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创作年表
鲁迅

• 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 目连戏中自告奋勇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 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 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 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 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 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鲁迅10尾金鱼,鲁迅特地买 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 灌水、植种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 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 呼吸氧气,他常搁下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 西除去。 • 他留学日本时还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 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 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 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柔情无限爱好无限 无情未必真豪杰
•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 ——鲁迅 • 鲁迅并不是总是横眉冷对的,相反,他对家人付 出千百倍的爱,而且他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 鲁迅并不是总是横眉冷对的,相反,他对家人付出千百倍的爱,而且 他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 在周海婴印象中,鲁迅是个一直趴在书桌前写作的长者,他说:“这 次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传》里,有一个镜头就是小海婴给鲁迅装 烟,当时我就是这么做的,因为我觉得孩子应该孝顺父亲,装支烟也 是孝顺。”而父亲慈爱的回答声还仿佛回响在周海婴的耳畔,“他会 说小狗屁,挺乖的啊,好啊。”周海婴小时候的哮喘病很让鲁迅着急, 甚至自己亲手给儿子治病,周海婴回忆说:“父亲拿毛巾泡了芥末水 之后敷在我背上,起到类似于拔火罐的效果。他还有一个小的蒸汽喷, 底下点了火,然后喷出来的蒸汽里面放了药,这样药就直接从嘴呼吸 进去,吸到气管里。 • 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 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 《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 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 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 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 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 《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 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鲁迅详细年表

鲁迅详细年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鲁迅详细年表年份事件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字豫才,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86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1888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在焉。
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誉其小而灵活也。
1892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
《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
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九月初六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
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更名周树人。
1899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
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路矿学堂毕业。
1902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
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
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1.五四运动以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
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
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
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
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
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一、鲁迅生平、思想、创作1.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2.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
接触到了《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3.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其时鲁迅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
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
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2]。
4.1906年弃医从文鲁迅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他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
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
1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
5.革命前后回国后鲁迅曾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到北京。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怒和痛苦。
他一度沉默,一直埋头抄古书,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6.五四后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1.五四运动以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
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
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
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
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
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朝花夕拾鲁迅大事年表

朝花夕拾鲁迅大事年表
以下是鲁迅的主要事件和成就的年表:
1881年(鲁迅出生):
鲁迅(原名周樟寿)出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1902年:
鲁迅就读于绍兴县立第一中学。
1902年-1904年:
鲁迅考入江苏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现南京医科大学)。
1906年-1909年:
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医学校和神户医学专门学校。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鲁迅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开始。
1920年:
鲁迅发表《阿Q正传》,该作品以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
1921年:
鲁迅参与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1923年:
鲁迅发表《呐喊》,该作品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
1926年:
鲁迅发表《孔乙己》,该作品以小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不公。
1927年:
鲁迅发表《野草》,该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悲哀。
1930年:
鲁迅发表《华盖集》,该作品是他的散文集,涵盖了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思考。
1936年:
鲁迅逝世,享年55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对于文学的贡献和思想的影响至今仍然广泛。
鲁迅作品编年

