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错因分析及答题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选择题错因分析及答题技巧

(719400)陕西省府谷中学张挨平

主题词:选择题、类型特点、错因分析、答题技巧

作者简介:张挨平,男,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并获奖。现供职于陕西省府谷中学。

无论文科综合考试还是分科考试,选择题以其知识覆盖面广、分值比重大、考察灵活和考察功能强、区分度好、误差小信度高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所重视,选择题每题分值大且易发生失误,对高考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

选择题变化多端又没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考生常感难以应对,虽大量练习仍不得要领。今结合自己多年课堂教学经验及几次高考阅卷经历,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和特点、错误原因及答题技巧谈点看法。所举实例皆为2006年全国各省文综卷的历史试题,以期对2007年高考学生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的类型、特点、错因分析

1、概念型选择题

题干中提出基本概念,选项是对该概念涵义的注解或阐释,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程度。

例1:(全国卷Ⅱ第12题)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A、英国取得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B、其它列强从中国掠取的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C、英国取得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明,对“最惠国待遇”涵义不清,凭感觉想当然的去猜题。因此在听课和阅读教材时,对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要务求精确掌握。

2、材料式选择题。

题干提供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艺作品等)或者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函数曲线等),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未出现,但其材料中心信息必然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它实际上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例2:(天津卷第17题)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应用和发明的前面,而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与发明”。下图所示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①蒸汽机②汽车③骡机④电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生的错因在于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不懂材料字面意思,也就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不能联系到两次产业革命的特点进行对比,不明白由现实需要推动技术发明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走在应用和发明的前面,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起来,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点。更有甚者不能识记图中四项发明分别在哪次产业革命期间出现。反映出学生阅读面狭窄,看课本囫囵吞枣,阅材料不求甚解的弱点。也检验出教师平时训练的不足。

3、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备选项对题干的要求和标准有的全部符合、有的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但选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的正误关系或是非关系,而是一种质和量的最佳关系,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题干中常见程度性副词或形容词,“主要”、“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等,以区分考生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这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题型。

例3:(江苏卷第22题)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削弱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尖锐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每个选项与题干都有或大或小的关联性,选项的相似性强,分辩起来困难。考生错因在于对历史问题的诸多原因主次不明,分不清西方“和平演变”和戈氏改革哪个因素对苏联解体影响大。教材也无直接表述,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可见平时学习要对历史事物发生的多项原因,必须分清表里明辩主次。

4、肯定式或否定式选择题。

肯定式或否定式选择题要求按照题意从选项中选出与所述事项相符合(或不符合)的选项,常有肯定式或否定式提示语,“是”或“不是”,“属于”或“不属于”,“正确”或“不正确”。选项之间是“非此即彼”的是非关系。

例4:(四川卷第18题)“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所做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是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她卓越非凡的贡献是()A、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B、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 C、发现了元素周期率 D、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例5:(重庆卷第2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试题考察考生对居里夫人的科技贡献以及“二战”史实的认识,形式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考生错因在于未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不知道居里夫人的科技贡献和“二战”的基本史实。可见重视教材夯实基础必不可少。

5、排列式选择题

把历史事物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类别排列,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的准确性和综合判断能力。

例6:(江苏卷第9题)下列民国初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错因在于识记模糊史实不明,不知道“宋案”是引起“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袁称帝是引起“护国运动”的直接原因,也不明白在镇压了“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才加快了称帝的步伐。对教材内容似懂非懂,对选项感到模糊不清,只能随意猜测。

6、组合式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组合,形成四组备选答案。通常有双项组合、三项组合和不定项组合。一般地,三项组合的题相对容易些。

例7:(重庆卷第18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的和平谈判有()①重庆谈判②北平谈判③南北议和④西安谈判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4至例7共同错因在于基础薄弱史实不清。未掌握答题技巧,缺乏基本能力也是重要原因。其实该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完成。

7、因果型选择题

提出某历史问题或现象,再列出相应的若干原因、目的、结果等,可以是由因探果或由果探因。题干中的提示项通常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和必然性)、“主要原因”“关键因素” “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等词句,以考察学生对事物因果联系的判断能力。

如上文例4“苏联解体”题,戈氏改革的方向性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例8:(全国卷Ⅰ第13题):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能够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不少学生对史实的关联性把握不够,题意不明,不会判断在法理上责任内阁制对约束总统权力的作用。

8、对比型选择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横向比较,或者把同一现象放在不同时期作纵向比较,考察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判断的能力。

例9、(全国卷Ⅰ第18题)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

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权利。

学生错因在于不明题旨理解偏差,思考问题的方法片面。这类试题仍以识记教材为基础,应从关键词句入手,通过对比“异”而掌握“同”或归纳“同”而区别“异”。

二、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答法并不是固定的,需在实践中揣摩、总结、领悟,机动灵活地综合应用。一种方法可用于多种试题,同一试题也可用多种方法完成。常用的答题技巧有:

1、肯定否定并用筛选法(含排除法、首尾判断法、中间判断法等)

如例7“国共和平谈判”题,可用首尾判断法。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国共首次正式谈判(1945年),北平谈判是三大战役胜利后,建国前夕的谈判(1949),由此可知①最早②最晚,答案为A。或者用肯定否定并用法: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国共间的政治斗争,南北议和是辛亥革命期间湖北军政府和北京政府的谈判,不属于抗战后的史实,其技巧为:含①则确认,含③则排除,答案自然得出。

2、列类对比法(即留同辩异法)

把相关知识点按类划分,找四个选项中的特殊点重点研究,寻求结论,可大大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