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
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
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
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
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定稿)100830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邢台市植物保护检疫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柴同海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黑脚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险性大,难以根除等特点,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在邢台市发生危害程度较重,而且呈快速扩展蔓延的态势。
该病自2002年在我市南和县首次发生,至今已迅速扩展为10个县(市),发生面积扩大到16.3万亩。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主要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
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
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
“全蚀”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作物苗期被害严重时的状态。
返青期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黄叶增多,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横切病根,根轴变黑。
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麦株长势参差不齐。
抽穗灌浆期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典型的“黑脚”,即在被害叶鞘内侧生有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黑色点状突起(子囊壳)。
植株枯死,形成枯孕穗、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
枯死植株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
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也不会形成子囊壳,但茎基部和根会变成黑褐色,出现白穗,穗不实或粒秕。
二、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
小麦全蚀病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带菌粪肥中及寄主作物根部上越夏或越冬。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是主要初侵染来源。
小麦种子萌发后病菌侵入种子根,沿根扩展。
小麦返青后随气温升高,病株根部变黑,同时病菌向上扩展至分蘖节至茎基部。
拔节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由于茎基部受害腐解,阻碍了水分、养分吸收、输送,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导致部分植株陆续死亡,形成早死白穗。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

: 考 上, 受环 境、品 种等因 素影响, 发 病程度
与范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使小麦减产
需注 意 防治 。
~l 5 个 月,但在湿土 中比在干土 内易死亡 。 仝 2 0 %~ 3 5 %,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 可存 活 8
仲 1 症状及病原
1 . 1 症状 。小 麦全蚀 病 是一种 小麦 根 部病
小麦 全蚀 病菌 的寄主 范 围较广 ,包括 小 麦 、大 麦 、燕麦 、谷 子 、黍 及玉 米 ,人 工接 种 。还 可侵 染
鹅观 草 、看麦 娘 、画 眉草 、 早熟 禾 、蟋蟀 草 、狗 尾
霾 害 ’ 。 病 菌 仅 侵 染 麦 根 和 茎 基 部1 ~ 2 节 。
小 麦全蚀 病 是 小麦 上 的一 种 由真 菌 感 染 的检 疫性 病害 ,其发 生 危 害重 、传 播 速 度 快 , 一 般 病 菌 在 土 壤 中 能 存 活 7年 以
最高 3 5℃ ,致 死 温 度 5 2℃ ~5 3 ℃ 湿 热 环 境 1 0 mi n ,而 在 5 0℃ 的干 热 条 件 下 经 2 4 h不 失 去 侵 染力 。病 菌在 1 0 0 c m 土 层 深度 内均 有 分布 ,以 0~ 2 0 c m 的土 层 内含 菌 量最 多 , 向下 依 次 递减 。埋 入 田间 1 0 c m 的病根 茬 在无 寄主 的条件 下 ,其 中病 菌
佃 基 部及 其 叶鞘 内侧 可 出现 较 明显 的灰褐 色 埋 菌丝 层
。
1 . 1 . 3 抽 穗 灌 浆 期 。 田问 病 株 成 簇 或 点 、 片 出现 早枯 白穗 ,雨后 因霉 菌腐 生 ,病 穗 为污 褐 色 。病根 全 部变 黑 ,略具 光 泽 ,在 P D 茎基 部 表面 及其 叶鞘 内侧 布 满紧 密 交织 的 黑褐 色 菌丝 层 ,形 成 “ 黑 脚 ”症 状 。在 潮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治

猿苑
距离传播蔓延的遥在旱麦区的小麦良种繁殖田袁留种田要严 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袁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袁一律不准作 种子用遥 坚持不从发病区调入调出种子袁切断传播途径遥 对 怀疑带病种子用 51耀 54益温水浸 种 10min 或用有 效成分 0援1豫托布津溶液浸种 10min遥
