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2)剖析
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实验报告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2

大学物理实验2
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就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一个物理量。
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主要用到测量架和镜尺组。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掌握用光杠杆测量长度的微小变化,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思路。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图)
三、实验设备、仪器、用具及其规范
四、实验(测定)方法
五、实验记录、数据处理
六、结果分析及问题讨论
实验数据中采用了逐差法处理数据。
所求得的杨氏模量与实际偏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误差较大引起的。
物理实验报告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3.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测量:
1、物《理》课本的长度、宽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测量硬币的直径第一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测量1张物理课本纸的厚度
200页课本的厚度: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目的会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实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物理课本硬币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观察1
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评分
实验名称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会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实验器材
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物理》课本、硬币
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
观察
1张纸的厚度:
4、测量教室的长宽
教室长:
教室宽:
实验结论
级班学生:学号:时间:
加强物理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以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剖析为例

摘 要 以 高 中物 理 牛 顿 第 二 定 律的 教 学剖 析 为 倒 , 从新 课 标 对 牛 顿 第 二 定 律 的 要 求 、 理教 材 编 排 介 绍和 实际 牛 顿 第 二 物
定 律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等 三 个 方 面 来论 述 如 何 加 强 物 理 实验 探 究 , 展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 发
律 的教学 剖析 为 例 , 论述 如何 加 强 物 理 实验 探 来
究, 发展 学生 综合 能力 。
1 新课 标对 牛顿 第二定 律 的要 求
采用 控 制 变 量 法 , 过 使 用 气 垫 导 轨 、 字计 时 通 数
器、 电门、 光 滑块 等 实验 装 置先 后 探究 了 “ 速度 加 与合外 力 的 定 量关 系 ” “ 速度 与质 量 的定 量 和 加 关 系 ” 并 用 图像 法 处 理 实 验 数 据 , 出 “ , 得 a与 F 成正 比, a与 m 成反 比” 的结 论 。第 四节 “ 顿第 牛
二定 律 ” 用数 字 化实 验 , 过位 移 传 感 器 , 录 采 通 记
滑块 运行 过程 中位 移 随 时 间 的变 化 情 况 , 后 由 然 计算 机 软件算 出各点 的速 度大 小 , 作 出速 度一 并 时 间 图像 , 由图 像求 出加 速 度 。实 验仍 用 控 制 变 量
法, 分析后得 : 当保 持物 体 的质量 不变 时 = =
关 键 词 新 课 标 物 理 实验 探 究 综 合 能 力
新 课程 标准 中要求 : 体验 科 学探 究 过 程 , “ 了 解 科学 研 究方法 ; 经历 科学 探究过 程 , 识科 学探 认 究 的意 义 , 尝试 应 用科 学 探 究 的方 法 研 究 物理 问
(2020-2022)三年高考物理真题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6 实验(2)力学实验 Word版含解析

专题16 力学实验1、(2022·湖南卷·T11)小圆同学用橡皮筋、同种一元硬币、刻度尺、塑料袋、支架等,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冰墩墩玩具的质量。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1)查找资料,得知每枚硬币的质量为6.05g;(2)将硬币以5枚为一组逐次加入塑料袋,测量每次稳定后橡皮筋的长度l,记录数据如下表:序号 1 2 3 4 5硬币数量n/枚 5 10 15 20 25l10.51 12.02 13.54 15.05 16.56长度/cm(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上描点,绘制图线;______(4)取出全部硬币,把冰墩墩玩具放入塑料袋中,稳定后橡皮筋长度的示数如图(c)所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______cm;(5)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为______g(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①. 见解析②. 15.35 ③. 127【解析】(3)[1]根据表格标点连线如图(4)[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故读数15.35cm l =; (5)[3]设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为k ,原长为x 0,则()110n mg k l x =- ()250n mg k l x =-设冰墩墩的质量为m 1,则有()10m g k l x =-联立各式代入数据可得142.69g m ≈。
