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煤的岩石学组成及煤岩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2煤的物质组成

2煤的物质组成

光泽暗淡,主要为暗煤,镜煤和亮煤含量小于20%,有时
有少量丝炭和矿物质。通常成块状、致密、坚硬、韧性大、 密度大,内生裂隙不发育。镜质组含量一般低于40%,惰质 组含量可达50%以上。矿物质含量相对最高。
2.1 煤的岩石组成-褐煤的岩石类型
根据煤化程度,褐煤可以分为软、暗、亮褐煤三个煤级。
其中后两者统称为硬褐煤。因亮褐煤的宏观特征与烟煤近似,
2.1 煤的岩石组成-宏观煤岩组成(烟煤)
镜煤vitrain:光亮、均一、常具有内生裂隙的宏观煤岩成分。
识别标志:煤中颜色最黑,光泽最亮,成分均一,性脆,贝壳状断 口,轮廓清晰,垂直于条带的内生裂隙发育
分布特征:一般以条带状、透镜状出现,厚度几mm至1~2cm
性质:V、H含量高,粘结性强,矿物质含量少
2.1 煤的岩石组成-有机显微组分(硬煤)

镜质组:也称为凝胶化组分,是腐植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
(50-80%)。由植物中茎、根、叶及薄壁组织细胞壁的木质纤
维组织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无)烟煤中的镜质组的前身 是泥炭和褐煤中的腐植质,是经历腐植化、凝胶化作用而形
成的。
可分为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基质 镜质体、团块镜质体以及胶质镜质体)、镜屑体。 Δ 腐植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植物细胞壁的木质纤维素首先 受到腐木菌等真菌的侵蚀,后受到喜氧细菌的作用,形成黄
2. 煤的物质组成
2. 煤的物质组成
内 容 提 要
1.煤的岩石组成
2.煤的化学组成
2.1 煤的岩石组成-宏观、微观特征
煤是由古代植物死亡后的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
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 从岩石学观点看,煤属于沉积岩,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

煤岩学基础

煤岩学基础

缺少或过剩都对配煤炼焦不利,导致焦炭质量下降。要得到所要求
焦炭质量的配煤方案,实际上是不同活性成分与适量惰性成分的组
合。所以世界各国各种煤出配煤方法中,都是以煤岩组成和活性成
分的反射率为基础资料,把煤岩显微组分分成活性成分和惰性成分
两大类,通过适当的方法计算、试验、作图找出炼焦配煤最适合的
范围、预测焦炭质量,指导配煤。
2、煤岩学研究方法 宏观方法-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煤,根据其颜色、条痕色、 光泽、硬度、断口等特征,识别煤岩类型、判断煤的性质。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将煤岩组分分为镜质组、壳质 组、丝质组、矿物组 ,判断煤的性质。
PPT文档演模板
煤岩学基础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
研究方法:
透射光:薄片 2×2 cm,厚 0.2 mm。根据颜色、形态和结 构识别微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
煤化学意义: a.在反映煤的变质程度、用于煤炭分类 b.预测煤的粘结性,指导炼焦配煤。
PPT文档演模板
煤岩学基础
第四节 微观煤岩学在炼焦中的应用
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分布 图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
PPT文档演模板
煤岩学基础
第四节 微观煤岩学在炼焦中的应用
用煤岩学观点和方法指导炼焦配煤和预测焦炭质量; 评定煤质,指导正常生产;
PPT文档演模板
煤岩学基础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①在与煤层层面成任意交角的切面上 最大反射率不变,而反射率则随交角 不同而变化,源于煤中晶体的各向光 学异性; ②从长焰煤到无烟煤,Rmaxo增加十几 倍,而Rmax只增加两三倍。
PPT文档演模板
煤岩学基础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变化规律
①镜质组的反射率随挥发分降低有 规律地均匀提高 ②反射率从低到高的次序为稳定组、 镜质组、丝质组。 ③在Romax=1.5稳定组、镜质组的区 别消失;Cdaf在87~89% ③ 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作为煤化程 度的指标(为什么?)

