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件PPT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ppt

深刻的思考与见解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些思考和 见解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普遍价值,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5 《答司马谏议书》的影响与评价
CHAPTER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作为王安石变法的辩护词,逻辑严密,文笔犀 利,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
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了一系 列的事实和论据,增强了信件的
说服力。
对偶
作者在信中运用了对偶手法,使 语言更加整齐有力,易于诵读。
04 《答司马谏议书》的思想内涵
CHAPTER
政治思想
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文中,作者通过反驳司马谏议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态度。 他认为变法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社会实际情况,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
思想影响
该文反映了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改革精神,对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地位
作为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 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历代评价
1 2 3
宋代评价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赞誉该文为“雄文绝唱,妙手 偶得之”,体现了其在宋代文学中的高度评价。
现代评价
03
探讨文章中所涉及的政 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04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和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
01
02
03
04
精读原文
通过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观点
课堂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讲解,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些思考和 见解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普遍价值,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5 《答司马谏议书》的影响与评价
CHAPTER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作为王安石变法的辩护词,逻辑严密,文笔犀 利,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
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了一系 列的事实和论据,增强了信件的
说服力。
对偶
作者在信中运用了对偶手法,使 语言更加整齐有力,易于诵读。
04 《答司马谏议书》的思想内涵
CHAPTER
政治思想
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文中,作者通过反驳司马谏议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态度。 他认为变法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社会实际情况,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
思想影响
该文反映了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改革精神,对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地位
作为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 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历代评价
1 2 3
宋代评价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赞誉该文为“雄文绝唱,妙手 偶得之”,体现了其在宋代文学中的高度评价。
现代评价
03
探讨文章中所涉及的政 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04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和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
01
02
03
04
精读原文
通过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观点
课堂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讲解,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0张PPT)

探究学习
司马光随后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再次反驳了王安石的 观点……
《 四 部 丛 刊 温 国 文 正 司 马 公 文 集 》
·
探究学习
不为侵官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 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 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 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 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二人私交甚好 直陈分歧所在, 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言辞诚恳而理性
文本解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 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代句首语气词。
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 解为“罪名”。实,实际。 得:明白,清楚。 以为:认为。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三)态度坚决,语气委婉。
态度坚决: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擅于排比、反语(欲出力 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语气委婉: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则某知罪矣;则非 某之所敢知。
既考虑到了两人私交深厚,又做到了坚持原则,寸步不让, 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探究学习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提出的“侵 官”“生事”“征利”“拒谏”给出了简洁有力的反驳,换一 个角度思考,你认为王安石的反驳有没有逻辑错误?如果你是 司马光,你应该如何反驳王安石的观点?
文本解读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 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 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动词,做。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
文本解读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31张ppt)

