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合集下载

3、-异常心电图图谱汇总[10].

3、-异常心电图图谱汇总[10].

读图练习
心电图特点: 窦性心律 心电轴正常 室性期前收缩 QRS波及T波正常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点: 窄QRS波心动过速,心率约200次/分 未见P波 心电轴正常 QRS波节律规则 QRS波、ST段、T波形态正常
心电图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a图:未见P波,基线不稳;QRS波增宽,慢而规则;本图为心 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阻滞。 b图:当P波能够下传时,PR间期固定,本图为窦性心律伴 Ⅱ度(2:1)房室阻滞。R波后的小波不是P波,而是QRS 波的一部分。 c图:P波和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故为完全性(Ⅲ度) 房室阻滞。
教学目标
1.识别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 2.识别典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 3.识别异位性心动过速(室速、室上速、扭转性室速); 4.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5.识别心脏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束支阻滞)。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连续≥3个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心室律140200次/min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多形性室速, 心室律180250次/min
扑动、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心房颤动:P波消失,小f波,房率350600次/min
心室扑动:心室率200250次/min 心室纤颤:无法辨认QRS-T,频率200500次/min
完全性(QRS波群≥0.12s); 不完全性(QRS波群<0.12s)。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V5或V6导联的R波呈“M”型或平顶型;R波上 升支或下降支挫折、顿挫;继发ST、T改变。 完全性:(QRS波群≥0.12s); 不完全性:(QRS波群<0.12s)。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扑动与颤动
五、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 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 滞、房室传导阻滞。
就阻滞程度可分为I度(传 导延缓)、II度(部分激动发生 漏搏)、III度(传导完全中 断)。就变化过程,可分为永 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 性。
(一)窦房传导阻滞 普通
心电图机尚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 结电位,故I度窦房阻滞不能观察 到,III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静止 相鉴别。
(3)ST-T方向与QRS主波 方向相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前分支传导阻滞(LAH):
其心电图特点是: (1)心电轴 明显左偏达-30°~-90°,超过45°者诊断价值更大;
(2)QRS波在II、III、aVF导 联呈rS型,SIII>SII,I、aVL 导联呈qR型,aVL导联的R波 大于I导联的R波;(3)QRS 时限无明显增宽。
房性早搏未下传
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二)室性早搏 提早出现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其 前无P波,QRS时限常>0.12s, 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代偿间 歇多完全。
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 后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 正常P-P间隔的二倍。
P
P
P
X
2X
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P波之间的间隔等 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室性早搏
部分早搏P波之后无QRS波, 且与前面的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 认,称为房性早搏未下传,P’-R 可以延长,P’波所引起的QRS波 有时也会增宽变形,称房性早搏 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三)(房室)交界性早搏
QRS波与窦性者相同或略有变异。 交界区的激动也能同时逆行上传 达心房,产生一个逆行P’波(II、 III、aVF的P’直立)。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图12-3-43 心室颤动
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的病因不明,室速多为短阵发作,可自动 终止或演变为室颤。室速均由短联律间距(0.28秒左右)的室性 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电图也呈尖端扭转型,室率极快。但发 作间歇期除可见联律间距短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心电图基 本正常,无QT延长,亦无异常T或U波。终止发作可选用维拉帕 米、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预防发作推荐ICD植入。
(idiopath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
【心电图表现】
(一)心室扑动
1.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正弦波。 2.扑动波频率达150~300次/分,大多200次/分(图12-3-
42)。快速室速与室扑的鉴别有时困难。
图12-3-42 心室扑动
具体步骤为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B (breathing)建立有效的呼吸包括进行人工呼吸等;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循环,人工心脏按压和心前区叩击等; D(drug):药物治疗,以肾上腺素为主要的复苏药物应用(其他药 物见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E(electrocardiogram):进行心电 监护;F(fibrillation):进行非同步电除颤复律术;G(gauge): 对病情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H(hypothermia):低温疗法;I (intensivecare):进行重症监护和相应治疗。
(二)心室颤动
1.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低小波 (<0.2mV)。
2.频率达200~500次/分(图12-3-43)。 有时室颤波细,多见于室颤持续较长后,复苏成功率低。
原发性室颤不仅可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持续单形室速 或短阵多形室速的基础上,还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短阵多形 性室速发作后,如先天性和继发性QT时限延长综合征(见本章第 七节中“长QT综合征”内容),短QT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 “短QT综合征”内容)、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以及Brugada 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Brugada综合征”内容)等。

