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_模糊数学概述
模糊数学教案

设论域U 例 设论域 = {x1 (140), x2 (150), x3 (160), x4 单位: 表示人的身高, (170), x5 (180), x6 (190)}(单位:cm)表示人的身高, 单位 表示人的身高 那么U上的一个模糊集 高个子” 的隶属函数 上的一个模糊集“ 那么 上的一个模糊集“高个子”(A)的隶属函数 A(x)可定义为 可定义为
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与模糊方阵的幂 定义模糊矩阵A 设A = (aik)m×s,B = (bkj)s×n,定义模糊矩阵 × × 的合成为: 与B 的合成为: A ° B = (cij)m×n, × 其中c 其中 ij = ∨{(aik∧bkj) | 1≤k≤s} . 模糊方阵的幂 定义: 定义:若A为 n 阶方阵,定义 2 = A ° A, 为 阶方阵,定义A , A3 = A2 ° A,…,Ak = Ak-1 ° A. , ,
模糊集的运算 相等: 相等:A = B ⇔ A(x) = B(x); ; 包含: ⊆ 包含:A⊆B ⇔ A(x)≤B(x); ; 并:A∪B的隶属函数为 ∪ 的隶属函数为 (A∪B)(x)=A(x)∨B(x); ∪ ∨ ; 交:A∩B的隶属函数为 的隶属函数为 (A∩B)(x)=A(x)∧B(x); ∧ ; 余:Ac的隶属函数为 Ac ( 扩张:点集映射 集合变换
如2∧3 = 2 ∧
模糊子集及其运算
模糊子集与隶属函数 是论域, 设U是论域,称映射 是论域 A(x):U→[0,1] : 确定了一个U上的模糊子集A,映射A(x)称为 的 上的模糊子集 称为A的 确定了一个 上的模糊子集 ,映射 称为 隶属函数,它表示x对A的隶属程度 隶属函数,它表示 对 的隶属程度. 的隶属程度 的点x称为 的过渡点, 使A(x) = 0.5的点 称为 的过渡点,此点最 的点 称为A的过渡点 具模糊性. 具模糊性 当映射A(x)只取 或1时,模糊子集 就是经 只取0或 时 模糊子集A就是经 当映射 只取 典子集, 就是它的特征函数. 典子集,而A(x)就是它的特征函数 可见经典子 就是它的特征函数 集就是模糊子集的特殊情形. 集就是模糊子集的特殊情形
《模糊数学教案》课件

《模糊数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模糊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模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模糊数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模糊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隶属度函数的概念及性质3. 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4. 模糊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模糊集合的概念、隶属度函数的性质、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
2. 难点:隶属度函数的绘制方法、模糊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模糊数学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等,引出模糊数学的概念。
2. 讲解模糊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讲解隶属度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绘制隶属度函数。
4. 讲解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5. 分析模糊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模糊数学的价值。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了解学生对模糊数学概念和运算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模糊数学在领域的应用,如模糊控制、模糊识别等。
2. 模糊数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
3. 国内外模糊数学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
八、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新模糊数学教案01

0 0 0
R1
0 0 1
0 1 0
1
0 0
1 0 0
R2 0 1 0
0 0 1
合成(° )运算的性质:
性质1:(A ° B) ° C = A ° (B ° C); 性质2:Ak ° Al = Ak + l,(Am)n = Amn; 性质3: A ° ( B∪C ) = ( A ° B )∪( A ° C) ;
∨{(rik∧rkj) | 1≤k≤n} = rij .
综上所述 R2≤R.
设R2≤R,则对任意的 i , j , k,若有 rij =1, rjk = 1,
即(rij∧rjk) = 1,因此 ∨{(ris∧rsk) | 1≤s≤n}=1,
由R2≤R,得rik=1,所以R具有传递性.
集合上的等价关系
( B∪C ) ° A = ( B ° A )∪( C ° A) ; 性质4:O ° A = A ° O = O,I ° A=A ° I O=为A;零矩阵,I 为 n 阶单位方阵. 性质5:A≤B,AC≤≤BDaAij≤°bij .C ≤B ° D.