煤的岩相组成实验报告

煤的岩相组成实验报告

煤的岩相组成实验报告
煤是一种由有机质变质形成的燃料,在能源开发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煤的岩相组成有助于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煤的岩相组成。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样品:煤矿现场采集的煤样。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显微摄像机。

3. 实验步骤:
a. 将实验样品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显微图像。

b. 使用显微摄像机拍摄样品的显微图像,并保存为数字化文件。

结果与讨论: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煤的岩相组成包括化石组分、纤维组分和胶质组分。

化石组分是指在煤中存在的有机化石,如蕨类植物、木材碎片等。

这些有机化石在煤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其细微的结构。

纤维组分主要由细菌纤维和纤维素纤维组成。

细菌纤维是由细菌聚集形成的细丝状结构,具有高度的空隙度和孔隙度,对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纤维素纤维是由纤维素分子聚合形成的纤维结构,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

胶质组分是煤中最主要的组分,由富含碳的有机质聚合形成。

胶质组分具有胶状或胶态结构,能够保留较多的气体和液体,对煤的吸附性能和物理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煤的岩相组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化石组分、纤维组分和胶质组分。

这些组分的结构和特性对煤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煤的岩相组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为煤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煤的形成和含煤岩系解析PPT课件

煤的形成和含煤岩系解析PPT课件

脆度:外力作用下突然断裂的难易程度。低、高变质程度煤脆度小,中
变质程度煤大;煤岩成分中丝炭最大,镜煤次之,暗煤最小。
202各种自然力作用而产生裂开现象。按成因分二类:
(1)内生裂隙:煤化作用过程中,受温度、压力影响,体积收缩而成。 裂隙面平坦,垂直层理面,常出现互为垂直的两组,一组较密,另一组较稀, 以中变质煤最发育。
3. 半暗型煤 由暗煤、亮煤组成,以暗煤为主,光泽较暗,硬度、脆 度较大,内生裂隙不发育。
4. 暗淡型煤 由暗煤组成,有时夹有镜煤和丝炭,光泽暗淡,层理不 明显,硬度和韧性强,煤质较差。
注意:实际工作中,只有变质程度相同的煤才能互相比较和划分不同 类型,划分的最小厚度一般为3~10cm。
2020年9月28日
丝炭、镜煤、暗煤、亮煤。 1. 丝炭 灰黑色,形如木炭,具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 疏松、多孔、硬度小、脆度大、易染指; 没有粘结性、吸氧性强、易氧化自燃、易成煤尘; 在煤层中多呈几毫米厚的扁平透镜体,数量不多,但分布广。 2. 镜煤 乌黑、光亮如镜、内生裂隙发育、结构均一、易碎、粘结性强; 在煤层中不形成独立分层,以透镜或条带状散布于亮煤中; 3. 亮煤 灰黑、光泽较强、性脆易碎、内生裂隙发育、均一程度不如镜煤; 化学工艺性质介于镜煤与暗煤之间,灰分含量较低; 在煤层所占比例较大,可形成较厚分层,也可单独成层。 4. 暗煤 灰黑、光泽暗淡、致密坚硬、韧性较大; 层理不清晰、矿物质含量较多,成分复杂、对煤质影响大; 在煤层中所占比例较大,可形成较厚分层,也可单独成层。
3. 密度 指单位体积煤的质量(g/cm3)
影响因素(1)变质程度:越高、密度越大。
(2)煤岩成分:暗煤大、亮煤次之、镜煤更次之。
分类: (1)真密度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煤是一种沉积成因的可燃有机岩石。

它是由大量有机物质和少量无机物质组成的。

煤不仅是一种主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冶金、化学等工业极其重要的原料。

为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煤与含煤岩系的基本知识,如煤的成因、性质、特征及其赋存规律等。

第一节成煤作用虽然人们早已发现了煤是一种可以燃烧的“石头”,但有关煤是由什么物质转变而成的,并不很清楚。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个问题。

首先在煤层及附近的岩石中,找到了保存良好的植物化石,如在煤层中曾发现了压扁的煤化树干;在煤层底板岩石中有时可见到直立的树根化石。

另外,把煤磨成很薄的透明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煤中保留有大量的植物组织碎片,如木质细胞组织(图5-1)、角质层及孢子花粉等。

所有这些都充分证实了煤是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来的。

由上可知,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而植物可分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两大类。

