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

合集下载

儿童用药的十种错误方法.docx

儿童用药的十种错误方法.docx

儿童用药的十种错误方法错误一: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

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药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正确的方法是:喂小孩子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药匙;喂小婴儿吃药应该用滴管。

若真的没有专用的药匙,较理想的代替品是用来量分量的茶匙。

错误二:没有依指示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将药水摇匀后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劲。

错误三:喂药时说:“宝贝,它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绝对不要为了哄孩子吃药而骗他们说药的味道十分美妙。

孩子有时候会因品尝“美味”的药品,而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你应该教育孩子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孩子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孩子不得玩火一样。

让孩子记住“只有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

”如果对孩子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孩子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

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错误四:在没必要的时候喂孩子吃药。

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不用吃药也可很快自愈。

事实上,很多买回来的成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药都会有副作用,父母不可胡乱给孩子吃药。

为了安全也不宜储存太多药在家里,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药的机会。

错误五:给孩子吃含有儿童用药成分的药物。

父母应该知道,不能给孩子吃阿司匹林,因为有可能会引致雷尔综合症,令孩子的脑部和肝脏受损。

需小心防范的是:有些药物表面看虽非阿司匹林类,却间接含有阿司匹林成分。

所以最安全的办法还是请医生开药。

错误六:将婴儿的退热药给学步儿童服用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

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如果你将婴儿退热药倒在汤匙内,给学步孩童吃,那么你给的量可能会太多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近日,我们院儿科门诊出现了一些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经过分析
和讨论,我们发现这些处方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度用药
一些处方中,药品的种类非常多,且用量很大,存在着过度用药的问题。

例如,某些
处方中同时出现多种抗生素和退烧药,容易导致儿童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抗药性。

同时,过度用药还会增加儿童肝肾负担,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二、用药不合理
有些处方中,药品的选择和用法不合理。

例如,将抗生素作为治疗感冒的一线药物使用,而忽略了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此外,还有一些处方中,将含
有阿司匹林的药品用于儿童治疗发热,这是极不安全的,容易导致儿童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三、剂量错误
在一些处方中,药品的剂量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药品的疗效降低或出现副作用。

例如,某些处方中给予儿童过高的药物剂量,导致药物在儿童身体中积累过多,引起严重的不良
反应。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与我们医师在开处方时缺乏正确的用药知识密切相关。

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用药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药物治疗技术和疾病诊疗指南,在接诊患
者时进行详细询问和检查,以确保开出的处方准确、安全和有效。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
监督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处方进行追踪评估,及时纠正错误,保证儿童患者得到正确的
治疗。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正确方法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正确方法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正确方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病用药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许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存在一些误区,这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

一、常见误区1.按成人剂量给孩子用药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成人的缩小版,所以在用药时按照成人剂量减半给孩子服用。

然而,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与成人存在差异。

因此,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孩子药物过量,甚至引发药物中毒。

2.盲目使用抗生素许多家长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认为使用抗生素可以快速治愈。

然而,抗生素并非万能药,对于病毒性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无效,且滥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产生。

3.任意更换药物有些家长在孩子用药一段时间后,发现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便急于更换其他药物。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4.忽视药物副作用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儿童药物也不例外。

部分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忽视药物副作用,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反应。

二、正确方法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医嘱剂量、频次和疗程给孩子用药。

2.了解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在使用药物前,家长应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药物适合孩子病情,避免因药物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3.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在用药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4.合理搭配药物针对孩子病情,家长应遵循医生建议,合理搭配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相互作用。

5.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时,家长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明确病因,确需使用抗生素时才使用;②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疗程使用;③不要随意更换抗生素。

总结:儿童用药需谨慎,家长要避免陷入误区,确保孩子安全、有效地用药。

在给孩子用药时,遵循医嘱、了解药物信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关键。

儿童用药最易犯的9个错误

儿童用药最易犯的9个错误

龙源期刊网 儿童用药最易犯的9个错误作者:冀连梅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06期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最大的心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给孩子滥用抗生素、“小中药”、成人药、保健品等行为,实际上这些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药品是把双刃剑,用对症是药,不对症是毒。

我们对用药,永远要心存敬畏,别轻易给儿童服药。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儿童用药中,最常见的九个错误:错误1:滥用药物预防感冒去年西安等地幼儿园曝出的“病毒灵”事件,相信各位家长还历历在目。

