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一、学情分析:所授课班级为高一新生,他们对于有波澜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制造波澜,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⑵过程和方法:通过情境多角度地创设、快速写作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①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依据:这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前提和基础。
②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依据:这是解决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
⑵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依据:事件的波澜并不是方法简单叠加,生活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丰富和波澜。
这是学生难以理解且又容易忽视的。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创设法、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
四、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联想类比法快速写作法五、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六、课程资源:自制PPT、多媒体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文似看山不喜平,感知波澜:九曲黄河的图片,视觉感知“九曲”(二)众里寻他千百度,探寻方法1、阅读必修一P62页,圈点勾画,了解制造波澜的几种方式。
【师板书:巧设悬念、善用对比(抑扬)、情节突转(意外)、制造巧合】2、阅读《求职》,看看勾画的有波澜的情节,写出它们运用了哪些方式来制造波澜。
为了打发高三毕业后那个漫长的暑假,我便独自一人去找暑假工,但那次应聘的经历,却让我终生难忘。
(悬念)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用人公司将招聘地点设在了某酒店的顶层会议室。
会议室的门外挤满了人,也难怪,公司的条件的确很诱人,我在服务台领了号,便站在角落里等待。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第一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波澜之美。
2、掌握一些制造波澜的方法。
3、能学以致用,写一篇有波澜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体会叙事作品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话题探讨】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
掀起波澜,就是使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结构曲折,情节引人。
有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让人觉得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如果作者平铺直叙,读者见头知尾,文章则索然无趣,寡淡如白开水。
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叫做波澜。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我们要尽可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
风平浪静与波涌浪翻的水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相传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作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面对寿星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也十分尴尬,大家都目瞪口呆。
只见老纪不慌不忙又吟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话音刚落,全场立马气氛活跃,宾客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趁着热闹,老纪高声吟出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又变得鸦雀无声。
就在大家瞠目结舌之时,老纪不慌不忙吟出了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刹那间,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思考:纪晓岚即兴所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方法借鉴】写出事件的波澜有很多方法,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问题。
一、县长的笔记本辉在局里干了十多年,因为和领导没交情,至今连个小科长还没有混上。
前几天,他听说从外地调来一个新县长,一打听,是自己的老乡,爹还说,岂止是老乡,咱跟他有亲戚,你叫他大姑夫呢!辉和爹径直到县政府大院,认了这门亲戚。
临了,县长高兴地把他俩送到大门外,还说,等家搬来后,请他们有空常到家里坐坐。
过些天,县长的家搬来了。
辉买点豌豆,蒸些豌豆糕,来到了县长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交流《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关子。
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
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
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倒叙法。
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
反常法。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例:只借一美元(反常法)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课件

九曲黄河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孕育了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 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古代水利的代表
黄河沿岸有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如 都江堰、灵渠等,体现了中国古代 水利建设的智慧和成就。
民间文化的载体
黄河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孕育了河 曲民歌、黄河号子等民间艺术形式 ,传承了数千年。
黄河九曲——写事 要有点波澜教学课 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写作波澜的技巧 • 黄河九曲的解读 • 写作实践 • 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黄河九曲的背景介绍
黄河九曲
中国著名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具 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黄河九曲的特点
黄河九曲与写作的联系
通过研究黄河九曲的特点和历史,引 导学生理解写作中波澜起伏的重要性 。
波澜的运用需要适度,避免过于突兀 或过于复杂,保持故事的逻辑性和可 读性。
在写作中运用波澜需要巧妙构思,结 合人物、情节和环境等因素,使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
对未来写作的展望
将波澜的技巧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探索不同 波澜的运用方式,丰富自己的写
作风格。
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将波澜与 情感共鸣相结合,写出更触动人
05
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掌握了如何通过设置 悬念、矛盾和意外转 折等方式,使叙事更 具吸引力。
理解了波澜在叙事中 的重要性,以及其对 读者情感的影响。
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 汲取灵感,将真实事 件转化为有波澜的叙 事。
对写作波澜的理解与思考
波澜是叙事的动力,能够推动情节发 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0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4《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宁一中杨华当【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重难点】1、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①情节突转法: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1、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
教学方法借鉴与探讨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资源1.教材:“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2.高一学生课文学过和读过的小说3.三则小故事:《背箱子》《愚人节》《尴尬瞬间》4.作文话题:“家庭风波”教学思路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整篇波澜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一波三折的故事?搜集一下。
2、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文章一波三折?3、你觉得叙事波澜起伏会有什么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看过《三国演义》,我们不会对赤壁之战没有深刻印象。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领着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
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而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
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了,吓得他魂飞魄散。
