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一节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用书P32])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2.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1)褶皱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②基本形态错误!(2)断层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②地貌:常形成谷地或陡崖.3.意义(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2)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三、外力作用的表现1.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流水作用(1)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沉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3.风力作用(1)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2)风积地貌:沙丘、沙垄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2)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会产生消极作用。
2024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第2课时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导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2课时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教材要点要点状元随笔(1)这两组公式均可由和差角公式推导得到,而这两组公式亦可以互推.(2)和差化积公式可由以下口诀记忆“正弦和正弦在前;正弦差余弦在前;余弦和只见余弦;余弦差负不见余弦”.(3)两组公式中的倍数关系可通过值域(最值)的对比发现,y=sinα±sinβ与cos α±cosβ的值域应为[-2,2]而y=sinαsinβ等的值域应为[-1,1],所以应给积乘2或者和(差)乘1.2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sin (A+B)+sin (A-B)=2sin A cos B.( )(2)sin (A+B)-sin (A-B)=2cos A sin B.( )(3)cos (A+B)+cos (A-B)=2cos A cos B.( )(4)cos (A+B)-cos (A-B)=2sin A cos B.( )2.把2sin 10°cos 8°化成和或差的形式为( )A.sin 18°-sin 2° B.sin 18°+cos 2°C.sin 18°+sin 2° D.cos 18°+cos 2°3.把sin 15°+sin 5°化成积的形式为( )A.sin 5°sin 15° B.2cos 10°cos 5°C.2sin 10°sin 5° D.2sin 10°cos 5°4.cos 37.5°cos 22.5°=______.题型 1 和差化积公式的应用例1 把下列各式化成积的形式.(1)cos 3x+cos x;(2)cos 40°-cos 52°;(3)sin 15°+sin 35°;(4)sin 6x-sin 2x.方法归纳套用和差化积公式的关键是记准、记牢公式,有时函数不同名,要先化为同名再化积,化积的结果能求值则尽量求出值来.跟踪训练1 把下列各式化成积的形式.(1)cos 8+cos 2;(2)cos 100°-cos 20°;(3)sin 40°+sin 150°;(4)sin (x+2)-sin x.题型 2 积化和差的应用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和或差的形式.(1)2sin 64°cos 10°;(2)sin 80°cos 132°;(3)cos π6cos π4;(4)sin 2sin 1.方法归纳积化和差公式可以把某些三角函数的积化为和或差的形式.需要注意三角函数名称的变化规律.跟踪训练2 (1)sin 15°cos 165°的值是( )A .14B .12C .-14D .-12(2)sin (π4+α)cos (π4+β)化成和差的形式为( )A .12sin (α+β)+12cos (α-β)B .12cos (α+β)+12sin (α-β) C .12sin (α+β)+12sin (α-β)D .12cos (α+β)+12cos (α-β)题型 3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的综合应用 角度1 化简与求值 例31sin 40°+cos 80°sin 80°=________.方法归纳当条件或结论式比较复杂时,往往先将它们化为最简形式,再求解.角度2 证明恒等式例4 求证:sin αsin (60°+α)sin (60°-α)=14sin 3α.方法归纳当要证明的不等式一边复杂,另一边非常简单时,我们往往从复杂的一边入手证明,类似于化简.跟踪训练3 (1)计算:sin 70°+sin 50°sin 80°=________.(2)求证:2cos 20°+2sin 20°−12cos 20°−2sin 20°−1·tan 25°=cos 15°sin 15°.课堂十分钟1.sin 75°-sin 15°的值为( ) A .12 B .√22 C .√32 D .-122.cos 72°-cos 36°的值为( ) A .3-2√3 B .12 C .-12D .3+2√33.sin 37.5° cos 7.5°等于( ) A .√22 B .√24 C .√2+14 D .√2+244.求证:sin 15°sin 30°sin 75°=18.第2课时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新知初探·课前预习[基础自测]1.答案:(1)√ (2)√ (3)√ (4)× 2.解析:2sin10°cos 8°=sin (10°+8°)+sin (10°-8°)=sin 18°+sin 2°. 答案:C3.解析:sin 15°+sin 5°=2sin 15°+5°2cos15°−5°2=2sin 10°cos 5°答案:D4.解析:cos 37.5°cos 22.5°=12(cos 60°+cos 15°) =14+12cos 15°=2+√6+√28.答案:2+√6+√28题型探究·课堂解透例1 解析:(1)cos 3x +cos x =2cos 3x+x 2cos3x−x 2=2cos 2x cos x .(2)cos 40°-cos 52°=-2sin 40°+52°2sin40°−52°2=-2sin 46°sin (-6°)=2sin 46°sin 6°.(3)sin 15°+sin 35°=2sin15°+35°2cos15°−35°2=2sin 25°cos (-10°)=2sin 25°cos 10°. (4)sin 6x -sin 2x =2cos 6x+2x 2sin6x−2x 2=2cos 4x sin 2x .跟踪训练1 解析:(1)cos 8+cos 2=2cos 8+22cos8−22=2cos 5cos 3.(2)cos 100°-cos 20°=-2sin 100°+20°2sin100°−20°2=-2sin 60°sin 40°=-√3sin 40°.(3)sin 40°+sin 150°=2sin40°+150°2cos40°−150°2=2sin 95°cos (-55°)=2cos 5°cos 55°. (4)sin (x +2)-sin x =2cosx+2+x 2sinx+2−x 2=2cos (x +1)sin 1.例2 解析:(1)2sin 64°cos 10°=sin (64°+10°)+sin (64°-10°) =sin 74°+sin 54°.(2)si n 80°cos 132°=cos 132°sin 80°=12[sin (132°+80°)-sin (132°-80°)]=12(sin 212°-sin 52°) =-12(sin 32°+sin 52°).(3)cos π6cos π4=12[cos (π6+π4)+cos (π6−π4)] =12[cos 5π12+cos (−π12)]=12(cos 5π12+cos π12).(4)sin 2sin 1=-12[cos (2+1)-cos (2-1)]=-12(cos 3-cos 1).跟踪训练2 解析:(1)sin 15°cos 165°=12[sin (15°+165°)+sin (15°-165°)]=12sin 180°-12sin 150°=-14.(2)sin (π4+α)cos (π4+β) =12[sin (π4+α+π4+β)+sin (π4+α−π4−β)]=12[sin (π2+α+β)+sin(α−β)] =12cos (α+β)+12sin (α-β).答案:(1)C (2)B 例3 解析:原式=2cos 40°+cos 80°sin 80°=cos 40°+2cos 60°cos 20°sin 80°=cos 40°+cos 20°sin 80°=2cos 30°cos 10°sin 80°=2cos 30°=√3.答案:√3例4 证明:左边=sin α·(−12)(cos 120°-cos 2α) =14sin α+12sin αcos 2α=14sin α+14[sin 3α+sin (-α)]=14sin α+14sin 3α-14sin α=14sin 3α=右边. 