除了疫苗,世上没有神奇的预防流感病毒的药物,对药品要心存敬畏。

很多家庭常备板蓝根,认为在流感流行季节给宝宝喝能预防感冒,在这里再次提醒家长,板蓝根也是药,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

错误2:轻信朋友或熟人推荐购买药物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私下交流育儿经,对朋友推荐的用品、药物等非常信赖。

在这里提醒家长,不要轻信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私下给宝宝服用某些药物。

因为每个宝宝的状况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应该由医生判断病人病情后确定需要用哪些药。

错误3: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就不再起作用。

现在很多医生都提醒家长不要滥用抗生素,于是有的家长就一味地拒绝使用抗生素。

在这里提醒家长,应该理性看待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是处方药,不赞成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并且开了抗生素,就应当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当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

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其二,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

其三,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

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一、过度用药:部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药物,以迅速缓解病情或满足家长的需求。

这可能导致用药过多,增加儿童承受药物风险的可能性。

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冒病例,一些医生可能过度使用抗生素,而忽略了防治感冒的基本措施,例如休息和补充水分。

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在处理多种病症时,一些医生可能会将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忽视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这种不合理联合用药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三、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治疗感染症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滥用非常普遍。

一些医生可能会在儿童感冒的早期就开始使用抗生素,这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将来更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四、不合理的用药剂量和频率:一些医生在儿童用药中可能没有根据儿童的体重或年龄进行合理的用药剂量计算。

一些医生可能会给儿童开出过于频繁的用药方案,例如每天使用的药物次数太多,以致于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药物负担和风险。

五、不合理的用药时机: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在病情不明确或未经充分观察的情况下,过早地给儿童开药,导致用药不当。

在第一次就诊时,一些医生可能会立即给儿童开抗生素,而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评估。

针对以上不合理的处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加强医生的药学教育:儿科门诊医生应接受关于合理用药的培训,了解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和剂量等信息,以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建立规范的用药指南:儿科门诊可以制定和推广以往验证有效的规范化用药指南,明确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使用时机,使医生在开药时有明确的依据,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三、加强对家长的宣教工作:在用药过程中,医生应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让家长正确理解和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四、加强药师的参与:在儿科门诊中引入药师团队,对医生在用药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帮助医生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处方。

小儿用药的五大误区

小儿用药的五大误区

小儿用药的五大误区目前,误用药物的例子举不胜举,尤其是小孩,误用药物轻则可以产生不良反应,重则可以发生药物中毒,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为使家长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特意列举了在给孩子用药时比较常见的5个误区: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等激素可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引起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还可能使孩子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再吸收。

此外,还容易造成孩子免疫功能下降,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等。

过量服用维生素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毛发枯干、皮疹、瘙痒、厌食、骨痛、头痛、呕吐等中毒症状;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低热、呕吐、腹泻、厌食、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蛋白尿、肾脏损害等症;维生素C服用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

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大观霉素、新霉素等使用过量,会导致孩子的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使听神经发生变性和萎缩,从而可以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

长期服用磺胺等消炎药,会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出现鼻出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色综合征。

过量服用扑热息痛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退热药,扑热息痛在孩子发热时常用,但倘若每日用量超过3克时,便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可以引起致死性肝损伤。

过量使用复方甘草片因该药含有阿片粉的成分,故1岁以内的婴儿每次仅能服用1/4片,倘若用量过大,便可导致阿片中毒,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编后:药物过量会有不良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使用这些药物了。

注意避免这些误区的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这才是安全用药的关键。

听说利君沙对小孩子不太好的.我听一医生,说对血液不好的,最好换一种!一般宝宝发烧是内有积食外感风寒。

她流鼻涕吗?咳嗽吗?发烧几天了?是高烧吗?我儿子一般流清鼻涕,我给他吃三九风寒感冒冲剂,如果偶尔咳嗽,像是有痰的话,给他喝百咳静(对风寒可能比较有效)。

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

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

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
中成药在儿童使用相当广泛,但儿童生长发育、功能不完善,药物在儿童体内吸收、利用、分解、代谢、排出、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与成人不同。

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儿童中成药使用常见错误,欢迎阅读。

错误1:只辨病,不辨证
辨证是否准确是中成药合理应用的首要条件。

不少临床医生只辨病,不辨证,导致药证不符,这个问题在西医院中成药使用中尤为突出。

例如:治疗小儿咳嗽,不分寒咳、热咳、燥咳和痰湿咳嗽,盲目用药者很多。

干咳无痰时用具有清肺化痰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因无痰需要清化,干咳就不能治愈。