此。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
• 强聒:争论不休。强,勉强。聒:喧扰,声音嘈杂。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 句)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 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古】指书信往返。 【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卤莽:粗疏草率。
解读题目
本文题目中的“书”为书 信之意。“答司马谏议书” 中的“答”为“回复、回答” 之意,“谏议”指官职“谏 议大夫”,当时司马光任谏 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 书”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 光的信”。
谏官是言谏系统,职在讽议左右,以匡 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 诏令章奏。 御史是监察系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 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致天下怨谤也。
• 盖: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所以:表凭借,用来.....的。 以为:认为。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以致:因而招 致。怨谤:怨恨和诽谤。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 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 运动的。
作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绍
泊船瓜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 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 精神。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
• 强聒:争论不休。强,勉强。聒:喧扰,声音嘈杂。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 句)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 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古】指书信往返。 【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卤莽:粗疏草率。
解读题目
本文题目中的“书”为书 信之意。“答司马谏议书” 中的“答”为“回复、回答” 之意,“谏议”指官职“谏 议大夫”,当时司马光任谏 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 书”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 光的信”。
谏官是言谏系统,职在讽议左右,以匡 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 诏令章奏。 御史是监察系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 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致天下怨谤也。
• 盖: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所以:表凭借,用来.....的。 以为:认为。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以致:因而招 致。怨谤:怨恨和诽谤。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 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 运动的。
作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绍
泊船瓜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 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 精神。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51张ppt)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变法自熙宁二年 (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 熙宁变法。变法初期保守派代表人物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多 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 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 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 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 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 马谏议书》。
部编版高 一必修 下第八 单元《 答司马 谏议书 》课件( 共40张 PPT)
补充:立论与驳论
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 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
写作背景
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给王 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 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 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故 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 书》。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 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 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 书》。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对个人修养与处世之道的启示
培养独立精神
从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 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现 代人应学会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正直品格
王安石在改革中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 质和正直的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应 坚守正道,不为私利所动,保持内心 的纯净与正直。
对文学创作与表达的启示
02
《答司马谏议书》内容解析
信件的结构与主旨
信件结构
信件开头先对司马光来信表示感 谢,然后针对其质疑逐一进行回 应,最后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和 情感。
主旨
通过回应司马光的质疑,表达王 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同 时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针对司马光质疑的回应
1 2
针对质疑变法必要性的回应
指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等问题,强调变法 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富国强兵。Fra bibliotek精炼语言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运用简练、精准的语言表达思想,这对文学创作者来说,应锤炼语言,用最少的文 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情感表达
王安石在信中表达了对司马光误解的遗憾和坚持改革的决心,这启示文学创作者应善于运用情感表达,使作品更 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地位与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不仅 反映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革要求,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 和政治问题的重要思考和见解。
《答司马谏议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文学价值
思想价值
历史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 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 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表明态度----不畏怨谤
我可以这 样反驳他!
王 安 石
介甫的论证思路:
确定原则----名实相符 树靶反驳----五条罪名 析谤原因----揭露本质 表明态度----不畏怨谤
巧妙的反驳技巧
1、确定“名实”的辩论原则 2、坚持“皇命”的辩论策略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
“固由兀傲性成》引: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你变法时,侵官、 生事、征利、拒
谏、致怨。
司 马 光
我该如何反 驳他呢?
王 安 石
合作探究: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2、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反驳的? 3、王安石变法怨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与反对,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人 ➢ 士大夫 ➢上
➢某
“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探究结果: 3、王安石变法怨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析谤原因----揭露本质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与反对,王安石的态度 如何?
继续变法
让步假设
“盘庚迁都”
探究结果: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名
名:名称;形式(言语)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
相
符 实:实际内容;事实
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实相符
逻辑支点
孔子强调以名正实,以为“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探究结果: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我可以这 样反驳他!
王 安 石
介甫的论证思路:
确定原则----名实相符 树靶反驳----五条罪名 析谤原因----揭露本质 表明态度----不畏怨谤
巧妙的反驳技巧
1、确定“名实”的辩论原则 2、坚持“皇命”的辩论策略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
“固由兀傲性成》引: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你变法时,侵官、 生事、征利、拒
谏、致怨。
司 马 光
我该如何反 驳他呢?
王 安 石
合作探究: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2、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反驳的? 3、王安石变法怨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与反对,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人 ➢ 士大夫 ➢上
➢某
“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探究结果: 3、王安石变法怨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析谤原因----揭露本质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与反对,王安石的态度 如何?
继续变法
让步假设
“盘庚迁都”
探究结果: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名
名:名称;形式(言语)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
相
符 实:实际内容;事实
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实相符
逻辑支点
孔子强调以名正实,以为“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探究结果: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精品PPT(50张)

以:来。
利: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辟:批驳
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难:排斥,形作动。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佞人。
固:本来
前:预先
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段: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针对司 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 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解 析
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
•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 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 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
【主旨小结】
书信体 驳论文 驳论过程
1、中心论点: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理论论据: 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事实论据: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 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
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
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宋神宗
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题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 书信。古人 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报……书”、“与……书”、“答……书”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51张ppt)

•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 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 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为稳 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 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 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解
《答司马谏议书》
题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
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
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复信
对象
高官
回信
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1)名词,书信、文件。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与 妻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2)动词,书写、记载。如明人高启《书博鸡者事》,即“记 载斗鸡有关的事”的意思。
了解作者 谁回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 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 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 “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 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 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 川先生文集》。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解
《答司马谏议书》
题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
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
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复信
对象
高官
回信
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1)名词,书信、文件。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与 妻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2)动词,书写、记载。如明人高启《书博鸡者事》,即“记 载斗鸡有关的事”的意思。
了解作者 谁回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 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 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 “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 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 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 川先生文集》。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2/21
3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 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 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 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存世。
2021/02/21
4
题目解说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 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2021/02/21
5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
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
2021/02/21
答司马谏议书
1
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021/02/21
2
作者简介
王 安 石 ( 1021—1086 )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抚 州 临 川 (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 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 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2021/02/21
12
内容小结
2021/02/21
13
主题归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 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 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 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 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
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021/02/21
11
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 句有什么作用?
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 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 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2021/02/21
9
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 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 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 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021/02/21
10
3.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
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 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4.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
2021/02/21
8
课文探究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
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 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 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
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
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
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
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
2021/02/21
7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 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 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 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 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 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 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 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 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谏议书》。
2021/02/21
6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 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 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 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 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 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