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条件下层状地层隧道围岩挤压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_沙鹏

合集下载

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形及受力特征研究

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形及受力特征研究

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形及受力特征研究马艺虎;周容名;周春雨;张卫卫;王小伟;郭炎伟【期刊名称】《施工技术(中英文)》【年(卷),期】2024(53)6【摘要】针对隧道在穿越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时,易引发围岩大变形、混凝土开裂和拱架变形等破坏问题,依托象君山隧道工程,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及附近不同等级围岩断面开挖引起的隧道变形和受力特征。

研究表明:在下台阶开挖前,隧道拱顶沉降和上台阶收敛均达到峰值的70%,断层破碎带处收敛变形呈现明显的“上大下小”现象,而在断层破碎带附近的断面沉降则呈现出明显对称现象;隧道断层破碎带的最大沉降值为73.4mm,在隧道拱顶处,并且观察到喷射混凝土局部开裂和钢架扭曲,在后续施工中建议采用“先柔后刚”的双层初支方案;围岩压力在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在断层破碎带及其附近断面的围岩压力都是非对称分布,在拱脚和边墙处并未出现较大拉应力区,且拱部受力明显大于拱顶,说明水平构造应力明显;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变形和初支受力特征主要是由区域构造应力、最大主应力和岩体综合结构决定,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和初支受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围岩初期变形情况。

【总页数】7页(P49-55)【作者】马艺虎;周容名;周春雨;张卫卫;王小伟;郭炎伟【作者单位】河南省栾卢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河南省沿太行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1【相关文献】1.高地应力区断层带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施工优化方案研究2.高地应力破碎围岩隧道变形受力特征试验研究3.高地应力构造破碎带隧道大变形灾变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4.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结构受力及变形特性试验研究5.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断裂破碎带段大变形控制现场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控制塌方变形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控制塌方变形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控制塌方变形施工技术摘要:文章以国内某在建铁路隧道的工程实践,介绍了该隧道在施工中受到高地应力软岩地质的影响,初期支护出现大变形的特点,从地质因素、施工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变形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在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方面采取的控制措施。

对今后类似隧道施工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隧道;软岩;高地应力;变形;施工技术Abstract: the article with a domestic railway tunnel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in by high geostress soft rock geological effects, primary support appear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feature from the ge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construction factor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de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ake control measures. To the next similar tunnel construction has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significance.Keywords: tunnel; Soft rock; High geostress; Deform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1工程概况隧道洞身穿越黄土高原的黄土梁峁区,全长13611m,为双线隧道,最大埋深295m。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陈子全;何川;吴迪;代聪;杨文波;徐国文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53)006
【摘要】为探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支护结构的非对称受力特性,结合碳质千枚岩力学特性与变形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特性,对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在93座典型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了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最大变形量与地应力、岩体抗压强度、隧道埋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变形量与最大地应力、岩体抗压强度、埋深的分布较为离散,在一定地应力、岩体强度或埋深条件下,隧道变形量既存在于高值区间,也存在于低值区间;隧道变形量随地应力的增大、岩体强度的降低、埋深的升高逐渐向高值区间靠拢,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是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层理弱面耦合作用的结果;基于隧道最大变形量与隧道强度应力比的幂指数变化规律,提出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
【总页数】8页(1237-1244)
【关键词】高地应力;层状软岩;变形破坏规律;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
【作者】陈子全;何川;吴迪;代聪;杨文波;徐国文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

基于3DEC模拟的高地应力水平层状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基于3DEC模拟的高地应力水平层状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基于3DEC模拟的高地应力水平层状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王亚琼;杨强;潘红伟;高启栋;张士朝;王志丰【期刊名称】《现代隧道技术》【年(卷),期】2022(59)4【摘要】为深入研究高地应力环境下水平层状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以云南昭乐高速轿顶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现场地应力测试结果与围岩变形破坏情况,采用三维离散元(3DEC)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不同岩层厚度d、地应力水平s及侧压力系数k条件下隧道围岩变形与破坏规律,并对水平层状隧道围岩的受力特征及变形破坏机理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水平层状围岩变形沿隧道中轴线对称分布,节理方向与隧道轮廓相切处围岩位移最大,节理方向与隧道轮廓正交处围岩位移最小;随着层厚的增加,隧道围岩位移量逐渐减小,厚度在0~0.3 m时位移变化较快,超过0.3 m 时变化减缓,当层厚达到3.0 m时位移量基本趋于稳定;随着地应力水平的增大,隧道围岩位移量逐渐增大,且变化速率保持稳定;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大,隧道围岩位移量逐渐增大,且拱腰处位移增大最为显著。

在高地应力环境下,若围岩层状节理发育,即便岩石本身强度较大,仍有可能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表现出软岩大变形的特征。