更有甚者:
热证
热者寒之
误用热药——火上浇油
举例:肺热咳嗽: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痰咳液
肺热咳嗽:小儿肺咳颗粒
寒证
寒者热之
误用寒药——雪上加霜
举例:慢性咽炎(脾胃虚寒患儿):蓝芩口服液、莲芝消炎分散片。

实证
实则泻之
误用补药——病邪更盛,谓之实实。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

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

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1/ 14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

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

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

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
临床上,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容易产生五大常见错误,现介绍如下:
一、处方给药途径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1个月,
主诉:鼻出血1天。

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

诊为:维生素K缺乏。

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

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

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

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建议
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二、处方适应证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2岁,
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病史: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建议
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

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
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三、给药技术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4岁,
主诉:咳嗽5天,发热1天,体温39℃,伴流涕,
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门诊医师处方肺炎合剂20 ml,一日3次;阿司匹林泡腾片200 mg/次,需要时服。

家长回家后将阿司匹林泡腾片掰成四份,让患儿配合白开水吞服,造成患儿恶心、上腹不适。

分析由于对胃刺激,阿司匹林一般被制成肠溶片,用水冲服。

在用于发热或镇痛时,为迅速发挥疗效,可制成泡腾片,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

泡腾片中柠檬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碳酸氢钠的中和作用降低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普通片剂低。

而本案中患儿家长的服药方法显然错误。

建议
1. 加强特殊药品的用药交代。

有些药品用法特殊,需要药师特别叮嘱患儿家长用药注意事项,以防患儿家长按照习惯性用法给患儿服药,出现用药方法错误的情况。

如果时间允许,用药交待后还应请患儿家长复述主要内容以保证其正确理解。

2. 根据用药交代的需要,药房可制成适用的不干胶标贴,在用药交代的同时贴上标贴,以提示正确用药。

四、用药交待失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

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

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

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分析儿童医院全部是家长取药,药师见不到患儿,而儿童的用药方法、剂量是按照年龄、体重决定的。

由于门诊咨询药师工作繁忙,若未注意患儿年龄,则很容易按照最常规的方式进行用药交代和咨询,而忽视一些少见情况。

建议
1.充分地掌握信息与良好沟通。

做用药交待的药师应充分掌握患者信息。

在本案例中,患儿年龄信息应显示在处方上,发药药师或咨询药师可能忽略了患儿年龄,未提醒家长购买并使用储物罐,导致患儿用药方法的错误,治疗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药师在发药交代时,应该确认患儿家长已完全理解,这才是良好沟通的目的。

2. 用药交待应规范。

做好用药交待对药师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都有较高要求,窗口发药的药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没有足够时间交代全部药品用法用量,加上经验不足,容易遗漏重要注意事项。

因此,对药理作用剧烈、有特殊使用方法、有特殊使用注意的药品应规范用药交代的内容,以保证患
儿正确、安全使用药品。

五、给药剂量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4岁,体重15 kg,
主诉:咳嗽7天,发热1天。

入院查体:体温38.8℃,呼吸30次/分,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细湿音。

实验室检查:WBC 14.03×109/L,NEUT 85.2%。

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处方给予头孢氨苄颗粒500 mg/次,一日3次,抗感染治疗。

分析头孢氨苄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菌素,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仅为0.6~1小时,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采取一日多次给药形式。

头孢氨苄(说明书)成人剂量:250~500 mg/次,每6小时一次;儿童剂量:按体重一日量为25~50 mg/kg,每6小时一次或一日2~4次。

根据年龄推算,患儿4岁体重约15公斤,上述处方的一次用量已达到成人剂量(一次500 mg),结合本例情况属于超剂量用药。

建议
1. 学习掌握药学相关知识。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药物代谢水平方面,和成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儿童的药物清除率较低,药物中毒的风险更大,因此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须准确。

儿童用药剂量应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每千克或每平方米用量),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2. 采用具有错误检识和限制措施的用药管理系统。

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信息量巨大,仅依靠个人记忆很难保证完全正确。

管理系统应提供药品信息获得途径,对用法用量等严重错误能检识并提供限制措施,如医师工作站可以提供电子说明书或电子处方集等。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