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的难点与技巧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常常成为学习者的难点。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与理解的难点,并分享一些应对这些难点的技巧。

首先,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文言文的语序常常颠倒,修饰成分的位置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正确理解文言文,我们需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谓宾等成分,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需要熟悉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句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其次,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这些典故和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如词典和注释,来解读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此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虚词的使用和动宾关系的表达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被省略或者简化,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正确理解文言文,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虚词的具体含义。

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此外,文言文中的动宾关系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也存在差异。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动宾关系的转换,以确保句子的意思不发生歧义。

最后,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练习,我们可以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专业的文言文翻译作品,学习其中的技巧和经验。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步克服文言文翻译与理解的难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难点,但通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句子结构、学习典故和修辞手法、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然而,由于其时代背景、语言特点等因素的限制,文言文翻译常常成为许多翻译者面临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并提供一些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难点分析1. 词汇选择: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代词汇或者句式,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或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成为一大难点。

2. 古代语法结构: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置于被修饰的词之前,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采用后置修饰的方式。

这种古代语法结构的差异为文言文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 文化差异: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哲学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想要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认知,否则会导致译文失去原著的真实含义。

二、翻译技巧1. 深入理解原文: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

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古代文献和文化典籍,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与理解。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含义,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2. 正确认识文化背景: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翻译文言文来说,了解和正确认识背后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等方式来加深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3. 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为了让译文更易读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一些古代词汇或者句式,可以使用近义词或者通过增加一些解释来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

4. 参考多种版本:由于文言文的变体较多,有时同一句话的不同版本可能有不同的翻译方式。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参考多种版本的译文,综合各方面的意见,选择出更准确更贴合原著的译文。

5. 多加练习与研究:文言文翻译需要不断地练习与研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作者:刘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高考文言句译,是不言而喻的难点,更可以说是难中之难。

因为翻译要求做到:一是要正确理解,二是要紧扣语境,三是要准确表述。

这其中,既有信息的输入,又有信息的加工,更有信息的输出,综合性十足,实践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不难才怪。

一、文言文翻译,造成困难的原因(一)翻译语言,本身就难。

它要扫除不同的语言障碍,要跨越不同的语言鸿沟,需要翻山越岭,需要跋山涉水。

不然,怎么出现了“翻译学”呢?大学为什么要专题讲解“文言文翻译问题”呢?怎么出版陈蒲清编著《文言今译教程》呢?书中还例举了“文言今译常见十弊”,又为什么呢?又怎么会出版吴其宽、吴瑞华著《古文今译技巧》呢?又怎么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呢?(二)高考命题,便于选才。

高考试题,不可能都是容易做的,全是容易做的,那还是高考吗?那又怎么样选才?高考试题,又不可能都是很难做的,全是很难做的,那还是高考吗?那又怎么样选才?从结果看,文言高考译句,困难,简直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这不全是命题的原因。

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本来就对文言文掌握不到位。

(三)积累不够,自然困难。

文言实词需要积累,一是数量的达标,二是重点的把握,三是思维的伴随。

文言实词需要积累了到一定量,比如120个、300个,而每个实词又有多个意义。

这就需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

文言实词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重点是古今异义。

从2015年至2019年全国试题来看,句子翻译的关键词语一共有90个,而古今异义词就有70个,约占77.8%。

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从考情来说,学生又多出在古今异义词上,如把“绐”理解为“狡辩”“辩解”等。

其实,“绐”是欺骗的意思。

把“依旧”理解古今一样的,其实,“依旧”在文言中是两个词,是“依照旧的制度”的意思。

从语言发展史来看,语音、语法变化不大,而词汇变非常大,是最为活跃的。

无疑,古今异词语,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拦路虎。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和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难点1. 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文言文中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常常以倒装的形式出现,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以……为……”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2. 词义多义性:文言文中的词汇常常具有多义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把握词义,以避免产生歧义。

3. 文化差异: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语言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典故、成语等,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很容易产生误解。

二、技巧1. 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特点: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对于准确翻译至关重要。

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掌握常见的句式和用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2. 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往往比较复杂,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对于准确翻译非常重要。

在翻译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推测和判断,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注重词义的准确选择:文言文中的词汇常常具有多义性,选择正确的词义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意义,选择最贴切的词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4. 注重文化背景的了解: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语言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时,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熟悉典故、成语等的用法和含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5. 借助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适当借助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例如,可以使用现代汉语的句式和词汇,但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古文英译难点与技巧