心电图学习与总结

心电图学习与总结

床头心电图学习与总结第一节正常的心电图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如下:1 P波:意义:代表两心房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包括窦房结,P波的前半部是右心房,后半部是左心房。

方向:正常P波在Ⅰ、Ⅱ、avF是直立向上的波,在avR导联则是负向的波。

时间小于0.11秒;振幅小于0.25mv变异:①逆行P波是结性心律。

②左心房大则P波呈双峰状、有切迹,时间大于0.11秒,常见于二尖瓣病变,即“二尖瓣P波”。

③右心房肥大则P波高尖大于0.25mv,多见于肺心病,即“肺性P波”。

2 QRS波群:意义:代表两心室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方向:①额面心电图avR向下,其它大多向上②横面:V1导联R<S,V3导联R=S,V5导联R>S时间:成人是0.06~0.1秒,儿童是0.04~0.08振幅:①右室:V1导联上R波<1.05mv、avR导联上R波<0.5mv②左室:V5导联上R波<2.5mv,RⅠ<1.5mv,RⅠ+RⅡ<4.0mv,RavL<1.2mv,RavF<2.0mvQ波:V1、V2无q波,其它导联均可有Q波。

深度<1/4R波,时间<0.04秒。

变异:(QRS波的变异)①QRS宽大畸形者多见于室性心律失常。

②左心室肥厚看V5,V5电压超过2.5 mv③右心室肥大看V1,V1电压超过1.05mv④如Q波>1/4R波,即大于0.04秒者称为坏死性Q波,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

3 T波:意义: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时的电位变化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最高不超过1.5 mv,最低不低于1/10R波。

变异:(1)T波高尖>1.5 mv,①见于高血钾,血钾>6mmol/L,有T波高尖②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大量钾离子外流所致)(2)T波低平,T波<1/10R波①见于低血钾,血钾<3.5 mmol/L,有T波低平②见于慢性心肌缺血。

4 P-R(P-Q)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

意义:代表从心房开始去极化至心室开始去极化所需时间,即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所需的时间。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来源:2015(实用心电图诊断学)一、正常心电图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

(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5,PV6直立,PavR倒置。

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2格150,3格100,4格75,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小格为0.04s)3.P波:(1)正常圆钝。

(2)正常肢导<0.25mv,胸导<0.2mv。

(3)正常<0.12s。

4.P-R间期:正常为0.12-0.20s。

5.QRS波群:(1)时间为0.06-0.10s。

(2)电压:Q<1/4R,主要分析V1,V5。

RV1<1.0mv,RV5<2.5mv。

(3)胸导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少,V1:R/S<1,V5R/S>1。

(5)RV5+SV1<4.0mv(成年男子),<3.5(成年女子);RV1+SV5<1.05mv。

6.S-T段:(1)时间为0.05-0.15s。

(2)移位:以j点后0.06-0.08s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

上移:正常V1-V2<0.3mv,V3<0.5mv,其余导联<0.1mv;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0.05mv。

R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

常异常7.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V6,正时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8.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32-0.44s)。

