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学案
二轮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二轮文言文翻译复习教学设计:步洪涛【一轮诊断】经过一轮复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一轮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❶翻译过于僵化,不懂得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不会使两者融会贯通。
❷不善于灵活运用调、换、删、补、并等翻译的一些基本手段。
❸对古代一些具有专业语体性质的词汇还掌握不够,如“致仕”、“乞骸骨”等尚不理解,造成翻译失分严重。
【二轮定向】在一轮复习掌握了初步解题思路的情况下,要完成二轮复习的升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❶文言文的翻译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鉴于此本节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❷教会学生在翻译时要养成“得分点”意识,训练学生确切地把握文意,融会贯通上下文,准确地把握一系列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确保翻译不“失真”。
❸学会运用对照、代入等方法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要点是否全面,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语病等。
二轮文言文翻译应注意:1、要有语境意识,不要孤立地去翻译句子本身。
2、采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
翻译方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居庙堂之高……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有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如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等)的,在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译为:()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可翻译为:()(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

蕉岭中学2015届二轮复习学案文言文句子翻译【学案略语】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句式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考查知识面较广,可能涉及到高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全部特殊文言现象:实词(通假字、偏(同)义复词、偏义副词<见、相>、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18个)、兼词(诸、焉、盍、叵、耳)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本学案将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构建文言文考点知识框架,训练同学们的采点得分意识,帮助同学们多得分、得高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在原句中改)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2.把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
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不吝啬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完整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完整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
作为高考的第二轮复,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
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
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复效率。
课堂导入:1.明确本课研究目标。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第一:忠于原文,力求做到字字落实。
第二:字字落实包括: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明白,句式翻译要恰当,语气翻译要妥帖。
2)提问: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是什么?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③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④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⑤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惯。
⑥选:根据文意选,选用文言词恰当的意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2文言文翻译一、预习案1、复习目标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2、复习要点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3、达标练习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是。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2、问题展示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儿卓荦,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兒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兒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兒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 译训练学案(二)

②李离说“狱官是有法规的,(狱官)错判了刑,(自己)就该受刑;错杀 了人,(自己)就该被杀。”(重点考查对“理”、两个“刑”、两个“死”的理 解,以及省略成分的增补。) 8、①(赵元楷)又暗地里养了一百多只羊、几千条鱼,准备赠送给皇帝的 亲属。(重点考查对“潜”“馈”“贵戚”的理解。)
②因为元楷在隋朝就是一个奸邪谄媚的人,所以太宗说这番话来警告 他。(重点考查对“以”“邪佞”“故”“戒”的理解。) 9、.①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俺)饯行。
【参考答案】 1.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 为“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 候,有不好的时候(“时”翻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②人们 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译 为“了解”也对) 2.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 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①《汉书》沿用了(这些文句) ②阻隔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共 五次使用“石堤”一词却不让人感到冗长累赘。 4、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 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 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 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 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 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5、人们恨他像恨仇敌一样。讨厌他像讨厌猫头鹰一样,像这样因为有
冲刺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翻译重点突破(二)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翻译重点突破(二)一、知识方法:文言文翻译句式失误例说1、分辨不清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是非”不是一个词,应该“是”是代词“这”,“非”是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不是……”的格式,即: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交流】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
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句的一个赋分点。
2、忽视省略成分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玉。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
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交流】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
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3、不解宾语前置【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二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学案

3、而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误译: 然而温峤知道后返回京都,于是启奏王敦的反叛之心,请皇上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正译: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误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正译:
失分主要原因:
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二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学案
一、探究翻译失分的一般原因
反例警示:
1、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
误译: 人身体的美丑,本来就没有什么奇妙的地方。
正译:
失分主要原因:
2、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
误译:李泌已经拜见皇帝,陈列天下间的成败之事,皇帝很高兴,想授予他官职。 正译:
误译: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后来都占有天下。 正译:
失分主要原因:
二、巩固文言翻译方法
启示一:
例: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
翻译:
启示二:
例: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翻译:
启示二: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不小。
同时它对同学们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在这方面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关键还是翻译不过关。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句子。
二、教学过程1、题目举例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翻译,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选自《庖丁解牛》2、学生译文例举例一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地方,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
例二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
例三虽然这样,每到了那筋骨错杂的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就十分警觉,视觉停下来了,行为迟钝。
(学生自行打分,满分5分)3、考查意图❶考查“虽然”“至于”“怵然”“行为”等几个双音节词,它们或涉及本义,或涉及一词多义,或涉及古今异义等。
❷考查重点实词,如“族”“为”等,不难看出,这里的“为”字十分麻烦;❸考查特殊句式4、翻译分析①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课内知识迁移:《逍遥游》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至于:到,到达\表另提一事课内知识迁移:《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至于:到,到达《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表另提一事。
③族:类\灭族\聚结课内知识迁移:《师说》士大夫之族。
族:类《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外引申:云气不待族而雨。
族:聚结④为wéi,做\当做\被;Wèi,替\对\表目的,为了\因为⑤视为止,行为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一.错题重做,找出问题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
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
(《贻诸弟砥石命》)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志(3分)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
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4分)(方苞《孙征君传》)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
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李东阳《移树说》)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
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
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王昶传》)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
(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
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
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智囊全集》节选)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
省略、且、归各1分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梅圣俞诗集>序》)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
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
(守、竭、以)。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
虚词“连”、实词“事”没落实,“守”字错译。
9.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3分)(袁枚《游武夷山记》)考生翻译:我自知自己年老体弱,不能再去游览其他险峻。
更正修改:我自思年老体衰,看形势不能有他山游览。
存在问题:表意不顺畅,有语病。
总结失分原因:1、字词、句式没有落实2、忽略语境,不明大意3、表意不通,表达不畅二.思考归纳,找准对策增强三种意识。
对策一:增强采分点意识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1.你来评一评请揣摩下面句子的采分点,并以此给考生的翻译打分。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女必告。
(3分)”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皋如也。
(袁枚《游武夷山记》)考生翻译(1)这座山有九个景点,倘若你经过了第一个景点,你一定要告诉我。
(2)这座山有九种峰名,若是经过一峰,我一定会告诉你。
(3)这一座山的小溪有九道弯的名字,如果过了第一曲,玉女峰必定会告知你。
(4)这座山有九个风景区,每过一个风景区,有女子一定会告诉你们。
(5)这座山有九曲的名声,每经过一曲时,你一定要告诉我。
(6)这座山有“九曲”的称号,若船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
2.你来试一试请根据下列句子的赋分,揣摩并指出下面句子的采分点。
(1)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5分)(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译文:(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分)(2014年湖南卷《雪屋记》)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对策二:增强文本语境意识1.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5分)(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译文:2、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译文:帝派人查证这件事,果真冤枉对策三:增强联想推断意识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或词语,并指出运用的推断方法1.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湖南卷)译文:2、(2008广东卷)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判断正误)3、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拔:拔除(判断正误)三.练习巩固,质疑问难(nàn)1.借鉴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评分依据,阅读下面文段,给划线句子的译文拟写参考答案。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译: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①②③3.高考真题(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3)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4)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6)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共19分)(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不胜月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事之至也数 B.大荒者亡小事出现得很频繁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D.赐失之矣霸主的功业很显赫赐,你丢失了机会啊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