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构造特征与成因分析1

合集下载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

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

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

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

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

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摘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为了在其中的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的地方进行油田勘探,我们专业人员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构造的演化史等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川东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的各不相同,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尽行分析,以及深一层的探讨。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地层构造特征一、川东北地区地域背景大巴山前缘和川东高陡构造带的北端就是川北地区,并且南大巴山向西南突出的弧状冲断构造带与川东褶皱带的交汇地点,在这样的构造下它为罗家寨,金珠坪构造,铁山坡构造形成了一个该地区所特有的三角地带。

在晋宁运动中,川东北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基底,前震旦纪地址发展史由川东地区的构造形成已经终结,由此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二、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特征1.中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它们的构造规模大、断裂的数量特别到,同时在构造两翼带有着发育倾轴逆断层,它的作用是控制着主体构造的形态,同时隆起幅度以及它的宽缓程度。

中层构造层与上层、下层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形状是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发育。

剖面特征是断层延伸远、之间的落差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的断层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0米,这些断层向上消失于嘉陵江祖及以上底层,向下消失于奥陶系及以下地层,但是大多数小规模断层不与上、下构造层贯通。

2.下层构造特征。

这一层在川东北地区中埋得比较深,同时受大巴山褶皱带的影响比较弱,川东北地区早期的伸展作用受压力影响对于构造来说,本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

在下构造层的逆冲断层发育良好,它的断层断距比较大,相对于中层来说,延伸较远。

至于奥陶统一下,川东北地区的下层这周强度小,构造变的相对缓慢,断层及落差较小。

3.上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的所有构造带中,上层构造的地层是属于埋得比较浅的,同时岩层比较软弱,同时它的褶皱构造发育较好并且排列紧密。

在川东北地区的上层沿断层的延伸方向,它会滋生一些狭长的潜伏构造、潜伏高以及鼻状构造显示。

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

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

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罗培;秦子晗;孙传敏【摘要】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内的“Ω形地貌”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M,运用地貌学相关理论,对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地貌在平面上呈“Ω”字形,发育于特殊的地质背景下,特点是内腔宽大,隘口窄小;华蓥山老龙洞背斜、李子沿向斜,近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节理以及走向断层——涂家院子2#逆断层是“Ω形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是“Ω形地貌”主要外营力;“Ω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分为6个阶段:前期(构造隆起为主的阶段)、幼年期(自由沟渠阶段)、青年期(断层发育后顺坡向形成横向断层谷)、壮年初期(形成“Ω形地貌”雏形)、壮年期(“Ω形地貌”最终形成)、老年期.【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14(032)005【总页数】9页(P526-534)【关键词】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作者】罗培;秦子晗;孙传敏【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30049;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3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2考察发现.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的隔档式褶皱山系的山地两侧谷坡上.常发育一种形态特殊的地貌.无论是从卫星图片还是从地形图上观察.均不同于一般沟谷.酷似希腊字母“Ω”。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该类地貌称之为“Ω形地貌”。

由于分布区域有限.可达性差等原因.“Ω形地貌”在国内外少有研究[1]。

该地貌在川东平行岭谷.特别是华蓥山有多处出现.其特征和成因既不同于普通的岩溶洼地.也有别于一般的沟谷和峡谷地貌.因此颇有研究的必要。

由于该类地貌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背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东侧部分“Ω形地貌”为研究样本.通过长期野外考察.运用地貌形成的基本理论[2-4].吸收已有研究成果[5].借鉴前人地貌分析方法[6-8].对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形成的外营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对该类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和演化过程进行科学探讨。

川东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川东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第84卷 第4期2010年4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4 N o.4A pr . 2010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739901)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0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特征及成因意义0(编号PL C200605)联合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09-02-28;改回日期:2009-09-08;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林良彪,男,1979年生。

博士,讲师,从事沉积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Em ail:linliangbiao08@ 。

川东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林良彪,陈洪德,朱利东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内容提要: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广泛分布。

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研究和硅质岩主量、稀土和同位素的分析,认为茅口组硅质岩为沉积于台盆相中的热水硅质岩,其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含量为80.09%~97.91%,富集Fe 、M n 等元素,A l/(A l+Fe+M n)平均值为0.30;REE 总量平均值为8.72@10-6,D Ce 值为0.39~0.81,为负异常,D Eu 值为0.35~5.85,从Eu 负异常到Eu 正异常;D 30Si 值为0.2j ~1.2j ,与热水来源石英较为接近;根据D 18O 计算出硅质岩形成时古海水的温度为34~89e 。

