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及弄堂
上海石库门老街简介

上海石库门老街简介
石库门,原指上海石库门里弄、老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
它是在上海市区内出现最早的一种里弄住宅。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也有别于西式别墅、花园洋房,而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上海市区有一百多条石库门里弄和老弄堂,这些石库门里弄和老弄堂是上海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老弄堂多建于20世纪
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多为砖木结构,其中有不少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由于石库门建筑一般都建在相对独立的街坊中,因而其建筑布局有明显的里弄格局特征,即通常所说的“三开间、四进深”。
从入口向里看,进门就是弄堂口;进门后为天井和天井两
侧的房间;再往里走就是弄堂和住宅。
石库门建筑虽没有围墙、大门、院墙等围墙设施,但在大门前仍保留着一段开敞的空地。
这些空地是由一些不算太高的石级构成的,如果碰到雨天或者楼梯不方便时,行人可以在石级上行走。
—— 1 —1 —。
上海弄堂名词解释

上海弄堂简介上海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传统居住形式,是老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象征。
弄堂是一种狭长的胡同,由两侧相对的住宅楼房围合而成,形成一条狭长的巷道。
弄堂的名字通常与其位置、历史或特色有关,如石门一弄、文化村弄堂等。
弄堂的布局紧凑,住宅楼房多为两层或三层的老式石库门建筑,居民多数是老上海的居民,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弄堂里的居民多为邻里之间的熟人,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区。
弄堂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居民们经常在弄堂里聚集、交流和互动。
弄堂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上海特色。
在弄堂里,可以看到老式的石库门建筑、红砖墙壁和木质窗户,这些都是上海传统建筑的代表。
弄堂里还有许多小吃摊和小商店,供居民们购物和品尝美食。
弄堂里的生活节奏相对悠闲,充满了人情味和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上海弄堂面临着许多挑战。
许多弄堂被改造或拆除,让位给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
弄堂里的老居民也逐渐减少,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住宅区。
这些变化使得上海弄堂的文化和传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然而,上海人对于弄堂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依然强烈。
许多人努力保护和传承弄堂的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来挖掘和传播弄堂的历史和故事。
同时,一些弄堂也被保护起来,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吸引着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总之,上海弄堂是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象征,代表着上海人民的历史和记忆。
它是老上海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弄堂的文化遗产,是保护上海城市记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
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
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
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
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
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
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
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
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
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王富臣莫天伟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王富臣莫天伟Wang Fuchen Mo Tianwei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new-styled Linong hous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culture,spat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02)02-0019-03一引言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
上海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上海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上海作为中国一线城市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居类型和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上海民居类型以及它们的特点。
1. 石库门洋房:石库门洋房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们多为两层或三
层建筑,外墙使用红砖或石材修建,门楣上方通常有一个镂空的石库门。
室内结构一般以庭院为中心,呈“田”字形分布。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体现了上海历史的独特魅力。
2. 弄堂民居:弄堂是上海独有的居住形式,是小巷子的意思。
弄堂民居一般是
砖木结构,狭窄而纵深,它们一般是二到三层楼高,从外观上看非常紧凑。
这种风格的民居布局紧凑而节省空间,与邻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弄堂民居也反映了上海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
3. 老洋房:老洋房指的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旧式洋房。
这些建筑通常是石库门
洋房的一种变体,但结构更加简约。
老洋房的外观多为两层或三层,屋顶通常为平顶或筒状顶,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
这种建筑风格在上海的历史文化街区广泛存在,展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
总的来说,上海民居的类型和特点体现了该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
从石
库门洋房的东西方结合,到弄堂民居的社区联系,再到老洋房的实用主义,上海的民居建筑都展现出了丰富的特色和风貌。
这些建筑不仅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描写上海弄堂的句子

描写上海弄堂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描写上海弄堂的句子:
1. 上海的弄堂里,石库门老房子诉说着上个世纪的故事,狭窄的弄堂里飘荡着煎饼果子的香气。
2. 走进上海的弄堂,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上个世纪的老上海。
3. 弄堂里的老式石库门房子,窗台上摆着的花盆,晾晒的衣服,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4. 弄堂的尽头,狭窄的小巷通向繁华的街道,这里的风景和气息都让人感到上海的独特魅力。
5. 弄堂里的居民们和谐相处,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这种温馨的氛围让人感到上海的温暖和人情味。
6. 弄堂里的老式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
7. 走进上海的弄堂,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的博物馆,这里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
8. 弄堂里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让人感到一种安逸和舒适,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9. 弄堂的角落里,小店铺灯火通明,人们忙碌的身影在狭小的空间里穿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10. 上海的弄堂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上海石库门民居