9.U波:V2,V3清楚,U与T方向相同,U<T,U<0.2mv。

10.正常窦性心律:(1)存在窦性P波,即PV5,V6直立,PavR倒置。

(2)P-R间期为0.12-0.20s。

(3)P-R间期差<0.12s。

(4)频率为60-100次/分。

1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频率>100次/分。

房扑、房颤

房扑、房颤
时刻警惕的疾病——房颤
一、心房扑动
一.形成机理: 房内大折返环激动 二.特点:
短阵发性 自动转为房颤,或恢复窦性
心房扑动
三、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P波消失,等电位线消失 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
FF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240-430次/分
房扑的分型
• 典型房扑(I型):常见,F波连续呈尖端 向下的锯齿状,F波频率为240-340bpm,心 房快速调搏能终止发作。
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性传导鉴别:
1. 联律间期固定,特别是呈二联律、三联律等有规则出现的 畸形QRS 波常为室性早搏,由f 波下传的QRS 波不会有固 定的联律间期或有规则地出现。
2.差传图形在V1导联成束支阻制图形,室早则很少成束支阻 制图形(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为多见,占室内差异传导的85 %- 90%)
谢 谢

整 频率350-600次/分 RR间期绝对不等 QRS波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伴宽QRS波,室早?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快速性房颤平均心室率在100~180次/min。当 快速型房颤出现宽的QRS波时,是室早还是房颤 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两者的鉴别更具临床意义。 不仅影响病情的诊断,而且直接决定治疗方案 的选择,尤其在使用洋地黄治疗过程中,如房 颤患者出现频发室早,应高度警惕,洋地黄过 量或中毒须立即停止使用洋地黄,如为快速心 室率伴室内差异传导,则可能为洋地黄用量不 足,应增加剂量,以减慢心室率。
率减慢后差传会减少,室早则增多.
RR间期整齐并不能排除房颤,可能合并了加速
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者合并了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
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200-250
次/分
心室颤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300-600
次/分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分类:根 据病因、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等
不同进行分类
心室扑动和心 室颤动的诊断: 通过心电图、 心脏超声等检
查进行诊断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发病机制涉及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心室重构等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常有关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患者自我管理和监测的方法
定期监测血压、心 率和心电图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情 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并发症及 处理
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心 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可能导致 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颤等。
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脏骤 停或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可 能导致心脏功 能下降,影响
生活质量
血栓形成:可 能导致血栓形 成,增加中风、 心肌梗死等风

心脏骤停:可影响心脏
功能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律失 常,影响心脏
功能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病例分析
钠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钠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β受 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钙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异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异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常见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及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
速、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 滞
1)正常窦性心律
➢ 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Ⅰ、 Ⅱ、aVF、V3-V6直立,aVR倒置)
➢ P-R间期≧0.12s ➢ 频率为成人60-100次/分 ➢ 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0.16s
率350-600次/分 ③ RR间期绝对不齐 ④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以正弦型的的大扑
动波;频率200-250次/分。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 若不很快恢复,则会转为室颤死亡。 4)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大于0.20秒,无QRS波群延长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 相邻的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QRS波 群脱落。又称文氏现象,病人有心悸与心 搏脱漏感。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型:P-R间期固定,可正常也可固定;有间 歇性的P波与QRS波群脱落;QRS波群形态一 般正常。又称莫氏现象,病人有乏力、头 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2)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急 性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 腺素)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冠心病。或由于应用β受体阻滞
剂、
维拉帕米等药物引起。
4)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6s;常见于呼吸性 窦性心律不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一)基本概念
•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 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室,激发相应 部位产生激动。若激动的产生和传导 异常,则可引起心脏频率和节律的改 变,此即为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 (1)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 结(P波在Ⅰ、Ⅱ、aVF、V3V6直立,aVR 倒置); • (2)P-R间期≥0.12s; • (3)频率为成人60100次/min; • (4)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应<0.16s 。
早期电除颤的原则:越早越好 早期除颤的目标(对所有医务人 员):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 在3±1分钟内
除颤的最佳时机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 素,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 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 颤,患者存活率达90%,三分钟内除颤 ,70~80%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 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 11分钟后约10%,超过12分钟,则只有2 ~5%。