【总页数】11页(P127-136)【作者】王亚琼;杨强;潘红伟;高启栋;张士朝;王志丰【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长安大学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1.2【相关文献】1.高地应力深埋层状围岩隧道非对称变形受力机制研究2.高地应力深埋层状围岩隧道非对称变形受力机制研究3.高地应力层状岩隧洞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机制研究4.高地应力水平层状Ⅲ级围岩隧道支护结构变形控制措施研究与实践5.高应力区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官寨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特征现场试验

四官寨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特征现场试验

四官寨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特征现场试验
熊中贵;张恒;周森;张学民;苟德明;易灿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卷),期】2015(011)008
【摘要】煤系地层属隧道施工中的不良地质,施工过程中除面临瓦斯燃烧、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高风险外,其围岩大变形问题也极为突出.通过对晴兴高速公路工程典型煤系软弱地层隧道—四官寨隧道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进行现场测试,进而在实测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煤系地层隧道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探讨了应对围岩大变形的措施,总结了典型煤系地层软弱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页数】3页(P148-150)
【作者】熊中贵;张恒;周森;张学民;苟德明;易灿
【作者单位】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8;贵州省公路局,贵州贵阳550081;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2;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2;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2;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9.2
【相关文献】
1.四官寨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分析
2.冯家梁子隧道围岩变形与受力特征监控量测分析
3.大断面古土壤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分析——以银西高铁早胜3号隧道为例
4.大断面古土壤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分析——以银西高铁早胜3号隧道为例
5.浅埋膨胀土隧道围岩抗剪强度与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摘要:总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比较各种大变形预测技术,归纳大变形防治措施。

分析表明:大变形形成机制、变形模式与一般围岩变形破坏不同,需要加强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和易于推广应用的现场地质分析、监测试验、分析评价预测体系;在支护参数方面,需要一套预测预报方法体系和相应工程对策;针对不同机制、不同等级的大变形,需制定合理大变形防治措施。

以期为今后软岩大变形稳定性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隧道稳定性高地应力大变形预测与防治高地应力下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隧道难题之一,其变形机理及结构受力特征复杂,目前尚未得到完整的解决。

首例严重的交通隧道围岩大变形是1906年竣工的长19,8km辛普伦I线隧道;我国南昆铁路线家竹箐隧道390m(IDK579+170~+560)洞段发生大变形:日本艾那山I线400m大变形路段用36个月才得以通过。

总之,目前在围岩大变形机制、围岩大变形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方法体系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大变形成因分析1.1地质方面的原因根据我国大量隧道统计,大变形隧道多发生在泥岩、页岩、千枚岩等软岩,在构造及风化影响显著时变形更大,同时伴有地下水渗流和高地应力时更易产生大变形。

1.2施工方面的原因隧道围岩变形量的大小除受地质条件客观因素影响外,与施工方法及手段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喷锚支护施做不到位、仰拱和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距离过长、开挖后无法及时封闭成环,而重点放在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变形监控量测不规范或不及时、钢架底部悬空或长期积水浸泡,得不到及时处理等因素都对大变形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大变形发生。

1.3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地质条件了解不够,根据有限的探孔了解地质情况,对变形程度估计不足,以致支护措施不到位。

如果设计的锚杆不够长,就无法穿过松动圈,对围岩加固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0024-05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台阶法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分析

0024-05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台阶法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分析

4 计算模型
4 . 1 模型的确定 针对台阶法开挖过程中的力学效应, 采用连续介 质模型, 并采用 F L A C3 D软件对隧道周围地层变形规
一般认为: 隧道在较大的构造应力与高地应力作 用下, 其拱顶及两侧易发生破坏
[ 3 ]
, 为了抑制这种破
坏, 支护设计应采用以提高围岩自身强度为主的支护 控制系统, 阻止应力场所引起岩层运动的发展, 以保证 支护后的隧道稳定。因此, 解决大变形给隧道施工带
收稿日期: 2 0 0 9- 0 6- 2 7 ;修回日期: 2 0 0 9- 0 9- 0 1
2 5
。 律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计算模型如图 3
1 工程概况
# 乌鞘岭隧道 9 斜井正洞段, 最大埋深约 10 5 0 m ,
分布有 4条大的区域性断层( F 4~F 7 ) , 其地质条件、 地应力复杂。在岭脊地段, 隧道穿越志留系的板岩夹 千枚岩, 围岩破碎、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极低、 原始地应 力与岩石强度之比较高, 洞室自稳能力极差, 变形大。 施工过程中控制大变形是隧道施工的关键, 而了解施 工过程中围岩变形规律对选择开挖方式、 支护形式、 支 护参数及支护时机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王明胜( 1 9 7 6 —) , 安徽舒城人, 2 0 0 0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科研、 工法、 专利开发管理工作。
增刊 2 王明胜 : 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台阶法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分析
3 , 6 ] 的地址条件进行专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 。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铁路、 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 隧 道工程已经向长大、 深埋方向发展, 穿越高地应力区且 地质环境恶劣的软弱围岩长大隧道工程已不可避免。 在高地应力区修建隧道工程, 最大的难题就是大变形

