采集要求按照 GDPJ03-2013 执行。要素的内容、技术指标及要求按照 GDPJ01-2013 执行。元数据填写内容及要求按照 GDPJ04-2013 执行。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的数据规格、内容按照GDPJ06-2013 执行。

4、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

①单栋房屋离连片房屋建筑区距离较小,但与周边其他房屋建筑在形状、结构及排列上明显不同的单独房屋应编辑为独立房屋建筑;对于乡村地区集聚程度较低、自然散乱分布、被其他类型分隔的房屋建筑,编辑为独立房屋建筑。

②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过程中,应注意道路、水体、构筑物等地理国情要素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同时表达时,二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属性逻辑关系的正确性。其中,道路中心线一般应穿过相应路面图斑范围内;堤坝要素中心线应穿过堤坝地表图斑范围内。

5、地理国情要素编辑

1)水体

2)道路

3)构筑物

①高架路、立交桥不按桥梁要素表达。

4)地理单元

①对于界线范围准确程度(PRCTAG)属性项编辑时,若对象不是实地勘测划界,而是根据其他

资料编绘形成的,填写“概略”;经实地勘测划界,或依据的数据源是通过测绘手段获得且精度符合本次普查要求的,均填写“测量”(如:引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行政境界,来源于勘界数据,应填“测量”;如普查过程中,通过外业调查或利用专业资料对境界数据进行更新、修改的,应填“概略”),不能为空。

②当一个单位院落同时包含学校、医院、政府、社会福利机构等四类单位院落时(如:**学校,

为一贯制学校,同时包含小学、初中),行业代码需表示相关分类,用“/”分隔开

(如:P8220/P8230);如同一个地址包含多个单位院落(分别挂牌,如医院与社会福利机构共用一个地址)时,采集一个定位点并赋不同属性,用“/”隔开。除该四类单位院落外,几个单位院落共用同一个地址时,一般只采集一个点,属性填写行政等级最高或规模最大、最主要单位的相关属性值。

③对于外业收集到的部分纸质说明性资料,没有准确的界线,内业编辑时该类资料仅作为属性

项参考,不作为空间范围的参考。

6、内业编辑成果入库前检查:

a)检查地表覆盖图斑是否有相交、重叠和图斑之间有裂缝等现象,并进行修改编辑,确保各地表覆盖图斑之间无缝衔接。

b)检查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c)检查各层属性项的填写是否正确无误,属性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属性赋值应符合规定的取值范围,取值与实际相符。

d)检查各层属性项的字段定义以及在属性表中的排序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字段漏定义现象,以确保各数据层能正确的拼接。

e)检查数据与外业核查成果是否一致,专题资料的使用和处理是否正确、合理、有序。

f)检查数据组织、格式、版本以及坐标系统的正确性、统一性。

g)检查方法可采用程序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及人工对照检查等方法组合使用。

附拼接与剪裁:

a)检查地表覆盖图斑是否有相交、重叠和图斑之间有裂缝等现象,并进行修改编辑,确保各地表覆盖图斑之间无缝衔接。

b)检查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c)检查各层属性项的填写是否正确无误,属性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属性赋值应符合规定的取值范围,取值与实际相符。

d)在拼接与裁切过程中,各省按照统计分析需求保留县、市拼接成果,亦可通过各省普查成果按照县、市级行政单元进行裁切供统计分析使用。

e)在拼接过程中,对拼接处属性相同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进行要素融合,保证拓扑关系正确。应合并相邻的同类地表覆盖图斑,消除线要素不合理的伪节点(应注意保留不同道路层互通时,合理存在的伪节点)。

f)在拼接与裁切后,各要素应保持位置的准确和空间关系的合理。

g)拼接与裁切后的数据成果的要素数据分层与属性项应符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的要求。

h)拼接与裁切后的数据成果以 ArcGIS 的 File Geodatabase 格式存储。

i)如果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功能和性能限制,完全合并后不便于保存和访问的大实体,可只做部分合并,尽可能减少同名实体个数。

7、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整理:

是以外业调查获取的地面照片及其属性信息为基础,获取遥感影像实例及相关信息,从而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

1)质量控制:

