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克拉通的西北部,是一个早期的内陆盆地。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构造-沉积演化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演化过程。
一、构造演化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四川盆地发育的早期,桂东隆起因四川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块西北边缘与楚南地块发生了剪切作用,形成了大破断裂(汶川—平武断裂)。
四川盆地作为克拉通内陆盆地,地壳稳定,在海侵过程中,发育了以多组走向不同的断裂组成的岩体应力系统,形成了星状断裂带。
在此基础上,盆地內生岩浆活动形成了褶皱和垂向挤压带,形成了一系列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组合控制了盆地沉积—堆积—侵蚀等历史过程。
二、沉积演化受华南克拉通西北部地壳稳定的影响,四川盆地早期以低粘度流体运动为主,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其中以角砾岩相、角砾砂岩相为主。
晚震旦世以后,盆地受到次级构造的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晚震旦世时期,盆地深水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全球性寒潮,盆地沉积区南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后碎屑流沉积。
早寒武世初期,盆地南部深水区发生强烈的浊化作用,形成了滑液沉积。
在滑液沉积的同时,盆地的浅水区发生了显著的澄清作用,发展了大面积的滩地沉积。
早寒武世中期,盆地的滩地和主要的深海有了明显的生物群落区分,并且开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黑烃层。
晚期则发生了多期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作用,形成了较厚的砂岩—泥岩地层,其期间还有断续的斜坡碎屑流沉积。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剖面的展布,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也反过来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过程。
这种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华南克拉通内陆盆地和华夏地区地质演化的规律和历史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摘要] 类化石是我国晚新生代地层中最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在四川,象类化石也甚丰富,特别是更新世以来的真象科的象化石,在四川绝大部分市、县都有发现和出土。
在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汇总了四川象类化石发掘、研究方面的文章,并对部分实物标本进行了观察和鉴定,拟对四川象类化石的发现、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象类的演化和气候环境关系一、四川盆地的沧桑之变1.1 四川盆地在地球演化史上属于扬子陆台的一部份,古称四川陆台,在地球构造运动上它属比较稳定的地区。
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志留纪,经过大规模的海平面上升侵入陆地,四川陆台不断下陷成海洋盆地;志留纪时期发生了加里东运动,使西部龙门上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9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又发生了第二次范围更大的海侵,盆地再次为海洋占领。
二叠纪时,海洋陆地交替,后来形成了著名的松藻天府煤矿。
1.2 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亿年前)“印支运动”使得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海水退去,被海水淹没地区逐渐上升为陆。
由海盆地转为“陆盆地”。
这是四川盆地的雏形。
湖水曾经占据今日四川盆地,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在“巴蜀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蕨类、苏铁、银杏的裸子植物发展茂盛。
在四川形成了一个大的成煤时期。
1.3 白垩纪末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了不少大断层。
如西部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华蓥山大断层,依地形把盆地分为了三部分。
古“巴蜀湖”缩小面积仅有2万平方公里。
封闭的盆地地形急剧缩小水面,使气候变得炎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相交替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色砂岩、页岩。
1.4 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时,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盆地边缘继续上升隆起,呈现现在的四川盆地的面貌。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精品资料
三、四川盆地油气(yóuqì)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 古生代一中新生代海相一陆相叠合盆地。经历了四个发展 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震旦系一 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hǎi xiàng chén jī)地层,以碳酸 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 四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套 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 覆构造作用
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 蚀面标志着扬子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gòuzào)动力学 环境
精品资料
D.燕山晚期(wǎnqī)—喜马拉雅期旋回
沉积盖层的强烈的褶皱和 剥蚀改造阶段。仅在盆地 边缘接受了少部分白垩系、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沉积, 表明在该阶段四川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jǐ yā) 隆升构造动力学环境。
精品资料
B.澄江(chénɡ jiānɡ)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 壳升降运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 岩沉积,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 降运动,显示四川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伸展构造动力学环 境。
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储层孔隙演化史及输导体系分析

第 2期
21 0 2年 1 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⑥
Vo . 2 No 2 J n 2 1 1 1 . a .0 2
17 — 1 1 2 1 20 2 —3 61 8 5( 01 ) — 4 2 0
S in e T c n lg n n i e rn ce c e h oo y a d E gn ei g
关键词பைடு நூலகம்
孔 隙度
储层
输导体系
二叠 ~三叠 系 B
四川盆地
中 图法 分类 号
T l2 3 1 E 2 .2 ;
文献标志码
在 四川盆 地二 叠 ~三 叠 系 内发现 了 丰富 的天 然 气 资源 , 是继 区内发现石炭 系气 田之 后 的又一重 大 这 进展 , 为我 国海相气 田勘探揭 开 了新 的一幕 。四川 盆 地 二叠 ~三叠系 主要发育有 陆棚 、 缓坡 、 阔 台地 、 开 局 限 台地及 台地 边缘 礁 滩 等沉 积 单元 。普 光 、 罗家 寨 、
叠 一三叠系地层过孔 隙演化史及输 导体 系的分析 与研 究, 明确其成藏 的关键 因素及有 利 区域。研 究发现 , 四川 盆地二叠 一三 叠系气藏储层孔 隙发 育过程 可以划分为 4个 阶段 , 即原 生粒 问孔 阶段、 白云 石晶 间孔 阶段 、 期埋藏 溶解孔 阶段和 后期埋 藏 前 溶解孔 阶段 , 后期埋藏溶蚀孔是现今鲕滩 气藏储 层 中的主 要储集 孔隙 ; 沟通 烃源岩和 储层 的 断裂 是油 气运移 的疏 导体 系, 渡 口河、 山坡、 铁 罗家寨 均属 于北东 向疏导体系类型 , 而金 珠坪属于北西 向疏 导体 系类型。