热水硅质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和断裂有关,下渗的海水与岩浆热液混合,并被加温,溶解了大量SiO 2等有关元素;然后以热泉形式通过断裂喷出,使附近海水中SiO 2含量极大提高并沉淀。

关键词:川东;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成因在全球沉积记录中,硅质岩从数量看只是一小部分,但它却分布广泛,在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的岩类中,其数量仅次于碳酸盐岩(冯彩霞等,2001)。

它不仅是许多重要矿种的赋存层位和含矿岩系的重要岩类,而且由于它形成于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常常位于关键的地层层位上,能够提供关于沉积盆地和构造活动的重要信息(M urray,1994),反映出某些沉积相带特殊的地质背景。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相 和陆相 沉积 盖层 , 受 纵 向上 发 育 的 2套 主要 膏 盐 滑脱 层 ( 寒武 系 、 雷 口坡 组 一嘉 陵江 组 ) 及 1套 次 要
泥 页岩 滑脱层 ( 志 留系 ) 影 响, 川 东 地 区 纵 向上构 造
形成、 演 化具 有 差 异性 , 构造 形 态 截然 不 同 。因此 , 多期构 造活 动 复合叠 加 , 多套滑 脱层 联合 影 响 , 形成
构造 上 和地貌 上都 呈现 典 型 代克 拉 通 坳 陷 、 晚古 生
代克 拉通 裂 陷 、 中 新 生 代 前 陆坳 陷 几 个 演 化 阶 段 。 后 经喜 马拉雅 期 强烈 的压扭 性断 褶 活动改 造而 形成
现 在 的构造格 局 。期 间川东 地 区沉积 厚逾 万米 的海
生 了 重要 影 响 。
关键 词 : 高陡断褶带 ; 川 I 东 地区 ; 构造样式 ; 构 造 演 化
川东 高陡 断褶 带 位 于 四川 盆 地 东 部 , 因其 构 造 样 式 特殊 , 历 来为地 学 界所关 注 。地 质 学 者通 过 薄 皮 和厚 皮构 造 ( 郭 正吴 等 , 1 9 9 6 ; Ya n e t a 1 . , 2 0 0 3 ) 、 层滑( 李本 亮等 , 1 9 9 8 ; 解 国爱 等 , 2 0 1 3 ) 、 递进 推移 扩 展( 梅 廉夫 等 , 2 0 1 0 ) 、 递进 ( 衰减 ) 变形 ( 丁道桂等 , 2 0 0 7 ) 和有 序变 形 ( 冯 向阳等 , 2 0 0 3 ) 等模 式解 释川 东 高 陡断褶 带形 成机 制 。但 对川 东 高陡 断褶带 形成 时 间存 在燕 山期 和喜 马 拉 雅 期 的分 歧 , 构 造 叠 加 过 程 研 究 不足 ( 李忠 权等 , 2 0 0 2 ; 冯 向阳等 , 2 0 0 3 ; Ya n e t a 1 ., 2 0 0 3 ; 徐政语等, 2 0 0 4 ;吕宝风 等 , 2 0 0 5 ; 徐 汀 滢等 , 2 0 1 2 ) 。本文 以地 震 资 料 为基 础 , 通 过 川 东 高 陡断 褶带 构造 特征分 析 , 厘定 构造 演化 阶段 , 梳理 川 东高 陡 断褶带 构造 叠加 改造过 程 , 探讨 其构 造成 因 , 用 以研究 区下 一步 油气 勘探 评价 和选 区工 作 。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特征等资料,将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Ⅰ型层序界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可作为地层界线,并据此分为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

继而可划分出三个岩性段,黄龙组一段、黄龙组二段、黄龙组三段,其中,黄龙组一段与低位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二段与海侵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三段与早期高位体系域相当。

标签: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自1977年钻获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1-2]。

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于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