①文档资料检查内容

a)完整性:检查相关系列报告的完整性。

b)规范性:文档资料(包括数据接合图、数据图幅清单、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文档资料清单等)是否齐全、规范。

c)组织与结构:检查报告的章节组成、架构是否清晰、直观、合理;检查报告的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等有无内容错漏;检查报告的字体类型、大小、间距等是否符合要求。

d)内容一致性:检查报告中涉及到的统计分析、图件等内容是否与相应的数据成果、图件成果一致。

②数据成果检查内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

a)空间参考系:检查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投影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b)位置精度:检查要素与正射影像数据成果套合位置超限的个数;检查覆盖分类与国情要素数据套合位置的超限个数;检查要素几何位置接边超限个数。

c)属性精度:与影像成果、解译样本、外业调查资料等比对检查分类正确性;检查属性值错漏的个数,包括属性不接边的错误。

d)完整性:检查属性值错漏的个数,包括非本层要素,即放错层的要素;检查要素遗漏的个数。

e)逻辑一致性:检查属性项定义、数据集定义、数据文件格式、数据文件名称、数据文件存储与组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数据文件缺失、多余及无法读取;检查不重合、要素重复、要素未相接(悬挂点)、要素不连续(伪节点)、要素未闭合、要素未打断的错误个数。

f)时间精度:检查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原始资料的现势性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成果数据是否按符合要求的基本资料、各类参考资料进行生产。

g)表征质量:检查要素几何类型点、线、面表达错误的个数;检查要素几何图形异常的个数,如极小的不合理面、极短的不合理线;检查要素取舍错误、图形概括错误、要素关系错误、要素方向特征错误的个数。

h)附件质量:检查元数据项错漏个数;检查元数据各项内容错漏个数。

√总结:数据成果检查内容—遥感解译样本数据

a)完整性:检查样本数据库、地面照片、遥感影像实例、附件资料遥感解译成果的完整性。

b)样本数量:是否实现地类全覆盖,采集数量是否达到技术要求。

c)样本数据库:检查属性项定义是否符合要求,数据层定义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属性值填写是否正确,包括地面照片与遥感影像实例的对应关系。

d)地面照片:检查数量是否满足要求;检查拍摄质量(分辨率等)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拍照点位标绘、视野范围标绘是否符合要求。

e)遥感影像实例:检查空间参考系是否正确;检查分辨率、范围、色彩模式等是否符合要求。

8、精度评定(需要满足的条件)

1)几何精度:

①平面精度:采集的地物界线和位置与影像上地物的边界和位置的对应程度。

2)分类精度:对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过渡地带内覆盖/分类应至少保证上一级类型的准确性,应综合采用包括外业调查、交叉复核等多种措施,并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各级类型具有优良的分类精度。

3)属性精度:

①长度、宽度、高程、面积等均采用米制单位。获取的定量属性值保留的小数位及数量单位应符合数据规定中各具体属性项的要求。

②各属性项赋值必须符合数据规定中各具体属性项定义的取值范围,取值与地物实际属性相符。

4)约束关系:部分地表覆盖分类范围与对应的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关系。

如水域要素和水面范围;道路要素与路面范围;房屋建筑区与单位院落;堤坝要素与堤坝范围

5)数据现势性:

①普查成果数据整体现势性原则上应达到普查时点的要求,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

②地表覆盖数据层以矢量数据集方式提交。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采集编辑,但最终成果需要转为矢量方式,并经过拓扑检查(拓扑容限值小于0.5米)、拓扑构面,确保无缝隙、重叠等错误。

9、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方法:

1)所见即所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文学常识是小升初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年考,且分值较高,题型基本稳定,分填空和连线题两种形式。考查成语典故、鲁迅、词牌、曲牌等知识。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极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一、考试范围: 语文课本1~~12册出现的名家、名篇;课文链接、资料袋中出现的内容;单元拓展中“日积月累”等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课外的,如四大名著、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名著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二、如何复习: 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1、收集、整理: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自己及时地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去记忆,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就行!

3、巩固复习:知识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全部记完,要及时复习。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 三、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考试的重点。建议同学们有时间的话最好亲自看一看,青少年版本就好,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读读原著。 考试时要求掌握记住原著的时代、作者、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的评价及人物的主要事件)。 (一)、《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作者: 作者是(朝代)。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答案;元末明初、罗贯中) 2、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

青少版新概念入门startera知识点总结(自己整理)