主要 表现 为 鲕 粒 岩 中 的 原 生 粒 间 孔 全 为 方 解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卷( V o l u m e ) 3 1 , 期( N u mb e r ) 3 , 总( S U M) 1 1 3
页( P a g e s )2 8 8 ~2 9 9, 2 0 0 7, 8( Au g u s t ,2 0 0 7)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提 出的新 概 念 ( 吴 根 耀 和 马力 , 2 0 0 4) , 国 际 上 并 无
的两个 构造 单 元 ( 何 登 发 和赵 文 智 , 1 9 9 9 ) , 在 空 间
上相 互依 存 , 在物 质上相 互转 换 , 并统 一 于地球 深部 动力 学机 制 , 有 机 地组 成 了一 个 相 互 联 系 且不 可分 割 的整 体—— 盆 山 体 系或 称 盆 山 系 统 ( 翟光明等 , 2 0 0 2 ; 刘树 根等 , 2 0 0 3 ) 。盆 山体 系 的 研 究 是 石 油 和 天然 气 等能 源 、 大 地 构造 理 论 与 模 式 以 及 其 它地 质 理论 发 展 的关 键 ( 张 国伟 等 , 2 0 0 2 ) , 也 是 当前 大 陆 动力 学探 索 的热 门和今后 若 干年 甚 至长期 研究 的前 沿科 学思 想 的生 长点 ( 李德 威 , 2 0 0 5 ) 。造 山 与成 盆 过程 之 间物质 与 能量 的相互 关联 、 相互 制 约作 用 , 即 为盆 山耦 合作 用 ( b a s i n - m o u n t a i n c o u p l i n g ) 。盆 山体 系或耦 合作用 研 究 的 目的就 是在 地球 系统科 学 思维 的指导 下 , 充 分认 识 时 间序 列 过 程 与 空 间 状 态格 局 的盆 地 和造 山带相 互作 用 的动态 关 系以及 变化 过程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 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 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 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 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纪相田姜平 LIN Liang-biao CHEN Hong-de HU Xiao-qiang JI Xiang-tian JIANG P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名:地层学杂志ISTIC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 2007 31(4) 分类号:P534.51 P539.2 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演化上三叠统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发展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
震旦系一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地层,以碳酸盐岩 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四 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 套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从石油地质条件看,四川盆地烃源岩丰富,具有碎屑岩
和碳酸盐岩两种烃源岩类型。碎屑岩主要由灰、深灰、灰
黑色泥质岩、炭质泥页岩和煤组成;碳酸盐岩主要为灰黑、
深灰色泥灰岩和泥晶灰岩。烃源岩表现为以深灰、灰黑色
为主,还原环境沉积。储层比较发育。 此外,四川盆地沉积地层中断裂、褶皱比较发育,形 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构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四、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四川含油气盆地作为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
洋构造域之间一个大型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发
B.澄江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主要
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降运 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 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岩沉 积,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隆升和 坳陷的地壳升降运动,显示四川 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 伸展构造动力学环境。
C.印支期晚期一燕山早期
挤压应力导致扬子板块后缘岩石圈发生挠 曲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内侧的隆起和与之平 行的盆地周缘坳陷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陆相盆地。盆地内含有丰富的天
然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二、盆地动力学演化
1
喜马拉雅期一现今
2
燕山晚期一喜马拉雅期
3
印支期晚期一燕山早期
4
澄江期晚期一印支中期
5
晋宁期一澄江期
A.中—晚元古代晋宁运动、澄江运动
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
时期:晋宁运动
洋壳俯冲
时期:澄江运动
江南古陆形成
中三叠 世末,古 特提斯 洋关闭 及其洋 壳与扬 子板块 之间的 俯冲碰 撞
扬子西缘、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 动大陆边缘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 扬子西缘、北缘迅速由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转化为前陆盆地陆相沉积 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 推覆构造作用 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 剥蚀面标志着扬子西缘、北缘开始进入前 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阶段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和油气成藏条件
汇报内容:
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盆地动力学演化
1 3 2 3 4
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一、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四川盆地的大地构造位
置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
一级构造单元,是由盆地周
边的褶皱和断裂围限起来的
一个大型构造沉积盆地。沉
积建造特征表明:四川盆地是在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
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动力 学环境
D.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旋回
沉积盖层的强烈的褶皱和 剥蚀改造阶段。仅在盆地 边缘接受了少部分白垩系、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沉积, 表明在该阶段四川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隆升构 造动力学环境。
、四川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 大型古生代一中新生代海相一陆相叠合盆地。经历了
育了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特别是盆地发
育厚度较大、分布稳定、有机质含量较高并处于
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在我国海相和陆相含油气
盆地中占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天然气资源
比较丰富。
目前,已在龙门山中生代前陆盆地和川东、 川南浅层气田进行油气勘采,盆地的其他地区尚 有空白,在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和晚中生代前 陆盆地两个层次盆地中有望再次发现大、中型油 气田。