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知识

防治森林病虫害喷雾技术
常量喷雾:有针对性地把药液直接喷到需要防治的目的物上。为避免 药害,需用大量水将药液稀释,单位面积上的施药量很大,工效比较 低。 超低量喷雾:与常量喷雾相比,一是使用超低量喷雾器,每小时可防 治1公顷--6.7公顷,比背负常量喷容器工效高30倍以上。二是由于雾 粒很小,飘移面积大,与常量喷雾比较,可节省10%--30%的用药量。 三是超低量喷施的适油剂,药液的透性和耐雨水冲刷能力较常量喷施 的乳状液强。同时由于飘移分布均匀,使林木的各部位都能沾上药液, 因此杀虫灭菌效果好。四是使用超低量喷雾机比用背负手动喷雾器可 节省50%--90%的防治费用。五是不用水(或只用很少量水),省去配药 运水的繁重劳动,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和山区更为适宜。 超低量喷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雾粒小,喷雾时易受风力、风向 和上升气流等气象条件的影响,需要一定的农药剂型,剧毒农药不能 用,使用条件和技术要求较严格。 (每公顷喷药液量大于75千克为常量。5.25—75千克为低量。小于 5.25千克为超低量)。
3、农药的剂型
1、粉剂:由原药和填料经粉碎或吸附制成的粉状物, 不溶于水,也不易被沾湿,不能加水喷雾。粉剂一般 用喷粉器直喷于作物上,也可人工手撒,也适用于拌 种、处理土壤、制毒饵、配颗粒剂等。使用粉剂时, 在早、晚或者露水后、雨后叶面潮湿时喷粉。 2、可湿性粉剂:除原粉和填料外,还含有适量湿润剂, 加水即成悬浮液供喷雾使用,也可拌种、配毒土,但 不能喷粉。 3、颗粒剂:在固体颗粒上附着或含有一定量的药剂, 使用方便,方向性好,不飘移,施药安全,残效期限 长。
静电喷雾:常规喷雾法,总要流失一部分农药,既不 能发挥最大药效,又浪费人力物力,还造成污染。超 低量喷雾法,虽提高了喷洒效果,但也容易受气流影 响,而不能发挥最高药效。静电喷雾法的喷洒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目前国内外都在 加快静电喷雾技术的研究开发。
有害生物防治人员培训计划

有害生物防治人员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本培训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有害生物防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环境。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从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农村、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人员以及农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培训对象包括但不限于防治有害生物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
三、培训内容1. 有害生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如害虫、病害、杂草等,包括它们的基本繁殖力、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发展周期等。
2.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包括它们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3. 防治技术的应用: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防治技术的具体应用,如在农作物生长期间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的实施方式、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4. 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有害生物防治管理的相关知识,如防治方案的制定、管理监督等,包括防治计划的编制、实施、监督、评估等。
5. 有害生物防治政策法规: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政策法规,如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
6. 有害生物防治案例分析: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有害生物防治的实际案例分析,如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有害生物防治案例分析,包括案例的实施经验、效果评估等。
四、培训形式本次培训将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结合专业课程、案例分析、现场指导等方式,以提高培训效果。
1. 理论教学:将采用专家讲解、讲座、讨论等方式,为学员传授防治有害生物的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将组织学员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机构等现场实践,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培训将于每年农季开始前1-2个月组织进行,培训地点设在当地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示范基地等地点。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及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及方案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1.野生动物管理
(1)野生动物的防治一般可以采取驱避、施毒、陷阱、夹头等方法。
(2)对野生动物扰害的重要林业作物,要采取网及栅栏等部件防护
作物,山林林荫侧或林缘等可采取灌木或编绳等防护措施。
(3)对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鼠类防治可
采用毒饵、栅栏、陷阱等方法;老鹰类防治一般可用灯护林、放音、造窝、夹头等方法。
2.有害昆虫管理
(1)要坚持有机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综合施肥与防治虫害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效、经济、环境安全。
(2)采用分散驱虫、早灭虫、分批施药、有效灭虫的方法,根据不
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有害昆虫防治技术,如大面积采取杀虫剂喷洒,小面
积采取灌雾、毒饵、施药等方法防治。
3.有害生物免疫
(1)采用种群调节、培育脱敏的方法,以改良或增强林业作物的抗
性或耐受性,控制有害生物带来的伤害。
(2)采用抗性品种替代普通品种,对于节育有害生物也具有较好的
效果。
(3)采用无性系和抗性栽培技术,即不通过杂交,采取选择育种、突变育种等抗选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方案一、培训目标本培训旨在提升林业从业人员对于有害生物防治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保障森林健康生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内容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如害虫、病原菌、有害植物等,以及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危害程度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2. 林业有害生物的检测方法与监测技术掌握常用的有害生物检测方法,如虫情调查、虫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培养等,了解有害生物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研究有效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措施学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管理措施,如建立防治体系、完善监测预警、加强害虫防治技术推广等,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效果。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场操作技能进行实地实训,掌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场操作技能,如喷洒农药、设置诱捕器、进行病原菌分离等,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训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学员传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对于防治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实践操作进行实地考察和操作实训,让学员亲自参与有害生物防治的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员了解有害生物防治的实际难题与解决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训时间与地点本培训计划为期5天,培训地点设在林业科研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
