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散文家:钱钟书(中国)人物简介

散文家:钱钟书(中国)人物简介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钱钟书:中国著名散文家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钱钟书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钱钟书的出生背景与家庭环境

钱钟书出生于1910年,江苏无锡人
• 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 母亲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家庭环境对钱钟书的影响
• 《围城》的幽默讽刺,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
示了人生的困境和无奈
• 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故事,展现了人生的百态
• 《围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
• 散文幽默、讽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谈艺录》的文化艺术随笔
作品简介
• 《谈艺录》是钱钟书的一部文化艺术随笔,探讨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问

• 通过对人性、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钱钟书独特的思想魅力
• 《人·兽·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04
钱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钱钟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钱钟书的影响
• 钱钟书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钱钟书的散文语言优美、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 善用典故、谚语,丰富散文的内涵
• 散文中充满智慧和哲理,引人深思
• 文字幽默、讽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通过修辞手法,展现了钱钟书独特的文学才华
钱钟书散文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
文化内涵
• 散文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展现了钱钟书深厚的文化底蕴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及《围城》钱钟书与《围城》钱钟书的生平与创作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现代小说家、学者。

生平简介钱钟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钱基博是著名的古文家。

钱钟书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学士学位,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秋回国,历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和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总纂等职。

1949年任教清华大学外文系,1953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50~20世纪60年代,钱钟书先后参加了《毛泽东选集》与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

钱钟书少有才名,20世纪40年代创作出版方面有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有《谈艺录》。

1949年后专心学术,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七缀集》等著作。

创作概观《写在人生边上》收正文九篇,钱钟书在序言中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作者透析人生百态,从边缘逼近中心,善于将丰富的知识与机智的幽默结合在一起,“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与从容”,但时或用语尖刻,谐而多谑。

《人·兽·鬼》包括四个短篇:《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

这些作品仍以幽默讽刺的笔调,着重讥刺知识分子的虚荣、空虚、软弱、酸腐和盛行于文学界、学术界的一些流风世俗,人物刻划与心理揭示很有特色,可视为《围城》的先声。

《猫》中的女主人公爱默是个大学毕业的时髦主妇,在自家组织了一个文艺沙龙,忙于交际应酬,热衷操纵丈夫与友情,以婚外情来报复丈夫和支撑内心的虚荣。

小说将这出家庭悲喜剧安置在华北时局岌岌可危的背景中,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对知识分子无聊浮华的人生与空虚庸俗的心灵的嘲讽。

《纪念》同样通过一场欲拒还迎的婚外恋来表现少妇曼倩挣扎于柴米油盐的现实与偷情私通的浪漫之间的尴尬,终于由精神追求始而最终堕落于肉体的接触,写出了不满于日常平庸生活又疏离于时代大潮的知识分子的脆弱、矛盾与困窘。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分享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悲剧性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分享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悲剧性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悲剧性目录摘要、关键词 (2)引言 (3)一、《围城》中的意象解读 (3)(一)典型意象“围城” (3)(二)“围城”的广义解读 (4)二、“围城”的悲剧性 (5)(一)“进”与“出”的困境 (5)(二)生命的孤独与无奈 (7)三、钱钟书独特的人生观与哲学观 (8)(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观 (8)(二)钱钟书独特的哲学观 (8)结语 (9)参考文献 (9)摘要: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小说,在这本书里,有人读到了“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有人认识到了中国某一部分社会的弊端,有人看到了中西文化中的丑陋,有人悟到了人类心理的某种共通性。

研究《围城》的悲剧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历变故、体验挫折的体验,看到社会发展曾历经的曲折,意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给生命注入积极乐观的血液,培养坚韧的意志;促使读者去感悟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培养理性精神,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从“围城”这一意象入手,深入探究了生命“围城”的悲剧性以及钱钟书独特的人生观与哲学观,以期为《围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围城;意象;悲剧性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悲剧性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奇人”,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墨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结晶之一。

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在吊唁钱先生的信中说,他的“美好品质:聪明、优美、善良、开放和谦虚……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全球意识和诚实、严肃的精神将成为沟通全人类文化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魂源泉”。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但是,和同时代的作品相比作为非主流文学的《围城》在成书后很长时间内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关于钱钟书的研究开始不断深入后,《围城》才因此不仅被广大读者深深喜爱,更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大加推崇。

名家写自己创作经历的文章

名家写自己创作经历的文章

名家写自己创作经历的文章
有很多名家写过自己创作经历的文章,以下是其中的几篇:
1. 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自传性文章,主要讲述了他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

在文章中,老舍先生谈到了他的创作理念、写作技巧以及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等。

2. 钱钟书的《谈艺录》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中也涉及到他的创作经历和文学思想。