后来曹操死里逃生,最后到了自己的地盘南郡,本来可以大笑了,而这时又是“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操惊呼:“吾命休矣!”却原来是曹洪。
在南郡,曹洪为他摆酒压惊,他本应大笑,庆幸自己死里逃生,但他却捶胸大哭,悔恨谋臣郭嘉不在。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让人不忍释卷,应验了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黄河九曲——写事要 有点波澜教学课件
• 课程导入 • 写作波澜的技巧 • 黄河九曲的写作特点 • 写作实践 • 课程总结
目录
01
课程导入
黄河九曲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
黄河九曲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黄 河上游重要的天然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 。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景色壮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 景观的完美结合。
情节的起伏要合理、自然,符合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逻辑,不能过于突兀或牵强。
人物的情感变化
人物的情感变化是指故事中人物 情感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情感变
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写作时,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内 心独白、对话、行为等方式来表 现人物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加深
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人物情感变化要符合人物性格和 情感逻辑,不能过于突兀或牵强
题目:《我与黄河有个约 定》
记叙文文体,讲述与黄河 有关的故事。
注重细节描写,增强文章 的表现力。
要求
情节要有点波澜,避免平 铺直叙。
字数要求:800字左右。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学生作品1:《黄河之约》
01
输标02入题
点评:文章通过作者与黄河的约定,描绘了黄河的壮 丽景色和历史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部 分细节描写略显简单,需加强。
3. 如何将个人情感与黄河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使文章 更具深度。
05
课程总结
写作波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01
02
03
增强文章吸引力
通过设置波澜,使文章更 具吸引力,让读者产生浓 厚的阅读兴趣。
深化主题表达
波澜可以更好地揭示主题 ,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 深刻。
语文高一年级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表达交流《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点波澜》。
二、设计思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地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深切体验、真实再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二)教学设想通过精读品味具体的文章,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要做到方法指导与材料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提高,让方法成为学生的一种体会。
(三)具体学情有利条件:初中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零星地接触了一些有波澜的文章,有些方法老师都渗透讲过。
另外,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想象联想丰富。
不利条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加之想象联想丰富,容易为了叙事曲折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破绽百出,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四)注意问题作文技法应落实在具体运用方法写作的实践中,而不是强调几个方法的概念,也要让学生走出编故事等常见误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构思故事情节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品味经典的文章,体悟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进而掌握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四、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依据:这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前提和基础。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依据:这是解决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
五、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①情节突转法: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③铺陈误会法: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请续写: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例文: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
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
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④抑扬交错法:例:求职始末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
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
想到年迈的父母正眼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聘请书。
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
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威胁(欲抑先扬法)威胁[俄]契诃夫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三、例文钥匙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
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
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
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
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
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
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
她白白净净,很文雅。
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
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
”我不想让她为难。
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
”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
你看……”“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
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
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
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嗯,从这儿数,第四栋。
”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
你住几层?”她又微微一笑。
“你猜猜?”“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六层。
”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
“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
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
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
只得一层一层地爬。
她们住在第四十层。
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
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
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
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
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
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
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
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
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
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
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4、运用了误会法。
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四、升格1、待升格作文:拐角处的眼神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