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报告第86期:中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与政策

合集下载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经济1999.10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刘 宽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农业保险从我国解放不久,就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在全国范围内办理,曾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大险种,特别是大牲畜,作为50年代农民的“半份家财”,其保险更具特别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多种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及保险理赔中的问题,在1959年随着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农业保险也烟消云散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保险业再度新生。

“人保”以国有保险企业的体制,从支援农业的角度出发,于1982年开始进行了农险的尝试。

据资料显示,在全国农险保费收入最高的1993年,“两业”(种植业、养殖业)保费达到8.29亿元,占当年财产险保费收入的3.46%,全国有1000多个县、市辖区开办了包括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鱼虾鹅鸭在内的养殖业保险和农作物保险,对农业的保险保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

在山西省农险业务发展最好的1992年,“两业”保费收入达778.5万元,占财产险业务的1.43%,并在全省所有的县市开办了农业保险。

其中太谷县、太原北郊区等地开展农险业务的做法,引起了全国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广为宣传,一时间前来学习取经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先后有20多个省市来山西学习取经。

然而1997年底,山西农险保费收入仅412万元,农险占财产险总收入的0.44%,比农险业务发展最好的1992年下降0.99个百分点,绝对值下降了52.9%。

全省有农险业务的县市不到20%,并全部为麦场火灾保险,种养两业全部停办。

而就是麦场火灾保险,也是“人保”公司出于为国为民分忧的考虑,在保持地位险种的特有政策下保持下来的。

可见山西农险目前处境之艰难。

从全国来看,1997年农险保费收入为15.4亿元,也呈大幅萎缩态势。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风、雨、雹、虫、洪等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为农业防灾减灾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农灾仍防不胜防,所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惨重,如1995年秋季山西因洪涝灾害,近1/3的农作物绝收。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 前景
目录
01 农业保险的定义和发 展历程
03 农业保险的障碍分析
02 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 04 农业保险的前景展望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为我国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 障。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面临的障碍以及未来的发展 前景。
农业保险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国农业保险的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了畜牧业、林业、产品质 量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多个创新型保险产品,满足了不同农民的需求。
3、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我国不断加强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目前, 农业保险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建立了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同时加强了 农业保险的监管,确保农业保险市场的规范运行。
3、政策支持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但仍然存在不足 之处。一方面,政策支持的力度尚不够大,导致部分农民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 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政策支持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以覆盖更广泛的 农业领域和地区。
农业保险的前景展望
1、政策支持将成为推动农业保 险发展的重要力量
谢谢观看
农业保险的障碍分析
1、农民的风险意识不强
尽管农业保险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但部分农民对农业风险的认识仍然不足, 参保意愿不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的风险教育,对于农业保险的作用和 意义了解不够深入。
2、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高
农业保险市场的经营风险较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难以控 制上。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理赔压力,甚至可 能导致部分公司的经营危机。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风险提供经 济保障的保险产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农业保险体系。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农业保险开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范文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农业的稳定开展是国民经济安康开展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拟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消费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开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开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开展过程,从1982年开场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创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

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到达8。

62亿元。

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

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构造,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展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那么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局部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场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

,保监会公布了开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开展的五种形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根底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互相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历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开展的需要。

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缺乏;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开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

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开展。

〔一〕有效需求缺乏农业消费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宏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缺乏。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迅速,然而,我国农业保险在保险公司、政府和农民
之间的协作机制、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有所提高,但保险公司则未能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开发相关保险产品,尤其是针对季节性、气象性等重大灾害的风险保险产品;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农民经济水平不高,缺乏风险意识,存在一定的保险盲区,很难有效推广和普及
农业保险。

同时,在政府、保险公司等方面,对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缺乏全面、长期的规划和
扶持政策,导致农业保险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保险公司方面,由于农业保险所涉及的农业风险的量化和资料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入,因此保险公司
难以达到预先估算的保费收入水平,使得保险公司在发展农业保险市场上缺乏动力和信心。

然而,随着我国农业和保险业不断发展,农业保险市场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在政府层面,国家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民的保险意识和
市场需求的提高将促进农业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在保险公司方面,保险公司将继续推出更
加专业的农业保险产品,探索新的定价和赔付方式,降低保险风险、提高盈利水平,同时
应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互联网平台等新模式,助
力农业保险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政府和保险公司的积极
参与和农民保险需求的提高,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新增长点
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中国,农业保险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农业大省,其他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区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低,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缺乏了解。

农业保险市场中的参与主体也相对较少,缺乏竞争和创新。

为了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进入市场。

政策支持力度还需加大。

农业保险是政府应对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政府应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并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

政府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产品设计还需要改进。

目前,农业保险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覆盖范围较窄。

主要以农作物、养殖业为主,对其他农业生产环节的风险保障较少。

未来,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更加多样化,增加对农机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农业保险产品的投保率还比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参与率。

技术应用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保险可以通过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定价。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未来,农业保险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着市场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足、产品设计有限和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

未来,应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进产品设计,促进技术应用,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与度,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

