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晚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直至逝世。
他的生平轨迹深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影响。
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落魄绅士家庭。
少年时期,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进入江南海军学堂研究。
1902年,周树人赴日本留学,最初研究医学,但不久后转而关注文学和社会问题。
文学创作与思想觉醒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连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集,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批判。
鲁迅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深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社会活动与思想传播鲁迅不仅是作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同时,鲁迅还与许多文化界人士交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晚年生活19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评论。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持进步文学运动,并与其他左翼作家合作。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等作品,继续发挥其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影响力。
逝世与遗产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5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遗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他以锐利的目光和不屈的精神,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印记。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1.五四运动以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
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
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
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
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
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https://img.taocdn.com/s3/m/335a020c6c85ec3a87c2c568.png)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的生平

第一章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化创作是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的。
鲁迅从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节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1881~1917年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初期,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时期的鲁迅是一个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1.童少年时期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成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出生时,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院编修,正在北京做官。
鲁迅的祖父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和当时的人不很一致。
比如对于读书,他不赞成习惯地依一定次序,从《大学》开始,先《四书》,后《五经》地读下去,主张先读《西游记》等。
鲁迅虽然并不认为祖父生平的一切行动都对,但就这思想中比较开明民主的成分,不能不受一点影响。
祖母姓蒋,是一位慈祥的善于说故事的老人,给鲁迅讲了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父亲周伯宜诗歌秀才,当时“洋务派”的同情者,主张富国强兵。
母亲鲁瑞,士绍兴乡下安桥头村人,以自修达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
她丝毫不沾有瞧不起农民等劳动者的思想习惯,这当时也给鲁迅很大的影响。
鲁迅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号玉田)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祖周子京的私塾读书。
同年进本成私塾“三味书屋”从寿怀鉴(号镜吾)读书,一直到16岁。
他学习很勤勉,10年中读了不少儒家经典,但对有些问题逐渐滋生了怀疑和不满。
课余,他喜欢涉猎野史、笔记。
绍兴府属的那些富有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古代先贤们的著作和事迹,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如果没有鲁迅

如果没有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将黯然失色。
——题记一、鲁迅的生平及道路人们通常认为,鲁迅的一生道路及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青少年时期到一九一八年为第一阶段;从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为第二阶段;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他的逝世为第三阶段。
鲁迅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觉的启蒙主义者,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便发展成为一个战斗的民主主义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使他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考验,认识到唯有无产阶级才有将来,他便以一个共产主义支持者的姿态献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他停止了呼吸。
下面按以上三阶段为序,分别加以说明:(一)从青少年时期到一九一八年阶段(第一阶段)一百年前,也就是1881年9月25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生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浙江绍兴。
鲁迅,姓周,初名樟寿,字豫才(过去的人有几个名字,名和字分开,名是婴儿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起的,字是到二十岁左右行冠礼,戴帽,请当地名人起的,号是自起的)一周岁时,他家把他送到庙寺,和尚还替他起了个名字叫长庚。
十八岁时,又改名周树人(独幕喜剧《约会》中有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家中买了不少书装斯文,还向他的女朋友大谈鲁迅文学,说鲁迅是周树那地方的人),鲁迅出身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又做过地方知县,是个清廉、耿直的人,烟酒不沾。
父亲周伯宜,秀才,是个正直的读书人,未做官。
母亲姓鲁名瑞,出身于农村,以自修达到能看书的学力,鲁迅最早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
六岁至十一岁,在私塾读书,老师是叔祖周玉田,对鲁迅要求很严,使鲁迅学到不少知识。
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老师是寿镜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就是这段生活,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被关进监狱。
鲁迅被送往农村外婆家暂住,与农民十分亲近,和农民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这段生活经历,后来才写出小说《社戏》、《故乡》等。
鲁迅生平

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 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 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 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 • 鲁迅杂文的文体创造: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 命,由鲁迅所开创、推动而发展、成熟的一种文 体。;形象性、情感性个逻辑性的完美结合,严 密而生动的逻辑结构,辛辣而幽默的讽刺。是诗 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 融合和统一。
艺术特点
• 以反逻辑、非现实、 超历史的思维解构 历史和文化,创作 新的历史预言;大 量使用西方现代创 作手法,夸张,变 形,解构;语言的 幽默、精炼与反讽。
四、《朝花夕拾》、《野草》 和杂文
——
《 朝 精花 神夕 的拾 还》 乡
《野草》——自我拯救的心灵 炼狱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 团体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 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 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 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 ‘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 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 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 《野草》”——(鲁迅:《南 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鲁迅
一、鲁迅
(一)生平
不同时期的鲁迅
经典论述
•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 伟大的文学家 •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辗转的人生:故乡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 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
关于鲁迅
•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 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 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毛泽东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

