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精)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摘要】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它也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病情管理,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通过对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的实践,可以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利益。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也愈发广泛。
【关键词】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评估、疾病管理、技术发展、应用前景、复核、诊断准确性、治疗效果。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血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的检查方法,是临床血液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手段。
外周血液是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通过观察这些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已经成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疾病诊断中,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评估预后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和病情管理。
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具体包括:1. 探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各类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诊断准确性和鉴别诊断能力,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水平;2. 分析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有效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情况;3. 探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指导临床治疗和病情管理中的价值,以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4. 研究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探讨其在未来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外周血细胞形态ppt-课件

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 血
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 贫
皱缩红细胞:外形不规则,边
缘 呈毛刺状,体积皱缩变小,该细胞
增 多提示铅、汞、砷等化学药物中毒
和 重金属中毒,也见于尿毒症、癌转 移;也常发生人为因素如血液在
20℃ 放置过夜红细胞也会形成皱缩或玻
璃 片不干净,均可见皱缩红细胞。
铁粒 幼细胞贫血(铁粒贫)、慢性病贫血、珠蛋白生成障
碍性 贫血。 大红细胞:MCV>95,直径>8.5μm,见于巨幼红细
胞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混合性贫血、红白血病型。
(二)形态变化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
球形,直径缩小,中心淡染区 消失。
正常人球形红细胞不超过10%,如 超
过20%时应考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
27学习形态学的心得体会我觉的在看血片和骨髓片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绝不可以以小而见大一叶障目看片时首先要用低倍镜通览全片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再进行观察譬如有时好多大的细胞常会在推片时被挤到玻片的尾部和两侧边缘
外周血细胞形态
检验科
检验流程
1、制片(推出舌形,分头、体、尾三部分) 2、染色(瑞氏-吉姆萨染色,3-5min) 3、镜检 4、分类、计数 (100个细胞)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可见豪周氏小体,双核,卡波氏环。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颗粒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浅紫红 色。
• 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多,粗大,圆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常覆盖在核上,蓝黑 色。
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 大
注意与皱缩红细胞区别。皱缩红细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规范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仪器达到复检规则的样本进行复片检查,给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用于检验程序的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料染色,观察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3 性能参数不适用。
4 原始样品系统血液标本详见《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 EDTA-K2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添加剂是EDTA-K2 抗凝剂。
采集方法:准确采集静脉血 2.0ml 于上述容器中,轻轻颠倒混匀或直接取手指血 20μl。
要求量准,采血顺利,不能出现凝块。
取手指血或抗凝血于洁净的玻片上制片。
6 所需设备和试剂6.1 仪器、器材:显微镜或 DM96 自动阅片机、玻片6.2 试剂6.2.1 瑞氏-姬姆萨染色液6.2.2 磷酸盐缓冲液(自配):称取 10 克 KH2PO4,用 10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 KH2PO4 溶液,称取 7 克 NaHPO4,用 7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2Na2HPO4 溶液,取 900 毫升 1%浓度的 KH2PO4溶液和 600 毫升 1%浓度的Na2HPO4 溶液混匀,再用蒸馏水加至 3000 毫升,充分混匀。
配制的缓冲液的 pH 值范围应该在 6.4-6.8。
7 程序步骤仪器器材/试剂准备→样本编号→制片→染色→镜检→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审核签发。
应在取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涂片制作。
7.1 样本编号按顺序将样本编号,认真核对检验目的、病人姓名、性别、科室、床号、血液质量,如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如采血量不够、有凝块或有溶血现象等,须申请重留标本。
7.2 制片采用 SP1000I 自动推片机或手工制片。
将样本混匀后取 5~10ul 滴于玻片上,并在玻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样本编号,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详细描述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大量数据,如白细胞计数 、分类比等。但该方法对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有限,可能漏检或误诊。
流式细胞术
总结词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外周血 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 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
疾病筛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辅 助筛查某些潜在疾病,如 肿瘤、感染等。
免疫系统评估
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 有助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 能状态,判断个体对疾病 的抵抗力。
04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注 意事项
样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时间
样本处理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以避免饮 食和日常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流式细胞术能够快速检测大量细胞, 并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分析,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该方法 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较高,且数据分 析需要专业人员。
03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应 用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通过观察红细胞大小、形态和染色情 况,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01
能够自动完成血样的稀释、染色、计数和分类等步骤,提高检
验效率。
智能化识别系统
02
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血细胞形态的自动识别
和分类,减少人为误差。
自动化样本处理
03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样本的自动取样、稀释、染色和检测等操
作,提高检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临床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利用计算机算法对显微镜下的血 细胞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
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类型
大小(um)
中性杆状核粒细 胞
10-15
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同上 Nhomakorabea嗜酸性粒细胞 11-16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淋巴细胞
6-15
单核细胞
10-20
外形
细胞核
核形
染色质
着色
细胞质 颗粒
圆形
弯曲呈腊肠样, 两端钝圆
深紫红色 粗 糙
淡橘红色
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
同上
分为2-5叶,以3 叶为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分为2叶,呈眼镜 样
同上
同上
量多粗大,颗粒排列整齐,圆 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色
同上
因颗粒遮盖核结 构不清,分叶不
粗而不均匀
同上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常 覆盖核上,蓝黑色
圆形或椭圆 圆形或椭圆形着
形
边
深紫红色 粗 块状
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 透明淡蓝色 巴细胞可有少量、不均匀、深
紫红色颗粒
圆形或不规 不规则形,肾
则形
形,马蹄形,或
淡紫红色,细 致疏松呈网状
淡灰蓝色
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