石库门的建筑特色
• 2、住宅最典型的特征
•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 • 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 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 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 “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 • 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 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 案。
• 1、石库门为上海孕育了什么
政治 经济 经济 文学 艺术 生活方式
•上海的“里弄工厂”是上 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 更是现代多家大型企业的 雏形。 •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如 此。各种烟纸店的经营也 是大商家的雏形。
石库门——感受上海
• 1、石库门为上海孕育了什么
政治 经济 文学 文学 艺术 生活方式
石库门的历史
• 1、19世纪70年代初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 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 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 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 布局的特点。
•
2、20世纪10年代后
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 代。
• 3、20世纪30年代中
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 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 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
石库门——感受上海
• 1、石库门为上海孕育了什么 政治 政治 经济 文学
•上海的石库门是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也是诸多重要政治机 构的所在地。 •例如麦加里中的上 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 义指挥所、鲁迅等人 创办的“中国济难会” 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二大会址
艺术
生活方式
石库门——感受上海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1、弄堂。
上海的弄堂因为晾衣架上遮天蔽日的衣服,好像总也不见阳光,加上上海本身潮湿的环境,让弄堂里更显阴冷。
七十二家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斤斤计较。
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转变成了弄堂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上海洋场风情的现代生活使庭院式的大家庭传统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文化。
上海恐怕是中国最开始现代的三口之家生活的城市。
中共一大的会址就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2、百乐门。
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莺莺燕燕得好不快活。
“夜上海,夜上海------”曼妙的歌声勾人心魄。
阮玲玉、周璇、蝴蝶、赵丹------那些三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是这里的座上宾。
这里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为百姓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和血雨腥风。
3、上海大光明影院。
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当年最时髦的地标之一。
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影院剪彩开业。
4、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都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南京路378号就是王开照相馆,这是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5、城隍庙。
去上海旅游,城隍庙去必去的地方之一。
如今它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都已被人淡忘,现在人们去城隍庙是为了吃地道的上海小吃。
那里有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每天慕名而来的旅客都排起长龙。
6、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不是一条具体的街道而是就旧上海市区的统称。
旧时上海租界区域因为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
《同光梨园记略》:“沪北十里洋场,中外巨商,荟萃于此。
”“十里洋场”这四个字饱含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历史变迁之后,这四个字留下就只剩“洋”这个字了。
7、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最闪亮的一笔。
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江南制造总局大部分建筑被保留,世博会期间将成为企业馆所在地。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
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
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
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
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王富臣莫天伟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王富臣莫天伟Wang Fuchen Mo Tianwei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new-styled Linong hous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 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 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 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 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 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 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 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 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 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 的山花楣饰。更多的体现 了上海混血文化精神。
Alley
Owing to the high rents, a Shikumen building usually housed about six or seven families, and sometimes, more than a dozen.
Pavilion
Being denied access to the sun all the round, was cold in winter and hot in summer.
Eating
Cool them off
Some small shops in alleys
Cries echoing
叫卖声
上海弄堂里的叫卖声,行业多, 花样新,有的像唱山歌、小调, 有的似顺口溜,有的忽高忽低, 有的拖腔很长,都是有腔有调、 有节奏,抑扬顿挫,悦耳动听.里 弄风情和谐相处,那是有多么文 化韵味的场景。
Lilong or Longtang Shikumen building standing side by side then formed by alleys.
The alleys witnessed the everyday life of ordinary Shanghai people.
Drying of clothes
Thank you
The change of ikumen
Although ordinary Shanghai people lived in the alleys, they also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felt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ity-especially people from the middle class and intellectuals.
The door of a Shikumen building was made of thick black wood framed with slates of granite or red stone from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hence the name “Shikumen” or literally Stone Warehouse Gate. 石箍门 石库门
Shikumen and the Customs of the Alleys
of
Old Shanghai
Shikumen
Shikumen is a type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that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of Shanghai. Over the years, these buildings have served as the major accommodation for most Shanghai residents. Shikumen architecture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Shanghai in 1850s and 1860s.This was a type of building that used less land, smaller quantiti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less money.
Xintiandi
新天地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there appeared in Shanghai a famous entertainment resort named Xintiandi, renovated from the Shikumen all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