2、(2022·广东卷·T11)某实验小组为测量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与某种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设计了如图(a )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如下:(1)让小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与水平放置的橡胶材料碰撞后竖直反弹。
调节光电门位置,使小球从光电门正上方释放后,在下落和反弹过程中均可通过光电门。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b )所示,小球直径d =__________mm 。
(3)测量时,应__________(选填“A ”或“B ”,其中A 为“先释放小球,后接通数字计时器”,B 为“先接通数字计时器,后释放小球”)。
第11章 第3节 实验2 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人教版)(解析版)

实验2 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2.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及伏安法测电阻.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思路 1.实验电路:用甲、乙两图都可,图甲中的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法,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为限流式接法.2.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 ,算出横截面积S ⎝⎛⎭⎫S =πd24. 3.由电阻定律R =ρl S ,得ρ=SR l =πd 2R 4l =πd 2U 4lI ,求出电阻率.三、实验器材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开关及导线、被测金属丝、电池、滑动变阻器.四、实验步骤1.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丝上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并记录. 2.量长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三次,并记录.3.连电路:按如上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4.求电阻: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 和U 的值,记入表格内,断开开关S .5.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五、数据处理电阻R 的数值可用以下两种方法确定:1.计算法:利用每次测量的U 、I 值分别由公式R =UI 计算出电阻,再求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2.图像法:可建立I -U 坐标系,将测量的U 、I 值描点作出图像,利用图像的斜率求出电阻R .六、注意事项1.因一般金属丝电阻较小,为了减少实验的系统误差,必须选择电流表外接法. 2.本实验若用限流式接法,在接通电源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状态. 3.测量l 时应测接入电路中的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即两接线柱之间的长度);在金属丝的三个不同位置上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直径d .4.电流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 A 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电阻率因温度升高而变化.要点一 仪器读数和实验原理有一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为测量该合金的电阻率,现用伏安法测量圆柱体两端之间的电阻,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该圆柱体的长度.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甲和乙所示.(1)由图读得圆柱体的直径为________mm ,长度为________ cm .(2)若流经圆柱体的电流为I ,圆柱体两端之间的电压为U ,圆柱体的直径和长度分别用D 、L 表示,则用D 、L 、I 、U 表示的电阻率的关系式为ρ=________.解析 (1)圆柱体的直径为1.5 mm +34.5×0.01 mm =1.845 mm ;长度为42 mm +8×0.05 mm =42.40 mm =4.240 cm .(2)由欧姆定律R =U I 和电阻定律R =ρL S联立得ρ=RS L =US IL =πD 2U4IL.答案 (1)1.845(1.842~1.846均正确) 4.240(2)πD 2U 4IL要点二 电路连接和数据处理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 cm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一次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其读数应为________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图1(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x ,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为3 V ,内阻约为1 Ω)、电流表(内阻约为0.1 Ω)、电压表(内阻约为3 kΩ)、滑动变阻器R (0~20 Ω,额定电流为2 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见下表.次数 1 2 3 4 5 6 7 U /V 0.10 0.30 0.70 1.00 1.50 1.70 2.30 I /A0.0200.0600.1600.2200.3400.4600.520由实验数据可知,他们测量R x 是采用图2中的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图2(3)图3是测量R x 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置于变阻器的一端.请根据(2)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成图3中实物间的连线,并使闭合开关的瞬间,电压表或电流表不至于被烧坏.图3图4(4)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U、I坐标系,如图4所示,图中已标出了与测量数据对应的4个坐标点.请在图中标出第2、4、6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并描绘出U-I图线.