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晚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直至逝世。
他的生平轨迹深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影响。
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落魄绅士家庭。
少年时期,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进入江南海军学堂研究。
1902年,周树人赴日本留学,最初研究医学,但不久后转而关注文学和社会问题。
文学创作与思想觉醒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连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集,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批判。
鲁迅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深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社会活动与思想传播鲁迅不仅是作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同时,鲁迅还与许多文化界人士交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晚年生活19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评论。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持进步文学运动,并与其他左翼作家合作。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等作品,继续发挥其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影响力。
逝世与遗产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5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遗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他以锐利的目光和不屈的精神,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印记。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1.五四运动以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
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
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
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
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
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https://img.taocdn.com/s3/m/335a020c6c85ec3a87c2c568.png)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的生平

第一章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化创作是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的。
鲁迅从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节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1881~1917年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初期,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时期的鲁迅是一个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1.童少年时期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成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出生时,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院编修,正在北京做官。
鲁迅的祖父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和当时的人不很一致。
比如对于读书,他不赞成习惯地依一定次序,从《大学》开始,先《四书》,后《五经》地读下去,主张先读《西游记》等。
鲁迅虽然并不认为祖父生平的一切行动都对,但就这思想中比较开明民主的成分,不能不受一点影响。
祖母姓蒋,是一位慈祥的善于说故事的老人,给鲁迅讲了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父亲周伯宜诗歌秀才,当时“洋务派”的同情者,主张富国强兵。
母亲鲁瑞,士绍兴乡下安桥头村人,以自修达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
她丝毫不沾有瞧不起农民等劳动者的思想习惯,这当时也给鲁迅很大的影响。
鲁迅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号玉田)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祖周子京的私塾读书。
同年进本成私塾“三味书屋”从寿怀鉴(号镜吾)读书,一直到16岁。
他学习很勤勉,10年中读了不少儒家经典,但对有些问题逐渐滋生了怀疑和不满。
课余,他喜欢涉猎野史、笔记。
绍兴府属的那些富有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古代先贤们的著作和事迹,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如果没有鲁迅

如果没有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将黯然失色。
——题记一、鲁迅的生平及道路人们通常认为,鲁迅的一生道路及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青少年时期到一九一八年为第一阶段;从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为第二阶段;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他的逝世为第三阶段。
鲁迅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觉的启蒙主义者,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便发展成为一个战斗的民主主义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使他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考验,认识到唯有无产阶级才有将来,他便以一个共产主义支持者的姿态献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他停止了呼吸。
下面按以上三阶段为序,分别加以说明:(一)从青少年时期到一九一八年阶段(第一阶段)一百年前,也就是1881年9月25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生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浙江绍兴。
鲁迅,姓周,初名樟寿,字豫才(过去的人有几个名字,名和字分开,名是婴儿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起的,字是到二十岁左右行冠礼,戴帽,请当地名人起的,号是自起的)一周岁时,他家把他送到庙寺,和尚还替他起了个名字叫长庚。
十八岁时,又改名周树人(独幕喜剧《约会》中有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家中买了不少书装斯文,还向他的女朋友大谈鲁迅文学,说鲁迅是周树那地方的人),鲁迅出身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又做过地方知县,是个清廉、耿直的人,烟酒不沾。
父亲周伯宜,秀才,是个正直的读书人,未做官。
母亲姓鲁名瑞,出身于农村,以自修达到能看书的学力,鲁迅最早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
六岁至十一岁,在私塾读书,老师是叔祖周玉田,对鲁迅要求很严,使鲁迅学到不少知识。
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老师是寿镜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就是这段生活,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被关进监狱。
鲁迅被送往农村外婆家暂住,与农民十分亲近,和农民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这段生活经历,后来才写出小说《社戏》、《故乡》等。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一、鲁迅生平、思想、创作1.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2.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
接触到了《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3.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其时鲁迅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
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
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2]。
4.1906年弃医从文鲁迅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他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
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
1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
5.革命前后回国后鲁迅曾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到北京。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怒和痛苦。
他一度沉默,一直埋头抄古书,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鲁迅的创作