具体时间和地点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五、培训考核与评估1. 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考察学员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
2. 评估标准根据学员的考试成绩和实际操作表现,综合评估其对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六、培训后续支持1. 培训资料提供提供相关的培训资料和参考书目,供学员进一步深化学习和提高能力。
2024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ppt课件

针对性解决方案设计
加强科研力度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推广社会化防治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基因编辑、生物防治等前沿技术,研发高效、环保的防治方 法。
利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全面覆盖、实时更新的林业 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形 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成功案例分享及经验借鉴
案例一
01
某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治
背景
02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对松树资源造
成严重威胁。
防治措施
03
通过强化疫情监测、实施疫木清理、加强检疫封锁和开展综合
防治等措施,成功控制了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和危害。
成功案例分享及经验借鉴
• 经验借鉴: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有害生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注重生态和生物防治手段的运用。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
包括昆虫、病原菌、杂草等多种类型,对林 木生长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缺乏全面、准确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 难以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威胁。
防治技术落后
传统防治方法效果有限,且易对环境造成二 次污染,难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
社会认知度不足
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参与和支持。
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完善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构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发布。
完善预警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科学、实用的预警指标,提高预警准确性。
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
建立林业、气象、农业等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效率。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提高公众知晓率。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基础知识林业有害生物对林木有害的任何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或品系)或生物型,包括害虫、病害、害鼠(兔)和有害植物。
林木病害林木受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等致病因素的影响,造成生理机能、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发生局部或整体变化。
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的种子植物和线虫等;非侵染性病原指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如营养不良、土壤水分失调、温度过高过低以及空气或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等。
林木虫害指林木的叶片、枝条、树干和树根等单一或多个部位被森林害虫取食危害,造成生理机能以及外部形态上发生局部或全体变化的现象。
根据昆虫取食危害的部位不同,分为叶部虫害、枝干部虫害和根部虫害。
林木鼠害指林木的根部、干部、枝条或种实遭受老鼠的啃咬,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甚至死亡的现象。
根据老鼠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将其分为地上鼠(如平鼠、花鼠、沙鼠)和地下鼠(如鼢鼠)。
有害植物己经或可能使本地经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尤其是对特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危害),或危及人类生产与身体健康的植物种类。
昆虫属小型到微小的分节动物。
最大的特征是身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区段:头、胸和腹。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成虫昆虫发育的最后阶段。
性成熟,能进行交配和产卵,但有些成虫在交配和产卵之前须进行补充营养。
卵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昆虫的卵受精(也有不受精的)后,卵内的胚胎即开始发育。
卵发育成熟后为幼虫。
幼虫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卵从产下至孵化所经历的时间称卵期。
幼虫昆虫发育的第二个阶段。
即从卵孵化至幼虫化蛹的过程。
不完全变态类型中,幼虫也叫若虫和稚虫,它们没有蛹这一发育阶段,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虫;完全变态幼虫老熟即进行化蛹。
昆虫的幼虫期是昆虫生长最快的阶段,有些蛾类幼虫从孵化起至老熟化蛹前止体重增加达万倍。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侵害,这些有害生物给林木生长发育和木材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障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来控制和防止林业中的有害生物。
一、有害生物的种类在林业中,有害生物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它们可以直接侵害林木,也可以通过病毒传播、真菌感染等方式间接对林木造成危害。
以昆虫为主要的有害生物,有蛀虫、吸汁虫、钻孔虫等,它们对树木的吸汁、蛀洞或者间接传播树木病毒等方式都会对树木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不同类型的有害生物,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
二、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以降低或控制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引入外来天敌、寄生虫,培育和增殖本地天敌、寄生虫,以及利用微生物剂来抑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等。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高效和可持续性等优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积极作用。
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来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速效、广谱、便捷等优点,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防止它们对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由于化学农药具有毒性,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谨慎,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机械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技术。
