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2024/1/26
预防接种原理
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将经过处理 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入人体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 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意义
显著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阻断传染病 的传播和流行。
20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预防接种计划,旨在通过普及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除传染病。
16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抗生素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细 菌蛋白质合成等方式杀死或抑
制细菌生长。
抗病毒药物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抑制病毒 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
。
抗真菌药物
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 菌代谢等方式清除真菌。
抗寄生虫药物
通过干扰寄生虫代谢、破坏寄 生虫结构等方式消灭寄生虫。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 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卫生条件 等。
2024/1/26
8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024/1/26
控制策略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如疫情监测 、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
关注公共卫生信息
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公共 卫生信息,不信谣、不传 谣,科学理性应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27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预防接种原理
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将经过处理 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入人体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 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意义
显著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阻断传染病 的传播和流行。
20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预防接种计划,旨在通过普及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除传染病。
16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抗生素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细 菌蛋白质合成等方式杀死或抑
制细菌生长。
抗病毒药物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抑制病毒 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
。
抗真菌药物
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 菌代谢等方式清除真菌。
抗寄生虫药物
通过干扰寄生虫代谢、破坏寄 生虫结构等方式消灭寄生虫。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 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卫生条件 等。
2024/1/26
8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024/1/26
控制策略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如疫情监测 、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
关注公共卫生信息
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公共 卫生信息,不信谣、不传 谣,科学理性应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27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传染病课件ppt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 式将病原体传播到空气中,易
感人群吸入后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患者 或污染物品,如握手、共用餐 具等,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人 群。
食物和水传播
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饮 用水,易感人群摄入后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
如蚊子、苍蝇等生物媒介携带 病原体,通过叮咬或接触易感
了解患者的接触史、旅行史等 ,有助于判断传染病的来源和
传播途径。
误诊与漏诊的预防
01
提高医生对传染病症状 的认知和诊断能力,加 强培训和知识更新。
02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 和体格检查,全面了解 病情。
03
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以便更准 确地诊断。
04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及 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 控制疫情的扩散。
通过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暴露因素上的差异,探讨疾病与危险因 素之间的关系。
队列研究
根据人群暴露于某种因素的状况,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 从而判断该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
人群分布
01
研究传染病在不同人群(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中的
分布情况,以识别高危人群。
地区分布
02
分析传染病在地理区域(如城市、农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
加强科研攻关,提高传染病防控的科技含量,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法律法规与政策
1 2
制定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传染病防 治工作。
制定传染病防控政策
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如 隔离、封锁等措施。
3
落实政策措施
《传染病》PPT

分享经验与资源
与其他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和资源,提高全球防控 水平。
3
推动科研合作
加强科研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 提高传染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CHAPTER 04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社会经济影响
直接影响
传染病可能导致劳动力减少、生产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隔离和防控 措施可能造成社会活动减少、交通限制等,导致经济活动受阻。
医疗资源保障
政府应确保充足的医疗资源供应,包括床位、医护人员、药品和疫苗等,以保障 患者的及时救治。同时,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与分配,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社会心理影响与应对
心理压力
传染病的存在可能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和危重病患者。疫情的持续可 能引发社会焦虑和不安情绪。
《传染病》
2023-11-12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 传染病的历史与未来 • 传染病案例分析
CHAPTER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特点。病原体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通过动物或环境传 播。
现代疫病
02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现代传染病如艾滋病、非典、新
冠病毒等不断涌现,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疫病传播
03
历史上疫病的传播与贸易、战争、自然灾害等密切相关,而现
代疫病的传播则更加迅速和广泛。
现代传染病的挑战
新型病毒不断涌现
病毒变异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新型病毒如新冠病 毒不断涌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 战。