• 1774年,心脏电复律技术产生 • 1775年,Abelard实验研究发现鸟可以电击而死亡 ,再电击又可飞走 • 1889年,provost证实狗室颤能被电击而复跳 • 1947年德国鲍克于开胸手术中应用胸内复律而使 病人恢复心跳。为此,世界上第一台除颤器诞生 • 1956年到60年代德国医生朱尔(ZOLL)证明电击 还可以用于室颤以外的其他心律失常 • 80年代以后被认为电复律是终止室颤的最有效的 方法
•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
•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原 理
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的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 接通过心脏,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 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易位兴奋灶,使窦
房结重新控制心律,转复为正常的窦房心律。
除颤仪的基本组成
• 监护显示仪
• 蓄能开关
• 蓄能显示 • 能量释放开关 • 电极板 • 同步开关和非同步开关
扑动与颤动
• 当心房或心室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 • 超过异位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时,
• 便形成扑动或颤动(纤维颤动), • 可发生于心房和心室。
1)心房扑动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 , FF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
心房
心室
扑动、颤动
•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 心房颤动:P波消失,小f波,房率350600次 /min •
• 心室扑动:心室率200250次/min
• 心室纤颤:无法辨认QRS-T,频率200500次 /min
除颤及护理
定 义
心脏电复律利用外源性电流治疗心律 失常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击心脏来终止心房纤颤、心房 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 心室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 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电复律和电除颤。
2)心房颤动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纤细f波 ; f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 , f波的频率350600次/min; RR间期绝对不齐;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房扑/房颤时心房率及其规律性
4)心室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 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 次/min。 • 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若不很 快恢复则会转为心室颤动而死亡。 心室颤动:心跳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 心脏完全失去排血的功能。QRS-T波群完 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极 不匀齐的低小波(颤动波);频200500
双相除颤电流方向图
双相波除颤仪
分 类:
双相切角指数波型除颤仪(BTE) 双相方波型除颤仪(RBW)
双相波除颤仪


点:
随经胸阻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高
选择的能量较小,电流峰值较低或相对 “恒定”对心肌功能的损伤轻微

经胸电阻抗
电复律是要求有足量电流通过心脏 ,而经胸电阻抗则决定电流的大小。决 定经胸电阻抗的因素包括:能量选择、 电极板大小、除颤仪电极板与皮肤的结 合物、电击次数和时间间隔、呼吸时相 、电极板之间的距离(有胸廓大小决定 )以及电极板置于皮肤上的压力。成人 平均电阻抗为70~80Ω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三、根据脉冲发放与R波关系可分为同步与非同 步



根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
单相波除颤仪 双相波除颤仪
体外除颤仪 体内除颤仪
根据电极板放置位置:

单相除颤电流方向图
单相波除颤仪
分 类:
单相衰减正弦波型(MDS)除颤仪 单相切角指数波型(MTE)除颤仪
单相波除颤仪


点:

除颤需要的能量水平比较高,电流峰值 比较大,对心肌功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 的损伤 对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节功 能,特别是对高经胸阻抗者除颤效果不 佳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双相波除颤仪
单相波 除颤仪
心血管急救(ECC)系统可用“生存链”概括 , 包括四个环节:
(1)早期启动EMS系统 (2)早期CPR (3)早期电除颤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未行转复室颤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脏停搏 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 基本CPR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一、根据电极安放位置可分为胸内与胸外复律
• 在此我们仅来了解胸外复律。 • 胸外复律:
将电极板放置于胸壁心脏前后或左右,间接向心脏放 电。胸外复律时电阻大、电能消耗多,但可避免开胸 。现除手术外,均采用胸外进行电击除颤。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二、根据放电形式可分为交流与直流电转复
交流电转复 由于难以控制发放电量反易损伤心脏目 前已不采用。 直流电转复 先向除颤器内的高压电容器充血,储存 安全剂量的最大电能(一般当400焦耳),然后在数秒 钟内突然向心脏释放,使之复律。由于其电压、电能 、电脉冲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故比较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