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要点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一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难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包括词汇用法、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因此,文言文翻译相对较为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的翻译: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古汉语词汇,它们与现代汉语词汇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准确理解词义,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

2. 语序的翻译:文言文的语序灵活多变,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大差异。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序特点,保持句子的通顺和语义的连贯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之一。

3. 修辞手法的翻译: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笔的艺术效果,包括夸张、比喻、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恰当地转换这些修辞手法,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二、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为了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的翻译难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技巧。

1. 理解词义: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生词和词组的含义。

可以参考词典、阅读原文背后的历史典故等方法来加深理解。

2. 保持文言文的语气:文言文具有其独特的语气和韵味,翻译时要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避免过度现代化。

3. 注意语序和逻辑:文言文在语序和逻辑上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要仔细研读原文,确保翻译后的句子符合语义逻辑,通顺流畅。

4. 结合背景知识: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对于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可以参考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对仗等。

在翻译时,要注意恰当地转换这些修辞手法,传达原文的修辞效果。

三、实战演练1. 阅读文言文原文:读者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章,如《红楼梦》、《史记》等,进行阅读和理解。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如何突破难点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如何突破难点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如何突破难点高中文言文学习,比较难的应该是文言文翻译,尤其是考场文言文翻译。

而翻译的难点往往是在有特殊句式(尤其是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和谓语动词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掉进陷阱里面。

比如《伏湛传》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划线句子: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伏)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

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

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

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艰阻。

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

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

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一句,学生(某学校语文整体水平还不错的高二学生)在阅读翻译过程中正确率不足5%。

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尚资内郡”的翻译上,绝大多数学生都翻译为“(渔阳)尚且资助内地的郡”。

一结合语境,马上就会明白,这个意思与语境不符合,是矛盾的,正确的应该是“(渔阳)尚且需要内地的郡资助”。

因为前面的已经讲了(渔阳)贡税微博,划线句子中在“尚资内郡”后面也有一个“况今荒耗”,“况”就是何况,其表达的前后语义关系应该是递进,以前贡税微薄,何况现在荒耗了,结果就是贡税更微薄甚至没有。

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当然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学生缺乏语境意识,没有结合语境去整体理解语段内容,从而推导这句话的意思。

但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都这样犯错,是不是可以思考,还有其他原因,或者说是不是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笔者以为,除了语境意识缺乏,还有就是这个句子本身极具迷惑性,从语法和逻辑的角度,完全孤立看“(渔阳)尚资内郡”一句,翻译成渔阳郡尚且资助内地的郡,没有毛病,这是这句话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因为学生习惯按照主谓宾的顺序理解语句,这时“资”这个动词就是很普通的主动用法,“渔阳”是施动者,“内郡”是受动者。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望文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1)外看段境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

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

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原文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
译文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 然后变成围墙 一共变化了两次
翻 译
对—— 对译,逐字逐句
方 法
落实。
课中小结
牢记一个原则: 对
轻松起步
钟响磬鸣
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 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夔来问疾,僧具以告。俄击 斋钟,磬复作声。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 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 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 数处而去。其响遂绝。僧问所以,绍夔曰: “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僧大喜,其 疾便愈。
考点扫描
文言文翻译选择的文句,总 是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 象,主要为重要实词、重要虚 词、特殊句式,并将这些设为 考试阅卷的得分点。
高考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之
实词备考
误例激活
把文言文复习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庭院中开始是篱笆,然后砌成围 墙,一共变了两次。
课中小结
掌握两种技巧:
知识迁移 语境推断
课堂演练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 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 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讴:唱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于是向老师道歉请求 返回,一生不敢再提回家的事了。
(错:同“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曹绍夔素与僧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 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识 迁

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 好。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然而,由于其时代背景、语言特点等因素的限制,文言文翻译常常成为许多翻译者面临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并提供一些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难点分析1. 词汇选择: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代词汇或者句式,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或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成为一大难点。

2. 古代语法结构: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置于被修饰的词之前,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采用后置修饰的方式。

这种古代语法结构的差异为文言文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 文化差异: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哲学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想要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认知,否则会导致译文失去原著的真实含义。

二、翻译技巧1. 深入理解原文: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

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古代文献和文化典籍,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与理解。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含义,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2. 正确认识文化背景: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翻译文言文来说,了解和正确认识背后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等方式来加深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3. 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为了让译文更易读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一些古代词汇或者句式,可以使用近义词或者通过增加一些解释来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

4. 参考多种版本:由于文言文的变体较多,有时同一句话的不同版本可能有不同的翻译方式。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参考多种版本的译文,综合各方面的意见,选择出更准确更贴合原著的译文。

5. 多加练习与研究:文言文翻译需要不断地练习与研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文言文难点知识突破翻译

文言文难点知识突破翻译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乃中华文明之瑰宝。

然其文法繁复,词义深奥,往往令人望而生畏。

欲通文言文,必先破其难点,方能得其中味。

兹将文言文难点知识略作梳理,以助学者突破之。

一、词义理解文言文词义丰富,往往一词多义,需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其意。

如“乎”字,可作介词、助词、叹词等,具体意义需结合语境而定。

学者可多读古文,积累词汇,提高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能力。

二、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多样,有主谓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动词“往”的意思,宾语“南海”前置。