农业保险存在的现状及展望农业保险是指农民或农业企业在农作物、农业机械、农业设施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以减轻因灾害、疾病、意外等不可预见的风险而造成的损失。

农业保险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首先分析农业保险的现状,然后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保险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较低,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理赔流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性,导致许多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信任。

农业保险产品的种类和覆盖面也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生猪养殖保险等方面,其他农业领域的保险产品相对较少。

农业保险的保费定价和核赔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望未来,农业保险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更广泛的农业领域。

除了农作物和生猪等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外,还应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设施和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保险保障。

农业保险的保费定价和核赔标准将更加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通过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农业风险,进而合理确定保费定价和核赔标准。

应加强对农民的保险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任,进而推动其发展。

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基金、设立农业保险补贴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险保障。

农业保险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拓宽保险产品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加强农民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努力,农业保险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支持和引导也不可或缺,通过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与策略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风险的日益多样化,我国农业保险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保险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农业保险定义与现状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保险品种不断增加,覆盖面逐渐扩大。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面临诸多挑战。

二、保险覆盖范围问题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部分主要农作物和养殖品种上。

许多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新兴农业业态尚未纳入保险范围,这使得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时缺乏必要的保障。

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产品设计,提高保险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保费补贴与承保能力保费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我国保费补贴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补贴标准不够合理,导致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支付意愿不高;另一方面,补贴资金分配不够透明,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此外,保险公司承保能力有限,部分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作物难以获得保险支持。

因此,需要优化保费补贴政策,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承保能力。

四、风险评估与管理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保险产品的定价和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对农业风险的全面、准确评估。

此外,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能力。

五、农民参与意愿农民作为农业保险的主要参保对象,其参与意愿直接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

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1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试点,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我国正式的农业保险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

次年,在山东商河、重庆北碚以及北京远郊试办牲畜保险;在江苏南通、陕西咸阳和北京远郊试办棉花保险。

1951年在个别地区试办了油菜和水稻保险。

1952年牲畜、棉花等农业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

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按照国家指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

195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恢复办理农业保险。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保险,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主要是学习的苏联模式。

尽管当时的保险模式还不规范,但不能否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2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1958年至1981年是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认为人民公社规模大,后备力量强,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灾害的损失,公社有能力弥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与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中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与政策》课题组2010年7月本课题为中国发展基金会日本东京海上日动中国基金的资助项目。

本课题旨在全面分析和认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探索实现中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方针、政策目标及可操作的措施,以便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为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对10个中央财政补贴试点省(市、自治区)、3个非试点省(市、自治区)和黑龙江垦区进行了调研,并考察了法国和土耳其发展农业保险的做法和经验。

项目顾问:张玉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克穆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夏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执笔人: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田 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内容提要农业保险是对农业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积极手段。

随着气候变化、WTO监管规则的有效推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显著增加,农业保险的规模稳步增长,产品日趋多样化。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内农业保险业务一直到2004年之前,由于受到高赔付率、低收益、农民承受能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的发展始终不是很理想。

2004年,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保监会在部分地区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对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补贴的试点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不仅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在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等方面正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2004年我国启动农业保险试点算起,至今已进入第7个年头。

此时有必要对农业保险的试点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以评估绩效,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有鉴于此,本课题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认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探索实现中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方针、政策目标及可操作的措施,以便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本课题的主报告主要由七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对全球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成就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对调研省份农业保险的具体做法进行多方面比较,较为全面地勾勒出当前农业保险试点情况;第五部分分析总结了试点地区的一些发展经验;第六部分探讨了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和发展障碍;第七部分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试点问题政策建议目录一、全球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概述 (1)二、中国农业保险的试点与成就 (4)三、调研省份农业保险的做法比较 (8)四、试点地区的做法与经验 (18)五、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和发展障碍 (23)六、有关政策建议 (28)编者说明 (35)一、全球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概述农业保险是对农业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积极手段。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保险分布的比较广泛,不仅在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上,而且在亚洲(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拉美(阿根廷、巴西)、非洲(毛里求斯)等新兴国家保险市场上都有不同形式的农业保险存在。

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两个决定因素:一是面临的实际需要,包括农业在全部经济规模中的重要程度和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二是国家对农业保险体系所给予的经济和非经济支持。

当前全球农业保险呈现出如下特点:1. 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扩大,农业保险的规模稳步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5年发布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中指出,近年来全球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显著增加,主要原因在于:(1)破坏农作物生产的天气事故日趋频繁;(2)农业和合同农业的商业化程度显著增加;(3)WTO监管规则的有效推动,即WTO一般禁止政府对农业直接提供补贴,然而允许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提供补贴;(4)一些新的保险产品(如收入保险和指数保险)创建了新的客户群体;(5)随着害虫及疾病对农业侵害的增加,对这类保障产品的需求正日益增加;(6)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了对这类保险产品的需求。

实践中,全球农业保险市场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上述观点。

2001年,全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约为65亿美元,2005年达到80亿美元左右,2008年则提高为185亿美元。

图1:2005~2008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变化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92. 新兴国家市场农业保险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然差距明显北美、西欧等保险市场十分发达的工业化地区,尽管农业产值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较低,但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却占据了全球总量的绝对比重。