二、成煤的必要条件虽然植物遗体可以转变成煤,但并不是有植物就可以形成煤,形成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不同地质时期,有的时代有煤的形成,而有的时代则没有煤的形成。

即使同一地质时期,有的地区有煤的分布,而有的地区则没有煤的分布。

由此可见,煤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受一定条件控制的,综合起来,煤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植物条件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没有植物的生长繁殖,就不可能有煤的形成。

因此,植物的大量繁殖是形成煤的基本条件。

(二)气候条件气候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解,只有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植物才能大量生长繁殖。

同时植物遗体也只有在积水的沼泽等地带,才能免遭完全氧化分解,逐渐堆积起来。

而沼泽的发育也要求潮湿的气候。

因此,温暖、潮湿的气候是形成煤的重要条件。

(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分布面积较广的煤层,必须要有适宜植物广泛分布和大量繁殖、又能使植物遗体得以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界中,只有沼泽等具备这种条件。

因此,形成煤必须有适于发育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煤与含煤岩系解析PPT精品课件

煤与含煤岩系解析PPT精品课件

a.镜煤:颜色最深、光泽最强,质均匀而脆,
具有贝壳状断口。镜煤的挥发分和含氢量高,
粘结性强,适宜于作炼焦低温干馏,气化,液化
等的原料.。
b.丝炭:外观像木炭,呈灰黑色,具有明显
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疏松多孔,性脆
易碎。丝炭含氢量低,含碳量高,没有粘结性丝
2炭021/3一/1 般不能液化。
16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2021/3/1
12
第一节 煤的形成
(3)煤接触变质作用:指各种岩床、岩墙、岩 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时,在岩浆热液 与挥发性气体等影响下,使煤发生变质作用。 (4)煤动力变质作用:由于断裂或褶皱所产生 的构造应力和伴随的热效应,使煤发生变质的 作用。
2021/3/1
13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学习目的意义
煤的形成、煤的分类及煤的形成时代等是煤 矿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们与煤矿的安 全开采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环境、不同时代及 不同类型的煤,其煤层厚度、瓦斯含量等都有很 大差别,进而影响到煤矿的开采方式、通风作业 等。因此,掌握煤的形成环境、分类及形成时代 等是非常必要的。
c.亮煤:最常见的煤岩成分,不少煤层 以亮煤为主,甚至全部由亮煤构成。亮煤 可以用作炼焦,气化,低温干馏等的原料. d.暗煤: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致 密,相对密度大,坚硬而具韧性。在煤 层中,可以由暗煤为主形成较厚的分层, 甚至单独成层。暗煤不宜用来炼焦,但它 是低温干馏的良好原料.。
2021/3/1
17
(2)宏观煤岩类型 根据煤的总体相对光泽强度和光亮成分的含量。
宏观煤岩 类型
光亮型煤
半亮型煤
光泽
光泽极强 光泽较强

煤化学试题A卷

煤化学试题A卷

《煤化学》试题(A卷)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分,共 30分)。

1.根据成煤原始物质和堆积的环境不同,可把煤分成:()、腐泥煤类和腐植腐泥煤类三种类型。

2.根据成煤过程中煤化程度的不同,腐植煤可分为:泥炭、褐煤、()和无烟煤。

3.()是煤化程度最高的腐植煤。

4.根据成煤过程中影响因素和结果不同,成煤过程可分为:泥炭化作用和()两个阶段。

5.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宏观研究法和()。

6.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强度、各种煤岩成分的比例和组合情况划分为光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7.煤的显微硬度与煤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是靠背椅式的变化规律,“椅背”是无烟煤;“椅面”是();“椅腿”是褐煤。

8.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水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项。

9.煤的元素分析包括碳、氢、()、氮、硫等元素的测定。

10.煤样的制备包括破碎、()、混合、缩分和干燥等程序。

11.煤中的水分按照它的存在状态及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外在水分、()及化合水三种类型。

12.煤的外在水分与()的总和称为煤的全水分。

13.碳是煤中有机质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并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而()。