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其古顶隧道炭质泥岩大变形成因分析

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其古顶隧道炭质泥岩大变形成因分析

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其古顶隧道炭质泥岩大变形成因分析赵明【摘要】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其古顶隧道围岩主要以炭质泥岩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大变形,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为找到其大变形的成因,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其古顶隧道炭质泥岩粘土矿物含量超过50%,遇水易软化,是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增加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点荷载试验表明,炭质泥岩的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垂直层面方向强度为26MPa,平行层面方向强度为16.9MPa,总体强度较低,隧道开挖后容易产生弹塑性变形和流变变形.现场扰动区范围测试表明,隧道开挖后边墙位置中风化炭质泥岩段边墙扰动区范围为9~10m,部分强风化段可以达到14m,而现有的锚固支护范围一般为3~4m,远小于炭质泥岩的开挖影响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期刊名称】《广东公路交通》【年(卷),期】2019(045)004【总页数】5页(P232-236)【关键词】岩质泥岩;点荷载试验;扰动区范围测试;大变形【作者】赵明【作者单位】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广州510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6.310 引言炭质泥岩是典型的层状软岩,是我国隧道建设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种软岩类型,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变形。

如:南昆铁路家竹箐隧道大变形段主要以层状炭质软岩为主,兰西铁路乌鞘岭隧道大变形段为炭质板岩夹千枚岩,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在经过炭质板岩地层时出现了显著的大变形,围岩的最大变形量超过2m[1-2]。

上述隧道地勘资料表明,大变形段的炭质泥岩具有强度低,遇水易崩解,层理极为发育的特点[3]。

其变形特征受到地应力、围岩和层理力学特性的共同影响,变形破坏机理极为复杂,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

许多学者对层状软岩的大变形原因进行了研究。

周应麟等[4]分析了层状岩层围岩隧道受力特点,并提出层状岩层围岩隧道破坏机理及其四种典型失稳模型。

郭富利[5]从围岩位移和变形破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地层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演化机理,探讨了导致围岩产生大变形及其它相关特性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2 工程背景
兰渝铁路两水隧道位于甘肃省武都区白龙江左 岸中山区,地形较为陡峻,相对高差为 400 m,隧 道最大埋深为 346 m,全长为 4 922.35 m,为大断 面双线隧道。隧道轴向为 N25° W,通过地层主要 为志留系中、上统千枚岩,局部夹有板岩。试验段以 Ⅴ级围岩为主,岩块的单轴抗压强度仅有 13.6 MPa, 按照国家《工程岩体分级标准》[16]分类属于软岩。 从宏观及微观上看, 围岩的层片状特征显著 (图 1) 。 研究区从寒武纪初至三叠纪长期发育多旋回地槽褶 皱系,后期又接受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构 造作用强烈并发育有区域活动性断层武都-新寺断 裂[3]。隧道虽未见活动断裂穿越,但断面多呈现次 级小型构造出露,且节理裂隙发育,节理玫瑰花图 (见图 2)揭示试验断面主要发育 5 组节理,岩层 被切割成碎块状,岩体完整性差。断面主要结构面 为千枚岩层理面, 平直光滑无充填或黏土薄膜充填, 走向与洞轴向(图 2 中的 2-2 测线)呈 5°交角, 倾角 65°。 片状层理的集中分布使围岩整体呈现结 构的各向异性。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43; 4.绍兴文理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要:西部地区普遍出露层片状岩体。由于强度低、自稳能力差、结构强度呈现各向异性等特点,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常引
起围岩大变形,导致初期支护结构强烈变形失稳而不得不频繁进行拆换。部分洞段二次衬砌混凝土甚至发生劈裂、掉块的破 坏现象,严重影响隧道施工的进度与安全。以兰渝铁路两水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时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获取大 断面隧道围岩与支护系统之间的接触压力, 揭示开挖断面不同位置接触压力随时间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 受围岩结构强度的各向异性控制,隧道开挖后支护受力极不均匀。空间上与围岩变形集中部位一致,时间上变化历时长,且 由于开挖方式的影响不易稳定。初期支护钢拱架局部荷载过大而发生侧向扭曲失稳,且监测的失稳发生时间与收敛形变稳定 时间相比而明显滞后。根据层状围岩的支护受力特征,提出针对此类岩体更为合理的隧道设计建议。 关 键 词: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支护体系;受力特征;数值分析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0-7598 (2015) 05-1407-08 中图分类号:U 452
(1. Key Laboratory of Shale Gas and Geo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China Railway First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43, China; 4.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C设计和施工逐渐成为隧道建
(a) 实拍图片
(b) SEM 微结构图像
图 1 试验段志留系千枚岩及其 SEM 微结构图像 Fig.1 Silurian phyllite of test section and its SEM image of microstructure
Abstract: The layered soft rock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Western China, such as slate, carbonaceous slate, phyllite, and so forth.
During the tunnel excavation, geotechnical problems frequently occur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such as excessive overbreak and intense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symmetric squeezing, because of low strength, poor self-stability and intense anisotropy of structural strength in layered surrounding rock. Large deformation can result in intense damage to the primary support, and even splitting of secondary support,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security of tunnels. At the site of Liangshui tunnel in Lanzhou-Chongqing railway, a series of real-time contact pressure monitoring tests is conducted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section between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 system. Mechanical responses of the support system are analyzed in time and spatial domains using the monitored contact pressure. In-situ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inversion analyses of displacement are also perfo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act pressure of support system shows irregular distribution in space, which agrees with the concentrated deformation posi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its variation often last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method. The failure of the steel arch frame takes place in the weak axis plane because of its smaller lateral anti-bending rigidity. Meanwhile, the monitoring data show that their occurrence significantly lags behind the stabilization of convergence deformation. Based on the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ort system, a more reasonable design scheme is proposed for tunneling in such a kind of rock.
第 36 卷第 5 期 2015 年 5 月
DOI:10.16285/j.rsm.2015.05.024
岩 土 力 学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Vol.36 No.5 May 2015
高地应力条件下层状地层隧道围岩 挤压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
沙 鹏 1, 2,伍法权 1,李 响 3,梁 宁 1, 2,常金源 4
Squeezing deformation in layered surrounding rock and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ort system of a tunnel under high in-situ stress
SHA Peng1, 2, WU Fa-quan1, LI Xiang3, LIANG Ning1, 2, CHANG Jin-yuan4
Keywords: tunneling engineering; in-situ monitoring; support system;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numerical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41030749) ;铁一院科研开发计划(院科 12-06-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沙鹏,男,1985 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shapeng@
1408