关系三大特性的矩阵表示法: 设R为 X = {x1, x2, … , xn} 上的关系,则
rij =R(xi , yj ),R = (rij)m×n, 则R为布尔矩阵(Boole),称为R的关系矩阵.
布尔矩阵(Boole)是元素只取0或1的矩阵.
关系的合成
设 R1 是 X 到 Y 的关系, R2 是 Y 到 Z 的关系, 则R1与 R2的合成 R1 ° R2是 X 到 Z 上的一个关系.
模糊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 个领域及部门,农业、林业、气象、环境、地质勘探、 医学、经济管理等方面都有模糊数学的广泛而又成功的 应用.
模糊数学(讲义)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引言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的过程,一种新理论、一种新学科的问世,往往一开始会受到许多人的怀疑甚至否定。
模糊数学自1965年L.A.Zadeh教授开创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模糊数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同时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仅消除了人们的疑虑,而且使模糊数学在科学领域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经典数学是适应力学、天文、物理、化学这类学科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不可能不带有这些学科固有的局限性。
这些学科考察的对象,都是无生命的机械系统,大都是界限分明的清晰事物,允许人们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进行精确的测量,因而适于用精确方法描述和处理。
而那些难以用经典数学实现定量化的学科,特别是有关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事物,不允许作出非此即彼的断言,不能进行精确的测量。
清晰事物的有关参量可以精确测定,能够建立起精确的数学模型。
模糊事物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确数据,不能按精确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实践证明,对于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传统方法用于力学系统高度有效,但用于对人类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系统,就显得太精确了,以致于很难达到甚至无法达到。
精确方法的逻辑基础是传统的二值逻辑,即要求符合非此即彼的排中律,这对于处理清晰事物是适用的。
但用于处理模糊性事物时,就会产生逻辑悖论。
如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时,用“年利税在100万元以上者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表达,否则,便是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
根据常识,显而易见:“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年利税少1元的企业,仍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而不应被划为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
这样,从上面的两个结论出发,反复运用经典的二值逻辑,我们最后就会得到,“年利税为0者仍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的悖论。
类似的悖论有许多,历史上最著名的有“罗素悖论”。
它们都是在用二值逻辑来处理模糊性事物时产生的。
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教案

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教案一、引言1.1模糊数学的背景与重要性1.1.1模糊数学的产生与发展1.1.2模糊数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1.1.3模糊数学与传统数学的区别与联系1.1.4模糊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2模糊综合评判的概述1.2.1模糊综合评判的定义1.2.2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思想1.2.3模糊综合评判的应用领域1.2.4模糊综合评判的意义与价值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的模糊数学思维1.3.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3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3.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二、知识点讲解2.1模糊集合与隶属度2.1.1模糊集合的定义与表示2.1.2隶属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1.3模糊集合的运算2.1.4模糊集合的性质与应用2.2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2.2.1模糊关系的定义与表示2.2.2模糊矩阵的概念与运算2.2.3模糊关系的合成2.2.4模糊关系在模糊综合评判中的应用2.3模糊综合评判方法2.3.1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2.3.2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与方法2.3.3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的解释与分析2.3.4模糊综合评判的改进与发展三、教学内容3.1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基础3.1.1模糊集合论3.1.2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3.1.3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3.1.4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3.2模糊综合评判的应用案例3.2.1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3.2.2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3.2.3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3.2.4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3.3模糊综合评判的教学方法与策略3.3.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3.2案例分析与讨论3.3.3课后作业与练习3.3.4教学评价与反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1.2掌握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方法和步骤4.1.3能够运用模糊综合评判解决实际问题4.1.4能够分析和解释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4.2.2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4.2.