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六)作业: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300字)

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前两句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

二、紧扣诗眼,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质疑片,加深对意境的感受,再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次接读,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三、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三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

四、大量课外拓展,如课前题目的理解等,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全诗。 3、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做一些了解和积累。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感受古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是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准备几首题为《凉州词》的诗,进行对比、拓展学习。 四、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语文课,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问题,积极表现。你们能说说学习古诗的六步法是什么吗?(全班同学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王翰的《凉州词》,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一读扫生字。(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出示。) 1、大家一起读这首《凉州词》,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下面老师检查你们生字的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催醉卧战 葡萄琵琶征战 (2)在预习时,你认为哪个字的字音容易读错?(指出“催”和“醉”都是平舌音,并给这两个字加上拼音,强调 i、u并列标在后。板书“催”提问:“催”字去掉单人旁念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在书上圈划出来,拼读两遍。) 二读明韵律。 1、读古诗时,不仅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 出节奏。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体会一下这首诗的韵律。 2、谁能读一读,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韵律读的?谁还有不同的读 法? 小结:老师认为这首是应该按照4/3的韵律来读。(范读,领读。) 3、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三读晓诗意。 1、齐读一遍,要求读出古诗的韵律。 2、《凉州词》这首诗的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你对作者王翰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预习时查找到的作者 简介和王翰的一些作品。)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凉州词》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 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2、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学生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王之涣的《凉州词》教学设计(精品)

王之涣凉州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字正腔圆、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法、情景代入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官,交游来往大抵都是相同的圈子。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十余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离席,相互偎依,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通用9篇)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热烈 醉残酷 豪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芜,情感浅薄,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尝,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看法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喜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概。 教学重点: 感悟体会,朗读展现。 课前预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教师想让同学们展现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参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斗〕 以歌咏边塞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有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日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很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经常为戍边战士勇敢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苦痛而又孤独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剧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丽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 1、出示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凉州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学习和掌握凉州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4.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 1.凉州词的概念及历史背景 凉州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词体,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代。它是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音乐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凉州词主要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因此得名。凉州词作为中国古代词的重要流派,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凉州词的文学价值 凉州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词坛的一朵奇葩。它既有豪放雄浑的西北风情,又有柔美抒情的江南韵味,既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豪迈,又展现了内地人民的美好愿望。凉州词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凉州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凉州词的格律较为自由,句式长短不一,押韵形式多样。一般而言,凉州词的句子可分为七言、五言、四言等,其中以七言为主。在创作凉州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平仄规律:凉州词的平仄规律较为宽松,但也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一般来说,每句诗的平仄应保持相对稳定,使整首词的音韵和谐。 (2)注重押韵:凉州词的押韵形式多样,有 AABB、ABAB、AABB 等等。创作时应注意押韵的规律,使词的音韵更加优美。 (3)运用比兴:凉州词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感。在创作时,可以借鉴这一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 (4)注重意境:凉州词讲究意境的创设,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描绘,表现词人的情感。创作时应注重意境的营造,使词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4.凉州词的鉴赏方法 (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阅读全文,了解词的创作背景,把握词的主旨和情感。 (2)品味词中的艺术手法:分析词中运用的比兴、拟人等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关注词中的意象:意象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领略词的语言魅力:凉州词的语言富有特色,既豪放又细腻。在鉴赏时,应注意品味词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优质教案范文3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优质教案范文3篇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优质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优质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课件¬¬¬¬¬——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一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

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习题2 《凉州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凉州词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总1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 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板书设计: 20、凉州词 唐王翰 热烈 醉残酷 豪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唐王之涣教学(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唐王之涣教学(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唐王之涣教学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范文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范文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凉州词》教案

The temper should never be greater than the abilit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1 一、了解诗歌的题材分类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所谓边塞诗——即以描写军旅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首边塞诗——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其中“凉州词”是词牌名而非诗的题目,这是凉州歌的唱词也是盛唐时流传的曲调名,因为很多人为其填词所以很多人都写了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诗人。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本环节让学生交流合作完成)

四、点出本诗的重点词语:孤城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 五、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可从音量、语调、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指导,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进行朗读,从朗读的角度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 六、明确诗歌的主旨:本诗已悲壮凄凉的笔调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无线思乡之情。 七、完成学案作业。 《凉州词》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学设计第1篇】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昨天,我们已经学过了一首新的边塞诗——《出塞》,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诗人王昌龄赴西域所作,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请同学来一起来有感情,并且有节奏地朗读《出塞》。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王翰的一首边塞诗——《凉州词》,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来读一读,并想一想《凉州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请同学们联系诗文和注释,想一想《凉州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知作者】人王翰和王昌龄一样,是唐朝时期闪写边塞诗的诗人,关于作者王翰,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三、明诗意、悟诗境 1.请同学边读边思考,读准字音试着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师在旁边提示。 3.【明诗意】请同学们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学习提示:在概括诗意的时候,可以将注释带入诗中思考,书中注释如下: 【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谈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 【沙场】战场。 例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诗句,思考一下,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时,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从“催”字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凉州词》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习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中国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