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删,补,增,换,调。

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方框内的重点字词。

1.3.王曰:”对曰:“何可废也,”4.5.王笑曰:”6.“《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0.”12.13.14.15.《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参考答案】1.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道:称道:称道。

是以:因此。

未之闻:没有听说过这事。

宾语前置句式。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通过安民实行王道,没有谁可以抵御他。

(保民: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宾语前置句式,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3.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替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4.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异:对……感到奇怪。

于:对。

爱:吝啬。

易:替换。

恶(wū):怎么,哪里。

若:如果。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分别。

)5.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是:这。

宜:应当。

乎:在这里表示感叹。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以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以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述说,谈论(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

以,同“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代词,没有人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哪里?之,往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呢,这里面有好多重点字词,咱们来好好唠唠。

一、“以羊易之”里的“易”这个“易”啊,就是交换的意思。

你想啊,齐宣王看到牛可怜,不忍心杀它去衅钟,就想用羊来替换牛。

这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做一些替换的事儿。

比如说你本来想穿蓝色的衣服出门,但是突然觉得红色的也不错,就把蓝色的“易”成了红色的。

不过呢,这里孟子就通过这个事儿开始跟齐宣王探讨他的“仁心”啦。

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异”在这里是奇怪、责怪的意思。

老百姓觉得齐宣王用羊换牛是因为吝啬,齐宣王就觉得很委屈啊,这时候孟子就跟他说,你不要责怪老百姓这么想你。

这就好比在生活里,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件事,别人误会了我们的初衷,我们就会有点小委屈,然后可能就想跟人家解释解释。

齐宣王当时肯定也是这种感觉,他也想让大家知道他不是因为小气才这么做的。

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这个“明”可不是说明天的“明”哦,它指的是视力。

秋毫是啥呢?就是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那可是非常非常细小的东西。

齐宣王的视力好到能看到秋毫的末端,这是在说他的视力很棒。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谁眼睛尖,啥小细节都能看到。

孟子说这个呢,其实是为了引出后面关于齐宣王有能力却没有施行仁政的话题。

就好像一个人很聪明,能看到很多细微之处,但是在大事上却没有好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有点可惜呢?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的“老”和“幼”这里的第一个“老”和“幼”是动词哦。

“老吾老”就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幼吾幼”就是爱护自己的小孩。

第二个“老”和“幼”就是名词啦,指老人和小孩。

这是孟子倡导的一种博爱的思想。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只关心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也要关心别人的老人和小孩。

比如说在社区里看到老人拎东西不方便,就去帮忙;看到小朋友迷路了,就去帮帮他找到家人。

这才是一种很美好的社会状态呀。

五、“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中的“刑”这个“刑”通“型”,是做榜样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删,补,增,换,调。

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方框内的重点字词。

1.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4.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6.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于家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9.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0.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2.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3.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4.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参考答案】1. 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道:称道:称道。

是以:因此。

未之闻:没有听说过这事。

宾语前置句式。

无以: 不得已。

以,同"已" ,作止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 通过安民实行王道,没有谁可以抵御他。

(保民: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宾语前置句式,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3.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替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4.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异:对⋯⋯感到奇怪。

于:对。

爱:吝啬。

易:替换。

恶(wū):怎么,哪里。

若:如果。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分别。

)5.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是:这。

宜:应当。

乎:在这里表示感叹。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同" 悦" ,高兴。

忖度(duó):揣测。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啊。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也: ⋯⋯说的就是⋯⋯。

乃:这样。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7.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然则:这样看来。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明:视力。

见:表被动。

王:行王道。

)8.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敬爱;后两个"老"作名词,老人。

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用,做榜样。

寡妻: 正妻。

御:治理。

)9. 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抑:难道,表反问。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 结怨。

)10.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辟:开辟。

朝:使⋯⋯朝见(或称臣)。

莅: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而:表并列。

抚:安抚,使⋯⋯归顺。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以:凭借。

若:如此。

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11.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于:在。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诉:奔走求告。

其:如果。

是:这样。

)12.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坚定的心态,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

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坚定的心态。

如果没有坚定的心态,无所不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为。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士: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的“民”指普通老百姓。

则:那么。

因:因而。

放辟邪侈: 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放:放纵。

辟:不正,侈:过度。

罔民:陷害百姓。

罔,同" 网" ,张望捕捉,比喻陷害为:做。

)13.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制:规定。

事:赡养,侍奉。

畜:养活。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年。

凶年:荒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14. 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惟:只是。

赡:足。

奚:哪里。

治:讲求。

盍:何不。

本:根本。

)15.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申:申诫,告诫。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 ,敬爱兄长为“悌”。

颁,同"斑" 。

戴:顶东西。

衣:穿,名词作动词。

王:称王。

未之有:宾语前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