跟踪训练3 解析:(1)sin 70°+sin 50°sin 80°=sin (60°+10°)+sin (60°−10°)sin 80°=2sin 60°cos 10°cos 10°=2sin 60°=√3. (2)证明:左边=2cos 20°sin 25°+2sin 20°sin 25°−sin 25°2cos 20°cos 25°−2sin 20°cos 25°−cos 25° =sin 45°−sin (−5°)−cos 45°+cos (−5°)−sin 25°cos 45°+cos (−5°)−sin 45°−sin (−5°)−cos 25° =sin 5°+cos 5°−sin 25°sin 5°+cos 5°−cos 25° =sin 5°+sin 85°−sin 25°cos 85°+cos 5°−cos 25° =sin 5°+2cos 55°sin 30°−2sin 55°sin 30°+cos 5°=sin 5°+cos 55°cos 5°−sin 55°=sin 5°+sin 35°cos 5°−cos 35° =sin 20°cos (−15°)−sin 20°sin (−15°) =cos 15°sin 15°=右边所以原等式成立. [课堂十分钟]1.解析:sin 75°-sin 15°=2cos 45°sin 30°=2×√22×12=√22.答案:B2.解析:原式=-2sin72°+36°2sin72°−36°2=-2sin 54°·sin 18°=-2cos 36°cos 72° =-2·sin 36°cos 36°cos 72°sin 36°=-sin 72°cos 72°sin 36°=-sin 144°2sin 36°=-12. 答案:C3.解析:sin 37.5°cos 7.5°=12[sin (37.5°+7.5°)+sin (37.5°-7.5°)]=12(sin 45°+sin 30°)=12×(√22+12)=√2+14. 答案:C4.证明: sin 15°sin 30°sin 75°=12sin 15°sin 75°=-14[cos (15°+75°)-cos (15°-75°)]=-14(cos 90°-cos 60°)=-14×(−12)=18.。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2节 课时跟踪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课时跟踪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右图表示某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等位基因A和a位于染色体的位置(不考虑互换和突变)可能是( )A.A位于①上,a位于⑤上B.A位于⑤上,a位于⑦上C.A和a分别位于⑤和⑧上D.A和a分别位于②和⑥上解析: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答案:C2.孟德尔发现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
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的如下推测,没有说服力的一项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B.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C.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解析: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随染色体的变化而变化。
但不能说明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
答案:B3.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
用两个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 Cc=1∶1∶1∶1。
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解析:测交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目的是确定F1的基因型。
根据题干可知,测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说明F1产生了四种配子,即abc、ABC、aBc、AbC,由此可推出,A、a和C、c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4.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分别发生在(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时④精细胞形成精子时A.①②③ B.③③②C.②②③ D.②③④解析:MM、mm的产生是通过DNA复制形成的,因此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它们的分离将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伴随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Mm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分离将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课时跟踪训练.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课时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动能不变,则其速度也一定不变 B .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动能也不变C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D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做功解析:动能是标量,只要速度大小不变,物体的动能就不变,故A 、C 错误,B 正确;由动能定理知,物体所受合外力不做功,物体的动能不可能变化,故D 正确。
答案:BD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 A .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的质量是乙的12B .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12C .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14D .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解析:由动能的表达式E k =12mv 2知,A 、B 、C 错;又因动能是标量,故D 对。
答案:D3.A 、B 两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在相同的水平恒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通过相同的位移s 。
若A 的质量大于B 的质量,则在这一过程中( )A .A 获得的动能较大B .B 获得的动能较大C .A 获得的速度较大D .B 获得的速度较大解析:由于A 、B 两物体受水平拉力F 相同,由静止开始通过相同位移s ,所以力做的功相同。
力F 对物体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由于力F 做的功相同,故两物体获得的动能相同,A 、B 选项错;由于B 的质量小,故B 获得的速度大,C 选项错,D选项对。
答案:D4.关于动能定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动能定理揭示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B.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不变,则物体的动能不变C.动力对运动物体总做正功,因此物体的动能一定增加D.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物体的动能也为零解析: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定理揭示了合外力做功总要引起物体动能的改变,并且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合外力做功是“因”,动能改变是“果”,A选项正确;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不变,则物体的动能改变一定,B选项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合外力的功一定为零,物体的动能一定不变,但不一定为零,D选项错误;动力对运动物体总做正功,但合外力不一定做正功,因此物体的动能不一定增加,C选项错。