(二)农业措施 1尧发病田单打单收遥 麦秆尧麦糠不能作为肥料施用遥 在 收割时袁最好割成高茬袁然后把病茬连根拔起尧焚烧袁尽量减 少菌源遥 2尧轮作倒茬遥 可与棉花 尧甘薯尧绿肥尧大蒜尧蔬菜等非寄 主作物轮作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袁可明显降低发 病遥 3尧选用抗病品种遥 4尧深翻倒土遥 小麦播种前袁将土壤深翻 40cm袁减少表层 土中病菌含量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料遥 5尧重发区提倡适期晚播遥 (三)药剂防治 1尧拌种方法 及药剂遥 2豫立克秀湿拌剂 10耀15ml尧3豫敌 萎丹 40耀60ml尧 2援5豫适乐时 20ml 兑水 100耀150ml袁 混拌均 匀后袁可拌麦种 10kg辕667m2遥 堆闷 3h 后即可播种遥 此方法不 仅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袁还对小麦黑穗病尧根腐 病尧纹枯病及早期锈病尧白粉病有普防作用遥拌种时袁可加入 甲基异硫磷或辛硫磷等杀虫剂防治小麦吸浆虫尧蝼蛄尧金针 虫尧蛴螬等地下害虫遥 2. 药剂用量遥 每亩用 70豫甲基托布津或 50豫多菌灵 2要3kg 兑水 200耀 250kg 或掺细土 20kg袁于播前进行沟施袁 有一定防治效果袁但不能根治遥 3尧小麦三叶期和返青期灌根遥 小麦播种后 20耀30d袁每 亩使用 12援5豫禾果利(烯唑醇)30要50g尧15豫三唑酮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 150耀200g袁兑水 60L袁顺垄喷洒袁翌年小麦返青 期再喷一次袁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袁并可兼治根腐病尧白 粉病和锈病遥 灌根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袁灌根后 1d 内不能 浇水遥 渊 作者单位院154021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冤
小麦全蚀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菌,总结了其发生特点,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防治小麦全蚀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病症状;病原菌;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 yces gramnis)引起的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是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受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小麦,常因种子根、地下茎及次生根受病菌侵害腐解而导致植株矮小、粒小、千粒重下降,甚至死亡,产量损失可达80%以上。
2002年灌南县因引种山东的小麦品种泰山一号而导致小麦全蚀病的传入,并逐渐扩散蔓延,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突出问题,导致全县技术产量损失达500 t。
1 发病症状及病原菌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1]。
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生长衰弱,分蘖减少,心叶内卷,严重时死亡。
病苗返青推迟,根部变黑加重,矮小稀疏。
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
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2]。
发病病原菌为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全蚀病发生规律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防治。
本文将从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出发,结合现有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蚀病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雨水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全蚀病。
春季和秋季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有利于全蚀病的孢子萌发和传播,从而加剧病害的发生。
夏季高温、旱季干旱也会抑制全蚀病的发生。
气候变化对全蚀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风雨传播、人工传播和种子传播。
风雨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受感染的小麦叶片遇到风雨天气,病原菌便会通过雨滴或风传播到其他健康的小麦植株上,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人工传播与种子传播也是全蚀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二、全蚀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全蚀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选择对全蚀病抗性好、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小麦全蚀病抗性的选育工作,培育出更加抗病的小麦品种。
(二)合理种植密度和密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密植对防控全蚀病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密植可以减少空气流通,增加小麦植株之间的接触和传播机会,从而降低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小麦种植密度和密植方面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调整。
(三)及时清除秋茬全蚀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残留植株、土壤和种子,其中残留植株是病害的重要来源。
在小麦收割后,应及时清除秋茬、埋藏或者烧毁残留植株,避免为病害的传播提供条件。
对于有全蚀病历史的田地,还应间种一些草本作物或者经济作物,以减少全蚀病的发生。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是保障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也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小麦全蚀病及防控技术

基腐性“ 黑脚 ” 症状 ; 剥开有病部位基 部 物。 潮湿时可见茎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
水稻、 薯类 、 油菜、 大豆 、 花生 、 豌豆 、 胡 胡 萝 卜、 葱、 绿肥等 , 不与大麦 、 玉米 、 谷 子等寄 主作物套作或 间作 。 ( 3) 采 用“ 1 + 1 . , 短 期轮作 模式 。小 麦 一非禾 本科 作物轮 作( 即第 1 、3 、5
《 四J l I 农业科技》
( 2 ) 新发 生区要 采取 扑 灭措 施 , 如 进 行深耕 改土 , 改种 非寄 主作物 , 老病 区实行稻麦轮 作, 控制病 害蔓延 。改 种
