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效用理论、供需关系、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完全竞争、边际分析、经济增长和发展。
首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经济,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关键作用。
市场经济认为,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市场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并促进经济的最优化发展。
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行为,通过自由竞争、自由交易和自由定价来完成资源配置。
其次,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建立在效用理论的基础上。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时会追求最大化自身的满足感,即效用。
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的,通过比较不同选择之间的效用差异来作出决策。
供求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供求关系是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供给方通过提供商品或劳务来满足需求方的需求。
当供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价格稳定。
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础原则之一然而,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也会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会导致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修复市场失灵,比如通过征税、补贴、监管等手段。
完全竞争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想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不存在垄断者,市场参与者非常多,并且信息完全透明。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和产量由市场自由决定,资源能够有效配置。
边际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核心工具之一、边际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比较额外产出与额外成本的差异,通过评估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的变化,决策者可以最优化地分配资源。
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的重要议题。
经济增长指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发展则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驱动力和规律,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以市场经济、效用理论、供需关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完全竞争、边际分析、经济增长和发展为核心观点和原则。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一、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即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量。
当供应比需求多时,价格下降;反之当供应比需求少时,价格上升。
二、“边际理论”边际理论是市场经济中使用最多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主张通过增加或减少价值来提高收益。
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一个单位的收入增加时,不一定会提高总收入,而是依赖于收入增加的多少。
三、最优分配原理最优分配原理是指公平、合理地将利益和责任分配给各个效益者。
在各个权利和义务之间,应该找到最优的分配方式,即将利益最大化,以满足任何组织的目的。
四、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理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理是指消费者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即追求获得最大利益。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决定因素,以达到最大收益的目的。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原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原理是指通过社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项需求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取得经济发展的有效成果,必须重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
六、利润最大化原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指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即企业追求获得最大的利润,通过价格、产出、市场结构等管理策略,将收益最大化。
七、最低成本原理最低成本原理是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即企业在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应当尽可能降低成本,以便降低价格经营招揽客户,以壮大企业产业利润。
八、利用经济技术进步原理利用经济技术进步原则是指keep利用最新的经济技术进步,不断改善生产设备环境,增加产量,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效益的原则。
九、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原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原则是指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发展和维护社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时,应当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十、资源有效利用原理资源有效利用原则是指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更节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现代经济学派与主要理论

现代经济学派与主要理论现代经济学派是指20世纪以来在经济学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学派和主要理论。
这些学派和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现代经济学派和主要理论,包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强调市场均衡和个体行为为核心。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洛纳德·伊睡·尼曼、肯尼斯·阿罗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以及一般均衡理论等。
供求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所决定的。
效用理论则研究人们对商品的偏好程度以及效用的最大化问题。
边际生产力理论则解释了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效应。
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了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市场中的价格和数量的均衡状态。
二、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种补充和修正。
它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等。
行为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偏差。
它研究了人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以及人们对利益的评估方式。
行为经济学认为,个体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决策中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三、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一种拓展,它认为经济行为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下进行的。
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
制度经济学研究了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它认为,经济制度包括法律制度、规则制度和社会习俗等,这些制度对于经济主体的行为和交易的进行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

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现代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了多个流派和理论,每个流派和理论都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凯恩斯经济学。
1.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最为经典的流派之一,它的核心理论是供求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是个体,个体会在市场上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强调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并主张由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
2.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修正和补充,它更注重对个体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因素的研究。
行为经济学指出,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受到心理偏差、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该流派也强调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等手段来验证经济学理论。
3.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及其运作机制,认为经济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制约。
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规则、制度设计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流派认为制度的良好设计能够促进经济的有效运行。
4. 新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经济学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和延伸,它主张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应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
新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非完全有效,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和调整收入分配。
总结: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的发展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每个流派和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贡献。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竞争和资源的最优分配,行为经济学修正了人的决策非完全理性的假设,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规则和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新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积极的政府调控观点。
这些流派和理论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现代经济学理论解读