与其他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和资源,提高全球防控 水平。
3
推动科研合作
加强科研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 提高传染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CHAPTER 04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社会经济影响
直接影响
传染病可能导致劳动力减少、生产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隔离和防控 措施可能造成社会活动减少、交通限制等,导致经济活动受阻。
医疗资源保障
政府应确保充足的医疗资源供应,包括床位、医护人员、药品和疫苗等,以保障 患者的及时救治。同时,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与分配,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社会心理影响与应对
心理压力
传染病的存在可能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和危重病患者。疫情的持续可 能引发社会焦虑和不安情绪。
《传染病》
2023-11-12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 传染病的历史与未来 • 传染病案例分析
CHAPTER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特点。病原体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通过动物或环境传 播。
现代疫病
02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现代传染病如艾滋病、非典、新
冠病毒等不断涌现,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疫病传播
03
历史上疫病的传播与贸易、战争、自然灾害等密切相关,而现
代疫病的传播则更加迅速和广泛。
现代传染病的挑战
新型病毒不断涌现
病毒变异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新型病毒如新冠病 毒不断涌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 战。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目 录
• 传染病简介 •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 传染病防治措施 • 传染病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传染病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 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 相互传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分为空气传播、接触传 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等类 型。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01
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
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快速传播
02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
战。
未知病原体
03
新发传染病往往是由未知病原体引起,其特性、传播途径和防
治方法都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传染病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防治手段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
使用特效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抑制 病毒或细菌的生长。
支持治疗
对患者进行营养、休息和护理等方面 的支持治疗。
康复治疗
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 。
心理干预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和恐惧情绪。
04
传染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艾滋病
总结词
全球性重大传染病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 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全 球范围内,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跨国传播
全球化使得传染病更容易跨国传播,对世界各国都构成威胁。
耐药性细菌增加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增多,给治疗带来困难。
目 录
• 传染病简介 •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 传染病防治措施 • 传染病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传染病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 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 相互传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分为空气传播、接触传 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等类 型。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01
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
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快速传播
02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
战。
未知病原体
03
新发传染病往往是由未知病原体引起,其特性、传播途径和防
治方法都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传染病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防治手段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
使用特效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抑制 病毒或细菌的生长。
支持治疗
对患者进行营养、休息和护理等方面 的支持治疗。
康复治疗
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 。
心理干预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和恐惧情绪。
04
传染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艾滋病
总结词
全球性重大传染病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 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全 球范围内,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跨国传播
全球化使得传染病更容易跨国传播,对世界各国都构成威胁。
耐药性细菌增加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增多,给治疗带来困难。
传染病ppt课件

传染病的流行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如黑死病、天花等大规模流行病导致了欧洲人口锐减,影响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 。
传染病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通过对传染病的研究,人类逐渐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途径,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
传染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一些传染病如疟疾、黄热病等影响了人类的迁移和定居,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传染病的危害
01
02
03
对人类的危害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一直 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 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对动物的危害
动物传染病不仅影响畜牧 业和宠物健康,还可能通 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
对社会的危害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常常 引起社会恐慌,对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 响。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询问患者是否有与传染病患者接 触史、旅行史等。
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粪便等样 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 、病毒分离等。
治疗原则
01
隔离治疗
对患者进行隔离,减 少病毒传播。
