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虫线虫实验
医学原虫学

整理课件
43
二 生 活 史
小结
1 成虫特殊产卵方式。
成虫肠腔不产卵。
2 虫卵发育很快。 3 感染方式:
肛门—手—口自身感染。虫卵也可经口或随空气 吸入感染。
4 成虫寿命短。
整理课件
45
三、致病
1、肛门、会阴部搔痒 2、消化道症状较轻 3、异位寄生 阴道、尿道
四、诊断
1、肛门拭子法 (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 2、肛周查雌虫
整理课件
10
Ascaris lumbricoides adult male and female
唇瓣及交合刺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the anterior end of Ascaris showing the three prominent "lips."
2、流行因素:
A. 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
B. 产卵量大,24万个/天
C.粪便管理不当环境卫生欠佳
D.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E.虫卵抵抗力强
整理课件
27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whipworm)
整理课件
28
一、形态
1. 成虫
外形似马鞭,前细 (3/5),后粗 (2/5),虫体 长30-50mm, 雌雄生殖系统均 为单管型。
2、虫卵:
受精蛔虫卵 (fertilized
Ascaris egg)
60-40m,椭圆形,棕黄色,壳厚, 内含卵细胞,有蛋白质膜
整理课件
16
2、虫卵:
未受精蛔虫卵
(Unfertilized egg) 直径90~40 m,壳 薄,内含卵黄颗粒.
线虫开放实验-实验攻略

线虫开放实验的补充说明1.培养基倒培养基一定在超净台中完成,注意无菌操作,平板不能高压灭菌,会变形。
2.线虫的食物滴菌同样在超净台中完成,菌滴于平板中央(防止线虫爬到平板边缘干死丢了),并且要进行测试无杂菌才可大规模使用,污染杂菌会影响观察和统计记录。
3.线虫的生活史和表型观察(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两部分是整个线虫遗传实验最重要的基本知识。
需要记录并熟悉线虫的生活史。
熟知不同阶段的线虫(特别是L4和adult),区分雌雄同体线虫(hermaphrodite)和雄虫(male),识别典型的突变体:unc 和dpy。
4.线虫的基本实验操作(重要)熟练使用picker(自制铂金丝小铲),达到如下要求:1)注意操作迅速,干净,不污染杂菌,及时烧picker,防止交叉污染虫子和卵;2)两种方法“挑”和“粘”。
“挑”:在解剖镜下找到目标线虫后,用picker 末端在线虫的附近压琼脂培养基,使线虫爬到picker上再转移到新的平板中;“粘”:用picker末端蘸取少量OP50,轻轻地而且快速的碰触线虫的上部,线虫被picker上的菌液粘住。
3)用“挑”法时,往新的平板放线虫时,注意要慢慢降低picker末端,轻轻接触琼脂平面或菌苔边缘等线虫爬出来,不要将琼脂戳破,否则线虫喜欢钻入琼脂中,4)转移虫子不挑破培养基,不使虫子被挑死;如果是用“粘”法,直接将picker底部粘上的菌液线虫放到新平板的菌苔边缘即可。
3)挑虫准确性强,不顺带别的虫子和卵;4)要做到“挑的起”,“放的下”,掌握挑虫技巧。
5.线虫的遗传实验技巧1)掌握mating时期:充分利用L4的特点,使用L4早期的雌雄同体的虫子进行交配。
2)铺op50食物菌斑时,建议铺菌斑较小的平板作为mating plate,提高交配效率,另外雄虫比例较高时也可提高交配效率。
一般雄虫:雌雄同体为3:1至4:1能有不错的交配效率,当雌雄同体为比较弱的突变体时,建议增加雌雄同体的量,以防止某些母本产卵少或不产卵,导致交配后代很少。
实验6-原虫

梨形或椭圆形
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虫体 一侧可见到由后鞭毛和虫体形成 的波动膜,位于虫体前1/2处, 为运动器官
1个椭圆形泡状核,核上缘有5颗排列 成环状的基体,鞭毛由此发出
轴柱纤细透明,纵贯虫体,向后伸出 体外
4根前鞭毛 波动膜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染
四、杜氏利什曼原虫 两个阶段: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
实 验 六 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弓形虫 1、自学标本: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蓝氏贾第鞭 毛虫包囊、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弓形虫滋养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2、示教标本: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贾第虫滋 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3、作业:画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蓝氏贾第鞭毛 虫包囊、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 鞭毛体、弓形虫滋养体图
