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第一篇: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二、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

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籍之
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文章概述
文章主题
文章主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齐桓公和晋文公 的争霸故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 智慧和策略来争夺霸权。
主题分析
通过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 故事,我们可以探讨权力、智慧 、策略等主题,并从中汲取智慧 和启示。
齐桓公善于识人和用人,他给予手下 将领和谋士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在各 自领域发挥专长,实现国家利益最大 化。
果断决策
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对外关系方面,齐 桓公展现出果断决策的特点。他能够 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决策,并迅速付 诸实施。
晋文公形象分析
忍辱负重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遭受种种磨难, 但他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终成功返回晋国并登上王位。
逻辑严密。
叙事手法
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倒 叙、插叙等,使得故事情节更加
紧凑,引人入胜。
叙事语言
文章的语言简练明快,表达力强, 能够让读者快速理解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
语言艺术
01
02
03
语言风格
文章的语言风格典雅、庄 重,同时又不失生动活泼, 表现了孟子思想的独特魅 力。
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了排比、对偶、 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 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 彩。
对现代的启示
重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01
该文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应重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以道
德为基础推动政治的进步和发展。
弘扬儒家文化
02
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是该文给予我们的
重要启示之一。
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
03
同时,该文也启示我们,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
《齐桓晋文之事》作文指导及改写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作文指导及改写练习典范议论文一般有五大功能段:立论段、阐释段、论证段、决策段和归结段。
立论段主要是确立论点,确定全文论述的中心;阐释段重在把观点的核心内涵解释清楚,为下文展开论述做铺垫;论证段往往是文章主体,为作者的立场观点提供因果依据;决策段则是由观点理由引申得出的实践性决策主张,重在解决问题;归结段往往重申观点,深化结论或针对现实,倡导主张。
功能段为议论文写作基本层次的模型建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由这一视角来观察《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其结构层次安排非常符合典范议论文五大功能段的结构形式。
开篇齐宣王借齐桓公晋文公之事问“霸道”,孟子以“后世无传”为由拒谈,顺势引入自己的话题,说“王道”,确立论点。
然后由“以羊易牛”一事揭示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借以阐释“王道”的实质内涵。
中间主体段落围绕“王道”的可行性和“霸道”的危害性加以论证,直至使齐宣王心悦诚服,主动求教。
接下来的谈话水到渠成,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两项决策措施,来指导宣王具体落实王道仁政。
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真梳理好《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改写要求,完成改写任务:认真研读《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设想孟子未能与齐宣王见面,而是要写一篇文章给齐宣王劝说他实行王道仁政。
该如何行文?请你代为完成。
要求:依据五大功能段结构行文,落实各种论述角度,充分考虑说理对象,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说理。
一、立论段立论段是议论文的起始段,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观点(或论题)。
材料作文中的立论段往往要包含引述材料、分析材料、确立观点三个基本步骤。
齐宣王从谈话之初就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暴露出他欲以武力称霸于诸侯的想法。
孟子则非常坚定地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臣未之闻也”为由拒谈此事,直入主题“无以,则王乎”,引到对王道的论述上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语一出,观点得以确立。
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
1. 生动形象的描述啊!比如描写齐宣王以羊易牛那一段,真是让人身临其境,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这就让文章变得特别有画面感,能吸引读者读下去。
2. 善用比喻呀!像把百姓盼望明君比作久旱盼甘霖,哎呀,多形象,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渴望的心情。
比如孟子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这比喻太妙啦!
3. 充满了论辩色彩呢!就像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那你来我往的,多有意思,让读者也跟着紧张和好奇起来。
你看他俩争来辩去,多带劲啊!
4. 特别有逻辑性啊!从头到尾条理清晰,一步步引导齐宣王,让他慢慢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布局,厉害了!就像解开一个谜题一样,一环扣一环。
5. 人物刻画精彩极了!齐宣王的形象多鲜活啊,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感觉这个人就在眼前。
像齐宣王说“吾何快于是”,一下子就把他的神态表现出来了。
6. 语言简洁有力啊!没有那些啰嗦的废话,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
就好比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简单几个字,力量感十足!
7. 饱含情感啊!孟子对齐国百姓的关心,那可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
这就跟你关心家人一样,能不打动人心吗?
