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质量守恒定律-安徽省淮北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组内帮扶学习、展示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呢?
【猜想】。
【阅读】课本P92、93实验。
【实验探究1】演示:课本93页图5-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
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前后
质量关系
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
3.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a的值为2.6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铁钉表面附着一层色物质,第二次称量天平。
m1m2
(填“=”、“>”或“<”)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填“=”、“>”或“<”)反应后生成的硫酸亚铁和铜的质量总和。
【讨论】分析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一、质量守恒定律
【拓展与提高】
5.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学案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3、初步体会基本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

三、实验药品及仪器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锥形瓶、玻璃导管、气球、托盘天平、药匙、镊子、砂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滤纸实验药品: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四、主要教学方式探究法附:学生学案实验目的: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测定附学生学案质量守恒定律学案活动探究一: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图5-2)白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固体)(气体)(固体)实验现象记录的数据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变化前_______g变化后_______g实验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如图5-3)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固体 ) ( 液体) ( 固体 ) ( 液体)实验现象记录的数据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变化前________g变化后________g活动探究二: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如图5-5)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固体) ( 液体 ) ( 固体) ( 液体 ) ( 气体)二、课堂练习1、在反应A+B=C+D中,已知2克A和5克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克C,则有____克D生成。

2、将3g镁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5g氧化镁,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克。

3、加热2.45g氯酸钾和0.8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得氯化钾1.49g,同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思考、产生学习兴趣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附1:课堂练习一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

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A)44克(B)32克(C)22克(D)12克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A)克 (B)克 (C)克 (D)克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RC YID 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A)12克(B)44克(C)56克(D)100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附2:课堂练习二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 X H y来表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和。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三,教学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四、教学过程:[师]: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个适合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生]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师]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不变呢?[生] 1、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兴趣和求知欲2、预习演示实验.[师] 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可行性,以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实验为例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课题5.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课题5.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课题5.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概念。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会读化学方程式,并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课前准备】1、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水电解、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概念: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3、计算O2、H2O、(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1)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

(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 + 16=18。

(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 + 32 + 16 ×4=132。

【新课学习】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在我们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这些式子确实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但书写不方便、国际上也不通用且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一:化学方程式概念和意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

1、请同学们仔细观观察下图,弄清楚一个表达式所含有的信息。

2、化学方程式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3、总结:化学方程式意义(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目比;(3)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系数);任务二:化学方程式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PPT,以C+O2CO2为例会读化学方程式,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

1、总结:化学方程式读法:以C+O2CO2为例。

(1)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微观: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3)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4)注意事项:“+”读作“和”;“=”读作“反应生成”。

人教版化学 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讲义 (无答案)

人教版化学   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讲义 (无答案)

知识点讲义——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重点)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在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为m1。

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玻璃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的质量为m2。

[引申拓展]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以免污染托盘。

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皿(如小烧杯、表面皿等)里称量。

方案二: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硫酸铜溶液,塞好橡胶塞。

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现象】方案一: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气球膨胀,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

反应后的物质总质量m2与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m1相等,天平保持平衡。

方案二: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上述两个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分别为:红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在锥形瓶口处安置气球,而直接安装橡皮塞,并且红磷的量较大,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是:橡皮塞被弹出或锥形瓶炸裂,这是因为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量,会使气体在有限空间内膨胀,造成危险。

九年级化学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人教版

学习目标备注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从宏观、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学习重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学习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学法指导1、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个人练习和小组交流从而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知识准备1、分子和原子知识。

2、相对分子质量。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有无变化。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有无变化。

【小组汇报】P91 表格内容。

【学生阅读】P9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师点拨】【教师演示】实验5-1和实验5-2 。

【学生阅读】P92 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相应化学式。

【小组讨论】P93 讨论。

【小组展示、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P9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学生练习】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克。

二、化学方程式【学生阅读】P93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教师点拨】1、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2、正确读法。

【学生练习】说出下列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读法。

1、2H2O通电===2H2↑+O2↑2、2Mg+O22MgO【小组交流展示】【师生合作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5_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5_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如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思考、
的测定。

3
实验结束,总结:
量总和的关系,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要注意“参加”二字的
师:分子的种类变了吗?分子的数目呢?
从微观角度看也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

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
镁带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白烟是生成物氧化镁,氧化镁是很细的粉末,在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所
此定律;
④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课题: 5.1
一、质量守恒的探究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将锥形瓶再放到天平
上,天平依然平衡。

注意: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在锥形瓶的底部铺上细沙是为了防止锥形瓶炸裂.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是指固体的小颗粒。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
实验现象: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钉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固体,溶液由蓝
变成了浅绿色。

反应前后质量12
m m =。

实验结论: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参加反应前后的 铁钉与硫酸铜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硫酸亚铁与铜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物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

(1)参加化学反应:只对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而言,不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考虑,参加
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遗漏。

(2)各物质:指所有的物质,尤其注意参加反应或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不要忽略。

(3)质量总和:质量全部相加,但仅对质量求和,不是体积、密度、分子个数等相加。

(4)仅对化学变化成立。

2.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物质的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而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变化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质量守恒的应用
(1)求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化学反应。

三、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意义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例:22C O CO +点燃,22S O SO +点燃。

2.化学方程式的两方面意义
(1)表示质的关系:即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

如22222+H O H O ↑↑通电,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2)表示量的关系:即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①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每2个水分子通电分解能生成2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气分子。

22222+H O H O ↑↑通电
2 : 2 : 1
②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关系:2个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是36,2个氢气分
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是4,1个氧气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它们之间的质
量成正比例关系,总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2222+ H O H O ↑↑通电
()[21216⨯⨯+]:()212⨯⨯:()162⨯
36 : 4 : 3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2222+H O H O ↑↑通电为例。

(1)宏观读法: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微观读法:每2个水分子,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2个氢分子和1个氧
分子。

(3)质量的读法:每36份质量的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4份氢气和32
份质量的氧气。

常见题型
1.参加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______,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从原子、分子的观点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_________的过程。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没有增减,原子的________也没有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________必然相等。

3.用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_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从质的方面: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反应条件。

(1)宏观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__________比
(2) 从量的方面: (2)微观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粒子间的________比
5.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2C O CO +点燃为例)
(1)质的方面:_________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宏观:每____份质量的碳和____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____份
(2)量的方面: 质量的二氧化碳。

微观:C 、O 2、CO 2粒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

学堂跟踪练→大显身手
1.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B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 .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