在这本书中,钱钟书先生对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悟。

3. 贾平凹的《我是怎样写〈废都〉的》
贾平凹是一位知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废都》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贾平凹先生详细地介绍了《废都》的创作背景、灵感来源以及写作过程,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对于城市和文化的思考。

这些文章都是名家对自己创作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总结,对于喜欢写作或者研究文学的人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论钱钟书的《围城》

论钱钟书的《围城》

论钱钟书的《围城》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围城》创作于1944年,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它不仅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文学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在当今文坛上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触针砭时弊,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同时,作家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以漫画式的笔触描画人情冷暖,调侃芸芸众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心理情绪,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风格。

标签:钱钟书;《围城》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小说《围城》中,那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机智而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闻纷至踏来,令人目不暇接。

同时,作家还采用独特的象征手法,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并以漫画式的笔触针砭时弊,描画人情冷暖,调侃芸芸众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让读者在大呼过瘾之中,充分领略了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风格。

一、人物个性讽刺幽默形象钱钟书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来,象一张张白描一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在描写苏小姐所请的客人沈太太时,“她眼睛两个黑袋,象圆壳行军热水壶,想是储蓄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象侦探小说里谋杀的线索”。

这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读后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把沈太太的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围城》中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描写时,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描写手法含蓄,形神毕露,比如出场一次的“哲学家”禇慎明,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地吹嘘他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这也是每位读者都可以轻易看出来的。

象这样的人物和事例,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作家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的漫画,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并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和对人性的鞭挞。

解读钱钟书其人其学——评陈子谦《论钱钟书》

解读钱钟书其人其学——评陈子谦《论钱钟书》
观 和微观 的探 讨 , 对 这 位超 凡 圣 哲 的 为人 看 事 之 又
归” 。随后 , 者 通 过 大 量 的 例 证 并 从 文 艺 心 理 学 作 的 角度对 钱 氏所提 的这一 理论 进行 了详 细 的分 析与
道 做 了颇 有意趣 的论 析 。具 体 而 言 , 有对 钱 钟 书 为 人 为文 的品评 鉴赏 , 对钱 钟书 治学方 法 、 评方 法 有 批
这是 人 生体验 中十分 普 遍 的 向往 之情 , 知 目标 不 明 能 达到 , 望 不能 实 现 , 又无 法 消泯 心 中的 惆怅 , 愿 而 想 而又想 , 而 又忘 , 至 于 “ 歌 当哭 ” “ 望 而 想 乃 长 、远
作 为钱 学 研 究 的创 始 人— — 郑 朝 宗 先 生 的及 门 高 足, 对钱 学研究 有 种特 殊 的情感 , 十 年如 一 日, 数 孜 孜 不倦 , 心 于此 , 潜 在这 座宝 库 中 乐 此不 疲 , 力 发 毕 掘, 研究 整 理 出 了许 多新 颖 厚 重 的 研 究 成果 。《 论 钱钟 书 》 是 继其 影 响 颇大 的《 学 论 》 后 的 又一 ④ 钱 之 钱学研 究 专 著 , 书 3 全 0万 字 , 分 “ 钟 书 文 学 情 共 钱 境 赏析 ” “ 钟 书批 评 方 法探 析 ” “ 钟 书 人 文精 、钱 、钱 神解 析 ” 三卷 。该 书既对 钱 钟 书 的文 艺思 想 做 了 宏
的深研力 索 , 有对 当今学 风文风 的反 思检讨 , 也 对钱 学 的诸 多精辟 之处 抉 剔 入微 , 挥 透 彻 , 述 明 晰 , 发 论
是 一部 颇有创 见 的学 术专 著 。 “ 钟书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继 承 与 发 掘 , 中 钱 对 西文化 的融通 和各 门 学科 的打通 , 别是 他 作 为大 特 学 问家 的广博 和睿智 , 2 纪 的中 国是 没有 人能 在 0世

钱钟书《围城》相关研究资料

钱钟书《围城》相关研究资料

讨论钱钟书《围城》一、小说的主题:1.从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钱钟书先生的创作初衷。

“围城”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在主观上赋予了它特定的寓意。

在作品的第三章中,作者通过人物之口道出了“围城”的寓意:“结婚如身陷围城”。

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又让方从“逃出来”的角度强调这一命题:“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要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显而易见,作者赋予了“围城”这样一个寓意:婚恋或婚姻如围城,人们结婚前拼命追求—想“冲进去”,而结婚后又觉得不过尔尔,便又想“逃出来”。