现代经济学理论解读现代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数学建模、实证研究等方法,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为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解读。
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供给者通过定价,决定将商品出售给市场的数量,而需求者则通过选择合适的价格,决定购买的数量。
供求曲线的交点即市场均衡点,表明供给与需求完全匹配。
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而需求的增加则会推高价格。
2.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对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它研究个体的满足感受,以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
效用理论认为个体会根据其对不同商品的效用感受,以及商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数量,进行理性的选择。
3.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满足一种需求时,随着获得的商品数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给个体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消费时往往更倾向于先满足基本需求,然后是次要需求。
4.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效率上都优于另一国,也可以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自身的相对优势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出现问题,导致供需不平衡和经济效率低下。
常见的市场失灵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可以修复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6.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研究个体或机构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的理论。
现代投资理论认为,投资者会根据资产的风险和收益预期,以及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以实现最佳的风险收益平衡。
7.先进的成本理论先进的成本理论指出,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的选择、规模经济等。
通过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技术选择,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8.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涉及到许多关键理论和观点,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贡献。
1. 市场经济与个人选择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市场经济和个人选择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通过自由交易和竞争,市场可以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福利。
个人选择理论则强调个体在面临有限资源时做出理性决策,并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2.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考虑其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并将资源分配到能够获得最大边际效用的地方。
边际效用理论对解释消费者行为和价格决定具有重要意义。
3.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供求关系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市场均衡则是指在竞争市场中,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和数量。
通过研究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市场波动和价格变动,并提供政策建议。
4. 成本与效益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注重成本与效益分析,即评估决策的成本和效果。
成本可以是货币成本,也可以是机会成本,而效益则涉及到决策所带来的收益。
通过成本与效益分析,决策者能够判断是否采取某项决策,并对不同决策进行比较和权衡。
5. 经济增长与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涉及到经济结构、社会福利和贫富差距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学家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信息、不完全竞争与市场失灵现代西方经济学关注信息的作用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
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例如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经济学家研究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和制度改革的建议,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国富论》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斯密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的、无中央指导的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生产。
他主张政府应该少干预经济活动,人们应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竞争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自由贸易是斯密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通过开放市场,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生产和交换商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斯密的分工理论是他最著名的贡献之一。
他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劳动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
分工的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国家的财富也就越大。
斯密的这一理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和组织学奠定了基础。
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通论》可以说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凯恩斯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总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失业和萧条的困扰,而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调节总需求的水平。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低迷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压力。
凯恩斯的《通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他的观点对于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他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对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的批判。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的实施会导致个人自由和经济效率的丧失。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
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
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
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其理论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3)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三、新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的的历史背景下,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
2.基本观点(1)非均衡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下,在一个明确的分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2)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
四、货币主义学派1.理论背景19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1970年代初,出现了滞胀。
在此背景下,货币主义异军突起,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号,与凯恩斯主义分庭抗衡。
该学派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胀。
2.基本观点(1)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有关货币需求的理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2)消费的恒久收入假说:认为影响消费的不是人们现期不稳定的收入,而是恒久性收入,那么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采取刺激现期收入的政策就是无效的。
而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操控的。
(3)失业与通货膨胀: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通货膨胀是而且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而造成的。
五、理性预期学派1.理论背景60 年代初,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Rationl expectation)的概念,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拉平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2.基本观点(1)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
(2)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预期为特征的经济周期理论,重新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
(3)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不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此消彼长的关系。
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值与实际发生值是一致的。
六、供给学派1.理论背景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马丁·费尔德斯坦、罗伯特·巴雷特、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等。
供给学派强调对生产和供给的调节和刺激。
2.基本观点(1)否定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认为失业问题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美国历届政府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果。
(2)重新肯定萨伊定律,重视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储蓄、投资和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来提高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最好办法。
(3)降低税率,刺激供给:税收是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七、弗莱堡学派1.理论背景弗莱堡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新自由主义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盛行,成为联邦德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联邦德国的国家经济学。
2.基本观点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一方面强调自由竞争,但又不同于新古典理论的自由放任;另一方面主张国家干预,但又有别于社会主义的国家统治。
它所要的是国家有限干预下的自由竞争,通过国家的积极、适当、有效的干预来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以自由竞争来实现全民的繁荣富裕。
弗莱堡学派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全民繁荣这一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
八、公共选择学派1.理论背景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士·麦吉尔·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
1950年代末他们两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时,就开始合作创建公共选择学派。
2.基本观点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人行为、政党的政治学、官僚主义等。
公共选择学派继承了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定,并将这一假定泛化到政治领域。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的。
九、新制度经济学派1.理论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这一学派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在当今西方经济学舞台上,该学派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 school),另一个是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school)。
2.基本观点⑴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⑵产权理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
⑶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⑷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十、行为经济学1.理论背景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2002年是个标志。
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卡尼曼)和经济学家Vernon L. Smith分享了该年的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芙莱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也是第二次颁给没受过正儿八经经济学训练的学者。
2.基本观点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
所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1)前景理论(2)后悔理论(3)过度反应理论(4)过度自信理论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和发展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来描述和解决很多传统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理论假设和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假设和观点同时与传统经济学某些理论假设和观点产生了分歧;可以说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式和理论假设的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为传统经济学在某些问题的剖析上,创造了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它能对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经济现象作出其独立的解释,并能很好地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