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思想及创作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范文一:鲁迅,1901年9月25日出生,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叫周扬,母亲叫吕红兴,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医生。

父母双亡后,他被送到母亲的故乡浙江绍兴市,由外婆和舅舅抚养长大。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曾在《悲痛的代价》、《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卑微和忧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普遍认可。

鲁迅先生在其一生中饱尝人生的苦痛。

他17岁时,家庭财产毁于战火,他被迫辍学。

后来他曾到日本留学,但在留学期间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精神困扰。

虽然他的家庭境况非常艰难,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到死都没有放弃。

鲁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在中国国内外遭受侵略时,他不断发表声明和文章,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势力。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然在国内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写作重点:文章主体为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内容条理清晰,逐步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可以看出,本文主要的重点在于对鲁迅先生故事的叙述,关注点在于写作背后的意义和深度。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清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生活和心灵中最深的内涵。

通过对这位伟人的生平简介的描写,揭示了他的艰苦奋斗、高度的人格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范文二: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化界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在他的文学经历中,经常是危险和不顺利相伴的,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于文学和人民事业的信仰。

鲁迅先生于190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市,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子。

他的文学成就得益于深刻的阅读经历和丰富的家庭背景。

他的创作思想和视野远超其他作家,以至于他所写的很多作品均得到了全世界文学家的赞誉和认可。

鲁迅生平思想及创作

鲁迅生平思想及创作
第17页,共37页。
二、鲁迅创作情况概要 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 彷徨?;
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 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 拾??两地书?
第18页,共37页。
?呐喊?出版于1923年。收录了1918 年至1922年的小说共14篇:包括?狂人 日记?〔第一篇,作于1918年,也是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 白话小说。〕?孔乙己?、?药?〔五四 前写〕以及?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故土?、?头发的故事?、?阿 Q正传?、?端午节?、?白光?、?鸭的 喜剧?、?兔和猫?、?社戏?末一篇, 作于1922年。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 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鲁迅在散 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 派〞的坛主。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 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 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顿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 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 字:“民族魂〞
第28页,共37页。
❖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 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 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 〞,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 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 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 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 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 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伤逝》(精)

鲁迅《伤逝》(精)

〈彷徨〉的历史地位》
——严家炎《〈呐喊〉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 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 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 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 国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绍兴杭州 入苦闷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
北京 喊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社会问题、人性的扭曲、民族矛盾等,对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背景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881年。

他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鲁迅先生曾在日本留学,学习医学并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想基础。

二、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独特,他以简约明快、寓言式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他的作品通常直接批判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并以讽刺和讥讽的手法让读者产生共鸣。

鲁迅先生的文字力量强大,常常让人读后感受到思想的冲击与震撼。

三、鲁迅先生代表作品赏析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秦太虚的叙述,揭示了传统封建社会中个人生存的困境和社会制度的荒谬。

通过疏离的叙述视角和夸张的形象,鲁迅先生以一种讽刺的方式让人们思考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

2. 《阿Q正传》《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这个形象,刻画了一个软弱但自欺欺人的平民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苟且和人性的阳暗两面。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道德的虚幻,引发了读者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反思。

3. 《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野草》等作品以真实而残酷的笔触,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局势及人性的深刻触动。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直戳人心,让人对社会现实的冷漠与残酷产生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四、鲁迅先生的影响及意义鲁迅先生的创作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观察力,激发了许多后来者的激情和灵感,推动了中国文学向现代化的转型。

鲁迅先生的作品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鲁迅生平经历

鲁迅生平经历

鲁迅生平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以下是他的生平经历的简要概述:
早年生活
- 鲁迅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

- 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的成员。

父亲是一位士绅,母
亲是一位贤淑的主妇。

- 鲁迅在中学时期开始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经常投稿各类刊物。

留学日本
- 鲁迅于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医学院。

- 在日本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文学观念和革命理念。

- 鲁迅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对中国社会的不公平和封建传
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
- 鲁迅的第一篇重要作品是《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

- 他以小说和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落后现象,并呼吁人们进行革命和改革。

革命活动
- 鲁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进程。

- 他成立了许多进步刊物和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演讲,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鲁迅通过文学和言论,激发了人们的觉醒,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平等。

后年与影响
-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过世,享年55岁。

- 他的离世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哀悼,人们纷纷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上是对鲁迅生平经历的简要介绍,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鲁迅的故事与思想