8. 有深度有内涵呀!探讨的都是治国理政这些大问题,可不是那种肤浅的文章。
难道不比那些没营养的强多了?
我觉得啊,《齐桓晋文之事》这文章真的是写得太好啦!值得我们反复去琢磨和学习!。
齐桓晋文之事 论辩艺术 语言的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论辩艺术语言的特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君主。
他们的治理之道和政治手段备受后人推崇。
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所展现出的辩论艺术特别值得注意。
从语言特点来看,他们的辩论语言具有以下几点:
一、笃信道义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十分注重道义。
他们认为,政治决策必须要符合道义,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因此,他们在辩论中经常强调自己的决策是以“仁义”为本,是符合天意和人意的。
二、思辨全面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还特别注重思辨的全面性。
他们总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这样才能做到决策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三、言简意赅
虽然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注重全面性,但他们的语言却十分简洁明了。
他们总是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使人一下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意图。
四、高妙文辞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还经常用到高妙的文辞。
他们的语言十分优美,往往能使听众陶醉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艺术语言具有道义笃信、思辨
全面、言简意赅和高妙文辞的特点。
这些语言特点,不仅在春秋时期大放异彩,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一篇散文,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首先,文章情感充沛,表达了孟子对于齐桓和晋文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他以真诚的语言,赞颂齐桓和晋文的仁德之德,称赞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奉献。
这种情感的迸发,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其次,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清晰有条理。
孟子通过对齐桓和晋文的事迹进行叙述和分析,逐步展开他对仁政和君王德行的思考。
他先以齐桓为例,以真理诠释仁政的重要性和作用,接着以晋文作为反面教材,比较阐述了君王的德行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通过这种对比和论证,文章的思路清晰明确,观点鲜明。
再次,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孟子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读者的共鸣。
最后,文章深入人心,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孟子通过对齐桓和晋文的故事的讲述,深刻阐释了仁政和君王德行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这种论述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君主治理,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
因此,这篇散文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综上所述,《齐桓晋文之事》作为孟子的一篇散文,以情感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和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等艺术特点,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1. 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啊!比如孟子用“缘木求鱼”来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这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让人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嘛!
2. 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呀!从一开始谈论齐桓晋文之事,逐步引导到孟子的观点,一步步地让人信服,就像搭积木一样稳稳当当的!
3. 语言精彩,富有感染力呢!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话说得多有力,让人听了就忍不住点头称是呀!
4. 人物对话精彩绝伦,活灵活现哒!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一个问得有趣,一个答得巧妙,感觉他们就在眼前争执着呢!
5. 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哇!孟子就是坚定地主张推行仁政,毫不含糊,让人敬佩不已呀!
6.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沉浸其中咧!从一开始的话题展开,到后来一步步深入,真的让人看得停不下来。
7. 描写细腻,细致入微哟!对人物的表情、语气等都刻画得很到位,让人能很好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
8. 对比强烈,效果显著嘛!把齐桓晋文的霸道和孟子提倡的仁政对比,一下子就让优劣尽显啦!我觉得《齐桓晋文之事》真的是一篇超棒的文章,写作特点鲜明又精彩,值得大家好好品一品!。
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

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作者:高文英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新挪寨小学高文英《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阅读与写作不能分开,实际上也没法分开。
学生们徜徉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情结,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以课文为线索,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人文的视角来启发他们思考生活中富含哲理的内容,并抓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突出特点,体会经典文章中的各种妙处,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真正引导学生们做人与做事,只有这样阅读才达成它的目标,并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打开通道,学到技巧并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如我们在学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的说理艺术,这也是文章之所以在众多的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就孟子的说理思辨技巧点拨学生:古人用字的精妙,恰切选择对话展开的角度,对话过程中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环环相扣地引领听者进入自己事先预设的谈话内容中,适时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最终引领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优秀的说理文章。
全文不仅充分地展现出孟子“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而且在说理艺术上达到了润物无声的高妙境地,用词精练,多一字显得阐述哕嗦,少一字不能完美展示观点。
全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文中孟子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诱使齐宣王产生行“仁政”来“王天下”的思想,对话娓娓动听,最终使齐宣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让人佩服同时,品味其语句更有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
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
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三、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齐桓晋文之事》课
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
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
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
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
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
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
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
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取譬设喻。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
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
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
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
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