假包囊与包囊的区别
假包囊(速殖子) 十几个速殖子 宿主细胞膜包绕 见于急性期
包囊(缓殖子) 几百个缓殖子 有一真囊壁 慢性感染、恢复期
4、卵 囊
随猫粪排出,圆形或椭圆形,10~12µm 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成熟卵囊:椭圆形,含 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新月形子孢子 有核细胞内:假包囊 组 织 内: 包 囊 猫 粪 内: 卵 囊
姬氏或瑞氏染色 胞质:蓝色 核:红色,位于虫 体中央
速殖子Leabharlann 2、假包囊 宿主的有核细胞内
宿主细胞膜包绕的
虫体集合体
速殖子:致病阶段,与急性发作有关
3、包囊
慢性致病阶段:可长期存在于中间宿主的脑、 眼等组织内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0µm
外层为虫体分泌的一层弹性坚韧囊壁,囊内为
生长缓慢、不断增殖的滋养体称缓殖子
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 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 细胞内进行重复增殖
线虫分离方法

线虫分离方法第一篇:线虫分离方法线虫分离方法分离线虫可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
贝尔曼漏斗法:将玻璃漏斗(直径为10–15 cm)置漏斗架上,下面接一段(10 cm左右)橡皮管,橡皮管上装一个止水夹。
将劈成“火柴杆”状大小的分离材料,取湿重10 g,用两层纱布包好,放入漏斗中,然后放入清水,清水以浸没分离材料为度。
经过4–24 h,由于趋水性和本身的重量,线虫离开植物组织,并在水中游动,最后沉降到漏斗底部的橡皮管中。
打开止水夹,取底部约5–15 ml的水样,其中含有样本中大部分活动的线虫。
在解剖镜下检查,如果线虫的数量少,可以离心(1500 r/min,2–3 min)沉降后再检查。
浅盘法:浅盘分离装置主要由两只不锈钢浅盘组成,其中口径略小的一只底部为粗网筛,放在另一只浅盘上面。
将两层纱布打湿铺于筛盘上,把样品劈碎(或钻取的木屑)置于筛盘纱布上,慢慢注入清水,使水浸没样品。
分离结束后,移去筛盘,把大盘内的分离液集中于小烧杯内。
小烧杯内的线虫分离液可通过自然沉降或离心机(1500 r/min,2–3 min)浓缩至适宜的量,以便镜检。
常规镜检:分别将各标号盛有线虫分离液的培养皿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先确认有无线虫。
对有线虫的样品进行活体镜检,观察它的一般形态结构。
然后选择几条成熟、特征易观察的线虫,用针或吸管移至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将此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往返几次(5–6 s)或放置于已盛满高温热水、打开盖子的保温瓶口上,蒸30–60 s至虫体死亡,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根据形态特征予以初步鉴别,以确定是否需作进一步的鉴定。
快速镜检:(1)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线虫浓缩分离液。
分离液经一定时间后,当漏斗下端和乳胶管内出现透明度降低甚至混浊现象、表明线虫的游离量较多时,即可用培养皿接取混浊状分离液3–5滴,直接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如有线虫,就将盛有分离液滴的培养皿,放置于已盛满高温热水、打开盖子的保温瓶口上,进行30–60 s的热杀处理,擦干培养皿底部凝结的小水珠,直接放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物镜,找到目标线虫,再转换到高倍物镜)观察形态特征予以鉴别。
线虫实验报告

线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线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线虫的研究,探究它们对不同药物的反应和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为深入了解动物生命和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
1.线虫培养基:含有1%琼脂糖、0.25%乳酸、0.5%酵母粉、0.05%胆固醇和0.5%无菌培养水;
2.线虫:选择标准化的Caenorhabditis elegans种群;
3.药物: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和4℃的冰水;
4.显微镜:采用80倍显微镜观察线虫活动。
方法:
1.培养线虫:在一定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将线虫培养在含有培养基的琼脂糖平板中;
2.选择线虫:选择健康、正常发育的线虫;