第二章第二节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刻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A.可否形成生殖细胞B.可否进行减数割裂C.可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D.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解析:无性生殖是不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不通过生殖细胞结合不等于无性生殖就不产生生殖细胞,如孢子生殖中的孢子确实是一种生殖细胞,与有性生殖相较,所不同的是这种孢子没有“性”的分化而且可直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因此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答案:D2.下列关于生物个体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B.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C.个体发育是精子与卵的结合,并发育成具繁衍能力的个体的进程D.高等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种子解析: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起点也是受精卵,最终发育成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
答案:A3.下图为蜜蜂的生殖和发育进程示用意,有关此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②和④关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十分重要B.进程⑥为胚后发育,受环境条件(如营养物质)的阻碍C.蜜蜂的生殖方式属有性生殖D.在②和⑤进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解析:由图可知,②和④别离代表减数割裂和受精作用,二者结合起来对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恒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⑥是幼体发育成成体的进程,为胚后发育,易受环境条件的阻碍;蜜蜂的生殖方式涉及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或结合,故应属有性生殖;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减数割裂进程中,有丝割裂⑤中不涉及该进程。
答案:D4.一颗饱满的花生中有两粒种子,则此花生的形成需要子房、胚珠和精子的数量别离是()A.二、二、4 B.一、一、2C.一、二、2 D.一、二、4解析:子房发育功效实,一个果实需要一个子房;胚珠发育成种子,二个胚珠发育成二粒种子;花生为被子植物,要进行双受精作用,形成一粒种子需要2个精子。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1节 感觉世界课时练(课堂追踪训练+课后新知巩固+拓展创新+每课中考直通)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课时练(课堂追踪训练+课后新知巩固+拓展创新+每课中考直通)浙教版第1节感觉世界课堂追踪训练1、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A.苹果味 B.柠檬味 C.无味 D.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2、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 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中枢易疲劳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3、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A、心灵感应B、味觉C、嗅觉D、触觉4、下列哪一种感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A.甜 B.酸 C.苦 D.辣5、50年前在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元,须知当时的“百万富翁”就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
这个人可能是()A.警察B.法官 C.调酒师D.调香师6、以下有关嗅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B、同一动物对各种物质的敏感程度都很强C、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D、“时间长了,腥嗅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不能形成嗅觉7、皮肤内分布着多种,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许多信息。
8、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所以盲人一般用这个部位来“阅读”盲文。
而部位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所以我们一般用这个部位来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
9、“时间长了,腥臭味就闻不出来了。
”这是由于大脑的疲劳的缘故。
10、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其内有许多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是对态物质的刺激尤其敏感。
11、测试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的实验时,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这是为了。
课后新知巩固1.警犬可以协助警察破案,是因为狗比人有着更为敏锐的嗅觉,它形成的器官是()A.鼻子 B.大脑C.嗅觉神经 D.咽2.晚上沉睡中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A.触觉 B.嗅觉C.视觉 D.听觉3.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A.冷觉 B.热觉C.触觉 D.痛觉4.下列环境刺激令人愉悦的是()A.音乐 B.强光C.防空警报 D.污水5.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A.眼 B.耳C.鼻子 D.皮肤6.今天天气很冷,我们感受气温主要是靠()A.视觉 B.听觉C.触觉 D.冷热觉7.能感受空气中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的感受器是()A.味觉感受器 B.嗅觉感受器C.温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8.品酒师都不嗜酒,酒鬼都干不了这个职业,这是因为()A.减少刺激要保持味觉灵敏 B.酒鬼误事C.酒鬼贪吃 D.酒鬼品行不端正9.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是()A.均在手指伤处B.在手指伤处和大脑皮层C.在手指伤处的真皮和表皮D.分别在手指伤处和伤处附近10.某人不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A.嗅觉神经末梢受到损伤B.传入大脑的神经受到损伤C.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受到损伤D.以上都有可能11.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器官是()A.皮肤 B.肺C.肝脏 D.心脏12.吃棒冰时感觉到冰凉,且舌头有点麻,这是由于()A.是由于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B.是由于舌的味觉引起的C.是由于舌的痛觉引起的D.是由于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13.下列有关感受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B.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C.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D.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14.下列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激15.皮肤能感觉痛、压等各种刺激,是因为在皮肤的真皮内分布有()A.神经组织 B.血管C.毛发 D.汗腺16.自然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019年英语新同步人教必修二精练:Unit 1 课时跟踪练(二)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跟踪练(二) Warming Up & Reading — Language Points一、全练语言点,基稳才能楼高Ⅰ.单词拼写1.These animals are very rare (稀有的), and are protected by law.2.There was a choice of four prizes, and the winner could select (挑选) one of them。
3.The job gave her a chance to get valuable (宝贵的) experience.4.The Mogul Dynasty (王朝) ruled over India for centuries。