由图线得到金属丝的阻值R x=__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5)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算出金属丝电阻率约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A.1×10-2Ω·m B.1×10-4Ω·mC.1×10-6Ω·m D.1×10-8Ω·m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39.8×0.01 mm=0.398 mm.(2)由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R x的阻值大约为5 Ω.由题知R x≪R V,故电流表OA外接,若滑动变阻器接为限流的形式,则R x两端的电压最小值U min=520+5+1+0.1E≈0.6 V,而从实验数据可知,R x两端电压可为0.10 V,因此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的形式.(3)如图甲所示.甲(4)选尽可能多的点连成一条直线,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乙所示.乙图线的斜率反映了金属丝的电阻,因此金属丝的电阻值R x=4.4 Ω.(5)根据R=ρlS得金属丝的电阻率ρ=RSl=πRd24l=3.14×4.4×(0.398×10-3)24×0.5Ω·m≈1.09×10-6Ω·m.故选项C正确.答案(1)0.398(0.395~0.399均正确)(2)甲(3)见解析图甲(4)见解析图乙4.4(4.3~4.7均正确)(5)C[训练](1)在测定一根粗细均匀合金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利用螺旋测微器测定合金丝直径的过程如图所示,校零时的读数为________mm,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2)为了精确测量合金丝的电阻R x,设计出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按照该电路图完成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甲乙解析(1)按照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则得,校零时的读数为0.007 mm,合金丝的直径为0.645 mm-0.007 mm=0.638 mm.(2)连线如图所示.答案(1)0.0070.638(0.636~0.640均正确)(2)见解析图要点三实验创新设计国标(GB/T)规定自来水在15 ℃时电阻率应大于13 Ω·m.某同学利用图甲电路测量15 ℃的自来水的电阻率,其中内径均匀的圆柱形玻璃管侧壁连接一细管,细管上加有阀门K以控制管内自来水的水量,玻璃管两端接有导电活塞(活塞电阻可忽略),右活塞固定,左活塞可自由移动.实验器材还有:甲乙电源(电动势约3 V,内阻可忽略);电压表V1(量程0~3 V,内阻很大);电压表V2(量程0~3 V,内阻很大);定值电阻R1(阻值4 kΩ);定值电阻R2(阻值2 kΩ);电阻箱R(最大阻值9 999 Ω);单刀双掷开关S,导线若干;游标卡尺,刻度尺.实验步骤如下:A.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d;B.向玻璃管内注满自来水,并用刻度尺测量水柱长度L;C.把S拨到1位置,记录电压表V1的示数;D.把S拨到2位置,调整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压表V1示数相同,记录电阻箱的阻值R;E.改变玻璃管内水柱长度,重复实验步骤C、D,记录每一次水柱长度L和电阻箱阻值R;F.____________________.(1)补充完整实验步骤.(2)测玻璃管内径d时游标卡尺示数d=30.00 mm,玻璃管内水柱的电阻值R x的表达式为R x=________(用R1、R2、R表示).(3)利用记录的多组水柱长度L和对应的电阻箱阻值R的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R-1L关系图像.则自来水的电阻率ρ=________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实验中若电压表V1内阻不是很大,则自来水电阻率测量结果将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解析(1)实验做完后,要断开S,整理好器材.(2)设把S拨到1位置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则此时电路电流I=UR1,电源的电动势E =UR 1R x +U ,当把S 拨到2位置,调整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V 2的示数与电压表V 1的示数相同,也为U ,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 ′=U R ,电源的电动势E =U R R 2+U ,可得R x R 1=R 2R ,解得R x =R 1R 2R.(3)从图乙中可知,R =2.0×103 Ω时,1L =5.0 m -1,此时玻璃管内水柱的电阻R x =R 1R 2R =4 000 Ω,水柱横截面积S =πd 22=7.065×10-4m 2,根据电阻定律有R x =ρL S ,代入数据可得ρ=14 Ω·m .(4)若电压表V 1内阻不是很大,则把S 拨到1位置,此时电路电流大于UR 1,电源的电动势将大于U R xR 1+U ,所以测得的R x 将偏大,因此自来水电阻率测量结果将偏大.答案 (1)断开S ,整理好器材 (2)R 1R 2R (3)14(4)偏大。
大学物理实验PPT-液体表面张力剖析

F U B
B 表示力敏传感器的灵敏度,单位为V /N 。
实验内容及步骤
• 测量力敏传感器的灵敏度 • 测量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测量力敏传感器的灵敏度 B
1. 开机预热 15 分钟 2. 吊蓝放在力敏传感器的挂钩上
3. 电压表调零 4. 7 个 0.5 g 片码依次放入吊盘中,记下U0→U7
5. 依次取走片码,记下U7 → U0
2
3
4
5
B 代入D1、D2
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α的标准值
系数α N/m 水温 t°C
0.074 22 0.073 22
10
15
0.072 75 20
0.071 97 25
0.071 18 30
思考题
1.本实验操作中,误差来源可能在哪些方面,应 如何避免。 2.简述液体表面张力系数α的影响因素。
下周实验
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α
测量吊环拉断液柱前一瞬间环受到拉力F1对应的电压值U1 测量水柱拉断脱离液面吊环受力为F2对应的电压值U2
f
(D1 D2 )
(U1 U 2 )
B (D1 D2 )
(N / m)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α测量
测量次数
1
U1(mv)
U2(mv)
内径:3.310cm ;外径:3.496cm
拉脱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装置
调节架
升降台
表面张力系数
想象在液面上划一条直线,表面张力就表现为直线 两旁的液膜以一定的拉力相互作用。拉力 f 存在于表面 层,方向与直线垂直,大小与直线的长度 L 成正比, 即
式中α称为表面张力系 数,它等于沿液面作用在分 界线单位长度上的表面张力, 其单位为N·m-1。它的大小 与液体的成分、浓度以及温 度有关。
全面深入解读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