古文英译难点与技巧

古文英译难点与技巧以下是关于古文英译的难点与技巧,供参考:一、难点1.语义理解: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理解古文的语义是英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2.文化背景: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往往比较丰富,这要求译者对相关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3.修辞手法:古文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如何在英语中准确传达这些修辞的意味,是英译的一大挑战。

4.语言结构:古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准确翻译古文的特殊句式和语言结构,是英译中的一大难点。

二、技巧1.理解语义:在英译古文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古文的语义,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来帮助理解。

2.文化背景的传达: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传达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解释等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

3.修辞手法的翻译:在英译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修辞手法的翻译,可以通过寻找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调整句式结构等方式来准确传达原文的修辞意味。

4.语言结构的调整: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古文的特殊句式和语言结构,使其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的理解。

三、以下是一些古文英译时需要注意的细节:1.专有名词: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需要特别注意其准确性,尽可能采用历史沿用或广为人知的译名。

2.时间地点:古文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也需要特别注意,要准确翻译并注明,以免造成误解。

3.文化背景:古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需要特别注意,需要准确传达并适当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4.语言风格:古文的语言风格独特,需要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韵味和风格,同时又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5.句式结构:古文的句式结构比较特殊,需要特别注意其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准确地转化为英文。

6.修辞手法:古文中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需要特别注意其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修辞意味。

7.标点符号: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也需要特别注意,要准确使用英文标点符号进行替换,以保持原文的语义和语气。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然而,由于其与现代汉语的巨大差异,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一个困扰翻译者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难点1. 语法结构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较为简单,而现代汉语则更加复杂。

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然后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这需要翻译者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有深入的了解。

2. 词义的多义性:文言文中的词汇多义性较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译词,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文言文中还存在许多古代词汇和典故,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

3. 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产物,其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翻译时,需要翻译者对古代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古代礼仪等,如果翻译者对其不熟悉,就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二、文言文翻译的技巧1. 注重语境的理解:文言文的翻译不能只局限于句子的字面意思,更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

翻译者应该全面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词义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2. 灵活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在翻译文言文时,翻译者应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将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熟悉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表达习惯,以避免翻译出现生硬、不通顺的情况。

3. 注意文化差异的传达: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需要注意传达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翻译者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选择合适的译词和表达方式,以使翻译更具有文化内涵。

4. 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特点。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与难点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与难点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与难点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其翻译涉及到许多技巧与难点。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难点。

一、语法方面的翻译技巧与难点文言文的句式复杂,经常采用倒装、省略等结构。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地捕捉这些句式的特点,并根据语境进行恰当的转换。

此外,文言文的动词时态较为灵活,常常采用不同的时态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词汇方面的翻译技巧与难点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许多差异,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或完全失传。

翻译时,我们需要耐心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词义,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解释或注释,以确保读者对文言文的理解。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许多虚词和双音词,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对翻译者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三、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译技巧与难点文言文所表达的文化背景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例如,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典故和成语,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典故故事,才能准确翻译出文言文的含义。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来应对难点。

首先,我们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相似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意思。

其次,在处理句子复杂的结构时,可以采用拆分和重组的方法,将句子分解成简单的部分进行翻译,然后再进行合并。

此外,翻译文言文需要注重语境的理解与辨析。

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句子中的修辞性、关联性和代指性等特点,才能正确翻译句子的意思。

在处理词汇时,我们需要注意词义的多样性和时代特点,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正确的翻译。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与难点涉及到语法、词汇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文言翻译难点突破三招

文言翻译难点突破三招

文言翻译难点突破三招文言文翻译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也是文言文考察的重要题型。

通常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围绕“增删留补调换”,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细化,而这正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理清句子关系,准确添加关联词语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这是由文言文行文简介的习惯造成的。

一般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谓宾,乃至介词都容易补充出来,除了文言文中常见的的关联词(固定词组)外,主要靠意合连接,正是由于这一情况的存在,关联词语往往被忽略,这直接影响了句子的整体质量。

诸如:(一)假设复句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没有今天的地位。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如果)能做到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了。

(二)转折复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译文:(虽然)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相比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却善于利用外物。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张衡的才能很奇异,(虽然)多次征召他,(但是)他都没有接受。

(三)条件复句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只要)道理存再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译文:(只有)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才)会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四)因果复句1.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译文:(因为)知道这种感情不能多次得到,(所以)只能在悲凉的秋风中寄托袅袅的箫声。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塞翁失马》)译文:家中良马很多,他的儿子(因为)爱好骑马,(所以)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五)目的复句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译文:我们在会稽的山阴县兰亭聚会,(为了)做禊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强译
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所以应该特别注意。如“其李将军之谓也? ”是宾语前置句。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一.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
方法/步骤
1.漏译
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
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
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