学者应熟悉各种句式,掌握其结构特点,以便准确翻译。

三、虚词运用文言文虚词众多,如“者”、“也”、“之”、“乎”等,其在句中起连接、修饰、转折等作用。

学者需了解虚词的用法,掌握其在句中的作用,才能准确翻译。

四、词类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等。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本为名词,在此作动词,意为“温习”。

学者需了解词类活用的规律,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天上来”,运用夸张手法,形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

学者需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提高翻译的生动性。

六、文化背景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如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

学者需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文意。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的“衿”,指古代学子所穿的衣服,学者需了解古代服饰文化,才能理解诗中的意境。

七、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词序、词义进行翻译,意译则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增删词句。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删词句,使译文通顺、流畅。

3.调整语序。

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注解疑难。

对文言文中的疑难词句,可适当注解,以便读者理解。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2. 联系成语。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如2005年重庆卷第14题翻译“发椟出券归其主”,句中“椟”字联系成语“买椟还珠”便可推断出是“木匣”之意。再如《宗泽治兵严而有方》中“谓仲祖胁从,贷之”一句,“贷”字的解释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就不难推知是“宽恕”之意。
3. 被动。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如2005年广东卷第13题中“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即为典型的被动句,译为“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嫉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再如2005福建卷第9题“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译为“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正确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外传》)
[误译]汤王、武王没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杀了国君。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目”,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看待”。“以……目之”,译为“把……当作……看待”。“盗”,名词作状语。“以盗目之”应译为“把他们当作盗贼看待”。译文处理为连动结构,也错解了文意。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正确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防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文言文翻译重点突破

文言文翻译重点突破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简练而深奥,韵味无穷。

然后世学子,欲窥古人之智慧,往往苦于难以理解。

余以为,欲突破文言文翻译之难关,当从以下数点着手。

一、字词理解文言文之字词,往往有特殊之意,非如后世白话文之直白。

故翻译之前,须先对字词进行深入理解。

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非指人名,而是酒也。

又如“世情薄,人情恶”,其中“世情”非指世态炎凉,而是指世间之情感。

故字词理解,乃翻译之基石。

二、句子结构文言文之句子结构,与后世白话文大相径庭。

古文往往省略主语,且句式复杂多变。

翻译时,须先梳理句子结构,明确主谓宾关系。

如“余闻之,忧而思之”,其中“余闻之”省略主语,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又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中“三人行”为状语,翻译时应注意。

三、文化背景文言文所蕴含之文化背景,对翻译至关重要。

翻译时,须了解古人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其中“长安花”非指具体之花,而是指长安城之繁华景象。

若不了解唐朝长安之历史背景,则难以准确翻译。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翻译时,须掌握这些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运用了拟人手法,翻译时应保留这种修辞效果。

五、语境理解翻译文言文,须注意语境。

有时,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含义各异。

如“水落石出”,在“洪水退去,石头露出”的语境下,意为“真相大白”;而在“水浅见石”的语境下,则意为“事情明朗”。

故翻译时,须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

六、语气表达文言文之语气,往往通过语气词、句式等表达。

翻译时,须注意语气,使译文符合原文之语气。

如“吾友善剑术,一日千里”,其中“吾友”为感叹语气,翻译时应保留这种语气。

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从字词、句子结构、文化背景、修辞手法、语境理解和语气表达等多方面进行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1. 联系课文。

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
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如2021年广东卷第13题“遽以白就”中“白”的意思,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一句,可以推知是“禀告”之意。

再如2021年高
考题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的意思,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
推知是“劝告”的意思。

2. 联系成语。

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
依旧保留着。

如2021年重庆卷第14题翻译“发椟出券归其主”,句中“椟”字联系成语“买椟还珠”便可推断出是“木匣”之意。

再如《宗泽治兵严而有方》中“谓仲祖胁从,
贷之”一句,“贷”字的解释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就不难推知是“宽恕”之意。

3. 联系诗句。

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
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如2021年全国卷Ⅲ中翻译“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n比邻”,其中“比”字之意联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推知是“交界,相邻”之意。

再如2021浙江卷文言文中“金骑之来,正坐断河
梁耳”一句,“坐”字的用法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便可推知是“因为”的意思。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
1. 通假字。

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
可推断出来。

如“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后汉书·樊宏列传》)一句,“责”字
的义项中没有适于本句的用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是通“债”字。

再如“秦兵逼肥水而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一句中的“陈”字,它本身各个义项在本句中也均不适宜,而
根据上下文考虑到与“阵”相通,为“布阵”之意,语意就畅通了。

2. 偏义词。

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如2021年安徽卷文言文中“刺诸县短长”一句,“短长”只有“短”的意思。

再如课本中出现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中“利害”只有“害”的意思。

3. 词类活用。

包括使动、意动、为动、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等等,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改变词性,这种现象平时一直作为重点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

如2021全国卷Ⅱ第11题解释“使群臣丧之”,“丧”字就是为动用法,即“为……治丧”。

再如“吾腰千钱,重,是以后”(《哀溺》)一句中,“腰”“后”都是名词做动词,译为“腰缠”“落在后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