从作品的情节设计看,作者力图巩固自己所赋予“围城”的特殊寓意。

在作品的前半部分中,赵辛楣追求苏文纨,苏文纨追求方鸿渐,而方鸿渐则钟情于唐晓芙,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恋爱游戏着重演绎了“结婚如身陷围城”的部分含义: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作品的后半部分则主要以方鸿渐、孙柔嘉二人的婚姻闹剧阐释了“围城”的另一部分含义: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作者以“围城”为营,四面出击,多方拓展,作者每一次游离“围城”都要开辟一条让人认识大千世界的通道,同时也在“围城”上开凿一个让人们从内向外窥探社会、人生的窗口,因而就造就了“围城”主题的特殊结构模式:以困顿为特质的《围城》是中心,婚姻爱情的描写、人性的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揭示、知识分子的刻画等分枝主题呈放射状排列在“围城”四周。

作品丰富的社会内容冲淡了作者原来的主题构想,“结婚如身陷围城”的命题并不能成为一条总纲而统领全篇,而是成为核心主题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枝。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自我颠覆了“结婚如身陷围城”的“围城”寓意,从而使“围城”这一意象具有了另外一种象征意义。

围城,是一种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

根据《围城》的内容看,作者实际上凸现了一个“困”字,即以被围之城这一具象来负载“困”这一意念,—以被围之城来暗喻中国四十年代某些人群的困顿的生存境况与窘迫的精神状态。

在《围城》中作者最为关注的是知识分子(所谓“新士林”)。

试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特色

试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特色

230陈雪宜:试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特色一、引言《围城》的主旨就是批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其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对那个时代病态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文中通过对病态的知识分子的人情百态进行刻画描写,灵活地运用调侃、嘲讽、反讽等讽刺手法揭示其虚荣心理和精神困境,并且还运用幽默的语言将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钱钟书的《围城》在文学界具有巨大的反响,其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常被后续学者反复研究,因而本文也以此为切入点,以提升对讽刺艺术的理解。

二、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钱钟书先生运用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讽刺手法的不断变换,其所呈现出的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本文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讽刺手法,分析其在表达文章主旨内容上发挥的作用,从而深入了解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讽刺艺术。

(一)自嘲自嘲的本义就是对自身进行嘲笑,嘲笑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文中通过失去精神家园而困惑的知识分子语言上的自嘲,进而突显其性格特征。

在《围城》中运用自嘲讽刺手法的是主人公方鸿渐。

方鸿渐在面对爱情以及事业上的困惑时,往往采用自嘲的方式来突显其心中的心酸和无可奈何。

面对人生的不顺,他更多的是绝望和彷徨,而非奋发图强。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脆弱的心理状态无不令人诟病。

方鸿渐是钱钟书在文中主要的讽刺对象,通过言语上的暗喻以及特殊物件上的喻讽,都体现了钱钟书先生高超的讽刺手法。

方鸿渐为了得到女方家长的认同以及事业上的成功而不惜购买假文凭,而在爱情事业双失意之后,他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了自嘲,其言语无不透露着对时代的无奈,由此也深刻反映了方鸿渐及女方家长的虚荣心,这也将当时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二)多变的讽刺笔法在文学中讽刺笔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更多采用冷嘲的形式,而国外的马克·吐温则偏好用热讽和幽默的语言来揭示社会问题。

马克·吐温在一部小说中往往会采用一到两种讽刺手法,而相对之下,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语言则更为多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钱钟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

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

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

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

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

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

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

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

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 )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

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

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

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

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

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

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

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

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

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

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 家- 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 人生- 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

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 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 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

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

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

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

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

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这也印证了他在别处对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激烈否定。

钱钟书在《围城》里过深的譬况:“……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有来得及叫唤,彼此早已距离远了。

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

我看这不仅仅指男女违乖之象。

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隔阂的象征,是钱钟书对人类文化精神孤寂深刻敏感的表征。

钱钟书对人类文化精神境遇关注的另一表现是追求整个人类与外部世界(人物之间)高度合一的宇宙意识。

钱钟书评曹葆华的诗歌创作时说:作者的诗还有一个特点,他有一点神秘的成分。

我在别处说过,中国旧诗里有神说鬼(Mythology ),有装神捣鬼(Mystificaztion),没有神秘主义(My-sticism),神秘主义当然与伟大的自我主义十分相近;但是伟大的自我主义想吞并宇宙,而神秘主义想吸收宇宙——- 或者说,让宇宙吸收了去,因为结果是一般的;自我主义以消灭宇宙以圆成自我,反客为主,而神秘主义消灭自我以圆成宇宙,反主为客。