青少版新概念入门 S t a r t e r A知识点总结(自己 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概念青少版Starter A 日常用语总结 1.Hello!/ Hi! 2.Good dog!/ Bad dog!/ Good girl! 3.No cat!/ No ball! 4.Look! 5.Yummy!/ Yuk! 6.Help!/ Stop! 7.Oops! 8.Look at my/ your+颜色+事物! 9.Thank you!/ Thanks! 10.Sorry! 11.Happy birthday! 12.Hurray! 13.Please! 14.This is my family/ dad/ mum/ sister/ brother/ friend. 15.Look out! 16.Here you are! 17.Let’s play! 18.Your turn! 19.Guess! 20.-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What’s= what is my name’s= my name is 例: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Peg. 21.It’s a (an).../ It isn’t a (an)...(bike/ car/ doll/ robot/ train/ van) 单词以元音开头,用an;以辅音开头,用a。 比如: an apple/ insect/ egg/ umbrella a train/ van/ robot/ car It’s= it is isn’t= is not 例:It’s a book./ It isn’t an orange. 22.-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it an apple -Yes, it is./ No, it isn’t. 23.This is my....../ This isn’t my......(book/ 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bber/ ruler/ school bag) This is 无缩写This isn’t= This is not 例:This is my pen. This isn’t my schoolbag. 24.That’s my....../ That isn’t my...... That’s= that is That isn’t= that is not 例:That’s my mum. That isn’t my father. 25.-Is this.../ Is tha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this a train -Yes, it is. -Is that an umbrella -No, it isn’t. 26.-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 a(an)...(bone/ hamburger/ salad/ sausage/ tomato/ pizza) What’s= what is

高考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很庞大,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归纳,现在小编为大家整理一部分高考文学常识汇总,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基础知识

初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师全名是藤野严九郎。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雪》,选自他的诗歌集《野草》。 2《雷电颂》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3《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5《马说》选自《韩愈文集》,作者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8《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0《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14《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15《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16《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诗人。 18《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校注》。作者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19《已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入门级A)StarterA重点知识总结

Unit 6 This is my family. 词汇:family mum dad sister brother friend 句型:This is... 句子:1.This is my mum. Lesson 2 词汇:my your 缩写:What’s=What is my name’s=my name is 句子:①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Pop. Unit 7 Happy birthday? 词汇:bike car doll robot train van 缩写:it’s it’s=it is it isn’t it isn’t=it is not 词汇:a an 句子:①It’s a van. ②It isn’t a car. 短语:a train/van/robot/car An apple/insect/egg/umbrella Lesson 2 句型:Is it...? 句子:㈠Is it an apple? Yes,it is./No,it isn’t. Unit 8 That’s my book. 词汇:book, 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bber, ruler, school bag 缩写:this is this isn’t this isn’t= this is not that is that isn’t that isn’t= that is not 句子:①肯——This is my book. 否——This isn’t my book. ②肯——That’s my book. 否——That’s isn’t my book. Lesson 2 句型:Is this...? Is that...? 句子:①Is this a pencil? Yes,it is./No,it isn’t. ②Is that a school bag? Yes,it is./No,it isn’t. Unit 9 What’s this,Mum? 词汇:bone, hamburger, salad, sausage, tomato, pizza 缩写:What’s=What is 句型:What’s...?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青少版新概念入门 StarterA 知识点总结(自己整理)

新概念青少版Starter A 日常用语总结 1.Hello!/ Hi! 2.Good dog!/ Bad dog!/ Good girl! 3.No cat!/ No ball! 4.Look! 5.Yummy!/ Yuk! 6.Help!/ Stop! 7.Oops! 8.Look at my/ your+颜色+事物! 9.Thank you!/ Thanks! 10.Sorry! 11.Happy birthday! 12.Hurray! 13.Please! 14.This is my family/ dad/ mum/ sister/ brother/ friend. 15.Look out! 16.Here you are! 17.Let’s play! 18.Your turn! 19.Guess! 20.-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What’s= what is my name’s= my name is 例: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Peg. 21.It’s a (an).../ It isn’t a (an)...(bike/ car/ doll/ robot/ train/ van) 单词以元音开头,用an;以辅音开头,用a。 比如:an apple/ insect/ egg/ umbrella a train/ van/ robot/ car It’s= it is isn’t= is not 例:It’s a book./ It isn’t an orange. 22.-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it an apple? -Yes, it is./ No, it isn’t. 23.This is my....../ This isn’t my......(book/ 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bber/ ruler/ school bag) This is 无缩写This isn’t= This is not 例:This is my pen. This isn’t my schoolbag. 24.That’s my....../ That isn’t my...... That’s= that is That isn’t= that is not 例:That’s my mum. That isn’t my father. 25.-Is this...?/ Is that...? -Yes, it is./ No, it isn’t. 例:-Is this a train? -Yes, it is. -Is that an umbrella? -No, it isn’t.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starterA期末练习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入门级A Listening 听力部分30’ 一、听录音,写单词,并写出单词的中文含义(20’)。 二、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10’) 1. ( ) A. skirt B. shirt C. sock D. sweater 2. ( ) A. rabbit B. tortoise C. rubber D. parrot 3. ( ) A. twelve B. twenty C. eleven D. seven 4. ( ) A. a duck B. two ducks C. three ducks D. four ducks 5. ( ) A. evening B. morning C. lunch D. breakfast 6. ( ) A. chair B. shelf C. bed D. wall 7. ( ) A. next to B. bedroom C. bathroom D. between 8. ( ) A. dancer B. nurse C. man D.woman 9. ( ) A. aunt B. uncle C. cousin D. sister 10. ( ) A. this B. that C. those D. the