节, 具有 “ 病源菌存活时 间长 、 蔓延速度 快、 危害严重” 的特点 。 小麦全蚀病致病
菌可在土壤中成活 1 r ) 年左右 ,一旦发
( 1 ) 小麦与玉米 、 谷子等连作。 ( 2 ) 土壤 有机质 含量 低 、 氮磷 钾 比
例失调 、 特别是缺磷。 ( 3 ) 感病品种。
部分省( 自治区 、 直辖市 ) 列为补充检 疫
对象。 该病除危害小麦外 , 还 危害大麦 、 黑麦 、 燕麦 、 玉米 、 谷 子 等作 物和 鹅 观
叶鞘 ,可见全蚀病特 有的 “ 黑膏 药” 状 豆 、 棉花 、 烟草 、 大蒜 、 辣椒 、 甜菜 、 烟叶、 点状突起子囊壳。 全蚀病的基部茎节形 成的“ 黑膏药 ” 状物 不易抹 去 , 根腐病 等 形成 的黑色物易抹去 , 这是生产 上判 断
发病 , 白穗时 防治 已晚 , 故需 全程预 防
和控 制。
生, 蔓延速 度很 快 , 麦 田从 零 星发病 至 成 片死 亡只需 3 年左右时间 。 此病 可使
小麦减产 2 0 %~ 3 5 %, 重则减 产 5 0 %, 甚 至绝收 。是小麦毁 灭性病 害之一 , 被称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对策

03
小麦全蚀病的药物治疗对策
药物治疗方案
01
氟硅唑
每公顷使用80%氟硅唑乳油4.56升,兑水600-750公斤,叶面 均匀喷雾。
腈菌唑
02
03
丙环唑
每公顷使用12.5%腈菌唑乳油34.5升,兑水600-750公斤,叶面 均匀喷雾。
每公顷使用25%丙环唑乳油4.56升,兑水600-750公斤,叶面 均匀喷雾。
02பைடு நூலகம்
成株症状
成株感染全蚀病后,根部和茎基部也 会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的斑块,同时叶 片会出现黄化、干枯现象,最终导致 植株死亡。
03
根部症状
根部感染全蚀病后,根系会变得细小 、萎缩,根毛减少,严重时根部会出 现黑色或黑褐色的斑块。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
全蚀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土壤、水流、农机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防治和 治疗对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 小麦全蚀病的药物治疗对策 •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与评估
01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识别
01
苗期症状
小麦苗期感染全蚀病后,幼苗的根部 和茎基部会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的斑块 ,这些斑块会逐渐扩大,导致幼苗生 长缓慢、发黄甚至死亡。
05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与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小麦全蚀病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 制病菌传播,具有安全性高、无污染等优点。通过筛选 拮抗菌种、优化施用方法等措施,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等优点,但长期使用化 学农药易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和农产品造 成污染。因此,应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种类、浓度和施 用方法,并结合病情进行合理施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由小麦全蚀病菌Parastagonospora nodorum(syn. Septoria nodorum)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小麦产区。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危害。
下面从危害及防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小麦全蚀病。
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
小麦全蚀病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损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病原菌引起小麦叶片上的黑色污点,及时发展为小而圆的黑色斑点,进一步发展为黄褐色的大斑点。
斑点周围的组织由于病原菌分泌的毒素而出现坏死。
斑点数量增加,叶片变黄,继而干枯。
这种情况导致了小麦光合作用能力的下降,影响了产量。
2.影响小麦花粉萌发:小麦全蚀病会导致花粉粒的粘性增加,从而影响花粉萌发,严重的话大量的小麦籽粒将无法受精,产量极大的降低。
3. 改变小麦种子品质:小麦全蚀病在小麦实生阶段内发病,会引起种子的损伤,对
种子品质产生极大的影响。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难治性病害,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统筹推行综合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危害。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 选用耐病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性强、生长势旺盛的小麦品种。
耐病品种可以减少
病害的传播,增加小麦产量。
2. 改进种子管理:保证小麦种子的质量和健康状态,使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规范的
种子管理,避免病菌通过种子传递。
3. 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可
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在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同时,也应注意使用适量、正确的农药,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4. 整地休耕:适当的采用整地休耕的方法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小麦
发病率。
错季种植、间作和轮作等农业生产方式都有利于控制小麦全蚀病。
总之,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需要我们注意防范和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只有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