1903—1909(日本时期)鲁迅的著作年表
1903年
6月译作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浙江潮》第五期,后半发表于第九期。
10月,《说鈤》(音“日”,镭的旧译)与《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浙江潮》第8期。
同月,所译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及《月界旅行<辨言>》由东京进化书社出版。
12月,所译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1、2回在《浙江潮》10期发表
同年,《自题小像》。
1906年
5月,与顾琅合著的《中国矿产志》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
1907年,12月,《人间之历史》发表于《河南》一号
1908年,
2月、3月,《摩罗诗力说》发表于《河南》二号、三号
6月,《科学史教篇》发表于《河南》五号。
8月,《文化偏至论》与所译《裴彖(tuàn) 飞诗论》发表于《河南》七号
12月,《破恶声论》发表于《河南》八号
1909年,3月,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集出版,内有鲁迅所做《序言》,7月,第二集出版。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1898~1908(1902~1909.6留日)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莳花杂志》短文二则1900(1899路矿学堂)旧体诗《蓬莱人》1901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1903(1902留日)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说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1905译《造人术》1907译《红星佚史》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教史教篇文化偏至论1908译《裴掾飞诗论》破恶声论1909(1909年8月回国)译安德列夫《红笑》题《<劲草>译本序》域外小说集(翻译)1909~1917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1912《越铎》出世辞辛亥游录哭范爱农1913儗播布美术意见书《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1914《云谷杂记》序《会稽郡故书杂集》序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1916教育纲要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新诗《梦》、《爱之神》《桃花》《吕超墓志铭》跋《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我之节烈观渡河与引路随感录1918~1919孔乙己1919药1919明天1919《自言自语》散文诗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一件小事重校《青年之梦》19191920(北大教授)风波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头发的故事1921故乡阿Q正传1922《爱罗先珂童话集》序估《学衡》译《工人绥惠略夫》白光端午节译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不周山1923(关系破裂)中国小说史略娜拉走后怎么样1924未有天才之前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嵇康集》序中国小说史略下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秋夜影的告别苦闷的象征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忽然想到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看镜有感青年必读书长明灯示众战士和苍蝇夏三虫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春末闲谈等下漫笔高老父子杂感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并非闲话论睁了眼看答KS君孤独者伤逝弟兄热风题记离婚十四年的“读经”《出了象牙塔》后记《这个与那个》“公理”的把戏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华盖集题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生平创作年表
注:本年表整理自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
1881年
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
5月至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0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1902年
4月抵日本东京,在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
4月弘文学院毕业后,转入仙台医专学习。
1906年
3月从仙台医专退学,转入文学活动。
1907年
夏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
1908年
2月始《摩罗诗力说》连载于《河南》月刊第2—3号,收入《坟》。
8月《文化偏至论》发表于《河南》月刊第7号,收入《坟》。
1909年
3月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1集出版。
7月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2集出版。
8月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回国。
9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及生理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
9月兼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
1912年
2月离开绍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5月北上,任北京教育部部员。
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8年
5月《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署名鲁迅,收入《呐喊》集。
8月《我之节烈观》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2号,收入《坟》。
9月《随感录·二十五》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3号,收入《热风》。
1919年
4月《孔乙己》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4号,收入《呐喊》集。
5月《药》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号,收入《呐喊》集。
同月,《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号,收入《热风》。
11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6号,收入《坟》。
1920年
9月《风波》发表于《新青年》第8卷第1号,收入《呐喊》集。
1921年
5月《故乡》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收入《呐喊》集。
12月《阿Q正传》连载于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收入《呐喊》集。
1923年
8月《呐喊》集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
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1924年
3月《祝福》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收入《彷徨》集。
同月《肥皂》连载于27—28日《晨报副刊》,收入《彷徨》集。
5月《在酒楼上》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收入《彷徨》集。
6月《中国小说史略》(下)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1925年
4月《春末闲谈》发表于《莽原》周刊第1期,收入《坟》。
同月《夏三虫》发表于《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第16号,收入《华盖集》。
5月《灯下漫笔》发表于《莽原》周刊第2、5期,收入《坟》。
8月《论睁了眼看》发表于《语丝》第38期,收入《坟》。
10月作《孤独者》,未另发表,收入《彷徨》集。
同月作《伤逝》,未另发表,收入《彷徨》集。
11月《离婚》发表于《语丝》第54期,收入《彷徨》集。
同月,《热风》集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1926年
1月《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1期,收入《坟》。
2月《一点比喻》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4期,收入《华盖集续编》。
4月《记念刘和珍君》发表于《语丝》第74期,收入《华盖集续编》。
6月《华盖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8月《彷徨》集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9月由北京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
1927年
1月辞厦大职,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3月《坟》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4月辞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同月,作《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发表于5月5日《国民新报》副刊《新出路》第11号。
同月始《眉间尺》连载于《莽原》第2卷第8—9期。
1933年《自选集》出版时易名《铸剑》,收入《故事新编》。
5月《华盖集续编》由北新书局出版。
8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发表于11—13、15—17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收入《而已集》。
9月与许广平一起离广州往上海。
11月《略论中国人的脸》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1、22期合刊,收入《而已集》。
1928年
10月《而已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30年
3月《“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发表于《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收入《二心集》。
同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发表于4月出版的《萌芽》第1卷第4期,收入《二心集》。
5月《“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发表于《萌芽》第1卷第5期,收入《二心集》。
1931年
12月《“友邦惊诧”论》发表于《十字街头》第2期,收入《二心集》。
1932年
9月《三闲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0月《二心集》由上海合众书店出版。
1933年
4月《两地书》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同月《为了忘却的记念》发表于《现代》第2卷第6期,收入《南腔北调集》。
同月《现代史》发表于8日《申报·自由谈》,收入《伪自由书》。
5月《文章与题目》发表于5日《申报·自由谈》,收入《伪自由书》。
同月,《华盖集续编》由北新书局出版。
6月《二丑艺术》发表于18日《申报·自由谈》,收入《准风月谈》。
10月《伪自由书》由北新书局化名青光书局出版。
1934年
3月《南腔北调集》由上海同文书店(原联华书局)出版。
1935年
2月《病后杂谈》发表于《文学》月刊第4卷第2号,收入《且介亭杂文》。
5月《弄堂生意古今谈》发表于《漫画生活》月刊第9期,收入《且介亭杂文》。
同月《集外集》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
12月作《采薇》《起死》,收入《故事新编》。
1936年
1月《故事新编》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为“文学丛刊”第1集之二。
2月《阿金》发表于《海燕》月刊第2期,收入《且介亭杂文》。
6月《花边文学》由上海联华书局出版。
9月《死》发表于《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2期,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10月《半夏小集》发表于《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同月《女吊》发表于《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3期,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同月17日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是鲁迅最后一篇未完成文稿。
同月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