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牵头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分委会主席:江青艳相关学院:学科带头人:张永亮执笔人:高春起审稿人:江青艳校稿人:聂庆华王军军、彭贵青、孙少琛评议专家:凌飞、张新全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2021年6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一、学科概况“畜牧学”是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并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也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于1981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现拥有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年均到位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

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在Nature、ELIFE、PNAS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多篇,获专利授权100多件。

2015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我校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畜牧学进入全国八强;2019年,畜牧学被列入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建设的八大学科、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学科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服务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为核心,以培养高水平畜牧科技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畜牧科技人才培育基地、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制高点。

畜牧领域农业硕士是与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畜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具体如下: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检索和整理相关研究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料,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在本学科范围内能较熟练地阅读、翻译和写作,并能够进行学术交流。

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时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1、分子生物学2、昆虫病理学3、资源利用与生物技术4、蚕丝与生物材料利用三、学习年限1、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5年。

2、硕士研究生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在校学习时间2年以上(包括2年),并有以第一作者和华南农业大学单位署名,在一级刊物或CSSCI公开发表的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可申请提前毕业。

3.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每年十月填写《华南农业大学博(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4.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延长学习年限。

如确实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在每年4月、10月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填写《华南农业大博(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5.硕士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年限延长期间不享受助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待遇。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动物科学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代码:090504)(一级学科:畜牧学)一、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特种经济动物领域掌握蚕、蜂等特种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材料科学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管理等方面专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制:2.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2、生物机能与基因工程3、动物生物反应器4、生物资源高分子材料;5、蚕蜂学四、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应重视课程学习,通过任课教师的讲授、师生讨论、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学、思辨、写作、报告等方面的素养,逐步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其中共公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读书报告要求:完成读书报告4次,其中学科公开1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2、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要求:第一学年末完成3、专业外语要求:选修一门4、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参照“农生环学部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研究成果基本要求的意见(试行)(农生环学部发【2010】4号)”六、其他: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记学分。

课程设置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动物科学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代码:090504)(一级学科:畜牧学)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特种经济动物领域掌握蚕、蜂和水生生物等我国特色经济动物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具有蚕、蜂和水生生物等特种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取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管理等方面专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XX科技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XX科技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XX科技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既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又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事业,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具有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顽强拼博精神。

牢固掌握特种经济动物学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向以及相关学科的动态进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3. 身体和心理健康,能适应本专业工作的特殊需要。

二、研究方向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特种经济动物学科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结合本学科点的科研优势和特点,凝练出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1. 动物资源与新功能开发2. 病理与病原微生物3.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调控三、学习年限非在职学习的博士研究生最低学习年限为3年,在职学习的博士研究生最低学习年限为4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告。

四、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16~20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方向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修完规定课程,必须通过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一)学位课(12学分)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学分2. 第一外国语3学分3.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2学分4.细胞与分子病理学专题2学分5. 昆虫生理生化研究进展2学分6. 第二外国语(第一外国语为小语种者必选)2学分(二)选修课(至少4学分)1. 蛋白质组学2学分2.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2学分3. 特种经济动物研究专题2学分4. 动物(植物)基因工程专题2学分5. 基因组学与基因芯片技术2学分6. 高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进展 3学分7. 现代生物学与昆虫学进展3学分五、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是培养博士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学科专业代码:095105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养殖专业领域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三农”,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及论文摘要的撰写。

二、研究方向1.畜禽饲料营养调控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素的合理供给实现畜禽的生长发育,达到人们预期生产方向和理想指标的理论和技术。

2.畜禽遗传繁育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的起源分化、遗传多样性、遗传效应、动物品种资源利用和繁殖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

3.畜禽安全生产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畜禽安全生产的营养与饲料保障体系、畜禽安全生产的品种与饲养管理保障体系、畜禽安全产品生产的兽医防控及畜禽安全生产的检疫检验体系等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管理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技术职称的生产一线人员联合指导,以脱产形式对其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3.学习年限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不超过3年,包括课程学习、生产和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实践研究不少于1年。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095105)(专业、领域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一、培养目标农业硕士养殖领域专业主要为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畜牧生产与管理、饲料加工、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1. 农业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农业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动物养殖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主要以研究提高家养动物生产效益的遗传育种技术、繁殖技术、饲养管理、产品初加工技术等为目标,开发、利用各种家养动物养殖实用技术,主要有牛羊的生产、猪的生产、家禽的生产和经济动物的生产与管理等几个方面。

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质量与饲料营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作用、动物在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规律、如何通过生物法、饲料加工工艺等途径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减少粪污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和寡聚糖等绿色饲料添加剂等。

3.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主要研究毛皮动物、药用动物、水生动物、飞禽等经济动物的繁育、营养调控、饲养管理,遗传资源保护,经济动物的产品开发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质量评估以及毛皮动物、药用动物、水生动物、飞禽等经济动物的主要疾病防控和动物卫生保健。

三、学习年限采用“进校不离岗”的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最长不超过5年。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5 )(专业英文名称:Animal Sciencs )一、培养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畜牧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畜牧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动物遗传育种:主要进行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与动物育种、动物抗病的遗传机理与动物育种、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与动物育种和动物遗传资源的评估保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2.动物繁殖技术:主要进行动物生殖生理、配子和胚胎生物工程、动物繁殖技术、动物精液的生理生化以及保存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3.动物生产:主要以研究提高家养动物生产效益的遗传育种技术、繁殖技术、饲养管理、产品初加工技术等为目标,开发、利用各种家养动物养殖实用技术,主要有牛羊的生产、猪的生产、家禽的生产和经济动物的生产等几个方面。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1.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生物法、饲料加工工艺等途径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粪污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和寡聚糖等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生产效率。