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
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
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
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
《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
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
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二、创作1.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这将近九年的时间里,主要致力于校辑古书的工作,而写作活动比较少。
他先后校辑的有《古小说钩沉》、《嵇康集》等。
1911 年冬,鲁迅创作了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在这篇作品中,他尖锐地讽刺了地主阶级惧怕和投机革命的卑劣行径。
另外,他仍注意外国文学和艺术理论的翻译。
三、思想发展1.童少年时期主要思想特征:第一、勤奋好学,热爱知识。
第二、对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
第三、热爱劳动人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
第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热切关心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
2.南京求学期间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政治思想上,鲁迅对洋务运动感到非常失望,同时初步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其二、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在哲学思想上,鲁迅开始用进化论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和青年必胜老人,这三点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
【2012.4填空题】)3.鲁迅在留日时期的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鲁迅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革命的发展过程。
第二、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在哲学上,鲁迅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
(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文艺思想初步形成。
4.辛亥革命前后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辛亥革命由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
(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其一、鲁迅认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对资产阶级能否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感到绝望。
其二、鲁迅认识到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
其三、他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尚不觉悟,对辛亥革命也缺乏理解的现实情况,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即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
(鲁迅读佛经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它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种材料来对待,是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二是鲁迅当时在思想上极度苦闷,在黑暗现实中又一时找不到出路,他可能试图从佛教教义中来求得精神上的某种解脱。
)创作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第三、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
(他整理、研究古籍的主要特点:立足现在,古为今用。
)中期(1918-1927)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37岁至46岁左右)包括五四时期、五卅前后、厦门时期、广州时期一、生平1.五四时期(这里的所谓五四时期,是指1918年4月鲁迅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到1923年年底这一段时间)1918年1月,《新青年》杂志改组,鲁迅与李大钊等一起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从此,鲁迅结识了李大钊,并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这年起,鲁迅参加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
除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外,还以投稿、帮助组稿或思想指导等方式,支持当时一些倾向进步的报刊,如《新潮》月刊、《晨报》副刊等。
1920年6月22日,鲁迅收到陈望道寄赠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
【2012.4填空题】2.五卅前后(这里所说的五卅前后,指的是从1924年起到1926年8月鲁迅赴厦门前将近3年的时间)这时期,鲁迅继续从事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
这时期,鲁迅除继续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专门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外,还在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校兼课。
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坚定地站在进步青年学生一边,热烈支持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无情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罪行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反动嘴脸。
就在这场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许广平产生了真挚的友谊与爱情。
1925年12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为笔名在《国民新报》副刊第八号发表《同行者》,正式表明与鲁迅结为战斗伴侣。
这时期,鲁迅对共产党与马列著作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3.厦门时期1926年8月,“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
鲁迅是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的,但因不满于厦大的腐朽沉闷空气,又于1927年1月16日赴广州。
在厦门期间,鲁迅与厦门大学党支部书记罗扬才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4.广州时期鲁迅是于1927年1月18日到达广州的,应中山大学之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鲁迅在广州共度过约8个半月的时间,因在“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营救学生无效等原因,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于同年9月29日离开广州,前往当时文化斗争的中心上海迎接新的战斗。
二、创作本时期是鲁迅创作的爆发期。
他共写作出版了《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坟》、《热风》、《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除文艺创作外,鲁迅还撰写发表了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并翻译了许多外国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文艺论集。
1.五四时期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峰简历及,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
1919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鲁迅的战斗热情更加高涨。
他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并把它称为“遵命文学”。
同时,鲁迅还写出了许多精悍、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如《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等,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和旧文学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批判。
1920-1923年,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
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开始分化。
这时期,鲁迅的小说创作有了新的收获,写出了《阿Q正传》《故乡》《风波》等重要作品,后结集为《彷徨》。
但是杂文写作却明显地减少了,不仅1920年一篇未写,就是1921、1923年也只写了三五篇。
2.五卅前后这时期,鲁迅在写作上又获得了大的丰收。
杂文有《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里的绝大部分篇章以及《坟》里的部分篇章。
小说集有《彷徨》。
散文诗《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中的前五篇。
此外,还有一些翻译作品。
3.厦门时期鲁迅在厦门虽然只度过了四个多月的时光,但创作上仍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这里,他编定了两本杂文集《坟》和《华盖集续编》。
又整理完毕《古小说钩沉》与《汉画像考》。
另外,还撰写了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并继续写作在北京期间就已开始的回忆散文。
4.广州时期鲁迅在广州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但写作仍很勤奋。
他写了后来收集在《而已集》中的全部杂文和《三闲集》中的部分杂文,并编定了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整理好译稿《小约翰》,纂集了学术著作《唐宋传奇集》,还写了《唐宋传奇集考证》,翻译了后来收集在《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文章。
三、思想发展1.五四时期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
第二、站在时代前列,积极发现和支持新事物。
第三、深沉思索如何唤醒群众的问题。
(在这方面,鲁迅具体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国民性问题。
其二、农民问题。
其三、妇女问题。
妇女解放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在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上,鲁迅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水平,他的卓越见解是:a.鲁迅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部分,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靠离家出走。
b.鲁迅认为妇女要解放,还必须掌握经济权。
)第四、进化论与唯心史观仍在鲁迅的思想中占有显著地位。
第五、热烈赞颂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2.五卅前后本时期,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鲁迅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文艺思想都有新的发展。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强烈的反帝思想。
第二、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本时期,鲁迅阶级论的思想因素有明显的增长。
首先表现在他对青年的看法上。
其次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
)第三、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
第四、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第五、鲁迅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
3.厦门时期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进一步认识到青年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