3.测试不同药物对线虫生长和活动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测试了红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对线虫生长和活动的影响,测试结果如下:
1.红霉素:加入50μg/ml红霉素的培养基中,线虫死亡率逐渐上升,最终达到100%;
2.链霉素:加入50μg/ml链霉素的培养基中,线虫死亡率逐渐上升,最终达到80%;
3.卡那霉素:加入50μg/ml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线虫死亡率逐渐上升,最终只有20%的线虫存活。
四、实验结论
1.不同药物对线虫生长和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红霉素具有较大的毒性,链霉素次之,卡那霉素具有较小的毒性;
2.环境因素对线虫的生长和存活有重要影响,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线虫产生影响。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线虫实验,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线虫的生长和生存环境,还可以探究药物对生物的影响,这些都是生命科学研究中至关重
要的内容,也对广大生物学爱好者进行探究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
据和实验示范。
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方法及形态观察实验

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一、目的要求了解从土壤和植物组织中分离线虫的基本原理,掌握从土壤和植物组织中分离线虫的常用方法。
学习在解剖镜或扩大镜下用镊子、竹针、毛针、毛笔等工具从水中和滤纸上挑取线虫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植物寄生线虫主要存在于土壤和植物组织中,分离线虫的方法有许多,要根据线虫的种类、研究目的等来选择适宜的方法。
植物寄生线虫的个体很小,除极少数可从植物组织中直接挑出以外,绝大多数需借助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完成。
线虫的分离主要是利用它的趋水性、大小、比重以及与其他杂质的差异,采用过筛、离心、漂浮等措施,将线虫从植物组织、土壤中分离出来。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1.实验材料感染根结线虫病的植物病根、病土、感染大豆孢囊线虫或其它孢囊线虫的病土、感染甘薯茎线虫的病薯块等。
2.仪器或实验用具解剖镜、漏斗分离装置、漂浮分离装置、浅盘分离装置、纱布或铜纱、记数皿或平皿、小烧杯、小玻管、旋盖玻璃瓶、40目和325目网筛、线虫滤纸、餐巾纸、挑针、竹针、毛针、毛笔等。
3.试剂线虫固定液。
四、实验操作1.直接观察分离对于个体较大的线虫如根结线虫、孢囊线虫、粒线虫的雌虫等,可直接用挑针从植物组织中挑取,也可在解剖镜或扩大镜观察下直接挑取,对于虫体稍小的线虫如茎线虫、粒线虫的雄虫和幼虫等,需在解剖镜下,用竹针或毛针直接挑取。
取感染根结线虫的植物病根材料(若是干材料需用水浸泡过夜),剥开皮层,观察里面是否有针头大小、乳白色发亮的颗粒状物。
用挑针挑取,置凹玻片上水滴中,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为根结线虫雌虫。
2.漏斗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是目前从植物材料中分离线虫较好的方法。
其装置是将直径10~ 15cm 的玻璃漏斗架在铁架上,下面接一段约 10 cm 的橡皮管,橡皮管上装一个弹簧夹。
(1)将植物材料切碎用双层纱布包好,浸在盛满清水的漏斗中,或在漏斗内衬放一个用细铜纱制成的漏斗状网筛,将植物材料直接放在网筛中,分离土壤线虫时需在网筛上放一层纱布或多孔疏松的纸,上面加一层土样。
寄生虫实验

15.疟原虫
(1)间日疟原虫 ③裂殖体 通常100×10倍
15.疟原虫
(1)间日疟原虫 ④配子体 (比较圆) 通常100×10倍
15.疟原虫
(2)恶性疟原虫 ①环状滋养体 (双钻石) 通常100×10倍 Nhomakorabea5.疟原虫
(2)恶性 疟原虫 ②配子体 (月牙状) 通常100×10倍
16.刚地弓形虫
14.鞭毛虫
(1)杜氏利什曼原 虫 ②无鞭毛体 (利杜体) 通常100×10倍
14.鞭毛虫
(2)蓝氏贾弟 鞭毛虫 ①包囊 通常100×10倍
14.鞭毛虫
(2)蓝氏贾弟 鞭毛虫 ②滋养体 通常40×10倍
15.疟原虫
(1)间日 疟原虫 ①环状滋养体 通常100×10倍
15.疟原虫
(1)间日疟原虫 ②滋养体 (阿米巴型) 通常100×10倍
第一部分 线虫
1.蛔虫
(1)受精蛔虫卵 (比较圆) 通常10×10倍
1.蛔虫
(2)未受精蛔虫卵 (里面乱七八糟) 通常40×10倍
2.钩虫
(1)钩虫卵 (边缘很清晰) 通常10×10倍
2.钩虫
(2)钩虫口囊 ①美洲钩虫口囊 通常10×10倍 (主要注意板齿)
2.钩虫
(2)钩虫口囊 ②十二指肠 钩虫口囊 通常10×10倍 (注意钩齿)
通常10×10倍 (注意有小刺)
11.带绦虫
(1)带绦虫卵 (比较小只,很圆) 通常10×10倍
11.带绦虫
(2)带绦虫头节 ①猪带绦虫头节 通常10×10倍 (注意小钩&吸盘)
11.带绦虫