02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治 疗,如解热、镇痛、 止咳等。
03
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 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 疗。
04
支持治疗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等。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流感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以对症 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为主。
肺结核
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以抗结核药物 为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治疗原则。
如黑死病、天花等大规模流行病导致了欧洲人口锐减,影响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 。
传染病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通过对传染病的研究,人类逐渐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途径,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
传染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一些传染病如疟疾、黄热病等影响了人类的迁移和定居,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传染病的危害
01
02
03
对人类的危害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一直 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 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对动物的危害
动物传染病不仅影响畜牧 业和宠物健康,还可能通 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
对社会的危害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常常 引起社会恐慌,对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 响。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询问患者是否有与传染病患者接 触史、旅行史等。
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粪便等样 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 、病毒分离等。
治疗原则
01
隔离治疗
对患者进行隔离,减 少病毒传播。
02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治 疗,如解热、镇痛、 止咳等。
03
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 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 疗。
04
支持治疗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等。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流感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以对症 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为主。
肺结核
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以抗结核药物 为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治疗原则。
《传染病概论》课件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病 原体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的物品,将 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将病 原体传播给他人。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生物媒介,将病原体传播 给他人。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健康危害
传染病可导致人类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个体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
社会危害
传染病的传播可导致社会恐慌、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损 失。
公共卫生挑战
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2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古代传染病
如黑死病、天花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现代传染病
如流感、艾滋病等,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 威胁。
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不断进步。
传染病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全球传染病现状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中东呼吸综合征、 埃博拉出血热等。
传染病传播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影响 范围更广。
未来传染病威胁预测
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因素可能引发新型传 染病爆发。
疟疾症状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
登革热症状
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等。
肺结核症状
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如 血液、痰液、粪便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 ,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
ppt传染病课件

1 2 3
诊断技术的进步
科技进步使得传染病检测更加快速、准确,有助 于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例。
疫苗研发和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等手段,疫 苗研发速度加快,为控制传染病提供了有力武器 。
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疫情监测、预测、防 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防控效率。
咳嗽
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症状,多为 干咳或有痰。
发热
常见于多种传染病,表现为体 温升高,可能伴随寒战或出汗 。
头痛
头部疼痛,可位于太阳穴、前 额或后脑勺。
恶心呕吐
消化道传染病常见症状,可能 伴有腹泻或腹痛。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流行 病学史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血液、分泌物或组织 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健康影响
全球性挑战
传染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 能导致死亡、后遗症或长期疾病。
传染病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 和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社会影响
传染病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恐慌、隔 离措施、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02
传染病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乏力
患者感到全身或肌肉无力,容 易疲劳。
旅游与贸易限制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可能采取限制旅游和贸易等措施,对相关产业 造成损失。
心理影响与应对
公众恐慌与焦虑
01
传染病可能导致公众恐慌和焦虑,影响社会稳定。
心理干预与支持
02
提供心理干预和支持,帮助受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缓解压力和不
良情绪。
信息透明与沟通
传染病ppt课件

抗病毒药物
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 水痘等。
免疫抑制剂
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免疫反应引起 的组织损伤,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支持治疗
补充营养
对于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的患者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 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患者的体质
