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及作品

合集下载

作者简介:鲁迅

作者简介:鲁迅

鲁迅
一、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918年,首次以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二、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三、杰出成就: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 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 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 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 是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 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 至 10 岁
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 月25日),生于浙江绍 兴府城内东昌坊口。 1886年入塾,从叔祖周 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 之曰“胡羊尾巴”。誉 其小而灵活也。
11 岁 至 20 岁
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处读书,一 次,上课之前,有位同学看了寿先生出的考对“独角兽”,便向 周樟寿求对。周樟寿顺口答道:“四眼狗。”谁知上课时,这位 同学真的以“四眼狗”来应老师的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寿先 生推了推眼镜,厉声斥道:“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 闹!”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应对:“一头蛇”九头鸟”“百足 虫”……总之对得五花八门,寿先生一个也不满意,就叫周樟寿 应对。周樟寿不慌不忙地以古书《尔雅》中的“比目鱼”作答。 “独”不是数次,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词,却有 “双”的内涵。两相对和,天衣无缝。寿先生连连叫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 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 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 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 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 卒,年七十九。1893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秋,介孚 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 者累年。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与社会影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与社会影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与社会影响一、引言1.1鲁迅的生平与成就1.1.1生平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1.2主要成就:以笔名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

1.1.3社会影响:鲁迅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2鲁迅的文学地位1.2.1文学贡献:鲁迅以其锐利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1.2.2国际影响:鲁迅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2.3学术研究:鲁迅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背景1.3.2内容概述:书中详细描述了鲁迅的生活、思想和创作过程。

1.3.3文献价值:作为一手资料,对理解鲁迅及其作品有重要帮助。

二、知识点讲解2.1鲁迅的文学风格2.1.1现实主义:鲁迅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

2.1.2讽刺与批判:通过讽刺和批判,鲁迅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

2.1.3深刻的人文关怀:鲁迅的作品中流露出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2.1.4语言艺术:鲁迅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鲁迅作品的社会影响2.2.1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启发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促进思想解放。

2.2.2文化批判:鲁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2.2.3文学影响: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4社会变革: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2.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内容解析2.3.1生活描写:书中详细描绘了鲁迅的日常生活,使读者更加亲近这位文学巨匠。

2.3.2思想解读:通过作者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

2.3.3作品评析:书中对鲁迅的部分作品进行了详细评析,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2.3.4历史背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书中分析了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在六年级上,学生将继续学习有关鲁迅先生的知识,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关于鲁迅的重要知识点。

一、鲁迅的生平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巨擘。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后在医学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猎社会、人性和现实问题,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矛盾。

二、鲁迅的重要作品1.《呐喊》:该书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发表于1923年。

其中包括了他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2.《彷徨》:这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也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作。

这本书描绘了乱世中人们的挣扎和彷徨,反映了鲁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3.《故事新编》:这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药》和《荐菜》等短篇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4.《中国小说史略》:这是鲁迅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弊端和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三、鲁迅的主要思想1.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主张摒弃封建文化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2.关注社会现实:鲁迅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现象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3.注重人性探索:鲁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了人性的真实面貌。

四、学习鲁迅对我们的意义1.思想启迪: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己。

2.道德引导:鲁迅的作品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真善美。

3.文学鉴赏: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学习鲁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生平

鲁迅生平

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 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 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 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 • 鲁迅杂文的文体创造: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 命,由鲁迅所开创、推动而发展、成熟的一种文 体。;形象性、情感性个逻辑性的完美结合,严 密而生动的逻辑结构,辛辣而幽默的讽刺。是诗 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 融合和统一。
艺术特点
• 以反逻辑、非现实、 超历史的思维解构 历史和文化,创作 新的历史预言;大 量使用西方现代创 作手法,夸张,变 形,解构;语言的 幽默、精炼与反讽。
四、《朝花夕拾》、《野草》 和杂文
——
《 朝 精花 神夕 的拾 还》 乡
《野草》——自我拯救的心灵 炼狱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 团体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 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 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 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 ‘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 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 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 《野草》”——(鲁迅:《南 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鲁迅
一、鲁迅
(一)生平
不同时期的鲁迅
经典论述
•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 伟大的文学家 •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辗转的人生:故乡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 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
关于鲁迅
•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 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 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毛泽东

鲁迅生平事迹

鲁迅生平事迹

鲁迅生平事迹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反抗精神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代巨匠。

鲁迅坚持写作、反抗与拒绝,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苦难,接触了许多人物,从中汲取了浩瀚的灵感,最终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无数典范。

