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考点解题指导例析4人物分析、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考点一: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事件:“核心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或影响”。
考点二、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1、赏析词语格式:××词语+有力地(生动地、逼真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情感)2、赏析修辞格式:这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达(表现)了人物……性格(或情感)【注】常见修辞及作用:①比喻:生动形象。
②拟人:把某种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③对比:突出强调了……。
④夸张:突出了……⑤反问:加强语气,感情鲜明⑥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
⑦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⑧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3、赏析描写:格式:A、这是对人物的……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情或精神品质。
B、这是景物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或者为正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对……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考点三: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法指导:1、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切忌断章取义。
2、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先要解释词义,再分析该词语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3、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主要考虑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如开篇点题、开门见山、表现人物心情、性格、点明(或揭示)文章主题。
结构上主要考虑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伏笔、铺垫、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等考点四、分析人物的性格第一、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如正面描写---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细节描写。
如侧面描写---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烘托、对比、反衬第二、分析故事情节,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考点五:分析语段的作用。
基本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⒀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 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 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 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 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标清序号 增加条理 多侧面 忌笼统
梳理情节 简明概括
题型二 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 分析形象
描写(根据对象)分类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景描写 细节描写
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 例1.《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2.《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 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3.《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 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4.《最辛酸的秘密》请分别说明下 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例5.《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 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方法探究
例5.《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画线文字 的表达效果。(2分)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 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 似的扎在心上。
答案: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 缺少 深深的痛苦,表现了他认真负责的品质。
这样回答可以吗? 比喻,表现了米哈多夫老师的品质。
答案要素: 描写方法
表达效果
方法探究
例2.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4分) 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 关上的电梯门。 答案: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2分) 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人打劫而产生的恐 惧心理。(2分)
记叙文阅读技巧之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阅读技巧之人物形象分析(一)、答题公式:(至少答三点,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方法:(1)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3)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牛刀小试:母亲活了102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
母亲没有受过学堂教育,但她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
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只要她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是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做功课。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
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50岁。
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
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
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
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90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
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并用缝纫机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
那天,母亲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90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
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有灯光从母亲的门缝里泻出来。
是母亲没有睡?是母亲忘记了熄灯?我下床,从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
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
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
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
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抖的手开始拆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
我的心顿时凉了!母亲,这是您60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母亲。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透——人物形象分析

【考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型】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印象。 (2)请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简要概括文章人物的 性格特征。 (3)在文章中其他人的眼里,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课内案例:《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是怎 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思路归纳】
第一步:解读题干,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回答“牧羊人”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并要
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因此该题实际上设置了两问,第 一问用概括性的词语来回答,第二问要结合文章的具体 情节或内容,分析哪个小故事或细节各表现了“牧羊人” 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二步:回归原文,筛选信息。
第4段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 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 他话语都不多,基本上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 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询问下才导出,这也可以看出他是 一个不爱说话的人。
以此思路,对其余情节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第三步:组织语言,巧妙答题。
【答题方法】
概括人物形象类试题一般要概括出人物的肖像、事迹、性 格、品质等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描摹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所做的事,可以概括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2)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特征,概括人物的特征。 (3)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揭示人 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4)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时能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 (5)注意文中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017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人物形象分析

题型一
概括人物形象 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让我看着你》 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 方面即可) (4分) 概括人物形象 +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品质特点1(1分) +
品质特点2(1分) +
具体依据1(1分)
具体依据2(1分)
方法总结
题型一 概括人物形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17中考记叙文 阅读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
2.结合具体描写方法分析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总结归纳方法: 1、找到作品对形象所进行的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环境烘托等方面的描写,体 会其性格特点。 2、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 3、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或直接评 语来展示人物性格。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 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 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人物形象分析 具体表述形式
:根据故事、情节、细节仔细分析人物形象后, 语言表述一般采用以下形式: 某某人,是一个 1.外貌;2.出身、背景 ;3. 性格、精神品质;4.能力、爱好 ; 5. 地位, 身份。 例:陈胜,是一个出身卑微,饱受压迫,命运 多舛,有勇有谋,做事严谨,不满足于现状, 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反抗精神,富有政治、军 事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杰出农民起义领袖。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渡》) 柱子是一个坚守承诺(诚信)、富有爱心、勇担责 任的人。 坚守承诺如文中“为了一纸承诺……自己又接 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富有爱心如文中“ 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 夜就剩下婉儿娘俩……”勇担责任如文中“模糊 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呼唤……对岸很近,不到半 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 (答出坚守承诺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得2分。若 只答富有爱心、勇担责任且分析合理只得1分。
阅读理解 (小初)记叙文分析人物形象