。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对于腹泻、呕吐等引起的水电解 质失衡的患者,应及时纠正水电 解质平衡,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
应对策略:科研与开发
加强科研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传染病科研的投入,推动疾病防控技术 的研发和创新。
促进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传染病科研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传染病威 胁。
05
传染病案例分析
非典(SARS)案例
病原
SARS冠状病毒
症状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等
埃博拉出血热(Ebola)案例
病原
埃博拉病毒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出血等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血液等,接种疫苗等
新发传染病案例(如COVID-19)
病原
新型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
预防措施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症状
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
公共卫生措施
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如消 毒、隔离、治疗等,以防 止传染病的扩散。
03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针对性治疗
一旦发现传染病,应立即隔离患者,同时 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过程中要彻 底清除体内病原体,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流行性 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散发, 也可连续传播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短时 间内(数日内)集中发生多数病例称爆发。
流行的范围超越国界,甚至超越洲界的强 大流行,称为大流行。
某些传染病只在一定的地区流行称为地方 性;只在某种气候条件下才流行称季节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及终止的过程, 叫流行过程或流行条件。
要做好以下环节:限制并减少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减少易感人群。
课件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如有不理解 之处可根据本节内容进行提问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 listening,you can ask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is section and this courseware can be downloaded and edited freely
5.血象 大多数传染病血象都有变化,可 以通过观察血片寻找相关病原体,特别要 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除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白细胞计数增高外, 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 正常,细菌性传染病则白细胞计数大多增 加。
[传染病的防治特点]
1.传染病的治疗特点 一般治疗 除适当的休息、充足的阳光、新 鲜的空气外,还应补充供给营养 素,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子衡,保 证呼吸道通畅,维持皮肤、黏膜 的清洁卫生,并加强护理。
在此过程中,由于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 作用及斗争,引起宿主发生临床或亚临 床的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新陈代谢 及免疫学改变者,称为传染病。
出现症状及体征者为显性发病,症状及 体征难以察觉者多为阴性传染病。
每个人一生中大约要经过100—150次 感染,能发现患传染病者仅几次,许多 次感染可以不发病或隐性传染,隐性传 染与感染之间的界限有时很难区别。
第八章
传染病
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正常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 疾病。后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大多也能传播他 人。
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约在500种以上。
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 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如原虫及 蠕虫等,二者统称为病原体。
某种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犯或侵入机 体的特定部位,并能在入侵处或其他部位生长繁 殖者,称为感染。感染在宿主机体发生、发展及 转归的过程称感染过程。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所有传染病特有的共同点可用作鉴别传 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主要依据。
1.病原体 传染病大多有特异的病 原体。
传染病的病原体大多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在机体内有增殖、播散的阶段规律性。 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分离或检测,有助于 及早发现并证实病原体的性质。
2.传染性 大多数传染病都是由感染获 得,并可以传播给他人。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大多可获 得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及 体液免疫,再遇该病原体入侵,可 获得保护而不再感染。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及临床类型 大 多数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都有明显的阶段 性,这是传染病的共同规律。
(1)潜伏期 自感染至发病之间的这段 时间,称为潜伏期。
Hale Waihona Puke 病因治疗包括针对大多数病原菌的抗生素或中药疗法;
包括干扰素在内的针对病毒性疾患及大多数寄 生虫病的化学合成药物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也可以利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如输入特异性 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治疗。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发 展,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不懈。
(4)恢复期 在此期内症状和体征逐步 消失。组织修复,精神、体力及食欲恢 复,最后完全康复。
2.发热和热型 传染病患者的发热并不是 由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 是通过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所产生的介 质,即内生性致热源引起。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36.2℃~37.3℃, 个体之间、昼夜之间可有少许差别。
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仅数小 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长者可达数月甚 至10多年如狂犬病等。
(2)前驱期 从潜伏期末到出现特殊症 状之间,可称前驱期。此期可出现轻微 的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头痛、微热等, 通常持续1~3d。急剧发病者可无前驱 期。
(3)发病期 传染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 在此期内逐渐出现,由轻到重,然后逐 步缓解。
高热数日后骤退,正常数日后又出现上次的热 型者称回归热。
病程中最高温度不超过38℃者为低热,39℃以 内为中度发热,39.1℃~41℃者为高热,超 过41℃者为超高热。
发热超过两周者为长程发热。
3.炎症 正常组织液中含有不等量的血 浆蛋白,包括IgG抗体。
在无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组织液是大 多数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细菌繁殖不可 避免的引起炎症。
当炎症存在时,立即会有较多的IgG以及 激活的补体成分出现在组织液中。
当组织损伤或受感染时,会出现红、肿 (血管扩张后细胞及体液渗出)、热(血管 扩张)及疼痛(组织肿胀及疼痛介质出现)。
4.皮疹 皮疹是由于病原体或其 毒素造成的损害或过敏使毛细血管 扩张、渗出或出血所致。
皮疹常见于各种病毒、立克次体或 细菌性传染病,对辅助诊断有重要 意义。
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 群易感性3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 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 传染源通过分泌物或排泄 物及其适应的外界环境,将病原体传播给 易感者的过程叫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人群的易感性是指群体 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低下,易发生流 行而言。