(填“增加”或“减少”)14.煤中硫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有机硫和()两类。

15.煤的热解按其最终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干馏、()和低温干馏。

16.煤的反应性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

(填“增强”或“减弱”)17.煤的燃点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

(填“增高”或“降低”)18.中国煤炭分类方案根据煤化程度将煤分成褐煤、()和无烟煤。

19.煤气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氢气、()和甲烷。

20.根据煤在气化过程中使用的气化剂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半水煤气和混合煤气。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O ”,错误的打“×”,每题 1 分,共 40 分)。

()1.腐植煤类是指由高等植物的遗体经过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2.腐泥煤类是指由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第五章 煤的岩石学组成及煤岩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 煤的岩石学组成及煤岩学研究方法

80 70 有裂纹的印痕数 60 50 40 30 20 10 0
长 气 焰 煤 煤
肥 焦 瘦 贫 煤 煤 煤 煤
1
无 烟 煤
煤化程度
2
图 5-2
显微脆度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1-弱 还 原 煤 (据 H. M. A 2-强 还 原 煤 MMOCOB, 196 3)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六)煤的压缩性 煤在恒温下加压,其体积变化的百分数, 煤在恒温下加压,其体积变化的百分数, 恒温下加压 称为煤的压缩性 压缩性与煤化程度有关, 压缩性。 煤化程度有关 称为煤的压缩性。压缩性与煤化程度有关,煤 化程度越高,压缩性越小。 化程度越高,压缩性越小。加压后丝质组体积 变化极少,镜质组有变化,稳定组分变化最大, 变化极少,镜质组有变化,稳定组分变化最大, 但到高煤级时,其压缩性比镜质组小。 但到高煤级时,其压缩性比镜质组小。显微组 分的压缩性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分的压缩性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壳质组变化 最大,镜质组其次,惰性组最小。 最大,镜质组其次,惰性组最小。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十一)煤的导电性 十一)
煤的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以电阻 煤的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以电阻 传导电流的能力 表示。煤的导电性与煤化程度、煤中的水分、 率表示。煤的导电性与煤化程度、煤中的水分、煤中矿 物质的性质和含量、煤岩成分,以及煤的孔隙度、 物质的性质和含量、煤岩成分,以及煤的孔隙度、煤的 风化程度等有关。 风化程度等有关。
1.8 1.6 真比重d 丝炭 基质
镜煤
1.4
丝炭

1.2
孢子
1.0
95 无烟煤
90
85
80 气煤
C daf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磁性 十二)
物体置于磁场内,和磁场相吸者称顺磁性物质, 物体置于磁场内,和磁场相吸者称顺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 和磁场相斥者称抗磁性物质。煤属于抗磁性物质 抗磁性物质 抗磁性物质。 和磁场相斥者称抗磁性物质。煤属于抗磁性物质。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十三)导热性 煤的导热性是煤加工利用时重要的物理性质。 煤的导热性是煤加工利用时重要的物理性质。 煤的导热性与煤的孔隙率及孔隙中的气体有关, 孔隙率及孔隙中的气体有关 煤的导热性与煤的孔隙率及孔隙中的气体有关, 还与煤级及煤中无机矿物质有关。 煤级及煤中无机矿物质有关 还与煤级及煤中无机矿物质有关。随煤化程度的 增高,煤的导热性增强。 增高,煤的导热性增强。 煤的比热是指1g质量的煤,温度变化1℃所需 煤的比热是指1g质量的煤,温度变化1℃所需 1g质量的煤 1℃ 释放)的热量(即热容)与水的热容(15℃的 (释放)的热量(即热容)与水的热容(15℃的 的比值。 水)的比值。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四)硬度
煤的硬度是指煤抵 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随着外加机械作用力的性 质不同,煤的硬度表现形 式也不一样。煤的硬度分 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 磨损硬度三类。
110 100 显微硬度 显微硬度/(kg·mm -2)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挥发分/% 0
图 5-1
煤的显微硬度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据E.M.泰茨)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五)脆度和可磨性
90
煤的脆度是指煤受外力作用 而破碎的性质,表现为抗压强度 和抗剪强度。强度小者,煤易破 碎,脆度大;反之,脆度小。 煤的可磨性是指粉碎煤的难易 程度,可用可磨性系数KHG来表示。 可磨性越大的煤越易粉碎;反之, 越难。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十)孔隙率 煤中毛细孔和裂隙之总体积与煤的总体 积之比称为煤的孔隙率或孔隙度 孔隙度, 积之比称为煤的孔隙率或孔隙度,也可用单位 重量煤包含的孔隙体积( 表示。 重量煤包含的孔隙体积(cm3/g)表示。 煤孔隙率的大小与煤级有关。 煤孔隙率的大小与煤级有关。煤的孔隙率与 煤级有关 显微煤岩组分和煤中矿物质含量有关。 显微煤岩组分和煤中矿物质含量有关。相同煤 级的煤,孔隙率可有相当大的波动范围。 级的煤,孔隙率可有相当大的波动范围。
1.8 1.6 真比重d 丝炭 基质
镜煤
1.4
丝炭