5.I really dislike her teaching style (风格).6.The woman had her jewels (珠宝) stolen last night。
Luckily, in less than 8 hours, the thief was caught.7.Both the blue and yellow dresses are pretty, but I prefer the former (前者).8.We went to the restaurant to have lunch, only to find that it was being decorated (装饰).9.The book, which is designed (设计)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must be simple and colourful。
10.The piano took up too much space, so I removed (搬开) it from the room。
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A.染色体进行复制B.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C.有纺锤丝的牵引D.着丝粒的分裂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复制、纺锤丝的牵引、着丝粒分裂等;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则为减数分裂所特有。
答案:B2.在果蝇卵巢中不能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像是()解析:果蝇含4对同源染色体,卵巢中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
A 图可表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像;B图可表示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C图可表示卵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D图因为不是8条染色体,不是有丝分裂的细胞,又因为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所以也不是减数分裂的细胞。
答案:D3.以下对减数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B.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C.果蝇所产生的正常生殖细胞中,含有4条同源染色体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组合是随机进行的解析: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经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含有4条非同源染色体。
答案:C4.下列细胞分裂图像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④解析:图①、④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图②有4对同源染色体,图③、⑤中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B5.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核DNA含量一定不同的是()A.卵原细胞和第一极体B.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C.精原细胞和精细胞D.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解析: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与初级卵母细胞相同,但二者DNA数不同。
答案:B6.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分裂正常。
则由该精原细胞产生的异常精子有() 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本题以异常减数分裂为话题,考查减数分裂中的数量变化,把握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
近地面风向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近地面风向应是从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背风而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答案:B
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心的空气()
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解析:在近地面,受三种力的作用,北半球低压中心的空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答案:C
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 A>P B,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南风、南风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风、南风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D.东风、西风
解析:第3题,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为南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为西南风。
第4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为北风,南半球为南风。
答案:3.A 4.B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
C.P地D.Q地
解析:第5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地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第6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5.A 6.D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
完成7~8题。
7. 右面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
箭头说法正确的是()
①a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摩擦
力,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
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8.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a为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
指向低压。
c为地转偏向力且向右偏。
第8题,南半球向左偏,故选C。
答案:7.C8.C
二、综合题(40分)
9.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从气压分布看,甲处是________,水平气流呈_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
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百帕(选择填空)。
(8分) A.59<P<60 B.60<P<61
C.64<P<65 D.50<P<51
(2)如果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________。
(4分)
(3)丙处与丁处相比,________处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的风较温暖湿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解析:第(1)题,从气压状况可知甲处为高压,且位于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
从气压值可知甲、乙两处气压差在50~60之间,故最大值选A。
第(2)题,从等压线数值可知A为低压,它可能是山地。
第(3)题,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丁处大。
丁处多吹偏南风,温度较高。
答案:(1)高压顺 A
(2)山地(山峰、高地)
(3)丙图中丙处等压线比丁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丙处的风力较大丁
丁处多吹偏南风(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