关于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前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根据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将研究区黄龙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和七个五级层序[3];也有学者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Ⅰ型层序和分别相当于C2hl1、C2hl2、C2hl3三个岩性段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4-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解释[6-7],以P.R.V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川东地区北抵城口、南达涪陵、西至南充、东邻巫山,面积约5.78万km2。

构造上隶属于川东高陡弧形褶皱带。

受海西运动影响,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不完整,其顶部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8]。

2 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1 层序界面识别(1)Ⅰ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盆地上升速率或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形成的层序边界。

早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加里东运动,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地层抬升速率;晚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云南运动以及沉积物沉积速率等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以南川区块为例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以南川区块为例

2023年7月第38卷第4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Jul.2023Vol.38No.4收稿日期:2023 03 12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南川地区茅口组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与目标评价”(P21042-4)第一作者:李佳欣(1993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E mail:253573135@qq.comDOI:10.3969/j.issn.1673 064X.2023.04.002中图分类号:TE122文章编号:1673 064X(2023)04 0012 08文献标识码:A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以南川区块为例李佳欣1,房大志2,程泽虎2(1.油气地球化学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100;2.中石化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重庆408400)摘要:为进一步分析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产能差异大的根本原因,利用测井、岩心、薄片、地化资料及现场生产资料对南川区块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岩石学特征、构造特征、不同井位产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茅口组自上而下沉积水体渐深,茅一段泥质质量分数平均高达14.3%,生烃条件最好,且储集空间类型以微裂缝和溶蚀孔为主,具备自生自储特征;研究区域内,茅口组地层在纵、横向上发育均较为完整,在构造背景条件下,茅一段后期改造形成大量构造缝和断层,断层附近因侧向遮挡条件差,气测显示往往不佳,但构造缝的沟通使得天然气运移聚积成藏。

南川区块茅一段良好的生烃条件是成藏的基础,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构造控藏、裂缝控产”的规律,在远离断层并发育裂缝型储集体的区域试气效果较好。

关键词:地质特征;天然气富集规律;茅一段;南川区块;川东南地区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NaturalGasAccumulationLawof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inSoutheastSichuan:ACaseStudyofNanchuanBlockLIJiaxin1,FANGDazhi2,CHENGZehu2(1.KeyLaboratoryofHubeiProvinceforPetroleumGeochemistryandEnvironment(ResourcesandEnvironmentSchoolofYangtzeUniversity),Wuhan,Hubei430100,China;2.ChongqingShaleGasCo.,Ltd,Sinopec,Chongqing408400,China)A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thefundamentalreasonforthelargedifferenceinproductivityofdifferentgaswellsinMaokouFormationinsoutheastSichuan,thesedimentarypetrologycharacteristics,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twelllocationproductivitycharacteristicsofMaokouFormationcarbonateinNanchuanblockweresystematicallyanalyzedbymeansoflogging,core,thinsection,geochemicalandon siteproductiondata.Theresultsshowthat:The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ischaracterizedbyhighmudcontentandgoodhydrocarbongenerationconditions,moreover,itsstoragespaceismainlymicrofracturesanddissolutionpores.There fore,the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hasself generationandself storagecondition.Inthestudyarea,theMaokouFormationhasrelativelycompletedevelopmentinbothverticalandhorizontaldirections.Undertheregionaltectonicbackground,alargenumberofstructuralfracturesandfaultswereformedinthelaterstageofthe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gasloggingshowisoftenpoornearthefaultsduetopoorlateralsealcondition,butthecommunicationoftectonicfracturesmakesthenaturalgasmigrateandaccumulate.Therefore,thefavorablehydrocarbongenerationconditioninthe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inNanchuanblockisthebasisfornaturalgasaccumulation,andtheenrichmentofthenaturalgashasthelawof"tectoniccontrollingaccumulationandfracturecon trollingproductivity".Thereisgoodgastestingeffectinareasfarfromfaultsandwithdevelopedfracturedreservoirs.Keywords: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naturalgasenrichmentlaw;the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Nanchuanblock;southeasternSichuan[Citation]李佳欣,房大志,程泽虎.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以南川区块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8(4):12 19.LIJiaxin,FANGDazhi,CHENGZehu,etal.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naturalgasaccumulationlawoffirstmemberofMaokouFormationinsoutheastSichuan:acasestudyofNanchuanblock[J].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23,38(4):12 1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李佳欣等: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引 言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是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相继在卧龙河、自流井、鹿角场等多个盆地区域建成了开发基地,累计天然气资源总量达15059.39×108m3,探明储量仅为852.03×108m3。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滑脱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滑脱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滑脱构造特征王志勇;康南昌;李明杰;臧殿光;张怡;杨昕【摘要】川东地区发育多套滑脱层,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查清构造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非常重要.为此,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质等资料,分析川东地区主要滑脱层的分布、滑脱构造特征、构造样式、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发现,川东地区发育以寒武系和三叠系膏盐岩为主的多套滑脱层,挤压变形后形成多滑脱层构造.以两套膏盐岩顶底为界,纵向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变形层,上构造层发育北东向展布的“侏罗山式”褶皱,中构造层变形复杂,断裂发育,形成冲起构造、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下构造层以发育大型宽缓背斜为主.构造挤压、差异负载和重力作用是川东多滑脱层构造发育与演化的主控因素;膏盐岩滑脱层、滑脱断层及相关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寒武系盐下构造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8(053)0z1【总页数】11页(P276-286)【关键词】四川盆地川东地区;膏盐岩滑脱层;滑脱构造;构造分层;断层相关褶皱【作者】王志勇;康南昌;李明杰;臧殿光;张怡;杨昕【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滑脱构造指由于变形所引起的沿一个或几个地层层面的脱离,脱离面两侧地层的变形各自独立或部分独立。