2.动物营养与调控:主要研究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质量与饲料营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动物自身生长激素、代谢网络中的酶和中间产物,以及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调控营养物质代谢的过程,来研究动物在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规律。

(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1.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研究毛皮动物、药用动物、水生动物、飞禽等经济动物的繁育、营养调控、饲养管理,遗传资源保护,经济动物的产品开发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质量评估。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方向) 专业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方向) 专业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方向) 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动物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移植、动物营养调控、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生产和贸易等工作的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该领域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动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接受动物遗传繁育、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加工、疾病预防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特种经济动物生产与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动物遗传繁育、动物营养、饲料加工、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加工、经济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3、具备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和动物生物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掌握解决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4、了解特种经济动物产品与饲料贸易、动物防疫、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能力;6、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动物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猪禽生产学、特种经济动物学、家蚕生物学、综合蚕丝学、蜜蜂学、水生生物资源学、生物资源工程学教学特色课程全英文教学课程:动物遗传学双语教学课程:动物营养学、家蚕生物学、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型课程:猪禽生产学、综合蚕丝学讨论型课程:动物生理学计划学制 4年毕业最低学分 160+4+5授予学位农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12门课程,30学分,标注“*”号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 48+5学分(1)思政类11.5+2 学分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1秋冬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1春夏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2秋冬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3秋冬02110081 形势与政策+2(2)军体类 5.5+3 学分第1、2学年的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504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级生物学专门人才为目标。

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掌握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使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撰写中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柞蚕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开展柞蚕的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及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2.昆虫生物技术及功能基因组研究昆虫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方法,昆虫功能基因的克隆与鉴定;研究昆虫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

3.蚕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蚕业病害的病原及发生规律、传染途径、防治方法等;研究害虫种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害虫的综合治理。

4.蚕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蚕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柞蚕饲养场建设原理及方法,研究树木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等。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学制2—3 年,基本学业年限为 3 年,最长为 5 年。

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 1 年。

学业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及实践教育(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公益劳动),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1.5 年,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10 学时;其余为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时间。

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以导师为主成立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研究生论文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领域的专家,必要时聘请校外教授和专家。

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做 3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 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

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

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10 标准学时。

5.文体活动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五、学分要求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不少于32 学分(不包含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等),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8 分。

六、课程的类别及设置(一)学位课1.学位公共课(1)自然辩证法概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第一外国语2.学位基础课(1)高级分子生物学专题(2)现代生物学研究技术3.学位专业课(1)硕士专业外语(2)昆虫基因工程原理及方法2.5 学分1.5 学分2 学分2 学分3 学分1 学分3 学分(二)选修课详见附表1。

(三)补修课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科主干课程 2 门,考试及格,但不计算学分。

七、考核方法1.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学术交流及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根据本学科前沿研究及结合本人研究情况,要在学科或学科以上范围内做 3 次以上学术报告(在重要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的,可给予减免 2 次),参与次数不得低于10 次,须提交 1 份心得体会。

3.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文献总数不少于100 篇,外文资料不少40 篇)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公开报告会形式进行,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在三个月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

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生要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要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结合,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

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论文还必须反映作者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本领域科学动态,以及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的全面评述。

2.学位论文研究的实施时间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 1.5 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 年)。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

撰写格式:中文封面、英文封面、目录、中文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或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中、英文对照表格和图的说明)、讨论和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索引、英文摘要、致谢等,参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如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新见解,建立新方法或新技术,对现有实验技术和方法做出较大改进,扩展现有理论、方法或技术的应用等,同时也应重点表现出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5.发表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发表 1 篇与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6.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硕士研究生在正式答辩50 天之前,必须向本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部提交正式论文。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向学院的学位分委员会和校研究生部提出答辩申请,经批准后,由学位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1 名以上外单位专家。

答辩合格者经学位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附:本学科主要参考书目与学术期刊目录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农科院蚕桑所.中国养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向仲怀.中国蚕种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普雷斯科特(Lansing M.Prescott),等著.《微生物学》(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4.Bio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rudy Mcke (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05.J.萨姆布鲁克,D.W 拉塞尔著黄培堂等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6.马拉辛斯基(G.M.Malacinski)等著,分子生物学精要(影印版),科学出版社7.楼士林,韩学哲,霍春雁.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5-18.基因工程-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生物工程系列)9.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李衍达,孙之熔,等译.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分析的使用指南.1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2.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413.李振刚.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00814.秦利.中国柞蚕学.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主要学术期刊1.蚕业科学2.昆虫学报3.中国农业科学4.园艺学报5.植物生理学通讯6.植物学报7.中国科学C 辑8.作物学报9.科学通报10.生命的化学11.生物工程学报12.生物化学学报1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4.生物技术15.生物物理化学16.微生物学报17.微生物学杂志18.遗传学报19.遗传学报20.日本蚕丝学杂志21.Annals of Botany 22.Biochemistry 23.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24.Bioengineering25.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6.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7.Gene28.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9.Life Sciences30.Molecular Biology31.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2.Nature33.New Phytologist34.Physiologia Plantarum35.Plant Biology.36.Plant Cell Reports37.Plant Physiology38.PNAS U.S.A39.Science40.Taxon41.The Plant Cell42.Transgenic Research附表 1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