如利用驱除器、粘虫板、捕虫网等对昆虫进行捕杀和控制,利用割草机进行杂草清除等。
机械防治技术对环境无污染,且可以精准作用于目标有害生物,是一种较为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技术。
生态防治技术是指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来抑制和控制有害生物的技术。
如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增加天敌种群,调整树种结构来降低害虫发生率等。
生态防治技术是一种较为自然和可持续的防治技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林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种有害生物的威胁。
有害生物是指对树木、森林和林木资源具有破坏性的生物,如害虫、病原菌、杂草等。
它们会给林木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爆发和林木死亡。
为了保护林木资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害虫防治方法害虫是林业中最常见的有害生物,对林木的繁衍和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害虫的数量和繁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通过引入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喷洒或熏蒸等方法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3. 机械防治:使用陷阱、粘虫板、网罩等设备来捕捉和阻止害虫的入侵。
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降低害虫的数量,但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
二、病原菌防治方法病原菌是导致林木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林木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防治林木病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病害监测:定期对林木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症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病害防治:对已经感染的林木进行病害防治,如修剪感染部位、施用抗菌剂等,以减轻病害对林木的影响。
3. 病害预防:加强林木的管理和护理,提高其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三、杂草防治方法杂草是林业中常见的有害生物之一,对林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阻碍。
为了控制杂草的生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机械防治:通过手工除草、割草机等机械设备来控制杂草的数量。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除草时间,以避免对林木造成伤害。
2. 化学防治: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的生长。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除草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3. 生物防治:利用杂草的天敌,如食草性昆虫、杂草生物控制剂等,来控制杂草的数量。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害虫防治、病原菌防治和杂草防治等。
通过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林木资源,提高林业生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2005-10-18第一部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知识1、林业有害生物:指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林业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螨类等。
林业有害生物又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2、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虫害的预防和除治。
3、植物检疫: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4、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5、森林健康:是针对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单一,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弱等提出来的一个营林理念,倡导通过合理配置林分结构,实现森林病虫害自控、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和森林资源产值提高。
6、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简称IPM)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它考虑到有害生物种群生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
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1、监测预报工作的意义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是控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或减轻森林病虫害损失的基础工作。
也是进行森林病虫害虫防治和检疫的依据;②及时、准确地监测预报,可以使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最合理地组织药械、药剂,从而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2、监测预报的任务:通过对主要森林病害作系统的调查观测,综合分析相关材料,及时发报森林病虫害发生状况,并预报一定期限的发生趋势,提出防治意见。
3、预报的种类:①定期预报:根据预报期的长短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三种。
②警报:发生危险性病虫害或近期某种森林病虫害将爆发的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且会造成严重危害时,由县级测报机构迅速发出警报。
③通报:全面报道本地区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动态。
4、预报材料上报时间和有关要求:①预报对象:我县主要是马尾松毛虫、松毒蛾、松墨天牛、杜仲梦尼夜蛾、板栗疫病等。
预报重点是森林病虫害的常发区和偶发区。
②上报时间:县测报机构上报省、市的时间是(全年7次)3、4、5、6、7、8、9月的20-25日,我们要求零溪、朝阳、零阳、苗市、二坊坪、景龙桥、龙潭河、岩泊渡、宜冲桥、甘堰、阳和、许家坊和江垭林场等单位全年上报7次测报材料,3、4、5、6、7、8、9月的15-18日,不论当地是否发生病虫害都要按时上报预报材料,其他乡镇发生森林病虫害成片面积在5亩以上的要及时上报县林业局。
三、常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营林防治:加强营林工作,实行综合治理。
植树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提倡营造林混交林和封山育林,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和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生物的调控作用。
2、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
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包括:(1)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2)乔木、灌木、竹类、花卉和其它森林植物;(3)木材、竹材、药材、果品、盆景和其它林产品。
《植物检疫条例》第八条规定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
如已被污染,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物的要求处理。