1.2
孢子
1.0
95 无烟煤
90
85
80 气煤
C daf / %
煤化程度增高
图 5-3
煤岩组分真比重与 煤化程度的关系
( 据 《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学 》 , 1979 )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九)煤的表面积 煤的表面积 1.煤的润湿热 煤的润湿热 当煤被液体润湿时, 当煤被液体润湿时,由于煤分子和液体分子 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 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故有热量 放出,称为润湿热 润湿热。 放出,称为润湿热。润湿热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 和煤的表面积有关。 和煤的表面积有关。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2.煤的表面积 煤的表面积
煤的表面包括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两部分, 煤的表面包括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两部分,但外 外表面积 两部分 表面积所占比例极少,主要是内表面积。 表面积所占比例极少,主要是内表面积。煤的表面 积用比表面积表示,即每克煤所具有的表面积, 比表面积表示 积用比表面积表示,即每克煤所具有的表面积,单 位为m 位为m2/g,煤比表面积大小与煤的分子结构和孔隙 结构有关。 结构有关。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八)比重与密度
煤的比重是指20℃时煤的 煤的比重是指20℃时煤的 比重是指20℃ 重量与同温度、 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水的重 量之比。 量之比。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 积煤的质量。 积煤的质量。 比重和密度的数值相等, 比重和密度的数值相等,但 物理意义不同。比重没有单位, 物理意义不同。比重没有单位, 而密度有单位。煤的比重与煤 而密度有单位。煤的比重与煤 岩成分、煤化程度及煤中 及煤中矿物 岩成分、煤化程度及煤中矿物 的性质和含量有关。 质的性质和含量有关。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三、煤的结构和构造 (一)煤的结构
煤的结构是指煤岩成分的形态、大小、厚度、 煤的结构是指煤岩成分的形态、大小、厚度、 结构是指煤岩成分的形态 植物组织残迹, 植物组织残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 特征.它反映了成煤原始物质的成分、 特征.它反映了成煤原始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在成煤 时和成煤后的变化。 时和成煤后的变化。 在低煤级煤中,煤的结构很清楚;随着煤化程度 在低煤级煤中,煤的结构很清楚;随着煤化程度 的增高,各种煤岩成分的性质逐渐接近, 的增高,各种煤岩成分的性质逐渐接近,因而煤的结 构就逐渐变得均一 变得均一。 构就逐渐变得均一。
2.粉色
煤研成粉末的颜色称为粉色。 煤研成粉末的颜色称为粉色。它可用钢针刻划煤的表面或 用镜煤在未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条痕而得,粉色也称条痕色。 用镜煤在未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条痕而得,粉色也称条痕色。 煤的粉色一般略浅于表色。粉色较固定, 煤的粉色一般略浅于表色。粉色较固定,用粉色判断煤的煤 化程度效果较好。 化程度效果较好。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3.透光色、反光色和发射荧光色
1)透光色
把煤磨成薄片( 厚约0 03mm mm) 把煤磨成薄片 ( 厚约 0.03mm ) , 用显微镜在普通透 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透光色
2)反光色
把煤的表面磨光, 用显微镜在普通反射光下观察, 把煤的表面磨光 , 用显微镜在普通反射光下观察 , 煤光面上显示出的颜色称为反光色。 煤光面上显示出的颜色称为反光色。 称为反光色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1.原生结构 煤的原生结构是指由成煤原始物质及成煤环境 煤的原生结构是指由成煤原始物质及成煤环境 原生结构 所形成的结构。常见的原生结构有以下8 所形成的结构。常见的原生结构有以下8种: 1)条带状结构 2)线理状结构 3)凸镜状结构 4)均一状结构 5)粒状结构 6)叶片状结构 7)木质状结构 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 煤岩组分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煤岩 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 以百 分率表示。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 煤化程度的增高 分率表示 。 随着 煤化程度 的增高 , 煤的反射率不断 增强。 的 增强 。 煤的反射率是确定煤化程度最重要的光学 常数,它对煤质评价、煤加工利用、 常数 , 它对煤质评价 、 煤加工利用 、 油气勘探等地 质问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质问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反射荧光色