相比之下,新兴市场由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缺乏经验、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市场占全球粮食生产总量的近70%,而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1亿美元,却只占全球总量的不到20%,在GDP中的比重低于0.01%。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深度则要高得多。

近年来,尽管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但新兴国家市场——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迅猛,亚洲甚至替代欧洲,成为北美之后第二大农险市场。

下图清楚显示了亚洲农险市场的崛起。

2001年,全球农业保险保费结构中,北美地区占55%;西欧为29%;拉美和亚洲各占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3%;中东欧占3%;非洲占2%,发展中国家合计所占比例为13%。

2008年,全球农业保险结构中,美国和加拿大占62%,亚洲占18%,欧洲占16%,拉美、大洋洲和非洲则各占2%、1%和1%。

图2:2001、2008各地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球比重的变化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瑞士再保险报告自行编制3. 种植业的多风险保险是最主要的农业保险产品,但险种在各地区的分布有所差异种植业保险是全球农业保险中的主打产品,2001年,占据全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70%,2008年则接近90%。

在种植业保险产品中,以多种自然灾害风险为承保对象的保险占据主要地位,约占全球总量的74%;其次是以单风险(主要是冰雹)为承保对象的产品,约占全球总量的16%。

其他所有产品则只占全球农险保费总量的10%。

表1:2008年全球农业保险产品结构产品保费占比种植业保险——多风险 74%种植业保险——单风险冰雹 16%牲畜保险 4%高附加值畜牧保险 3%水产保险 1%温室大棚保险 1%森林保险 1%合计 100%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2009全球各地区的主导农险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冰雹为主要风险的产品在欧洲最为流行,而美国和加拿大农险市场上销售许多以包括干旱在内的多种自然灾害风险为承保对象的产品,单风险产品反而并不流行。

美国还是世界上目前唯一有收入和利润保险(revenue and income insurance)的国家,出售多种形式的收入保险,美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约73%来自于各种类型的收入保险1。

在日本和美国都有以一个农场所有农作物发生的全部天气灾害为承保对象的整农庄保险,而近年来兴起的创新产品——指数保险则仅在部分发达地区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存在。

表2:农业保险的种类及其覆盖地区种类覆盖风险国家、地区单风险保险Single-risk insurance 冰雹;冰雹+火灾;或者牲畜养殖中面临的某一风险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多风险保险Combined insurance 多种风险,冰雹+火灾、暴雨、暴风等其他一些风险,通常不包括干旱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产量保险Yield insurance 多种风险,囊括了所有影响产量的主要风险,包括干旱美加、欧洲多数国家(波兰没有)1加拿大曾经有过收入保险,但最后失败而撤销;英国也曾经有一个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收入保险产品,但很快就退出了市场。

收入保险Revenue insurance 某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风险美国整农庄保险Whole-farm insurance 对一个农场所有农作物发生的所有天气灾害都给予保障日本和美国指数保险index insurance 赔偿并非建立在单个农民基础上,而是基于一个外部的参数或指数。

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欧洲部分地区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二、中国农业保险的试点与成就1.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恢复试办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体制配套,在以后的近20年中,除有2年实现微利外,其余18年均为亏损,平均综合赔付率达到120%,导致保险公司不得不退出这一领域,农业保险业务归于沉寂。

到1988年农业保险业务收入只有2.3亿元,占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体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0.6%。

全国90%以上的农民没有农业保险,在自然风险面前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1989年以后,河南、河北、湖南、云南、吉林、新疆、河北、山东、上海等省市相继开展了以“政府组织推动、农民互助共济、保险公司经办、结余滚存留地方建立风险基金”为特点的农业保险试点。

1993年,农业保险费收入增长到8.7亿元,各类险种达到400多个,保障面扩大,过高的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赔付率稳定在80%左右。

但是随着国有保险公司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的非盈利性越来越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盈利要求,2000年以后人保公司大面积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基本撤消了各级公司农业保险机构。

地方的农业保险工作要么再度萎缩,要么被政府“接管”。

2004年,中央首次下发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再次提出发展农业保险的问题,明确要求选择农产品种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根据1号文件精神,保监会在部分地区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通过组建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促进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或为政府代办农业保险、为农民提供保费补贴等方式,各省陆续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奶牛、生猪、肉鸡、烟叶、西瓜等多种牲畜和农作物保险。

根据保监会的调查,许多试点地区的农业保险保费都有省级和市(县)级的财政补贴予以支持,补贴比率平均达40%以上。

在中央的引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保险一举扭转颓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7.5亿元,赔款支出5.8亿元;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15.98%;赔款支出5.84亿元,同比增长3%;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同比增长123.66%。

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对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补贴的试点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提速。

2007年国家财政投入10亿元在四川、湖南、江苏、新疆、内蒙、山东6个省份开展试点,投入11.5亿元试办能繁母猪保险;2008年试点省份增加为13个,财政投入增加到60.5亿元;2009年试点省份进一步扩大为19个,中央财政投入加大到8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