鲁迅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江苏省嘉兴市,八岁丧父,家境贫困,生活十分艰苦。

他曾就读于毓秀书院和南湖中学,后进入日本名门私立早稻田大学,学习医学,但在学习期间,他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并且经过不断努力和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大师。

1918年,鲁迅写出了《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中国短篇小说史上的开山之作。

《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疯子眼中的疯狂世界,引发了中国文学中的一场癫狂热潮,鲁迅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之后,鲁迅又写出了《阿Q正传》,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这部小说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民族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的政治立场是左翼的,他坚信社会主义,这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如《故乡》和《白光》等。

他公开反对封建主义,对腐败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揭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良心人物,并且也为他后来的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7年南方事变后,鲁迅被迫返回中国。

他在上海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抗日周刊的主要编辑之一。

1930年,在上海组织了“十月革命文艺团体”,奔赴全国各地为革命宣传鼓动,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之后,鲁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1936年,他入驻延安,任中央文化局局长。

在这里,鲁迅致力于文化建设,组织文艺创作和出版发行工作,不断发掘和培养优秀的文艺人才,为新中国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946年,鲁迅逝世,丧失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民族英雄。

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深深地刻在了人们心中,他的不屈和反抗依旧激励着新一代人,为我们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打磨。

鲁迅生平

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1人物生平编辑家庭背景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任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闲居在家。

后因肺结核而死。

1893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年三十七。

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

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3年,伴随着鲁迅祖父下狱,周家陷入困顿,年幼无罪的鲁迅生平第一次尝受到了艰辛和白眼。

鲁迅的生平与成就

鲁迅的生平与成就

鲁迅文学风格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以犀利 的笔触揭示社会问题,对中国 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推 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
鲁迅的教育观念
鲁迅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社 会进步的关键,他的教育观念 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积 极影响。
鲁迅的社会贡献
1 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
鲁迅的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 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鲁迅的爱国情怀
1 鲁迅的爱国情操
鲁迅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以笔为武器,痛斥封建统治者和 侵略者。
2 鲁迅的反帝思想
鲁迅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丑恶本质,唤起人 们的民族觉醒。
鲁迅的社会活动
2
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旧社会的黑
鲁迅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
暗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与社会活动,通过文字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对教育的关注
鲁迅关注教育问题,他提出了 “读书无用论”,并强调教育 的普及和民主化,为推动中国 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作品传播
1 鲁迅作品的广泛流传
鲁迅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自问世
鲁迅作品的现代传播
2
以来,就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随着科技的发展,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传统的书籍
3 鲁迅的救国行动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爱国情怀,他还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救国行动中,以实际行动为 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贡献。
鲁迅的现实主义
鲁迅现实主义思想的 来源
鲁迅的现实主义思想源于他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 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他以 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揭 示社会矛盾,提出改革的呼 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生平及作品
1.五四运动以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外祖母
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

外国资本
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

不久,周家遭到
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
人家而坠入困顿”。

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

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

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

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
《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鲁迅于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授课之余开始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于强烈的反封建的愿望,根据他在故乡绍兴参加宣传活动的生活实感写下文言短篇《怀旧》(收入《集外集拾遗》),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

从1912年到1917年,他更多的时间在沉思默想,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

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的准备。

2.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鲁迅于1918年就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

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刊登于第4卷第5号(1918年5月),这是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鲁迅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传统进攻,大大激励了处身于革命浪潮中的青年,引起社会广泛注意。

此后他陆续写的20来个短篇,1923年和1926年先后编成《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

这些小说,如他自己所说,是从“为人生”出发的,集中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人物,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

他还以散文诗《野草》等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心情。

公余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课,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稿;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和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大量“随感录”和那以后的许多著名杂文,1925—1926年先后编辑为《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的这些小说、杂文,极大地深化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大的作家。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1925年,鲁迅在当时任课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潮中积极声援学生,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

次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他又以实际行动参加群众斗争。

“三·一八”后,他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同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在厦门写完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散文集子《朝花夕拾》,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10篇。

不久,应中山大学之聘,于1927年1月抵达广州,任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

此后,他和党的组织有了更多接触,也有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鲁迅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和直接领导的一个组织。

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

“左联”在30年代反文化“围剿”斗争中取得丰硕战果。

这个组织以有鲁迅这样的旗手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在艰苦环境中树立起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帜,编辑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

1930年起,鲁迅写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8本杂感集,一本根据故事和传说写成的《故事新编》,这些作品既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又反映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战士的思想特点。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4.鲁迅的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其他:《集外集》(1933年以前未曾编入集中的杂文,新诗和旧体诗)、《集外集拾遗》(作者没有编完,1938年由许广平编定。


5.评价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