对曹葆华《日落颂》的评论是钱钟书对中国现代作家唯一的一次发言,钱钟书所悬的标准是融合中西文化的宇宙意识,是人类对自我存在最高形式的观照和感悟,这种宇宙意识本质特征是钱钟书强调的“消灭自我以圆成宇宙”,而不是相反的“消灭宇宙以圆成自我”。

钱钟书对宇宙意识的理论自觉后来也在自己创作中流露出来。

曾说“再没有比虚荣心更浮又深植的缺点了。

”钱钟书的创作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枪这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沦陷区的故宅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

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柔嘉虚报当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

这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以道里计,但在虚荣心上是一致的。

我认为钱钟书并不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但是他要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时,却又自然而然由男及女,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

所以有研究者说,钱钟书是对人类虚荣心有高度兴趣的作家。

他对人性弱质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地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促使他深入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

当我们对钱钟书的忧患意识大致作了勾勒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思考是那么真挚和警拔,它再也不是那种有感伤色彩的哀怨掩抑,悲慨兴怀,而是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

对于钱钟书来说,从旧体诗到现代小说,散文,不但是一种审美范式的突破,更是种精神境界的高扬。

现代中国是传统忧患意识突变,更新的时代,但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心理转型还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为这是一种“二度选择”,不仅要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深挚的亲缘性,而且还要有异质文学传统参照下深刻的批判性,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大多数中国作家来说,他们从旧垒中来,又向新潮中去,做起来似乎顺理成章。

但事实上问题不少,例如林语堂经历长期的传统“断乳”之后对明清小品文极度偏嗜,把张潮和沈复捧上了天,就是过度的亲缘。

他在创作现代作品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旧体。

他以旧诗来遣怀,并把身上积淀的传统忧患意识释放到传统范式中;以“文”来警世——以现代的“文”来载现代意义的“道”。

这一点,鲁迅与钱钟书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旧体诗中所流露出的传统忧患意识要比小说散文中浓烈得多。

钱钟书的小说散文的色调以幽冷著称。

情感浓度有些不定,但他的旧体诗中也有“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的婉致缠绵,有“人犹喜乱疑天醉,予欲偕亡到日残”的悲呼号。

在遣怀,警世的不同文体选择中,鲁迅和钱钟书为了让自己身上传承的忧患意识得到更恰当的形式规范,都倾向于旧体。

而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倒是少有传统忧患意识,更多的是深广的现代忧患意识。

我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钱钟书在起点和终点上都鲜明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心理转型。

在“五。

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掀起思考文学价值,省察人生苦闷的一此创作高潮,使中国文学忧患意识开始自觉地挣脱厚重的社会伦理本体,走向人类学哲学本体,鲁迅的创作就是这一转型的最高写照。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日趋激促和民族危难的日益深重,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雄沉浑浩的忧患意识又以千汇万状之势扑卷而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民生如芥,民族忍辱的时代,“大雅”初寂未定,哀怨又起骚人。

在此再也没有可能对人生人类做哲学思考了,正如有学者所云:“充满苦难的中国社会,难以找出一间浮士德式的书斋,供知识者作哲学沉思了”。

但是,钱钟书是个罕见的例外,他拥有相对宁静的书斋生涯,本人又是学贯中西有着很好哲学思维的学者型作家。

这样,开始呈不断弱化之势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钟书创作中出现一次复归和反弹。

在对生命存在的文化哲学反思上,鲁迅和钱钟书都以坚劲的否定性力量透视以恶为形式的人性弱质,但侧重有所不同,鲁迅究心于它的阶级性和族类性,而钱钟书究心于它的人类性。

如果说鲁迅是一个坚强的斗士,荷戟于人生深处呐喊以醒世,那么钱钟书是一睿智之学者,执卷于人生边上欣然独笑以醒世。

我认为正是钱钟书和鲁迅都自觉地完成了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心理转型,所以尽管他们个人的经历思想和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具有中国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幽默感。

也缘于此,对30年代以林语堂为主帅的红火一时的小品文幽默运动,没有别人比鲁迅和钱钟书更有透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评,一个说是“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一个说是媚俗卖笑。

这是真正觉醒者的冷笑,冷峻和尖刻,挚热而深沉。

二与大多数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相比,钱钟书受过西方非理性主义深刻的洗礼,而他的作品又反而透示出极其强烈的理性精神。

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非理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的心理转型。

这种心理转型同时又给他带来了一些创作心理障碍。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浸润与钱钟书创作的现代性有这直接的关联,这是不争之事实。

对于钱钟书这样一个吞吐百家的学者型作家来说,我认为要打破常规“影响模式”的研究,重要的不是去考察他所受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而是要探讨他对非理性主义的消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