煤的磨光面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而呈现的颜色。 煤的磨光面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而呈现的颜色。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二)光泽 煤的光泽是指煤新鲜断面的反光能力。 煤的光泽是指煤新鲜断面的反光能力。光泽与 煤的成因类型、煤岩成分、 煤的成因类型、煤岩成分、煤化程度和风化程度有 腐泥煤的光泽一般都比较暗淡。 关。腐泥煤的光泽一般都比较暗淡。腐植煤的四种 宏观煤岩成分中,镜煤的光泽最强、亮煤次之, 宏观煤岩成分中,镜煤的光泽最强、亮煤次之,暗 煤和丝炭的光泽暗淡。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 煤和丝炭的光泽暗淡。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各种 宏观煤岩成分的光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宏观煤岩成分的光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丝炭和暗 煤的光泽变化小,而镜煤和较纯净的亮煤变化明显。 煤的光泽变化小,而镜煤和较纯净的亮煤变化明显。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二、煤的裂隙 煤的裂隙是指煤受到自然界各种应力作用而造 煤的裂隙是指煤受到自然界各种应力作用而造 裂隙 内生裂隙和 成的裂开现象。按成因不同可分为内生裂隙 成的裂开现象。按成因不同可分为内生裂隙和外生 裂隙两种 两种。 裂隙两种。 1.内生裂隙 内生裂隙是在煤化过程中, 内生裂隙是在煤化过程中,煤中的凝胶化物质 受到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受到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体积均匀收缩产生 内张力而形成的一种张裂隙。 内张力而形成的一种张裂隙。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七)断口 煤受外力打击后断开的表面,称为断口 断口。 煤受外力打击后断开的表面,称为断口。断 口不包括层理面或裂隙面。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 口不包括层理面或裂隙面。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 壳状断口、阶梯状断口、参差状断口、 壳状断口、阶梯状断口、参差状断口、棱角状断 粒状断口等 口、粒状断口等。 断口反映了煤物质组成的均一性和方向性的 断口反映了煤物质组成的均一性和方向性的 均一性 变化。组成较均一的煤 如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的煤, 变化。组成较均一的煤,如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镜煤等常具有贝壳状断口;而组成不均一的煤, 贝壳状断口 镜煤等常具有贝壳状断口;而组成不均一的煤, 常见其它类型的断口。 常见其它类型的断口。
煤田地质学
第五章
煤的岩石学组成与煤岩学 研究方法
第五章 煤的岩石学组成与 煤岩学研究方法
§1 煤的物理性质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光学性 质、机械性质、空间结构性质、电磁性质和热性质。 如颜色、光泽、反射率、折射率、吸收率;硬度、 脆度、可磨性、断口,比重、表面积、孔隙度、压 缩性;介电常数、导电性、磁性,比热,导热性等。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次 要 组
主 要 组
图 5-4
煤的内生裂隙示意图
第五章 §1 煤的物理性质
2.外生裂隙
外生裂隙是在煤层形成之后, 构造应力的作 外生裂隙是在煤层形成之后,受构造应力的作 用而产生。外生裂隙可出现在煤层的任何部分, 用而产生。外生裂隙可出现在煤层的任何部分,与 煤层的层理呈不同角度相交, 煤层的层理呈不同角度相交,并切穿煤岩成分和煤 分层的层理。外生裂隙面上常有波状、 分层的层理。外生裂隙面上常有波状、羽毛状或光 滑的滑动痕迹,有时可见到次生矿物或破碎的煤屑。 滑的滑动痕迹,有时可见到次生矿物或破碎的煤屑。 外生裂隙面有时与内生裂隙面重叠。 外生裂隙面有时与内生裂隙面重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