滑脱面的存在是滑脱构造发育的前提条件,顺层发育的断层或断层系、岩性界面及区域不整合面等是产生构造滑脱的最有利部位[1]。

不同物质界面是产生滑脱构造的有利部位,产生滑脱断层的地层往往是低强度和高应变的软弱层,滑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往往伴随逆冲和褶皱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蓥山断裂 北起万源,经达县南达宜宾。在华蔡山天池、宝顶一带,连续出露50Km以
上,其它地段多隐伏于地下或断续出露,全长达500Km。在地表出露部分,由主 断裂与次级分支断层组成。主断裂由2-3条断层组成,构成一断裂带走向为NE25 度-40度,断面倾向南东,倾角大于45度,一般为60度左右。是川中与川东的分 界线。
背斜核部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向斜核部主要为侏罗系、南部边缘有白垩系, 背斜轴部多有逆断层。
箱状(城跺式)褶皱 位于齐岳山断裂与恩施断裂之间,褶皱带由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皱群组成,
背斜和向斜大体等宽出露。 背斜核部出露古生界,向斜核部主要为三叠系,背斜轴部多有逆断层。
1.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隔槽式褶皱 位于恩施断裂与大庸断裂之间,褶皱带由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皱
3.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区的双层基底
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共同构成了扬子板块的双层基底。
四川扬子板块的基底多出露在板块边缘的隆起带上,以往确认的会理群、盐 边群等褶皱基底都为中元古代。因此认为,扬子板块基底比中朝板块的年轻,没 有属太古代的可能。后来康定群确认并建立,为2950-1700Ma的绿岩带,是扬子 板块的结晶基底。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共同构成了扬子板块的双层基底。
齐岳山断裂
位于川东南金佛山、七耀山一带,向北可达巫山附近。两侧地貌、山系、水 系和构造线方向均呈角度交截。断面倾向南东,两侧构造形态差异明显,北西侧 为典型隔挡式褶皱,南东侧为背、向斜近等宽的城垛状褶皱。
2.川东地区构造旋回的划分
(1).中条旋回及更老(2950-1700Ma)
是扬子板块古陆核或结晶基底形成的阶段,是四川最老的构造旋回。康定群 是目前四川发现的最老地层,属早前寒武纪绿岩带,该群组成了四川东部扬子板块的 结晶基底。
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地区仅有少量的凝灰质沉积,以复陆屑建造为主,并 广泛发育山岳冰川向的冰碛层,地层与上部的南沱组、大塘坡组等为平行或弱角 度不整合。该旋回主要受控于澄江期的块段运动。
2.川东地区构造旋回的划分
(4).加里东旋回
时限主要为早古生代,在四川东部的扬子板块上,加里东旋回没有发 生造山运动。
时限为泥盆纪-早二叠世末,在四川东部的扬子板块上海西期的构造继承 加里东期的构造格局,仍属造陆运动。但因为隆升范围广,地层缺失也较多。
上古生界各系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之 间的格挡式褶皱带中,泥盆纪、早石炭世无沉积,晚石炭世受东北方向的海侵, 形成三面环海的海湾,沉积了一套厚数十米的蒸发岩建造。
(6).燕山旋回
时限为侏罗纪-白垩纪。印支运动在四川东部的扬子板块上主要表现为升 降运动,在齐岳山断裂与大庸断裂之间的隔槽式褶皱带内发生了褶皱运动。
(7).喜山旋回
时限为新生代,喜山运动可分为三幕,分别发生在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之间、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之间。