3、物理防治4、生物防治5、化学防治上述方法,各有长、短、利、弊,而且单用一种方法,往往不能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因此,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以达到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确保林产丰收,而又不致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其它不良效应。
四、几种森林病虫害1、马尾松毛虫:在我县,松毛虫的越冬代在3月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旬羽化成成虫,产生当年的第一代。
5月中旬第一代卵期开始至8月上旬成虫为止。
7月下旬孵出第二代幼虫起至10月下旬为止。
第三代9月下旬产卵,至11月,以3-4龄幼虫越冬。
2、云南松毛虫:我县一年发生一代。
主要为害柏树。
3、松毒蛾。
在我县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次年五月下旬孵化产卵。
4、杜仲梦尼夜娥:是鳞翅目,夜蛾科,行军虫亚科中的一个新种,近年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一心研究员签定命名。
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在4月中旬出现,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出现第二代幼虫;8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幼虫,10月上旬大多数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赵冬。
防治方法:杜仲是一种中药材,在防治上应尽量合理避免使用有机化学农药。
可用B.t乳剂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板栗疫病6、杨扇竹蛾7、竹节虫8、松墨天牛9、红火蚁10、松材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的,以松墨天牛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松树病害。
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和危险性的林木病害,通常感病后40多天即可造成松树枯死,3-5年就会摧毁成片松林。
传染速度快,留在林分中的病死木、病木砍伐后残留的伐桩与枯枝都是侵染源,从而使松林大面积成片枯死。
11、白蚁。
我县主要以黑翅土白蚁、家白蚁危害最重。
五、松材线虫病、松墨天牛和松树三者之间的关系:(1)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以松树为寄主;(2)线虫以天牛为媒介;(3)线虫使松树树势衰弱;(4)天牛数量的增加,促进了线虫的进一步扩散;(5)天牛、线虫的相互相成不断相互促进,加快了松树的毁灭;(6)带有天牛和线虫的病死木的人为传播和天牛的迁飞,造成新的疫点和新一轮危害。
六、几种常用农药1、白僵菌。
是由微生物发酵法培养生产的一种真菌性杀虫剂。
可寄生200余种昆虫和螨类,主要用于防治农林业上的鳞翅目幼虫。
可用于喷粉,比较适宜林业害虫防治的特点,对松毛虫越冬代幼虫防治效果良好。
2、苏云金杆菌。
是一种细菌性杀虫剂。
(其制剂的商品名称是B.t乳剂)。
对多种鳞翅目幼虫有致病力和毒杀作用,如松毛虫、松毒蛾、杜仲梦尼夜蛾等。
3、灭幼脲。
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它主要是干扰昆虫几丁质的合成和沉积,使幼虫不能正常脱皮而死亡,对人畜完全,对鳞翅目幼虫的特效。
(林业上应用得较多的上灭幼脲Ⅲ号)。
4、阿维菌素:商品名又称灭虫灵,7051杀虫素。
本品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无公害生物农药。
5、溴氰菊酯:敌杀死(商品名)是一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刹,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但无内吸及薰蒸作用。
对鳞翅目幼虫杀伤力大,但对螨类无效。
七、几种预测预报表格的填写(见附表)附表1森林病虫发生预报单报送单位:1、发生病虫害名称:2、发生面积(亩):3、发生地点:4、虫龄虫态(发病期):5、虫口密度/感病指数:6、已成灾面积(亩):7、病虫发展趋势:8、防治意见:9、调查时间:年月日发报单位:(章)发报时间:年月日附表2森林病虫线路踏查表病虫名称单位:个、亩发生类型地点林分面积实际调查调查代表林分面积虫龄虫态发生面积成灾面积调查点号林分面积标准地数合计轻中重其中重复面积其计中等严重感病指数计轻中重测报单位:测报员:调查时间:年月日2附表3虫害标准地调查表标准地号地点县乡村,小地名林分面积(亩)林分组成林龄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郁闭度生长势地形地势发生面积(亩)已危害程度上一年(代)发生否样本号危害部位虫态和早数计活虫数样本号危害部位虫态和虫数计活虫数1 172 183 194 205 216 227 238 249 2510 2611 2712 2813 294 3015 合计16 平均附表4虫害标准地调查表标准地号地点县乡村,小地名林分面积(亩)林分组成林龄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郁闭度生长势地形地势发生面积(亩)已危害程度病株分布状况样本号危害部位病害分级样本号危害部位病类分级0 1 2 3 4 0 1 2 3 41 172 183 194 205 216 227 238 249 2510 2611 2712 2813 294 3015 合计16 平均附:补充说明一、感病指数(病级株数)×代表数值感病指数= ×100%株数总和×发病最重一级的代表值二、发生率发生面积发生率= ×100%寄生面积三、防治面积指以防治病虫害为目的,施以人工措施的林分面积。
分化学、生物、仿生制剂、人工和其它等五类措施。
四、防治率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比例。
五、成灾率成灾面积占发生面积的比例。
六、监测覆盖率实施森林病虫病监测的面积占应施监测面积的比例。
第二部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只有善于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才能生生不息,不断更新,从而有利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一、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一)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核心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资源依法归国家所有,并不排除集体和个人在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时所有享有的合法权益。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野生动物工作方针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的目的,一要使现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防止濒危动物的灭绝;二是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级别的划分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一类是有益有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为两级,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虎等共9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如小熊猫、穿山甲、各种猛禽等239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2月21发布第7号令,将麝科麝属所有种已由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规定:“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地方重点保护动物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所规定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四)、野生动物管理内容1、狩猎管理2、驯养管理3、经营利用管理(五)、非正常来源野生动物及产品的处理依照原林业部林护通字[1992]118号文件规定处理。
(六)、乡镇林业站对野生动物管理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湘林森[1994]05号文件和原林业部林护通字[1994]20文件已作出明确要求。
乡镇林业站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上的主要职责是: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知识和有关法律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