全面深入解读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近年来,物理教育逐渐成为了国家教育重点工作的一部分。
然而,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备课不足、课件过于老旧、实验内容过于简单、设备状况不佳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制定了《全面深入解读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
该教案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教学的具体步骤、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教学的题型设计等等。
本文将就这份教案进行详细的解读,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细致的备课指导。
一、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在具体场景下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更加直观、具体、生动的表述。
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讲解。
1.实验的分类:实验可以按照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内容、要求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分类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实验的原则:实验教学需严格遵守一些原则,例如注重安全、注重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的卫生等等。
只有全面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够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实验教学的好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解等等。
所以,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优势。
二、实验教学的具体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需要事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
通过确定实验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体验。
同时,还需要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方面,了解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2.准备实验器材和教具:在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之后,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和教具。
在制定实验器材清单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准确选择和配备实验器材和教具,以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2篇)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
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
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____%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
实践说明,应该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们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
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
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光杠杆放大法测量钢丝的微小伸长量 时,测量公式为 =,式中R表示到望远镜叉丝平面之间的距离,它可由R=H(上下视距丝读数差)确定。
3.在声速测量中,为了使发射换能器谐振,要调节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判断其谐振与否的标志为:接收换能器输出信号在示波器上波形幅值或发射换能器回路中的指示灯。
18.对于不连续读数的仪器,如数字秒表、分光计等,就以作为仪器误差。
19.在伏安法测非线性电阻的实验中,由于电流表内接或外接产生的误差为误差。
20.在示波器的水平和垂直偏转板上分别加上两个正弦信号,当二电压信号的频率比为
比时荧光屏上出现稳定的图形,称为图形。
21.作薄透镜焦距测量的实验中,首先要进行调节,这是因为薄透镜成像公式在
11.21.0
12.5.
13.等间距,线性。
14.系统,B。
15.半周期偶次测量。
16.平滑,不一定,折,一定。
17.单峰,有界,对称。
18.最小分度。
19.方法(系统)。
20.整数之,封闭,李沙如。
21.共轴,近轴光线。
二、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2分)
1C 2B 3D 4D5 C 6A7D 8A 9E10D
三、计算题(总分30分,每题10分)
1.解:因为(4分)
所以(4分)
由此算出(2分)n≧6次
2.解:
级别 (5分)
(5分)
3.解:计算测量值
(2分)
计算 相对合成不确定度
(2分)
(2分)
=9.6×10-4(1分)
求 的合成不确定度
(1分)
测量结果表示: (2分)
一、填空题:(在下面10题中任选8题,不选的题号上打×)
7. 在牛顿环实验中应注意消除误差。
8. 在杨氏模量实验中用法消除系统误差。
9. 示波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
10.电势差计的基本原理是。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
11.用一只准确度级别为1.0级,量程为30mA,最小分度为1mA的电流表测电流。如果电表指针正好指在21mA上,应读作mA。
12.用米尺测量某一长度L=6.34cm,若用螺旋测微计来测量,则有效数字应有位。
0.003
-0.003
-0.0150
-0.008
0.007
3.根据公式 测量铜圆柱体的密度。已知:M=45.038+0.004(g),D=1.2420+0.0004(cm),H=4.183+0.003(CM).试计算 的不确定度 ,并写出结果表达式。
大学物理实验模拟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题(总分50分,每空1分)
C.导电基质不均匀 D.以上全部
三、计算题(总分30分,每题10分)
1.用复摆公式 ,通过测量周期T来测量摆长L。如果已知g的标准值,并测得T≈2s,周期测量的极限误差为△T=0.1s,若想要L的不确定度小于1.0%,测量周期时至少应测量多少个周期?