2015 年
1
引 言
20 世纪 50 年代奥地利学者拉布塞维兹 Rabcewicz
路两水隧道为例, 通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分析, 本文讨论层片围岩在挤压变形条件下支护体系的受 力特性及形成机制,并对此类围岩的形变控制提出 相应的支护建议。
提出新奥法(NATM)以来,这一方法在国内外地 下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如今已经成 为现代隧道工程新技术的重要标志。新奥法采用复 合衬砌来修建隧道洞身,内层为初次柔性支护,使 围岩体自身的承载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外层 二次衬砌主要是起安全储备和装饰美化作用。 因此, 在复合衬砌结构中,围岩与初期支护以及初期支护 与二次衬砌的作用关系一直是隧道工程稳定性研究 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公路、 铁路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长大深埋隧道 出现,软弱围岩挤压变形现象越来越普遍 [1 设中的难题[5]。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隧道支护体 系受力特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原位测试、模型试 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3 个方面。欧洲学者针对阿尔卑 斯山区深埋隧道挤压变形问题,提出采用柔性支护 措施[6]。针对随着围岩变形愈大,围岩压力逐渐降 低的规律,提出一系列柔性支护结构以降低支护失 李鹏飞等[8]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 得到 稳的几率[7]。 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 力,得出接触压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王石光等 [9]针 对软岩大变形的特点,根据现场围岩压监测分析优 化了相同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支护系统。针对不同地 质条件、不同洞型的支护结构设计,不少学者采用 相似材料隧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其渐进破坏特征, 并给出相应的支护建议[10-12]。此外,不同边界条件 下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也是有效的研究 手段。Wang 等[13]采用极限分析上界法,对大跨度 浅埋隧道松动区破坏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不同破坏 模式下的支护压力特征。Scussel 等[14]改进 Singh 提 出的多轴强度准则用于计算隧道支护压力,并利用 FLAC3D 进行验证。靳晓光等 [15] 针对深埋公路隧道 不同施工过程, 进行围岩-支护结构的有限元数值模 拟,提出隧道施工的优化方案。总之,由于地质条 件以及围岩力学特征的复杂性,隧道支护系统的研 究仍然具有挑战性。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的 基础上, 作者在兰渝线多条隧道进行了开挖后围岩初期支护以及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之间接触压力的 实时监测。同时,本文利用 3DEC 离散元软件对隧 道断面开挖后的形变特征进行数值模拟。以兰渝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