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2.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模糊数学的兴趣和热情4.3.2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和理解4.3.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4.3.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模糊集合和隶属度的理解5.1.2模糊关系的合成和应用5.1.3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步骤和方法5.1.4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的分析和解释5.2教学重点5.2.1模糊集合的表示和运算5.2.2模糊关系的定义和性质5.2.3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和步骤5.2.4模糊综合评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教学策略5.3.1采用直观的图示和实例讲解模糊集合和隶属度5.3.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模糊关系的理解5.3.3运用实际数据演示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过程5.3.4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6.1.2教学软件(如MATLAB、Excel等)6.1.3教学模型或实物(如模糊控制器等)6.1.4教学课件或讲义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或草稿纸6.2.2计算器或手机6.2.3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6.2.4小组讨论材料(如案例研究、数据集等)6.3教学环境准备6.3.1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6.3.3适当的座位安排和教学布局6.3.4网络连接和必要的软件安装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概念和应用背景7.1.2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模糊综合评判的兴趣7.1.3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7.1.4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7.2知识讲解与演示7.2.1讲解模糊集合和隶属度的概念和运算7.2.2通过实例演示模糊关系的合成和应用7.2.3介绍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和步骤7.2.4分析和解释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7.3练习与讨论7.3.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7.3.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7.3.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7.4案例分析与应用7.4.1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分析7.4.2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7.4.3分享和展示学生的案例分析成果7.5.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7.5.3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努力7.5.4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八、板书设计8.1知识框架8.1.1模糊集合与隶属度8.1.2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8.1.3模糊综合评判方法8.1.4模糊综合评判的应用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模糊集合的表示和运算8.2.2模糊关系的合成和应用8.2.3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步骤和方法8.2.4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的分析和解释8.3教学案例与实例8.3.1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8.3.2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案例8.3.3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案例8.3.4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案例九、作业设计9.1基础练习题9.1.1模糊集合的运算9.1.2模糊关系的合成9.1.3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9.1.4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的分析9.2案例分析题9.2.1经济管理领域的案例分析9.2.2工程技术领域的案例分析9.2.3医疗诊断领域的案例分析9.2.4社会科学领域的案例分析9.3思考与讨论题9.3.1模糊集合与经典集合的区别与联系9.3.2模糊关系在模糊综合评判中的作用9.3.3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9.3.4模糊综合评判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情况10.1.3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10.1.4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10.2拓展延伸10.2.1模糊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0.2.2模糊综合评判与其他评判方法的比较10.2.3模糊综合评判的改进与发展10.2.4模糊数学的研究前沿与趋势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讲解模糊集合和隶属度的概念,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模糊数学教案》课件