传染病是感染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不是惟一形式。研究传染病在机体发生、 发展及转归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其诊断 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并消除 其传染性以防止疾病传播的科学为传染 病学。
我国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急性传染病的病死率,已从解放 初期的第1—3位,降至7~10位,人均寿 命达70岁以上。
许多传染病各有其特殊的发热规律称热型。
如体温保持在39℃以上,昼夜波动少于 1℃者,称为稽留热,多见于典型伤寒;
一昼夜间体温波动超过1℃,而且最低体温仍超 过正常者,称弛张热,可见于伤寒后期或化脓 性感染;
一昼夜间体温上下波动达39℃一40℃者,称消 耗热,见于败血症及重症结核病。
高热与不发热间隙出现,称间隙热,见于疟疾;
流行的范围超越国界,甚至超越洲界的强 大流行,称为大流行。
某些传染病只在一定的地区流行称为地方 性;只在某种气候条件下才流行称季节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及终止的过程, 叫流行过程或流行条件。
要做好以下环节:限制并减少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减少易感人群。
课件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如有不理解 之处可根据本节内容进行提问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 listening,you can ask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is section and this courseware can be downloaded and edited freely
5.血象 大多数传染病血象都有变化,可 以通过观察血片寻找相关病原体,特别要 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除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白细胞计数增高外, 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 正常,细菌性传染病则白细胞计数大多增 加。
[传染病的防治特点]
1.传染病的治疗特点 一般治疗 除适当的休息、充足的阳光、新 鲜的空气外,还应补充供给营养 素,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子衡,保 证呼吸道通畅,维持皮肤、黏膜 的清洁卫生,并加强护理。
在此过程中,由于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 作用及斗争,引起宿主发生临床或亚临 床的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新陈代谢 及免疫学改变者,称为传染病。
出现症状及体征者为显性发病,症状及 体征难以察觉者多为阴性传染病。
每个人一生中大约要经过100—150次 感染,能发现患传染病者仅几次,许多 次感染可以不发病或隐性传染,隐性传 染与感染之间的界限有时很难区别。
第八章
传染病
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正常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 疾病。后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大多也能传播他 人。
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约在500种以上。
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 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如原虫及 蠕虫等,二者统称为病原体。
某种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犯或侵入机 体的特定部位,并能在入侵处或其他部位生长繁 殖者,称为感染。感染在宿主机体发生、发展及 转归的过程称感染过程。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所有传染病特有的共同点可用作鉴别传 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主要依据。
1.病原体 传染病大多有特异的病 原体。
传染病的病原体大多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在机体内有增殖、播散的阶段规律性。 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分离或检测,有助于 及早发现并证实病原体的性质。
2.传染性 大多数传染病都是由感染获 得,并可以传播给他人。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大多可获 得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及 体液免疫,再遇该病原体入侵,可 获得保护而不再感染。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及临床类型 大 多数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都有明显的阶段 性,这是传染病的共同规律。
(1)潜伏期 自感染至发病之间的这段 时间,称为潜伏期。
Hale Waihona Puke 病因治疗包括针对大多数病原菌的抗生素或中药疗法;
包括干扰素在内的针对病毒性疾患及大多数寄 生虫病的化学合成药物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也可以利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如输入特异性 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治疗。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发 展,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不懈。
(4)恢复期 在此期内症状和体征逐步 消失。组织修复,精神、体力及食欲恢 复,最后完全康复。
2.发热和热型 传染病患者的发热并不是 由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 是通过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所产生的介 质,即内生性致热源引起。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36.2℃~37.3℃, 个体之间、昼夜之间可有少许差别。
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仅数小 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长者可达数月甚 至10多年如狂犬病等。
(2)前驱期 从潜伏期末到出现特殊症 状之间,可称前驱期。此期可出现轻微 的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头痛、微热等, 通常持续1~3d。急剧发病者可无前驱 期。
(3)发病期 传染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 在此期内逐渐出现,由轻到重,然后逐 步缓解。
高热数日后骤退,正常数日后又出现上次的热 型者称回归热。
病程中最高温度不超过38℃者为低热,39℃以 内为中度发热,39.1℃~41℃者为高热,超 过41℃者为超高热。
发热超过两周者为长程发热。
3.炎症 正常组织液中含有不等量的血 浆蛋白,包括IgG抗体。
在无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组织液是大 多数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细菌繁殖不可 避免的引起炎症。
当炎症存在时,立即会有较多的IgG以及 激活的补体成分出现在组织液中。
当组织损伤或受感染时,会出现红、肿 (血管扩张后细胞及体液渗出)、热(血管 扩张)及疼痛(组织肿胀及疼痛介质出现)。
4.皮疹 皮疹是由于病原体或其 毒素造成的损害或过敏使毛细血管 扩张、渗出或出血所致。
皮疹常见于各种病毒、立克次体或 细菌性传染病,对辅助诊断有重要 意义。
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 群易感性3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 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 传染源通过分泌物或排泄 物及其适应的外界环境,将病原体传播给 易感者的过程叫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人群的易感性是指群体 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低下,易发生流 行而言。
传染病是感染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不是惟一形式。研究传染病在机体发生、 发展及转归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其诊断 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并消除 其传染性以防止疾病传播的科学为传染 病学。
我国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急性传染病的病死率,已从解放 初期的第1—3位,降至7~10位,人均寿 命达70岁以上。
许多传染病各有其特殊的发热规律称热型。
如体温保持在39℃以上,昼夜波动少于 1℃者,称为稽留热,多见于典型伤寒;
一昼夜间体温波动超过1℃,而且最低体温仍超 过正常者,称弛张热,可见于伤寒后期或化脓 性感染;
一昼夜间体温上下波动达39℃一40℃者,称消 耗热,见于败血症及重症结核病。
高热与不发热间隙出现,称间隙热,见于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