Writing 笔试部分70’ 三.用“a”或“an”填空(10’) 1. apple 2. book 3. rabbit 4.umbrella 5. mouse 6. __ ice cream 7. ___ little monkey 8. __ big egg 9. __ red apple 10._banana 四、圈出不同(10’) 1. red blue pink banana 2. frog mouse butterfly big 3. shirt anorak short cap 4. seven eight sister eleven 5. father mother uncle driver 五、请写出缩写(10’) I am___ he is___ you are ___ is not___ are not___ it is___ they are____ she is____ that is ____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10’) ( )1.--What’s this? A. That’s a book. B. Yes, it is. C. It’s a bus. ( )2.--What colour is it? A. It’s yellow. B. It’s a dog. C. Thank you. ( )3.-- is your name? --I’m Ann. A.What B. Who C. Where

文学常识经常考点整理

文学常识经常考点整理 一、有关三的汇总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二、有关四的汇总 四大名绣苏绣(江苏)、湘绣(湖南)、蜀绣(四川)、粤绣(广东)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北宋文坛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鹳雀楼(山西永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三、有关五的汇总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电场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场中的导体、导体 知识要点: 1、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⑴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中电荷,电荷在它的同围空间形成电场,电荷间 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基本电荷 e =?-1610 19 .C 。 ⑵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 电 ③感应起电。 ⑶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的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这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2、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 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数学表达式为F K Q Q r =122 , 其中比例常数K 叫静电力常量,K =?90109.N m C 22·。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a)真空,(b)点电荷。点电荷是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带电体的线度时, 可以使用库仑定律,否则不能使用。例如半径均为r 的金属球如 图9—1所示放置,使两球边缘相距为r ,今使两球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Q ,设两电荷Q 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 ,比较F 与K Q r 22 3() 的大小关系,显然,如果电荷 能全部集中在球心处,则两者相等。依题设条件,球心间距离3r 不是远大于r ,故不能把两带电体当作点电荷处理。实际上,由于异种电荷的相互吸引,使电荷分布在两球较靠近的球面处,这样电荷间距离小于3r ,故F K Q r >22 3() 。同理, 若两球带同种电荷Q ,则F K Q r <22 3() 。 3、电场强度 ⑴电场的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电场的这种性质用电场强度来描述。在电场中放入一个检验电荷q ,它所受到的电场力 F 跟它所带电量的比值F q 叫做这个位置上的电场强度,定义式是E F q = ,场强 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负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的场强方向相反。 由场强度E 的大小,方向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放不放检

(完整版)初中文学常识汇总

6.《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曹刿论战》 7.《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陈涉世家》 9.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10.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龟虽寿》。 1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12.《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13.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晚年醉心佛学,被称为“诗佛”,作品多有空灵之感,擅长书画,苏轼赞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瑰丽活泼。《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圣”,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作品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为“三吏”“三别”。《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 16.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反映人民疾苦,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观刈麦》。 1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8.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小石潭记》 19.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泊秦淮》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startera知识点总结