4.标清序号
①关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 。 ②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从来不吱一声 。 ③心胸豁达:说起身后事,淡然看之。 ④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⑤善良:母亲主动提出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
方法总结
分
答题四步法:
析
审清题干 梳理内容 具体概括 标清序号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 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 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 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 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 , 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善良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
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
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
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
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 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 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 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 不舍的 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 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 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 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 ,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记叙文阅读技巧一(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技巧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一)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情节)常考题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模式:人物+事件+结果2.分析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思路:(1)表现人物的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体现在采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作用:采用……描写,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
(3)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主题,塑造……形象,表达(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4)赏析人物描写的语句:确定描写人物的方法,生动、传神或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其作用。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
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
(2)分析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考虑。
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典例展现】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两角钱肖复兴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
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
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
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记叙文阅读考点解题指导例析4人物分析、写作手法

记叙文阅读考点解题指导例析4人物与写作手法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命题热点】1.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作用。
2.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说明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4.判断文段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5.分析文中环境描写文段的特点和作用。
6.分析作者表现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事件的方法。
7.辨别文章的抒情方式和作用。
8.分析作者表达观点和主题的方式。
【解题技巧】一、人物形象分析(一)概括人物形象1.品析描写手法,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强化作用,突出、深化主题;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品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如人物做事时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格式】(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是一个________(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得怎么样。
(二)人物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人物描写的种类:①正面描写。
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考点解题指导例析4人物与写作手法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命题热点】1.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作用。
2.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说明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4.判断文段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5.分析文中环境描写文段的特点和作用。
6.分析作者表现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事件的方法。
7.辨别文章的抒情方式和作用。
8.分析作者表达观点和主题的方式。
【解题技巧】一、人物形象分析(一)概括人物形象1.品析描写手法,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强化作用,突出、深化主题;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品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如人物做事时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格式】(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是一个________(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得怎么样。
(二)人物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人物描写的种类:①正面描写。
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侧面描写。
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2.重点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________身份、________地位、________处境、________经历以及________心理状态、________思想性格等情况,以形传神。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________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特征或________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________思想,揭示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或者________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态变化,揭示人物的________心理状况、________性格特征。
(5)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情态,突出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________心情。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的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2)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3)抒情:抒发作者________情感,揭示文章______主题;表达________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人物描写:展示________人物________特征。
景物描写:描写________自然风光,营造________氛围,烘托人物________情感)(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2.修辞手法的作用见第二十四讲“句段的赏析”。
3.结构手法的作用(1)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______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________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伏笔: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5)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4.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抓住了________与________相似的特点,通过对________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________和________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____________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
(3)衬托(正衬、反衬):用________的________衬托________的________,使________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作者的本意是________,而先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________;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5)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________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________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6)托物言志:紧紧抓住________的________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理想(人生观)。
(7)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________的气氛,奠定了________的感情基调。
(8)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________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9)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________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0)动静结合:将________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11)虚实相生:将________的虚写与________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________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中考真题实战体验(2018·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一碗热汤赵向辉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地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
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
”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
“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
”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
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
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
”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
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
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
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大家鼓起掌来。
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
”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
”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
”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
”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
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
一人说:“我看出来了。
”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
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做此题,需要通读文章,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老婆婆受到的第二、三次对待,缩小并锁定答题范围,即③~⑥段,由此仿照第二次、第三次特别对待的形式,概括第一次特别对待的内容,内容应涵盖服务员为老婆婆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背着老婆婆这两个要点。
【参考答案】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第2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衬托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④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