(2)带绦虫头节 ②牛带绦虫头节 通常10×10倍 (传说中的四头电动 剃须刀,无小钩)
108831-大学-公共卫生-寄生虫实验考试

Adult worms of S. japonicum inhabit in mesenteric vein
74
标本总示教
Demonstration of all specimens
绦虫部分
Cestode
75
Scolex of Taenia solium
76
Gravid proglottid of Taenia solium
liver
lung
86
Protoscolex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87
标本总示教
Demonstration of all specimens
线虫部分
Nematode
88
Fertilized egg of Ascaris lumbricoides
89
Fertilized egg of Ascaris lumbricoides
83
Gravid proglottid of Taenia saginata
84
Gravid proglottid of Taenia saginata
85
Pathological change of liver and lung caused by hydatid cyst of Echinococcus granulusus
The adult of Fasciolopsis buski
52
The adult of Fasciolopsis buski
53
The egg of Fasciolopsis buski
54
The egg of Fasciolopsis buski
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膜
蛔 虫 卵(受精及未受精)
半月形 间隙
原虫线虫实验
形状:类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中等大小 颜色:黄棕色 卵壳:厚,包绕锯齿状蛋白质膜 卵内容物:正在分裂的卵细胞
蛔虫成虫:形似蚯蚓,雌虫长20-40cm, 乳白色,两端略尖,表面光滑,尾部挺直 而钝园。雄虫较小,长15-30cm,尾端 向腹侧弯曲,在近尾之泄殖腔开口处,可 见一交合刺。
性强、透明的棒状拟染色体。
原虫线虫实验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 (Leishman-Donovan body)
❖ 卵圆形 ❖ 虫体很小 2-3µm ❖ 有一较大圆形核 ❖ 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
状 ❖ 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
丝体
原虫线虫实验
锥虫形态
冈比亚锥虫 锥鞭毛体
罗得西亚锥 虫锥鞭毛体
姬氏液或瑞氏液染色的血涂片中,虫体胞质呈 淡蓝色,核居中,呈红色或红紫色。动基体为深 红色,点状。波动膜为淡蓝色。细胞质内有深蓝 色的异染质颗粒。
原虫线虫实验
锥虫形态
原虫线虫实验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形态
形似纵切、倒置的半个梨,两
端对称,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 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扁平, 其前半部向内凹陷形成吸盘。
体积较大, 为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核12个以上。疟色素集中成块;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配子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Female gametocyte
Male gametocyte
配子体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疟色素分布于虫体内,
核1个。
雌配子体---大,胞质致密,深蓝色,疟色素粗大,核小,
育至四核成
熟包囊)
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小肠上段、胆囊 以吸盘吸附在肠粘膜上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小滋养体(环状体)
胞核 胞浆 红细胞 环状体 ring form 胞质较小,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胞核小,位于虫体一侧,有1个或2-3个
空泡,颇似戒指的红宝石,帮称环状体。是mp侵入红细胞的最早阶段。
: 体积较小,形状大多为惊叹号“!”、问号“?”状、飞鸟状或间断的
但胞质不分裂,疟色素分散。
体积较大, 形状不规则或较规则,核两个以上,疟色素颗粒较多;
原虫线虫实验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 胞核 疟色素t 胞质
成熟裂殖体 Mature schizont 核继续分裂,胞质也随之分裂,每一个核被部分胞质包绕,形成12-24个
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团,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
实验