动物:cat 猫 dog 狗 fish 鱼insect昆虫 monkey 猴子 panda 熊猫 zebra 斑马 pig 猪frog 青蛙 mouse 老鼠 parrot 鹦鹉 rabbit 兔子 tortoise 乌龟 食物:apple 苹果 egg鸡蛋hamburger 汉堡包 salad 沙拉 sausage香肠tomato西红柿 pizza比萨jelly果冻 颜色: green绿色 red 红色 blue 蓝色yellow黄色 orange 橙色 身体部位: leg 腿 mouth 嘴 nose 鼻子 玩具:Ball 球 kite 风筝 violin 小提琴xylophone 木琴doll 木偶 robot 机器人 车:bike 自行车 car 小汽车train 火车 van 货车;面包车 家人亲戚:family 家人 mum 妈妈 dad 爸爸 sister 妹妹 brother 弟弟friend 朋友 文具:book 书 pen 钢笔 pencil铅笔 pencil case 笔袋 rubber 橡皮 ruler 尺子 school bag书包 职业:dancer 跳舞者,舞蹈专家 doctor医生 nurse 护士 policeman男警察policewoman 女警察 postman 邮递员 teacher 老师 数字: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形容个人体态:tall 高的short 矮的big大的 little 小的fat 胖的thin瘦的 衣物: anorak 带帽子的夹克衫 cap 鸭舌帽 T-shirt T恤Shirt 衬衣sweater毛衣hat有檐帽 方位介词:behind 在…后面 in 在…里面 in front of 在…前面 on 在…上面under 在…下面 其他词汇: girl女孩 boy 男孩 sun 太阳 table 饭桌 umbrella 雨伞 king 国王 queen王后zoo 动物园 window 窗户 bone 骨头 句子: at my yellow leg! 看我黄色的腿! is my brother and sister. 这是我的哥哥和姐姐。(用于介绍某人) ’s a robot. 这是一个机器人。 it an apple? Yes,it is./No,it isn’t.它是一个苹果吗?是的,它是。/不,它不是。 isn’t my schoolbag. 这不是我的书包。 this a schoolbag? Yes,it is. /No,it isn't. 这是一个书包吗?是的,它是。/不,它不是。 ’s this?It’s a hamburger.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汉堡。 What’s that?It’s a salad. 那是什么?那是一盘沙拉。 What is it?It’s an egg. 它是什么?它是一个鸡蛋。 8.How old are you?I’m eleven. 你多大了?我十一岁了。 9.Are you seven?Yes,I am. /No,I’m not.你七岁了吗?是的,我是。/不,我不是。 10.You aren’t five. 你不是五岁。 11.He’s tall.他很高。She isn’t fat. 她不胖。 12.Is she tall?Yes,she is./No,she isn’t.她高吗?是的,她高。/不,她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一)

文学常识知识点(一) 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就是哪部作品得艺术特点?答:《诗经》 2、《诗经》收录得就是什么年代得作品,共多少篇? 答:《诗经》收录得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得诗歌作品,共305篇。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得一首抒情诗就是哪部作品,作者就是谁?答:《离骚》作者屈原 4、屈原得主要作品有哪些?答:《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屈原在学习民歌得基础上,创造了哪种新得诗歌样式?答:楚辞? 6、先秦时期得历史著作主要有哪几部?答: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得编年体史书就是哪一部?答:《左传》 8、《汉书》、《左传》、《论语》与《国语》,哪个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答:《论语》?9、《战国策》这部历史著作采用得就是什么体例?答:国别体 10、秦代李斯得代表作品就是哪篇?答:《谏逐客书》 11、《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就是什么身份? 答:门客?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得对象就是谁?答:共叔段 14、开创了我国纪传体13、“汉赋四大家”就是哪四位?答: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 史学与传记文学得先河得就是哪部作品,作者就是谁? 15、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综合性得图书分类目录就是哪部作品,答:《史记》,作者司马迁? 作者就是谁? 答:《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得全部乐府作品得诗集就是哪部作品,编者就是谁? 答:《乐府诗集》,编者就是宋代得郭茂倩?17、被后人誉为“五言之冠冕”得就是哪部作品? ?答:汉末文人无名氏得《古诗十九首》 18、建安文人得作品具有什么特色? 答: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得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得诗人就是谁?答: 陶渊明 20、苏轼所说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山水田园诗人就是指哪一位?答:王维 21、鲍照诗作风格劲健,富有文采,她对哪种诗体得发展有重要贡献? 答:七言诗 22、“永明体”具有怎样得特色,就是谁创造得? 答:“永明体”讲究声律与对仗,就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得。?23、“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属于什么体得小说,作者就是谁? ?答:笔记体小说,作者就是刘义庆 24、“魏晋风度”得主要载体就是什么?答:《世说新语》?25、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得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有哪几部? 答:曹丕得《典论·论文》、陆机得《文赋》、刘勰得《文心雕龙》、钟嵘得《诗品》、萧统得《文选》 26、清人王闿运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得诗人就是哪一位,“孤篇”就是指哪一篇?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李颀得《古从军行》属于什么内容得诗?答:边塞诗?28、李商隐得《隋宫》属于什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五篇精选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五篇精选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