鲁迅的故事与思想

随笔
《热风》
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评论,体现了鲁迅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华盖集》
以杂文形式,讽刺时弊,批判社会不公,如《论辩的魂灵》、《牺牲谟》等。
翻译与长篇小说
翻译
鲁迅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如俄国作家 果戈理的《死魂灵》等。
长篇小说
鲁迅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狂人日记》,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揭示社会矛盾
鲁迅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
关注底层人民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他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揭示人性的弱点
鲁迅认为人性的弱点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 的弱点。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CHAPTER 02
鲁迅的作品
小说
《呐喊》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 公和人民的苦难,如《狂人日记》、 《阿Q正传》等。
《彷徨》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反映了社会 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如《伤逝》、 《孤独者》等。
散文
《朝花夕拾》
回忆童年和家乡的生活,表达了对亲人和乡土的眷恋。
《野草》
以象征主义手法,描绘了人生和社会的荒诞与虚无,如《秋夜》、《过客》等。
关注个体命运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描写人物 的生活和命运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认为人性的复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倡导人性解放
鲁迅认为人性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他倡导人性解 放,呼吁人们摆脱束缚和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 落 知 识 分 子 《 孔 乙 己 》 )
城 镇 贫 民 (
《 药 》
饱 受 凌 辱 的 农 民 ( 《 故 乡 ) 等

❖ 《彷徨》出版于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间所作 的小说11篇收入。包括《祝福》(1924年)、《在酒楼 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
《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 (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离婚》(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
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
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
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
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 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 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 火 》) ; “狗 ” 追 着 “ 人 ” , 大 声 质 问 , “ 人 ” 拼 命 “ 逃 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其人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一、鲁迅的生平 (1881~1936)
❖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 豫才。
❖ 鲁迅生平大体分为三个阶 段:早期、中期、晚期。
(一)早期(1881-1917)
❖ 接触了各种民间文艺:如民间故事、传 说、民间戏曲等,尤其喜欢知识类书籍, 如野史、杂记 等。
2、1898-1917年是第二阶段
❖ 鲁迅走出家门,走 出国门,广泛接触 了西方各种新思想, 对进化论产生浓厚 的兴趣。
(二)中期(1918-1927)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小说 《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神。 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然是 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 会的主要途径。
的小说《阿Q正传》,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迅文化”已经 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 迅这样,在生前生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 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后 遭受如此的亵渎和谩骂。他的最大魅力就是对人 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 化将会黯然失色。
早期的心路历程
❖ 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 东京 搞文艺
唤民众
❖ 北京 抄古碑
泄忧闷
❖ 北京 应索稿
挥战笔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 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在朋友的鼓 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露中国 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 “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 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 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 1923年和1926年出版。
❖ 1925年、新文化队伍分裂,左翼向共产主义迈进, 右翼向资产阶级靠拢,处在“五四”的“退潮期”, 革命的中心也由北京转向广州,北京便显得寂寞。鲁 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感到很苦闷,很寂寞,产生 了孤军奋战的寂寞之感,正如他在《题〈彷徨〉诗》 中所说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所以,他以“彷徨”为小说名。同时 也表现了鲁迅不倦探索的精神。
早期又分为两个时期: 1、1881-1898年是第一阶段,
为成长时期。
(1)家庭变故
❖ 家庭的败落,世态的炎 凉,给涉世未深的鲁迅 心灵以重创,看到了 “世人的真面目”,即 社会的冷酷、世人的虚 伪。
(2)与农民子女的接触 ❖ 发现了农民的不幸,也拓展了他的经验,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民间文艺的熏陶
(三)后期(1927-1936)
1、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转变 的第一个巨大推动力是中国社会的 现实变动。
2、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变化的 第二个巨大推动力是1928年的革命 文学论争。
二、鲁迅创作情况概要 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呐喊》《彷徨》;
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 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 花夕拾》《两地书》
❖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 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 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 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20年代小说(一) —— 鲁 迅及其小说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特色 3、让学生了解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所做的杰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思想的转变过程 2、《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阿Q悲剧的深刻意义 3、如何理解精神胜利法 【教学方法】讲授与看录相片相结合;借阅《鲁迅全集》;重点解剖鲁迅
《呐喊》出版于1923年。收录了 1918年至1922年的小说共14篇:包 括《狂人日记》(第一篇,作于1918 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 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孔乙己》、 《药》(五四前写)以及《明天》、 《一件小事》、《风波》、《故乡》、 《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 《端午节》、《白光》、《鸭的喜 剧》、《兔和猫》、《社戏》末一篇, 作于192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