2.用电势差计校准量程为1mV的毫伏表,测量数据如下(表中单位均为mV)。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画出毫伏表的校准曲线,并对毫伏表定级别。
C.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D.多次测量可以消除偶然误差
9.在牛顿环实验中,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下误差?
A.将半径的测量变成直径的测量 B.用单色性好的光源
C.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D.测量时保持显微镜的测距手轮单向移动
E.以上全部
10.在静电场模拟实验中,若画出的等势线不对称,可能的原因是:
A.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B.电极与导电基质接触不良或不均匀
A.没开工作电源 B.接标准电源的导线不通
C.平衡指示仪的导线极性接反 D.工作电源电压偏高或偏低
4.在示波器实验中,时间轴X轴上加的信号为
A.正弦波 B.方波 C.三角波 D.锯齿波
5.下列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a为常数)
D.
6.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长度,正确的数据记录为:
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二、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2分)
1.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表达式是:
A.L=23.68+9m B.I=4.09+0.10mA
C.T=12.56+0.01sD.Y=(1.67+0.5)×1011Pa
2.在牛顿环实验中,我们看到的干涉条纹是由哪两条光线产生的?
3.在电势差计的实验中,校正工作电流时平衡指示仪的指针始终偏向一边,可能的原因是:
13.使用逐差法的条件是:自变量是严格变化的,对一次逐差必须是关系。
14.天平砝码的准确性产生的误差为误差,用类不确定度来评定。
15.在分光计的实验中采用法来消除偏心差。
16.作图连线时,一般应连接为直线或曲线,通过每测量数据点。而校正图线应该连接为线,要通过每个测量数据点。
17.偶然误差的分布具有三个性质,即性,性,性。
1.对象,方法,条件,准确度。
2.测量值-真值,真值-测量值。
3.仪器误差,方法误差,环境误差,人员误差。
4.多次测量中任一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算术平均值对真值的偏差。
5.4,无穷,无穷。
6.望远镜,载物台,平行光管,读数盘。
7.空转。
8.异号法。
9.示波管,电源,电压放大器,同步扫描系统。
10.补偿原理,工作回路,校准回路,待测回路。
大学物理实验模拟试题四
一、填空题(总分50分,每空1分)
1.测量四要素是,,,。
2.绝对误差为。修正值为。
3.误差按来源分类可分为,,,。
4.在计算标准偏差时,S表示,
表示。
5.计算公式L=2лR,其中R=0.02640m,则式中R为位有效数字,2为
位有效数字,л为位有效数字。
6. 分光计由,,,组成。
A.67.88mm B.5.67mm
C.45.748mm D.36.9mm
7.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如果看到了波形,但不稳定,为使其稳定,可调节:
A."扫描频率"调节 B."扫描频率"与"聚焦"配合调节
C."触发电平"调节 D."扫描频率"与"触发电平"配合调节
8.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B.多次测量可以消除系统误差
毫伏表读数U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电势差计读数US
0.1050
0.2150
0.3130
0.4070
0.5100
0.6030
0.6970
0.7850
0.8920
1.0070
修正值△U
0.005
0.015
0.013
0.007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