《模糊数学教案》课件第一章:模糊数学简介1.1 模糊数学的概念与发展1.2 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1.3 模糊数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2.1 模糊集合的并、交、补运算2.2 模糊集合的余集、商集运算2.3 模糊集合的运算规律与性质第三章: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3.1 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3.2 模糊推理的基本方法3.3 模糊推理的应用实例第四章:模糊控制系统4.1 模糊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4.2 模糊控制规则的制定方法4.3 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第五章:模糊数学在工程与应用领域的应用5.1 模糊数学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5.2 模糊数学在中的应用5.3 模糊数学在优化方法中的应用第六章:模糊数学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6.1 模糊决策树6.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6.3 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第七章:模糊数学在控制理论与应用中的扩展7.1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7.2 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7.3 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八章:模糊数学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8.1 模糊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8.2 模糊滤波器设计8.3 模糊信号识别与分类第九章:模糊数学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中的应用9.1 模糊聚类分析9.2 模糊神经网络9.3 模糊数据挖掘方法第十章:模糊数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10.1 模糊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0.2 模糊数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10.3 模糊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模糊数学简介难点解析:理解模糊数学的哲学背景与发展历程,以及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和二、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难点解析:掌握模糊集合运算的规则,以及如何通过模糊集合的运算得到新的模糊集合。
三、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难点解析:理解模糊逻辑的推理规则,以及如何应用模糊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模糊控制系统难点解析:掌握模糊控制系统的构建和运作机制,以及如何制定合适的模糊控制规则。
五、模糊数学在工程与应用领域的应用难点解析:了解模糊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模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中的模糊认识教案

高中数学中的模糊认识教案
教案范本如下:
主题:高中数学中的模糊认识
目标:
1. 了解模糊认识在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处理模糊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1. 模糊认识的概念和特点
2. 大数学题中的模糊认识问题
3. 探讨模糊认识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模糊认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模糊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2. 讲解:介绍模糊认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模糊认识,为什么会出现模糊认识问题。
3. 练习:提供一些大数学题中的模糊认识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4. 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导学生如何处理模糊认识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模糊认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扩展他们的思维领域。
教学反馈:
1. 师生互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模糊认识的理解和看法。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收获,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改进提出建议。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中的模糊认识问题,并掌握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糊数学教案》课件

2 模糊决策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介绍常用的模糊决策方法,并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3 模糊决策系统的设计
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和构建模糊决策系统,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
模糊数学的应用
工业控制
展示模糊数学在工业控制中的应 用,如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和优 化。
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模糊数学的相关领域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模糊数学的相关领域,如模糊图像处理和模糊优化。
金融评估
说明能
介绍模糊数学在人工智能和机器 学习中的应用,如模糊神经网络 和模糊分类。
总结
1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回顾
概述本课程中涵盖的关键概念和方法,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2 模糊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模糊数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探讨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创新领域。
介绍模糊关系的定义和表示 方法,如矩阵、图形等。
模糊逻辑
1
模糊命题及其逻辑运算符
讲解模糊命题的定义和逻辑运算符,如模糊与、模糊或、模糊非等。
2
模糊推理过程及其基本方法
介绍模糊推理的基本过程,包括模糊推理的模型和方法。
3
模糊控制
阐述模糊控制的概念和原理,说明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应用。
模糊决策
1 模糊决策模型
《模糊数学教案》PPT课件
简介
介绍模糊数学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引入模糊数学的必要性。通过本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模糊数学的基本 理论和实际应用。
