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

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十)送友游吴越①(唐川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的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字的妙处。

(^一)秋江(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①酒旗:古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十二)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各有怎样不同的形态?

(十三)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十五)题奉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十六)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②声。

【注】①讶:惊讶。②折竹:竹子折断。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十七)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长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十八)社日①(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十九)江上渔者①(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 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掩映” , 通过“枝”字的重复, 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 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 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 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1、从空间的间隔, 联络的断绝, 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 强化和加深了作者在贬居生活期间的孤苦情绪。

2、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 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 突发不祥之感, 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三)

1、既写月影的孤单, 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四)

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 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

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 辽远而又含混

融。

, 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 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 景中有情, 情在景中, 情景

五)

, 青灯寒光如豆, 诗人影只孤孑, 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 却言故乡思我, 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

曲含蓄。

(六)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 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 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 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

(七)

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 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 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 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 .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 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妙趣横生。

(八)

1、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 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 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 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 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 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 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 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 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 以有声衬无声; 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 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九)

1、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 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 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

得趣味盎然. “偷”显示“南风”的诙谐

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 “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 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 “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十)

1、江南水乡, 风光秀美, 物产丰饶, 市镇繁荣, 民风淳朴。

2、“火”字

, 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 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 波光粼粼, 更增添诗情画

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 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 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

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 真是绚烂之极, 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2、前三句为“实”写, 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 由实而虚, 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十二)

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 , 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 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一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共同点是:(2分)两句诗是:(1分)末句感情:(2分)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答: 1.(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2)下阕“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戌边将士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 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篇含答案

第1篇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答案: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意思 对即可。 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 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意思对即可。

第2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以一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边塞秋景异 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答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即可)

第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中考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16道)

中考课外古诗词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答案】 (1)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C 2. 山中 宋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1. 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 2. 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4分)

【答案】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2分) (2)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3. 寻幽居不遇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分)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 (1)(2分) 答: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 评分细则: 2分。花,山,泉,鸟语,答出一点不得分,两点得1分,三点給满分。 (2) (4分)答: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初中语文2023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共10首,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郊行 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①思杖藜②。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③。 【注】①忻然:喜悦、愉快的样子,②藜:植物名,茎可用作手杖。③栖栖: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郊游的原因,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 B.颔联描绘了一幅野田里栖息着鹳鸟,浓荫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鸦啼叫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郊外的行踪以及诗人郊行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和浓烈的游兴。 D.尾联借景抒情,表现了避世之想,以示对现实的不满。 2.首联中的“饯”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跋①吕侍讲《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①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 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 泽陆某书。(选自《渭南文集》) 【注】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数:屡次叹息抽泣。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阙()(2)固()(3)易()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 (2)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 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第一篇: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十)送友游吴越①(唐)杜荀鹤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知识点与检测(含答案)

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与检测 第1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炼字:“观”字统领全诗,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前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景象;“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炼字:“若”字说明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 修辞:借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分) 答: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

二、阅读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2分) 答: 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景象,点明特定时节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 答: 2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小题1】破满目凄然 【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2分) 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2分) 答案: 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1分)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而《宴词》一诗, 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僵师缑氏镇,洛阳附近)人。 1、诗歌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特征。 2、第三、四两句是这首诗的佳句,请做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从中透露着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2:那和煦的春风,给入眠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一直吹到故乡洛阳城。作者借景抒情,春景引起了乡思,乡思凝聚为乡梦,乡梦中看到了故乡洛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 习(附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谜底在最后)之公保含烟创作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前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详细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分歧,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扼要剖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作扼要剖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

的?请扼要答复.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融合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络诗中“春江正渺茫”做扼要剖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土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元旦欢乐团圆夜截然分歧的意境? 2、“故土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土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共同作用?请扼要剖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水池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西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扼要剖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水池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停止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繁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答案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训练题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 2、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欲”字表示“将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的颜色红艳,摇曳多姿。 7、.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word版本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word版本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 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把握诗歌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井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 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曾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