象征意蕴与狂人表现的巧妙结合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 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 昏;然而 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 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狂人日记》
象征意蕴与狂人表现的巧妙结合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 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 子,慢慢走来; 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 暗暗看我。大哥说, “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 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 说 “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 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 这功劳,也分 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 伸出两个拳头,看他 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 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 “不要 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狂人日记》
象征意蕴与狂人表现的巧妙结合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 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 “好 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 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 真要令我笑 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 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 的是义勇和正气。老 头子和大哥,都失了 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狂人日记》
象征意蕴与狂人表现的巧妙结合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 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 便低声 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 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 似意外,也在意 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 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 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 人的人的兄弟! ——《狂人日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
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二、创作1.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这将近九年的时间里,主要致力于校辑古书的工作,而写作活动比较少。
他先后校辑的有《古小说钩沉》、《嵇康集》等。
1911 年冬,鲁迅创作了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在这篇作品中,他尖锐地讽刺了地主阶级惧怕和投机革命的卑劣行径。
另外,他仍注意外国文学和艺术理论的翻译。
三、思想发展1.童少年时期主要思想特征:第一、勤奋好学,热爱知识。
第二、对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
第三、热爱劳动人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
第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热切关心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
2.南京求学期间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政治思想上,鲁迅对洋务运动感到非常失望,同时初步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其二、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在哲学思想上,鲁迅开始用进化论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和青年必胜老人,这三点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
【2012.4填空题】)3.鲁迅在留日时期的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鲁迅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革命的发展过程。
第二、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在哲学上,鲁迅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
(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文艺思想初步形成。
4.辛亥革命前后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辛亥革命由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
(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其一、鲁迅认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对资产阶级能否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感到绝望。
其二、鲁迅认识到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
其三、他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尚不觉悟,对辛亥革命也缺乏理解的现实情况,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即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
(鲁迅读佛经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它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种材料来对待,是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二是鲁迅当时在思想上极度苦闷,在黑暗现实中又一时找不到出路,他可能试图从佛教教义中来求得精神上的某种解脱。
)创作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第三、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
(他整理、研究古籍的主要特点:立足现在,古为今用。
)中期(1918-1927)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37岁至46岁左右)包括五四时期、五卅前后、厦门时期、广州时期一、生平1.五四时期(这里的所谓五四时期,是指1918年4月鲁迅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到1923年年底这一段时间)1918年1月,《新青年》杂志改组,鲁迅与李大钊等一起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从此,鲁迅结识了李大钊,并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这年起,鲁迅参加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
除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外,还以投稿、帮助组稿或思想指导等方式,支持当时一些倾向进步的报刊,如《新潮》月刊、《晨报》副刊等。
1920年6月22日,鲁迅收到陈望道寄赠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
【2012.4填空题】2.五卅前后(这里所说的五卅前后,指的是从1924年起到1926年8月鲁迅赴厦门前将近3年的时间)这时期,鲁迅继续从事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
这时期,鲁迅除继续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专门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外,还在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校兼课。
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坚定地站在进步青年学生一边,热烈支持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无情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罪行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反动嘴脸。
就在这场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许广平产生了真挚的友谊与爱情。
1925年12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为笔名在《国民新报》副刊第八号发表《同行者》,正式表明与鲁迅结为战斗伴侣。
这时期,鲁迅对共产党与马列著作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3.厦门时期1926年8月,“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
鲁迅是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的,但因不满于厦大的腐朽沉闷空气,又于1927年1月16日赴广州。
在厦门期间,鲁迅与厦门大学党支部书记罗扬才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4.广州时期鲁迅是于1927年1月18日到达广州的,应中山大学之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鲁迅在广州共度过约8个半月的时间,因在“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营救学生无效等原因,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于同年9月29日离开广州,前往当时文化斗争的中心上海迎接新的战斗。
二、创作本时期是鲁迅创作的爆发期。
他共写作出版了《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坟》、《热风》、《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除文艺创作外,鲁迅还撰写发表了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并翻译了许多外国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文艺论集。
1.五四时期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峰简历及,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
1919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鲁迅的战斗热情更加高涨。
他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并把它称为“遵命文学”。
同时,鲁迅还写出了许多精悍、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如《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等,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和旧文学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批判。
1920-1923年,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
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开始分化。
这时期,鲁迅的小说创作有了新的收获,写出了《阿Q正传》《故乡》《风波》等重要作品,后结集为《彷徨》。
但是杂文写作却明显地减少了,不仅1920年一篇未写,就是1921、1923年也只写了三五篇。
2.五卅前后这时期,鲁迅在写作上又获得了大的丰收。
杂文有《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里的绝大部分篇章以及《坟》里的部分篇章。
小说集有《彷徨》。
散文诗《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中的前五篇。
此外,还有一些翻译作品。
3.厦门时期鲁迅在厦门虽然只度过了四个多月的时光,但创作上仍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这里,他编定了两本杂文集《坟》和《华盖集续编》。
又整理完毕《古小说钩沉》与《汉画像考》。
另外,还撰写了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并继续写作在北京期间就已开始的回忆散文。
4.广州时期鲁迅在广州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但写作仍很勤奋。
他写了后来收集在《而已集》中的全部杂文和《三闲集》中的部分杂文,并编定了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整理好译稿《小约翰》,纂集了学术著作《唐宋传奇集》,还写了《唐宋传奇集考证》,翻译了后来收集在《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文章。
三、思想发展1.五四时期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
第二、站在时代前列,积极发现和支持新事物。
第三、深沉思索如何唤醒群众的问题。
(在这方面,鲁迅具体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国民性问题。
其二、农民问题。
其三、妇女问题。
妇女解放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在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上,鲁迅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水平,他的卓越见解是:a.鲁迅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部分,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靠离家出走。
b.鲁迅认为妇女要解放,还必须掌握经济权。
)第四、进化论与唯心史观仍在鲁迅的思想中占有显著地位。
第五、热烈赞颂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2.五卅前后本时期,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鲁迅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文艺思想都有新的发展。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强烈的反帝思想。
第二、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本时期,鲁迅阶级论的思想因素有明显的增长。
首先表现在他对青年的看法上。
其次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
)第三、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
第四、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第五、鲁迅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
3.厦门时期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进一步认识到青年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