模糊集合
定义模糊集合及其特点
解释什么是模糊集合,介绍 模糊集合的模糊度和隶属度 的概念。
模糊集合的运算法则
探讨模糊集合的交、并、补 等操作及运算规则。
模糊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糊数学概述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侧面。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我们既可以考察对象的性质、属性等质的方面,也可以对对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位置进行分析。
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
现实世界中,客观现象在质的表现上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分为随机性和模糊性。
这种属性反映在量的方面,自然导致研究量的数学学科要按照如下三种划分来分别刻画客观现象:⎪⎩⎪⎨⎧⎩⎨⎧模糊数学研究的领域—模糊性的量随机数学研究的领域—随机性的量不确定性的量精确数学研究的领域—确定性的量量因而,与精确数学和随机数学一样,模糊数学创立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需求的历史必然。
模糊数学是从量上来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一个数学分支,它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
模糊数学提供了一种处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方法,是描述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其应用范围已遍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的领域。
由于模糊性数学发展的主流在于它的应用,因此人们也常称之为“模糊系统理论”、“模糊集与系统理论”或“模糊理论”。
1.模糊数学的产生现代数学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的。
集合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将数学的抽象能力延伸到人类认识过程的深处:用集合来描述概念,用集合的关系和运算表达判断和推理,从而将一切现实的理论系统都纳入集合描述的数学框架中。
毫无疑问,以经典集合论为基础的精确数学和随机数学在描述自然界多种客观现象的内在规律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和随机现象一样,在自然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如多云,阴天,小雨,大雨,贫困,温饱等。
由于经典集合论只能把自己的表现力限制在那些有明确外延的现象和概念上,它要求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关系必须是明确的,决不能模棱两可,因而对于那些经典集合无法反映的外延不分明的概念,以前人们都是尽量回避它们。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系统日益复杂,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出现;此外人文、社会学科及其它“软科学”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向,也把模糊性的数学处理问题推向中心地位;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的迅速发展,要求电脑要像人脑那样具备模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
凡此种种,迫使人们再也无法回避模糊性,必须寻求途径去描述和处理客观现象中非清晰、非绝对化的一面。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Zadeh(Lotfi A. Zadeh)教授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uzzy Sets”的论文,提出用“隶属函数”来描述现象差异的中间过渡,从而突破了经典集合论中属于或不属于的绝对关系。
Zadeh教授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数学的一个新分支——模糊数学的诞生。
2.模糊性与模糊概念概念总是在对比中形成的。
概念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划分过程,而划分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差异判决过程,测量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划分。
比如,人的性别是一种客观差异,由它产生男人和女人的划分,形成“男”、“女”这样确切的概念。
再如,水到0°C以下要结冰,像这样具有突变性质的差异具有严格的界限,从而造就出确定的划分,形成确切的概念和度量。
但是,“好”与“不好”、“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差异则找不到严格的界限,无法形成确定的划分。
从差异的一方到差异的另一方,中间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渡的过程。
这种性质称为差异的中介过渡性,由中介过渡性造成的划分上的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性[1]。
所谓模糊对象就是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而很难用精确的尺度来刻画的现象,而反映模糊现象的种种概念就称为模糊概念[2]。
因此,模糊现象就是具有模糊性的客观现象,模糊概念就是具有模糊性的概念。
3.模糊数学的基本思想集合是概念外延的体现。
经典集合论中元素对集合隶属关系的确定性,表现的是划分的确定性,反映了确切概念那种“非此即彼”的排中现象,或者说反映了确切概念外延的清晰现象。
但是,模糊概念的“亦此亦彼”现象,或者说模糊概念外延的不清晰现象,是由客观差异的中介过渡性造成的,表现为无法确切地划分。
因而,用集合描述模糊概念时,不能指明哪些元素一定属于它,哪些元素一定不属于它。
于是Zadeh 提出,可用一个“模糊集合”A描述某个模糊概念,无需鉴别谁是或者谁不是它的成员,只需对每个元素x确定一个数A(x),用这个数来表示元素x对集合A的隶属程度,用隶属度来刻画处于中介过渡的事物对差异一方所具有的倾向性,从“亦此亦彼”中提取“非此即彼”的信息。
因此,模糊数学的基本思想就是:用精确的数学手段对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模糊概念和模糊现象进行描述、建模,以达到对其进行恰当处理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模糊数学是以不确定性的事物为其研究对象的。
模糊集合的出现是数学适应描述复杂事物的需要,Zadeh 的功绩在于用模糊集合的理论将模糊性对象加以确切化,从而使研究确定性对象的数学与不确定性对象的数学沟通起来,过去精确数学、随机数学描述感到不足之处,就能得到弥补。
因此,①模糊数学不是“模模糊糊”的,是非常严密的;②此外,也不是什么对象都要用模糊数学去讨论。
4.模糊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模糊数学处理的对象是那些难以用经典数学方法处理的模糊现象。
西瓜因大小不同而价格不等,但大瓜与小瓜并无天然的界限。
人为地规定6斤以上者为大瓜,其余的为小瓜,便有了区分大小瓜的精确判据。