喜山运动使川东地区发生褶皱运动,最终形成了现在川东地区褶皱束的构 造特征。
该带发育一系列背斜和向斜 相间的侏罗山式褶皱及相关逆冲 叠瓦推覆构造,为扬子板块西部 重要的板内变形。
川东构造带西侧边界为华蓥 山断裂,东界为大庸断裂,齐岳山 断裂将其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齐岳山断裂是隔档式褶皱带和隔 槽式褶皱带的分界断层。
1.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褶皱
隔挡式褶皱带
位于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之间,褶皱带主要呈NE向,狭长的背斜与宽缓 的向斜依次排列,背斜与向斜的宽度比为1:3-1:4。
川东构造特征与成因分析
目录
1. 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2. 川东地区构造旋回的划分 3. 川东地区的双层基底 4. 川东地区褶皱束的成因分析
1.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川东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 是扬子准地台的西部,位于雪峰 山构造带西侧,北侧为秦岭造山 带。构造带宽约400km,长约 600km,整体上呈NNE-NE向延伸、 向NW向凸出的宽广弧形构造带。
2.川东地区构造旋回的划分
(6).印支旋回
时限为晚二叠世-三叠纪。四川的印支旋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结束了四 川海相的沉积历史,形成了东部中生代陆相盆地。
印支运动在四川东部的扬子板块上可以分为两幕,其特点是华蓥山断裂与 齐岳山断裂之间的格挡式褶皱带内部无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齐岳山断裂与 大庸断裂之间的格槽式褶皱带内发生了褶皱运动。
4.川东地区褶皱束的成因分析
川东地区褶皱束有三种类型, 从东到西依次为大庸断裂与恩施断 裂之间的隔槽式褶皱带、恩施断裂 与齐岳山断裂之间的箱状(城跺式) 褶皱带、齐岳山断裂与华蓥山断裂 之间的隔挡式褶皱带。
这一系列的NE-NNE向的褶皱 群是我国地台盖层褶皱最典型的地 区,褶皱轴向与四川盆地最长边平 行,在中国地质图上也非常醒目。
下古生界各系之间多为平行不整合,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碳酸盐沉积。 从地层接触关系上来看,四川加里东期构造层内以及和海西期构造层之间, 尽管时有地层缺失,但上下仍都为平行叠置关系,所以没有褶皱造山运动。 两次加里东期上升期主要发生在早寒武式-早志留式、中志留式-泥盆纪之间, 属震荡运动。
(5).海西旋回
群组成,在地表构造上常表现为极宽缓的背斜,地表逆冲断层较少出 露,背斜通常比向斜出露宽,盖层变形简单,起伏平缓。
背斜核部通常出露寒武系或奥陶系,向斜核部主要为三叠系。
1.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断裂
川东地区地表断裂构造出露较少,主要出现于高陡背斜的轴部,呈北东向 断续分布。但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地腹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常出现在背斜 的轴部或陡翼,断面倾向复杂,既有倾向北西,也有倾向南东的。多组断裂剖面 上常组成冲起构造和构造三角带。其中以组成川东东部边界的华蓥山断裂和西部 边界的齐岳山断裂最为醒目和重要。
(2).晋宁旋回(1700-850Ma)
是褶皱基底形成阶段的构造旋回,是形成扬子板块的主要旋回。地层主要以 会理群、盐边群为代表,该褶皱基底在四川省内主要以断层、角度不整合面与下部结 晶基底接触。
(3).澄江旋回
时限主要为早震旦世,是晋宁运动后的第一个构造旋回在四川东部的扬 子板块上,澄江运动没有发生褶皱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