人体寄生虫标本的观察
原虫线虫实验
[目的和要求]
识别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
原虫线虫实验
溶组织内阿米巴 大滋养体(铁苏木素染色)
红细胞 核周染色质粒 核仁 细胞核
20~40um,胞质内吞噬有RBC,泡状细胞核
原虫线虫实验
溶组织内阿米巴 包囊(模式图)
糖原泡
成熟四核包囊
二核包囊
拟染色体 细胞核
10~20um圆球形,囊壁明显。 单核或双核包囊内可见棕红色的糖原泡和反光
较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雄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稀薄,浅蓝而略带红色 ,核
大,较松散,淡红色,多位于虫体中央。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配子体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4对鞭毛。
鞭毛不停地摆动,虫体作翻滚
运动。
原虫线虫实验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形态
椭圆形
囊壁较厚,囊壁与虫体间有明
显空隙
未成熟包囊2个核,成熟包柱
铁苏木素染色
原虫线虫实验
碘染色
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
经口
成熟包囊
(感染期)
二分裂增殖
滋养体
滋养体
十二指肠
包囊
(随粪便排 出体外,发
原虫线虫实验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
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
围
原虫线虫实验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原虫线虫实验
弓形虫滋养体: 呈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 平均大小 1.5um×5.0um 。包括速殖子和 缓殖子(虫体较小,核稍偏后)。
原虫线虫实验
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
体形 口囊
齿 交合伞 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
“C” 扁卵圆形 钩齿2对
圆形 2支、末端分开
美洲钩虫
“S” 椭圆形 板齿1对
扁圆形 2支、1支常包套于另1支 的凹槽内
原虫线虫实验
鞭 虫
鞭虫成虫:虫体形似马鞭,灰白色,前3/5处细长,后2/5 处较粗,雄虫长30-40mm,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较大, 长35-50mm,尾端无弯曲。
变浅,并出现细小的被染成红色的薛氏点。
体积较大,形状多不规则,胞质断裂成块,核较大,1个。疟色素颗粒较明
显;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大滋养体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 胞核 疟色素 胞质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大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有两个以上的核,
原虫线虫实验
鞭虫卵
原虫线虫实验
盖塞
蛲虫卵
形状:不对称椭圆形 大小:中等大小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中等厚薄 卵内容物:卵细胞或幼虫
原虫线虫实验
两种微丝蚴的形态比较
原虫线虫实验
• 体态 • 头间隙 • 体核数量及分布 • 有无尾核
旋毛虫形态
2、幼虫(larva) 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 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 囊包中,又称囊包蚴。
环状,有时可见完整环状。空泡有或无,核1个;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小滋养体(环状体)
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原虫线虫实验
间日疟大滋养体
胞核 胞浆 疟色素 红细胞
滋养体 Trophozoit
由小滋养体发育而来,虫体变大,胞质增多,有时伸出伪足,形态多变,有1
个或2-3个空泡,核1个。胞质出现疟色素。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胀大,颜色
原虫线虫实验
带绦虫卵
卵壳
胚膜
形状:类圆形 大小:中等偏小 颜色:黄棕色 卵壳:薄,排出时已脱落, 卵内容物:放射状胚膜包绕的六钩蚴,含3对小钩
原虫线虫实验
囊尾蚴
原虫线虫实验
原虫线虫实验
米猪肉
原虫线虫实验
原虫线虫实验
肝吸虫卵
卵盖 肩峰
小疣
• 虫卵小,为常见虫卵中最小者
• 形态大小似芝麻或灯泡,黄色 • 高倍镜下于窄端可见一小盖,小盖与卵壳连接处增 厚形成凸起的肩峰。小盖对端有一小节结称小疣 • 卵内含有一不对称的毛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