对于模糊性较弱的事物,或简单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是许可的、方便的。
但人为地划定界限毕竟是对本来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之性质的一种歪曲,特别是在分界线附近,这种描述的失真性更明显。
当研究的对象相当复杂时,这种处理方法便不适用了。
例如,海关得到消息:凌晨将有一名走私者入境,男性,中年,微胖,矮个,黑皮肤,走路左右摇晃。
除了男性这一点,其他特征均为模糊特征。
当然,一名训练有素的侦察员,依照这些模糊特征凭经验把走私者从众多旅客中识别出来,并不很困难。
但如果采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情形将会如何?但模糊数学则可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自然而有效的方法。
模糊数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研究模糊数学的理论,以及它和精确数学、随机数学的关系。
Zadeh以经典的集合论为基础,对数学的集合概念进行修改和推广。
他提出以“模糊集合”作为表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并在“模糊集合”上逐步建立运算、变换规则,开展有关的理论研究。
由此思想出发,形成了研究现实世界中大量模糊现象的数学基础,并进而对看起来相当复杂的模糊系统进行定量的描述和处理。
模糊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典数学概念的模糊化。
由于模糊集自身的层次结构,使得这种理论研究更加复杂,当然也因而更具吸引力。
目前已形成了模糊拓扑、模糊代数、模糊分析、模糊图论、模糊测度、模糊概率、模糊计算机等分支。
第二,研究模糊语言学和模糊逻辑。
人类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人们经常接受模糊语言与模糊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
为了实现用自然语言跟计算机进行直接对话,就必须把人类的语言和思维过程提炼成适当的数学模型,才能给计算机输入指令,这是运用数学方法的关键。
Zadeh采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建立模糊语言的数学模型,使人类语言数量化、形式化。
目前,模糊语言学和模糊逻辑还很不成熟,尚需继续研究。
第三,模糊系统理论的应用。
模糊理论是以不确定性的事物为其研究对象的。
模糊集合的出现是数学适应描述复杂事物的需要,Zadeh的功绩在于用模糊集合的理论将模糊性对象加以确切化,从而使研究确定性对象的数学与不确定性对象的数学沟通起来,过去精确数学、随机数学描述感到不足之处,就能得到弥补。
模糊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对模糊性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体现在对模糊逻辑及模糊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其应用范围已遍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的领域,特别是在模糊控制、模式识别、聚类分析、系统评价、数据库、系统决策、人工智能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气象、结构力学、控制、心理学等方面也已经有了具体的研究成果。
然而,人们最关注的领域是计算机智能。
不少人认为它与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有密切的联系。
目前,各国都有顶尖的科学家和学术团队做相关的研究工作。
5. 研究模糊系统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研究模糊系统理论的原因有两类:•现实世界太复杂以至于无法做到精确描述,所以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且可跟踪的模型,就必须引入近似性(即模糊性)概念。
•随着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人类知识变得日益重要。
我们需要一种理论,能系统地描述人类知识,并将其同其它信息(如数学模型和感官测量)一起嵌入到工程系统中。
模糊数学不是把已经很精确的数学理论变得模模糊糊,而是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过去无法用数学描述的模糊事物。
因为现实世界中要想绝对精确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只能将所谓的不准确程度降低到无关紧要的水平罢了。
Zadeh 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的观点不是让数学放弃严格性去迁就模糊性,而是把数学方法打入具有模糊现象的“禁区”里去,也就是让数学回过头来吸取人脑对于模糊现象识别和判决等处理中的优点。
这样,就为电子计算机开辟了进一步模拟人脑思维特点的道路,使它变得更加“聪明”。
6. 模糊性与近似性、随机性的区别模糊性是一种描述的不精确性,是事物类属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与近似性和随机性不同。
近似性引起的不精确或不确定,是来自认识条件的局限和认识过程发展的不充分,其问题本身有精确解,只是由于问题过于复杂,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测量手段尚不够丰富,暂时只能得到近似解。
模糊数学提供的是一种性质上近似的方法,与精确数学的误差理论提供的近似方法是不同的。
模糊性问题本身没有精确解。
例如,天晴和天阴是模糊的气象现象,其间没有精确定义的界限,无论认识怎样深入,都不能消除亦阴亦晴这种气候现象固有的不清晰性。
通常来讲,模糊不等于近似,模糊包含近似而不限于近似。
随机性是在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中表现出来的条件的不确定性,事件本身的性态和类属是确定的。
在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发生与否是随机的,但试验的结果是确定的:这个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不存在第三种情况,绝无含糊。
模糊性则是事物自身性态和类属的不确定性。
例如,未来某天的降雨量是随机变量,但对降雨量作实测后究竟算作大雨、中雨或小雨,往往是界限模糊的。
大体上说,随机性是一种外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随机现象服从排中率,模糊性不服从排中率。
模糊性与随机性作为一对矛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往往是互相渗透的。
所谓随机模糊事件就是典型表现。
7.模糊系统理论研究的四支国际劲旅目前,研究模糊理论的四支国际劲旅是中国、日本、欧洲和美国。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研究模糊理论,但进步神速。
我国研究人员对模糊系统的理论研究最感兴趣,其研究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刘应明及王国俊在模糊拓扑学方面的研究汪培庄及王光远在模糊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吴从忻在模糊线性拓扑空间方面的研究张文修在模糊测度方面的研究王立新在模糊系统与模糊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李洪兴在模糊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倒立摆的研究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